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2009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理财市场报告

发布时间:2009-07-08

市场

 

    全球市场普涨,理财市场受益

 

    尽管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但众多分析人士对于2009年的乐观预期终于在2009年第二季度有所呈现。受宏观政策刺激、政府救援帮助、消费需求回暖、投资信心提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2009年第二季度的全球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资本市场的回暖、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一系列乐观经济数据的公布、众多非美货币的大幅升值,这些市场表现都进一步刺激了全球经济,理财市场也从中直接或间接地受益。

 

    人民币理财市场上,信贷类理财产品和债券类理财产品一枝独秀。4万亿投资引发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信贷类产品再次成为香饽饽,但其中的担保风险却日益突出;债券类产品以其独具的稳健特征雄霸银行理财市场,尽管收益率并不高,但广大投资者依然对其青睐有加。

 

    外币理财市场上,尽管自2008年下半年之后,外币理财产品节节败退,收益步步降低,但以澳元为首的一批非美货币大幅升值,比如澳元超过70%的升值幅度,再次引发了国内银行理财市场上对于澳元理财产品的追捧。

 

    QDII产品一直是众多银行和投资者心中抹不去的痛,仅5%的产品收益为正的残酷现实长期萦绕在QDII市场上空,使得QDII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鸡肋——虽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放弃的话损失太大,而且万一又涨回去了呢?所幸的是,2009年第二季度有近94%QDII产品净值出现上升,投资者由此看到了曙光,“是否赎回QDII产品”一时间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虽然目前仅有不到7%QDII产品累计收益为正,但仍然处于亏损状态的QDII产品的亏损程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减轻。

 

    未来的经济形势依然存在变数。世界银行前不久调降了2009年全球经济成长预估,称全球经济在2009年将萎缩2.9%,这使得投资人的焦虑情绪升温;来自路透社的消息称,美国公布一系列乐观经济数据,但忧虑仍挥之不去;欧洲央行的官员称,全球经济前景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复苏时机恐怕要推后至明年晚些时候;经合组织称,经济前景两年来首次出现改善,但失业飙升和预算赤字膨胀可能会打击乏力的经济复苏偏离轨道。综上所述,经过数个月来的乐观期望,投资人再次对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感到不安,未来经济走势能否继续向好、全球经济是否触底,取决于能否有更多更好的经济数据。

 

    理财产品发行稳中有升,外资行发行持续萎缩

 

    2009年第一季度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1342款,与2008年第二季度1326款的发行数相比,有略微增加,与2009年第一季度1102款的发行数相比,增加明显。可见,第二季度银行理财市场已经回暖,但外资行的产品发行却持续下降,从4月份的39款下降至6月份的21款。(见图1

 

 

 

    2009年第二季度理财产品发行较之前有明显增加,说明各家银行已经在不算顺利的背景下找到了自己理财产品的方向。借助于债券类产品、信贷类产品的需求增长,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也逐步回暖,并在第二季度内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每月发行数均在400款以上。这个发行水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与2009年第一季度各月份相比增加明显。(见图2

 

 

 

    2009年第二季度银行理财市场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基于一些行业以及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的增加,银行通过信托公司发放的信托贷款也水涨船高,信贷类产品成为银行理财市场最主要的两种形式之一。但作为表外资产的信贷产品激增也带来了政策风险,监管部门近期拟增加对此类产品的监控和管理;

 

    第二,债券类产品稳健的特征使得其目前备受青睐。虽然收益率并不一定高,但在传统的无风险投资(如国债等)的基础上加大了信用类债券的比例,这对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也间或有不错的表现。债券类产品已经成为目前市场占比最大的产品门类;

 

    第三,外币理财产品的收益在第二季度继续下降,除了美元、澳元产品外,其它币种的产品每月发行数不足10款。外币理财产品的没落给了人民币理财产品机会,人民币产品的市场占比已经达到84%的历史高位。

 

    第四,QDII理财产品艰难的处境得到缓解,某些QDII产品甚至走出了不俗的行情。借助于全球资本与商品市场的震荡走高,以及印度、香港等多个市场的猛涨,QDII产品全面回暖。

 

    短期化趋势延续,超短期产品激增

 

    “短期化”自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就成为了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一个关键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短期化趋势继续延续外,超短期产品(1个月以内期限的产品)出现激增,目前市场占比已经接近25%。短期甚至超短期产品的热销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对期限较长的投资的担忧,以及未来加息或降息带来的风险等。(见图3

 

 

 

    宏观经济和投资市场的阴晴不定使得投资者信心低落,超过一年的投资被大多数投资者看作是冒险。另外,目前国内对于未来降息还是加息存在势均力敌的两方意见。投资者考虑到的是,一旦加息,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将随之上升,投资者如果投资长期理财产品将难以获得加息带来的机会收益。而一旦降息,那么信贷融资类的产品将可能会提前终止,这也带给了投资者再投资风险。

 

    笔者将投资期在一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界定为超短期产品。目前市面上有大量此类产品,投资期往往为7天、14天等,其收益情况大大好于同期限的通知存款。此类产品的另一大优势是,流动性提升。一周或两周为一个投资轮回,投资者可以方便地变现,而且只要投资者不去赎回,资金会自动进入下一轮投资,这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产品

 

    IPO制度改革,打新股产品难当重任

 

    第二季度,随着IPO新规的公布,以及IPO开闸的号声,投资者开始纷纷关注打新股产品是否能“王者归来”。笔者认为,打新股产品难当重任。随着IPO新规的实施,打新股产品已经不具备明显优势。

 

    重启后的新股发行制度规定单一账户网上申购不得超过网上发行总量的千分之一,因为限制了单个账户申购股份的上限,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即使资金量再大,只要遵守规则只有一个账户,那么中签的资金量就上不去,这样摊薄到整个产品上时,每个投资者获得的实际收益就非常低。举个例子,假设某只新股的网上发行规模为50亿元,中签率为0.2%,理财产品的募集规模为5亿元,那么,这样单个账户的上限就是500万元,理财产品中签的资金量只有1万,即使新股上市首日收益率有100%,摊薄到整个理财产品上,实际收益率仅有0.002%。可以看出,纯打新股产品的收益将被极大削弱。

 

    目前不少理财产品将打新股作为投资方向之一,预计很少会有银行理财产品将打新股作为主要投资方向。笔者建议,对于中小盘股,有一定资金量的投资者可以尝试自己动手打新。

 

    人民币、美元、澳元产品“三分天下”

 

    2009年第二季度,人民币产品发行了1098款,外币产品仅发行244款,后者与前者相比是小巫见大巫。究其原因,外币产品的收益率大不如前是最主要的。外币产品中最主要的仍然是美元产品和澳元产品。美元是国内持有最普遍的外币,因此美元产品的市场占比基本保持在10%左右。而澳元产品虽然收益大不如以前,但随着澳元的升值,澳元产品的收益率稳居在3%左右,澳元产品的市场占比也维持在4%左右的水平。

 

    整个上半年,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上,人民币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美元其次,澳元再次,这三个币种的产品基本“三分天下”。笔者统计的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人民币产品的市场占比从70%多上升至80%多,美元产品的市场占比则从12%左右回落至8%左右,而澳元产品则始终在4%6%左右徘徊。(见图4

 

 

 

    澳元升值且前景乐观,澳元产品或可尝试

 

    纵观外币理财产品的收益,不同币种有不同表现。以最具代表性的6个月期限的美元、澳元产品来说,美元产品的收益率在整个上半年基本是持续下跌,从接近2%跌落至接近1%;而澳元产品的收益率则是持续上升,从不到2%上升至超过3%。(见图5

 

 

 

    由于全球经济出现触底迹象,以及股市持续反弹,澳元开始了一轮强劲反弹,短短2个月时间涨幅超过20%,截稿时最新的汇价在0.8以上。

 

    笔者认为,澳元会维持一个震荡上升的走势,稳健的澳元理财产品可以考虑进行投资,因为澳元大幅回调的可能性较小。这种判断是基于这样一些事实。一方面,从近几个月各国尤其是美国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全球经济可能有望接近拐点。同时澳元维持一个相对美元等较高的利率是澳元的强力支撑。另外,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和通货膨胀的背景对澳元都是利好。

 

    据世界大企业联合会625公布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4月领先经济指标连续第三个月上升,股价与建筑许可数增长是其原因所在。另外,IMF上调了其对于澳大利亚09年经济展望,并预测该国09年经济仅温和缩减,2010年将大幅反弹。受这些乐观数据及预期的影响,投资者对澳大利亚经济前景的乐观情绪得到进一步强化。

 

    澳元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今年年初一度低至不到2%,之后开始逐步上升,目前6个月期的澳元产品平均年收益率已经超过3%。近段时间澳元理财产品发行逐渐增多,如果兑换澳元进行投资,笔者觉得大可不必,考虑到换汇成本,这种方式并不能带来多少收益;而对于手里持有澳元的投资者,不妨考虑投资澳元理财产品。

 

    债券类产品以稳健成市场上最受欢迎品种

 

    债券类理财产品在2009年第二季度卖得相当火。笔者在年初预测,此类产品将以其稳健的优势笑傲2009年的银行理财市场。果不其然,一系列数据显示,债券类产品已经牢牢站稳第一把交椅。

 

    目前债券类产品7天期限的平均收益率为1.58%1个月的为1.68%3个月的为2%6个月的为2.62%。虽然在第二季度内,债券类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持续上升,但目前的水平仍然跟信贷类产品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债券类产品的最大优势不在于收益,而在于较好的流动性和较低的风险。从前面提到的债券类产品的投资领域可以看出,其风险较低。

 

    央行一位副行长之前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未来上海金融市场发展重点是加快推动债券市场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并研究推出高收益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这意味着未来债券市场的层次将更为多元化。目前债券市场上就有一些高收益的企业债,不少债券类产品将其作为投资的一个方面,投资此类债券可以使理财产品实现较高的收益,但风险可能需要引起重视,毕竟这些企业债不像国债、金融债那样稳定。

 

    信贷规模下滑,信贷类产品走俏

 

    2009年第二季度共计发行461款信贷类产品,这比第一季度的328款多出不少。信贷类产品中出现的一个新情况是,理财产品用于新发贷款的较多。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信贷规模迅速下滑所致。在今年一季度,我国信贷投放量达到4.58 万亿的历史高位,进入4 月份,信贷规模迅速下滑到5918亿元。由于信贷规模的大幅下降,使具有融资性质的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有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因此5月份开始,用于发放信托贷款的信贷类产品增加较为迅速。

 

    信贷类产品一般都设计有担保措施,除了由相关企业提供连带责任担保的传统方式外,地方政府担保开始多了起来,这是因为贷款对象就是有政府背景的项目或者基础设施建设。这类担保中,有的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等;有的是由地方财政局出具承诺函,承诺将信托贷款本息列入同期财政预算。这种担保方式一般都会有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批复同意。但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一级政府担保的产品据传在5月份被叫停,此类产品的担保来源为地方财政,而地方财政的担保实力无法查实,并且这种担保方式在法律层面得不到认可。一旦发生法律纠纷,这种担保将形同虚设。

 

    近期到期的一些信贷类产品出现未实现预期收益的情况,是由于此类产品均为去年发行,并设定了收益率随利率同向变动的机制,由于产品运行期内遭遇降息,所以到期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收益率。这并不改变信贷类产品整体上依然稳健的特点。

 

    结构性产品需慎重投资

 

    过去两年的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等经历了阴晴不定的行情,之前发行并在今年上半年到期的结构性产品出现了不少零收益情况。结构性产品的发展在2009年上半年坐了一次过山车,先是逐月增加,在4月份达到56款的发行数高点。之后又陷入了发行低迷,6月份发行数降为24款,是上半年仅次于1月份的最低发行数。2009年第二季度,结构性产品总计发行114款,从图6可以看出,利率、基金、股票、汇率等是结构性产品最主要的挂钩对象。(见图6

 

 

 

    结构性产品在2009年遭遇了空前的困境。这不单是由于投资者对于结构性产品的避讳——这种避讳间接跟KODA事件有关,更由于上半年一大批到期的结构性产品零收益,而在笔者看来,高风险结构性产品的涌现与结构性产品的设计和发展思路差别有着直接联系。比如说有的银行发行的结构性产品结构简单、期权费较高,所以产品收益实现概率大,但实际收益率不会很高;而有的银行发行的结构性产品结构复杂、期权费较低,所以产品收益实现条件较为苛刻,但往往依靠可能的较高收益吸引投资者,但其中不少避免不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结局。

 

    之前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多与利率挂钩,而目前显现的趋势是,挂钩股票指数、大宗商品、汇率的结构性产品越来越多。在众多结构性产品中,挂钩利率的品种是风险最低的,特别是在目前这种利率稳定的状况下,这部分品种设计得十分安全,到期基本都能实现预期收益。而挂钩股票、基金、指数等的结构性产品则风险相对较高,特别是在市场波动较大时,很多产品因为是区间获利型,所以很容易出现零收益情况。

 

    在目前这轮市场反弹行情中,对于结构性产品确实存在一些投资机会,比如大宗商品。而跟汇率挂钩的结构性产品风险较大。汇率挂钩产品设计的获利标准过于苛刻或者明显偏离市场现状,与市场对赌的最大可能性就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零收益。我要提醒投资者的是,结构性产品已经走出了之前哀鸿一片的困境,只要设计与定价合理,一些结构性产品就能实现理财的功能,从近期到期的结构性产品来看,部分产品确实实现了较好的收益。

 

    目前结构性产品品种比较丰富,发行银行也涵盖了恒生银行、星展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几乎全部的外资银行。从投资币种来看,以人民币、美元、澳元为主。而投资期方面,短至6个月,长至5年,可以说跨度非常大。跟一般类型理财产品大多短期化的情形不同,长期限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满足了很大一部分投资者的需要。

 

    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笔者认为投资者应该重点关注挂钩标的。从第二季度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来看,挂钩标的集中化的现象十分明显,大多数此类产品是挂钩于“中国概念”,比如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股票、中国概念型基金等。这个情况目前仍然没有变化。未来一周可以买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所挂钩的对象仍然主要带有“中国概念”,例如美元兑港币汇率、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等。

 

    由于目前国内投资市场缺乏衍生交易,因此此类理财产品一般是借助香港市场来进行操作。笔者相信未来一段时间,与“中国概念”联系的理财产品会继续呈现旺盛的发行趋势。

 

    从理财产品挂钩的标的来看,既有汇率、指数、股票、基金这些传统标的,也有价格、期货这样的较少出现的标的。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都是高风险,比如挂钩汇率的产品一般风险就较低,但是收益率可能也很低,很难说有多少投资价值。挂钩指数、股票、基金,甚至价格与期货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相对来说就高得多了。选择此类理财产品时,投资者一定要首先搞清楚收益条件,也就是说弄清楚产品收益从何而来,受什么影响。从之前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来看,收益相当不理想。一方面是未实现预期收益率的产品占比较大,另一方面产品零收益现象较为突出。比如4月份到期就有25款结构性产品未实现预期收益率,占当月全部到期结构性理财产品的58.14%。除挂钩利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全部实现预期收益率外,其他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都出现未实现预期收益的情况。

 

    QDII净值全面回升,产品停发趋势难挡

 

    借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东风,2009年第二季度近94%QDII产品表现回暖,也就是说净值有所回升。具体来看,80款产品季度涨幅超过20%,其中更有18款产品的季度涨幅超过30%。第二季度涨幅最大的是东亚银行一款通过施罗德基金投资印度股票的QDII产品,其季度涨幅高达50.2%。这款产品投资于印度公司的股票和股本证券,纵观过去几个月印度股市的走势,代表印度股市的SENSEX指数在第二季度涨幅大概为50%,由此可见,这类单一投向产品与所投资的市场紧密相关。

 

    2009年第二季度,QDII总共发行4款,其中4月份与5月份各两款。5月中旬之后,QDII产品全面停发,QDII产品市场大面积、长期的亏损状态使得其最终陷入尴尬境地,这是继200812月份之后,第二次出现单月QDII产品零发行情况,而且这次看起来更像是真正的停发。200812月份的“停发”现在看起来可能只是巧合,因为2009年第一季度QDII产品发行数并不少。

 

    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末,正在运行的335 QDII 理财产品中,21 款理财产品实现了正收益。其中,花旗银行旗下的“施罗德环球基金系列-香港股票”表现稳定,累计收益率为60.84%,稳居QDII产品首位。

 

    中资银行的44 QDII 理财产品中,仅有2款实现正收益,其余产品的亏损幅度均小于50%;外资银行的291 QDII 理财产品中,也仅有19 款实现正收益。其中,31 款产品亏损超过50%。从亏损幅度来看,外资银行大于中资银行。

 

    对于QDII产品的比较与评价应该建立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运行期就是一个重要的分类标准。因为不考虑投资标的、经济区域等因素的话,同期成立的QDII产品面临了类似的市场环境,放在一起比较能有效分辨QDII产品运行表现的优劣。

 

    运行期在6 个月至1 年之间的QDII产品有29 款,平均累计亏损幅度为15.69%。其中表现较好的是渣打银行的“开放式结构性投资计划瑞银彭博固定期限黄金超额回报指数(UTSN003)”,其累计收益率为28.46%;表现较差的同样是渣打银行的产品,这款名为“开放式结构性投资计划瑞银彭博固定期限成份原油回报指数(UTSN004)”的累计亏损幅度达45.5%

 

    运行期在1 年以上的QDII产品有306 款,平均累计亏损幅度为30.73%。其中表现较好的是花旗银行的“施罗德环球基金系列-香港股票”,其累计收益率为60.84%;表现较差的是汇丰银行的“贝莱德美林世界矿业基金挂钩(IPFD1045)”,其累计亏损幅度达57.99%

 

    第二季度已经结束,正如第一季度报告里提到的,下半年的QDII市场会有更多亏损的产品到期兑付,可能某些产品的发行行会和客户商议展期。但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理财产品展期以往有过先例,大多以失败告终,展期运行后的亏损可能会更大。

 

■ 作者:李要深(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详情咨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