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纽约归来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9-10-21

 

    ■ 孙烽

 

    去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学习的三周,正值美国金融危机的尾声。课堂上教授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便是“危机分析”。与此相应的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三家国有控股银行,一跃成为市值世界排位前三的大银行。随着雷曼兄弟、贝尔斯顿、AIG的先后破产倒闭,昔日不可一世、大名如雷贯耳的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世界银行界的翘楚们,都纷纷低下高傲的头颅,排名无一例外地跌出前十;美国的1000多家中小银行更是如多米诺骨牌似的“一夜之间”消影无踪。

 

    于是教授们在惊讶中开始关注大洋彼岸的中国,开始熟读中国大银行的财务年报,开始研究中国银行业历经这场危机而崛起的密码。

 

    创新是把“双刃剑”

 

    中国银行业,“创新”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在“创新”旗号的引领下,以世界一流银行为目标,中国迈开了追赶世界的步伐。然而一场“源于创新”而又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彻底打懵了全世界大大小小的银行。潮水退却,满目疮痍——排头兵们因“过度创新”而纷纷倒下,环顾四周,唯见中国银行业挺立潮头。

 

    这是真的吗?

 

    站在潮水未尽的滩头,我们不敢相信自己。没有一个预言家会这样预言:WTO保护期仅过三年,中国银行业就能领世界金融之风骚。我们固然欣喜这几年的进步,学习先进经验,加快追赶世界的步伐,对我们自身起到了很好的强身健体作用。但面对“世界前三”的称号,还是多点谦虚、多点谨慎吧;盲目自信、无畏自大只会葬送我们的前程。沧海桑田中,多点反思、多点批评,也许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人间正道”。

 

    我们是幸运的,幸运在我们的整体素质还跟不上世界银行业的“创新”潮流,还没真正学会“创新”,就看到了这把“双刃剑”舔血的另一面,这对我们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创新之路不可逆转,“民族之魂”还需发扬光大。但在舞动“创新”这把“双刃剑”杀敌千里的时候,多一份自我保护意识,多一道风险管理的“平行作业”,也许正是“后危机时代”对我们的有益启示。

 

    监管是严父慈母

 

    当美国顶级的投资银行、评级机构、保险公司打着“创新”的牌子,大肆联手商业银行“胡作非为”,把“次贷”打造成一个个“美媳妇”兜售给投资者的时候,美国的银行业监管局哪去了?如果说前者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行为受商业利益的驱使,那么后者作为美国政府的隶属机构,理应在危机的预警和预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金融危机的形成和传导是一条长长的链,要求每个环节都能自我理性地调节,也许并不现实,毕竟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利益。但作为链条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节点——金融监管的功能和作用,在危机过后,则要被浓浓地划上一笔。

 

    银行经营和银行监管会一直在博弈中共生共长。对于监管当局,我们的各级经营者或多或少地可以用“又爱又恨”这个词来形容。一方面,深知监管对于经营者“强身健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利益和商机与监管政策相抵触时,又常常抱怨不已,甚至想方设法以变通来逃避监管。我不知道,那些在金融危机中倒下的银行经营者是不是一样的心态。

 

    是到了该正视金融监管的时候了,监管,是严父慈母,多一点长远眼光,多一点战略思维,抵挡不规则利益的诱惑,自觉在监管框架下规范行为,也许带给我们的会是“百年宏图,基业常青”。

 

    不能超阶段跨时空

 

    中国的大银行全是清一色地道的“本土”银行——市场在中国、客户在中国、业务在中国、利润在中国。我们也在发展海外机构,也有海外业务,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必然只是一个无利或微利的“形象窗口”,这与高国际化程度的国外大银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们也在调整业务和收入结构,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信贷和利差为主的格局还将延续。

 

    我们也选择了国际化的道路,但国际化的历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我们的一些目标正在“盲从”,弃“本土行情”于不顾,超越了阶段,跨越了时空。

 

    比如中间业务收入指标,大有几年内赶超国际化大银行的勇气和决心。殊不知我们的市场环境还大不一样,缺少适销对路的产品,缺乏研发能力,制度管理还跟不上,风险控制还存在盲区。我们提倡以客户为上帝,但我们有时却在毫不客气地“蹂躏”上帝。几大国有银行的各级经营者都清楚,如果还原利差收入,我们真正的中间业务收入比是多少?有多少中间业务产品是真正受客户欢迎的?

 

    但“高压”的目标下,我们没有选择,只有前赴后继;“盲从”的目标下,行为的变异也就不足为奇。于是,客户出现抱怨,风险时有显现,银监开始叫停……当花旗银行把“次贷”打包转让后,他们收取的也是中间业务收入;当所有银行都热衷于这样的中间业务收入时,也许危机就开始酝酿了……

 

    这样的联想和思考,或许有点扫兴或不合时宜,但绝不是否定中间业务对未来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只是在特定的阶段,如果不顾市场环境和自身行情,不走循序渐进的路子,放弃特色盲目冲高,必将有害无益,体现的也未必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行浙江省分行)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详情咨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