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通货膨胀会卷土重来么?

发布时间:2009-04-08

 

   2008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最大的热门的话题,不是次贷危机,也不是银行倒闭,而是四处蔓延的通货膨胀。摩根斯坦利在2008年6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190个国家中有50个国家的通胀率在两位数以上,包括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换句话说,全球有一半的人口经历着严重的通胀。

    通货膨胀让世界变了样,一切都显得那样陌生,既无成型的理论,也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这对各国政府来说是一场真正的考验。虽然人们很难搞清楚通货膨胀在金融危机中推波助澜的细节,但2008年上半年各国出现的通货膨胀无疑是深入理解这次金融危机的一堂必修课。通货膨胀是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的一条重要途径。金融危机留给人们的悬念是:通货膨胀会卷土重来吗?

 

通胀改变了什么?

美国经济走向迷雾重重

    2008年7月,美国总体通胀率5.6%,创17年来的最高;但是2008年二季度美国GDP增长不到2%,一季度为1%。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把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定义为经济衰退。虽然严格意义上讲美国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还没有出现,但二季度的表现是在美国政府使用财政刺激手段后实现的,所以其经济情况不容乐观。

    2008年上半年,通胀压力从能源和食品领域蔓延开来。杜克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的企业首席财务官(CFO)中,有半数表示准备把燃料成本和其他生产成本增加的部分转移到产品价格上,涨价幅度预期为4.1%。企业把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必然会使消费者雪上加霜。实际上,美国GDP的2/3是由消费构成。收入的减少和不稳定,必然进一步降低了消费需求。

    唯一让美联储感到安慰的是工资, 此次通胀与以往不同,工资上涨压力受到美国经济衰退的抑制,截至2008年8月,经通胀调整后的工资下降2%。对美国员工来说,现在太糟了,10年来没敢提涨工资,在当前的关口更不敢出声,没有任何谈判空间。大部分企业都在裁员,20世纪70年代曾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工会早已没了影子,正常的生活成本调整已成为历史,跟老板谈加薪的结果可能就意味着失业。

    按照以往的经验和经济学教科书的理论,工资物价螺旋上涨才可导致通胀升级,工资不涨也就谈不上通货膨胀螺旋上升,大量的空房使房租上涨难度加大。但美联储还是认为一旦通胀压力过大,工人迟早会提出加薪要求,工资—价格的螺旋上涨还是有可能出现。

    通货膨胀的到来使美国政府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政策向防止衰退方面过分倾斜,就会加重通货膨胀;如果政府侧重于防止通货膨胀,则会引发新的衰退。

2008年12月11日,英国百年连锁零售商Woolworths于当地时间周四清仓处理,由于降价幅度很大,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去购买,以应付这个经济危机的冬天。 CFP/图

 

物价上涨改变了美国人的消费观

    美国人是世界上比任何国家都青睐超前消费的民族,消费占美国GDP总量的2/3。经历了长期经济繁荣,过惯了衣食无忧的舒适生活的美国人,支撑着美国经济的繁荣增长。2008年上半年美国出现了房市、股市、信贷紧缩,以及高油价和高食品价格并存的前所未有的糟糕局面。通胀就像无声的命令,改变着美国人的一些消费习惯。

    48岁的休斯顿软件销售员鲍伯·斯万森(Bob Swanson)绝大部分时间都开着他的宝马汽车。但随着汽油价格大幅飙升,斯万森最终将他的8缸宝马540轿车换成了一辆更省油的4缸本田雅阁(Honda Accord)二手车。斯万森说,他以前的汽车每加仑跑15英里,现在的车平均跑24英里。根据美国能源部的统计,美国人在2008年5月比2007年同期少开车96亿英里,美国人减少用油将对全球的油价产生影响。

    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琳达·巴特勒(Linda Butler)使用优惠券已经有几十年了。她说,在过去的6个月中,她常常会在结账时碰到有人向她咨询购物的诀窍。这位51岁的主妇大量使用优惠券,常常会把本来150美元的购物账单降到40美元。由于太多的人询问,她正在考虑免费开设有关如何省钱的课程。

难以抉择的欧洲

    在理论上,通货膨胀被划分为多种类型。欧元区发生的通胀总的来说是由当时国际市场原油涨价和粮价上涨引发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但由于欧洲各国贫富差距较大,发展水平不一,面对通胀各国反应不一,欧洲银行作为欧元区唯一的中央银行,很难采取一刀切的行动。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欧元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通胀影响下,经济也开始出现停滞。德国生产者价格指数2008年5月达到26年新高。本世纪初,德国出口增长62%,达到1.5万亿美元,占德国GDP的比重过去15年中由24%上升到47%。全球市场的冷却,特别是欧洲经济的放缓,对靠出口支撑经济的德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担心的不是飞涨的食品和能源价格,而是大部分人认为这种局面不是暂时的,会持续很久。

    同德国相比,其他几个主要经济体的日子也不好过。意大利的经济还在复苏的道路上挣扎着;西班牙建筑集团马丁萨·费德赛(MartinsaFadesa)申请破产保护,成为欧洲房地产泡沫破裂的第一个牺牲品,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爱尔兰房地产的泡沫也给该国经济蒙上阴影,而法国经济就像法国人的幽默与浪漫一样处于玩深沉的状态。

    通胀的压力正带来上调工资的呼声。欧洲工会最先发出预警,这也是与美国不同之处,美国工会近年来已销声匿迹,而欧洲工会在经济生活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员工要求加薪9.8%。尽管在欧元区中,意大利是为数不多的垫底国家之一,但在争取工资方面,意大利工人显示出了力量。西班牙工人也不甘落后,在同雇主签订合同时,2/3的合同都注明如发生不可预测的通胀,要适当对工人补偿。虽然英国不属于欧元区,但60万英国政府雇员也准备罢工,因为已签的合同没能反映上涨的生活成本。

欧洲央行难以出招

    对于欧洲央行来说,最大的麻烦在于如何摆平欧元区国家之间存在着的巨大鸿沟,就像跳进浴盆洗澡,三分之一滚烫、三分之一温热、三分之一冰冷。一刀切的利率政策只会出现有人欢喜有人愁的局面。

    对于各国央行来说,目前能够借鉴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通胀、大萧条和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泡沫破裂出现后的金融重建的经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通胀是全球性的,对衰退的担忧从美国传到大多数工业化国家。西方国家正经历着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由于欧元区的通胀已高出欧洲央行的目标,如何应对,对于经济增长存在巨大差异的欧元区国家是更大的挑战。加息是否会使经济增长国家受益有限,而将经济停滞的国家推向深渊,是个让欧洲央行拿不准的问题。欧盟成立之初就存在着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在通胀蔓延的时代,欧洲大陆也难逃全球通胀大潮的冲击,欧洲央行的行动引人注目。

日本的复杂心态

    通货膨胀不完全是坏事,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利。任何经济增长都要伴随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否则社会经济就会失去活力。究竟什么是好的通货膨胀和坏的通货膨胀,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在历经长期低迷后,通货膨胀也可能是一针强心剂。本来低增长、负通胀的日本,面对正在发生的通货膨胀,心情很复杂。

    日本已经很长时间没尝过通胀的滋味了。最近几年来日本经济的主旋律是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2008年5月的数字显示,日本不包括起伏较大的新鲜食物价格的核心通胀率同一年前相比增长1.5%,是自1998年以来最大的增幅;6月份核心通胀率达到1.9%。通货膨胀正像细雨一样滋润着日本。

    日本对于到来的通胀甚至有一丝窃喜。虽然普遍的观点认为成本推动型通胀对经济是有害的,不过大多数国家认为1%~3%的通胀率可称为“好”通胀(Good Inflation),超过这个界限就是“坏”通胀(Bad Inflation)了。 由于人们预期日本几近于零的利率终于要开始上调了,银行的贷款业务由此将更有利可图。

    尽管如此,日本的消费者还是痛恨涨价,特别是通胀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日经225指数在2008年7月2日起出现自1965年以来的最长时间的下跌,对通胀的恐惧影响到了日本的汽车行业。比起英国的3.3%和韩国的5.5%,日本1.5%的核心物价指数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日本来说是10年来最高。同一年前比,面包价格涨12%,意大利面涨32.2%,方便面涨20.7%,汽油涨18%,煤油涨27.6%。日本能源支出由2004年的100000亿日元上涨到2007年的200000亿日元,相当于1860亿美元。

日本能重新找回自我吗?

    变化在美国是常态,在日本却比登山还难。试图改变日本公司现状的企业家陷入困境,政府为振兴经济也想了不少方案,较激进的政策是大规模移民,但这对沉睡已久的日本经济来说,效果甚微。

    在日本家庭的金融资产中,现金占据了过高的比例。日本人的银行存款和家里的现金是日本GDP的1.5倍左右,占了家庭财富总额的半数。这种对零风险资产的推崇,从某种程度上深受日本文化或人口因素的影响。日本在21世纪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不愿冒风险,宁愿选择名义上零回报的现金,也不愿进行其他投资。

    同时,政客们也牵制着日本的经济,尽管1990年以后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周期性放缓正在暴露日本的这一结构性缺陷。日本的生产率低得惊人:新近投资的回报率只有美国的一半。因为许多公司无法给员工涨工资,消费也仍然委靡不振。官僚主义导致的失误让日本经济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如何面对通胀?

通货膨胀使人变穷还是变富?

    通货膨胀让钞票变得不值钱了,改变了人们衡量财富价值的尺度。让人们变得更加困惑,自己到底是在变穷还是变富。这是个连专门的研究者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也是经济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

    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是,通货膨胀使人们的生活费用提高了,花同样的钱买到的东西比原来少,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了,要想保持同样的生活水平就得花更多的钱。这是一种比较符合生活经验的说法。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在通货膨胀期间,人们的生活水平可能在提高。通货膨胀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促使人们捂紧钱包,少花钱。价格是人们消费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同一种类的商品,人们更倾向于购买价格较低的。当消费者主要购买相对便宜的商品,而减少价格上涨了的商品的消费时,他们的生活费用降低了,事实也往往如此。

    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争论,主要的问题出在计算通胀的方式上。计算通胀有很多种方式,但没有一种能够准确、可靠地反映在某一时期的通胀情况。最常用的是CPI,但CPI中每类商品的权重一旦确定,就要固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CPI却反映不出生活成本降低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另外,政府也无法要求数据采集人员从零售商那里追踪消费者最感兴趣的降价和折扣情况。因此,CPI反映的通胀趋势长期滞后,显示出的是一种人为平滑的通胀率轨迹。

2009年3月31日,美国纽约,一位失业的编程人员为鼓舞士气,组织了一场“失业奥运会”,项目包括“都是老板的错”,“掷电话”和“失业办公室赛跑”。上图为一位失业女子在参加“都是老板的错”比赛。 CFP/图

    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体系调整的过程,也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实际上,通货膨胀不会使所有人同时变穷,也不会使所有人同时变富。人们到底是变穷还是变富什么人受益什么人受损,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和不同人具体的经济处境。

    通货膨胀使人变穷的三种主要途径:

    ○ 有些人货币收入增加的速度比生活费用上涨的速度慢,有些人的货币收入则根本不增加,他们的实际收入会减少。增长缓慢的收入包括租金、退休金、年金、债券利息、某些工资和薪资等。

    ○ 货币形式的资产,例如储蓄存款、人寿保险和债券,其价值都会因为通货膨胀和货币购买力降低而减少。许多长期的债务契约使得放款人蒙受损失,而借款人获得利益。

    ○ 在累进税制中,通货膨胀把纳税人推向更高的纳税等级,缴了更多的税。

    通货膨胀使人变富的三种主要途径:

    ○ 货币收入增长比生活费用上涨的速度快得多。

    ○ 企业的持股者和所有者可能因为通货膨胀而获利,因为较高的价格使销售收入增加超过成本的增加,因此利润会比生活费用增加得快。

    ○ 建筑物、土地等资产在通货膨胀中价值会增加。

通货膨胀,企业是兴还是衰?

    变是通货膨胀的本质。价格体系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市场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了企业竞争格局的变化。通货膨胀让企业经历的是兴与衰的洗礼。

    通货膨胀到底使企业变好还是变坏,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家也没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一种说法是,物价上涨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刺激了企业的生产。通货膨胀下,货币供应相对过剩,企业借钱比较容易,资金流动也很顺畅,企业具有强烈的扩张动机。通货膨胀总的来说有利于企业,所以企业的持股者和所有者可能因为通货膨胀而获利。

    另一种说法是,物价上涨,原材料涨价了,运输仓储费增加了,意味着生产成本提高,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特别是员工要求加薪,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难度。物价上涨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也改变了市场结构,很多产业面临着重新确定市场经营方面的问题。通货膨胀总的来说,于企业不利。

    通货膨胀到底使企业走向兴旺还是衰落,不能一概而论。决定企业兴衰的核心是成本与市场。当企业的收入增长快于成本增长时,通货膨胀就对企业有利,当企业的收入增长赶不上成本增长时,通货膨胀就对企业有害。

 

2008年11月5日,德国工人举着空钱包要求增加工资8%。德国企业表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更大幅度的加薪变得不太现实

 

通胀!通缩?

    从目前的各项经济指标很难看出美国经济是即将步入通胀还是陷入通缩,美国2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为0.2%,尽管能源价格处于上升趋势,但全面爆发通胀的迹象并不明显,因为大部分行业涨价空间有限。服装类商品价格上涨较猛,美国目前涨价与降价相伴,通胀和通缩走势都不是很明朗。欧元区通胀降至历史新低,更增强了欧洲央行刺激经济,避免陷入通缩的决心。欧元区物价增长年率由 2月份的1.2%降低到3月份的0.6%。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记录。尽管有油价原因, 但经济疲软加重了物价下滑。

    在专家学者中,既有对通胀的担忧,也有对通缩的谨慎。

    人们对通胀的担忧主要源于美国政府的大规模举债。正如费城联邦储备银行行长Charles Plosser对媒体说:“美国央行需要扩大其财务报表,应对经济衰退,但注入多少资金才算够,似乎并没有准确的答案”。面对一蹶不振的经济形势,由于美联降息空间有限,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使信用市场重新转动起来,美国政府计划再注资1.15万亿美元,其中一部分以购买政府债券的形式,这是央行自60年代以来首次采取这种手段刺激经济。为了压低抵押贷款利率,美联储还将扩大投资抵押贷款融资机构发行的各类债券。危机发生以来,美联储的报表已扩充到2万亿美元,这样大规模的注资行为无疑会使消失的通货膨胀再掀波澜。

    美联储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国债,这种做法被称为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非传统手段指利率接近或者达到零的情况下,央行通过购买债券,向市场直接注入货币的方式。央行的目的是消除通货紧缩的威胁, 让信贷活动恢复正常,促进消费,使经济早日走出衰退的泥潭,但这对于境外债权人来说,面临的却是灾难,因为增发货币的结果会使国债价格上涨,收益率降低,导致美元资产大幅缩水。

    还有一些学者将通胀的引爆同经济生活中的潜在产值联系起来,认为如果通胀是由于经济中产值未能完全发挥出来,物价涨幅将是有限的,出现高通胀的概率非常小。高盛经济学家预测,目前产出缺口约为全球GDP的8%,这个缺口被填平后,通胀才会卷土重来。

    但如果全社会对通胀预期非常高,由于西方各国采取的大规模去杠杆化行为,潜在产值下降,与此同时,投资者出于恐慌,急忙将资产转移到大宗商品等另类投资,伴随着油价的上涨,发生通胀就会成为确定无疑的事情。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美国的失业率还在上升,资产价值继续下滑,大部分普通商品(不包含食品和能源)的价格在下跌,照此发展,很有通货紧缩的势头,旧金山联储认为预测者把目光都集中在美联储的激进政策上,认为美联储更希望用通胀的代价刺激经济,不喜欢经济陷入长期通缩。

    在美联储眼中,通缩比通胀更可怕。通缩会进一步加重经济衰退。会使工资、房价和股票价格进一步走低,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美国经济走出低谷更是遥遥无期。人们还记得70年代出现的滞涨, 高失业率伴随着高物价和高利率,经过很多年的时间用高通胀对付高失业率,直到前联储主席Paul Volcker的上任,才结束这一局面,但美国由此步入经济衰退。

    任何激进行动都会产生负面后果,美联储的大规模救市计划会使形势产生变数,收购更多的债务为的是降低贷款利率,同时也可以防止通货紧缩,但如果美联储无限制地印钞,造成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商品,最终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如果政府对通缩反应过度,印大量钞票,通胀预期会迅速上升,人们是否会继续持币待购取决于对美元的信心,如果公众仍然认为美元具有长期保值功能,就不会出现更多的惊慌。如果联储的过渡措施打消了公众信心,现金成为烫手山药,流通速度会加快,通胀抬头。

    美国政府2009年的赤字将高达18000亿美元。当然举债和印钞会使政府免予破产,但那样做的结果,货币贬值将不可避免。其结果,市场参与者对于深陷巨额债务泥潭的美国政府开始持怀疑态度,会迅速改变通胀预期。但也有不少经济学家持相反态度,因为通胀与经济活动有时是两个相反方向。高通胀和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在市场危机初期非常普遍。

    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美联储大量注资将为通胀装上起飞的翅膀,一经启动,必将难以控制。制造通胀符合美国政府利益。通胀会使债务负担减轻,毕竟美国在全球欠着11万亿美元的债务。尽人皆知的是通胀会侵蚀政府庞大债务的真实价值。然而,这将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 本版文字、图片/辛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