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2009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理财市场报告

发布时间:2009-10-21

 

    2009年第三季度在火红的七月开始,但全球经济的复苏之路却并不红火,仍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压力。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感叹“美国消费者不再是全球经济繁荣的引擎”,进而期待亚洲国家用内需取代美国消费者的角色。但在市场看来,亚洲国家并不一定能如美国所愿。由于投资者担心中国的银行可能准备收紧放贷,以防止市场过热,进而抑制全球经济复苏,因此大宗商品价格及能源股、原材料股等受到拖累。对于市场流动性的担忧也导致了股市的大幅震荡。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理财产品的表现,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商品类理财产品和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

 

    对于我们国内的投资者来说,在担心全球经济形势之前,更应该关注国内市场在近期的一些变化。银监会在7月初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不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领域和方式进行了重大调整,而且预示着下半年的监管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股市不断冲高的同时,市场风险也在放大,监管部门适时进行风险警示是必要的。

 

    虽然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还是在第三季度站上了新高。虽然不能与2008年的辉煌时代相比,但比2009年前两个季度要好得多。人民币产品仍然是最主要的投资方式,股市的震荡也加大了人们的避险意识,短期理财产品仍然风靡。市场在向着成熟的方向迈进,超短期产品的市场占比有一定的下降,短期产品向36个月的中庸位置靠近。信贷类产品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其股权投资方式受到限制,尤其是为地方政府融资的项目,另外,越来越多的信贷类产品没有了担保,投资者需更加关注产品的信用风险。

 

    “股市有风险”这句话并不是单单对个人投资者而言的,对于机构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投资者要对证券类产品保持一份必要的清醒。并且根据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来看,证券类产品宣称的“专家理财、机构优势”并未显现,而且证券类产品有亏损扩大的倾向。同样日子不好过的还有QDII产品。QDII产品的浮亏是老生常谈。但最近QDII产品整体摆脱了50%以上亏损的不光彩形象,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理财产品发行创新高

 

    2009年第三季度各家商业银行共发行了1690款银行理财产品,与2008年第三季度2069款的发行数相比,有明显下降;但与2009年第二季度1500款的发行数相比,却有明显增加。2009年的银行理财市场稍逊于2008年,但是随着经济的回暖,银行理财市场也在逐步好转。

 

    2009年第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整体来看高于前两个季度。20097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为544款,8月份为499款,9月份达到了今年的新高,为647款,9月份是今年截至目前唯一突破600款发行数的月份(见图1)。对比中外资行,可以明显发现,外资行的发行能力仍在逐步下降,其单月发行数从7月份的39款下降至9月份的30款。

 

 

 

    2009年第三季度,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了1476款,市场占比为87%(见图2)。在外币理财产品中,美元产品比较多,其次是澳元产品,港币、欧元等理财产品比较少。

 

 

 

    股市是银行理财的“晴雨表”

 

    作为高风险代表的股市和作为低风险代表的银行理财市场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那就是股市不好时,银行理财的需求会增加。可以姑且称股市是银行理财的“晴雨表”。随着股市的大幅回调,不少资金又逃离了股市,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在内的稳健类投资再次火爆起来。

 

    超短期理财产品并没有严格的含义,在我看来,是指投资期(或称委托管理期)在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基本都是投资于债券和货币市场,它的真正风靡是金融危机之后的事情。除了通常所说的投资者难以把握中长期变化而产生的短期化投资需求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股市的大幅震荡使得投资者产生这样一个需求:既能在股市低迷时撤出股市,投资其他理财产品,又能在股市阶段性回暖时及时进入。短期理财产品甚至于超短期理财产品正符合此要求。

 

    目前难得见到期限比较长的理财产品了,毕竟现在不是投资理财的“和平年代”,而波段操作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投资方式。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一次又一次被刷新,1个月,14天,7天的产品相继出现,今年7月份开始出现了3天期限的产品。这里要说明的是,目前有不少开放式理财产品,投资者几乎可以在每天进行赎回,这也实现了事实上的超短期投资,但这类产品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

 

    第三季度,随着一级市场的开闸和二级市场的活跃,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继续上升,银行理财产品也维持短期化趋势(见图3)。除了之前已经大量出现的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产品,3天投资期的周末理财产品也受到追捧。7月份,3个月以下期限的短期理财产品占到市场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产品已经超过四分之一。6个月至1年期限的中期产品出现萎缩,市场占比跌至16.8%8月份,1个月以下期限的产品数占比为25.2%13个月的为26.9%36个月的为22.3%。每4款银行理财产品中,就有1款是超短期理财产品;9月份,36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增加明显,市场占比由8月份的22.3%升至29.8%。相应的,1个月以下期限产品的市场占比由25.2%回落至16.4%,这也是今年以来此类产品市场占比首次不足20%。可以看出,随着经济企稳和投资者信心的回复,理财产品投资回归正常,避险和投机情绪催生的超短期产品需求正在减弱,中短期产品重新回归。

 

 

 

    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吸引力在于期限很短,收益率相对来说不低。超短期理财产品以7天、14天以及1个月期限最为常见,我们一般将其和7天通知存款来比较收益。7天期限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为1.45%1.65%14天期限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为1.48%1.75%,而7天通知存款利率为1.35%,可以看出超短期理财产品在收益上的优势比较明显。

 

    信贷类产品股权投资受限,担保减少

 

    2009年第三季度,信贷类理财产品是人民币理财产品最主要的投资方向。今年下半年,随着各大银行信贷额度不足,货币政策趋向紧缩,信贷类理财产品重新抬头,发行也逐渐增加。信贷类产品一直饱受争议。目前其中一类产品更是引起多方关注,那就是股权投资方式的地方政府融资。《通知》中明文规定“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而此类产品中恰恰多使用股权投资的方式,这里面蕴含的风险较大。

 

    这类产品的常见操作模式是,理财资金通过信托计划投资于地方国有独资公司的股权,然后国资办作为股权收购方,承诺溢价收购这部分股权。同时地方人大批准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作为股权收购价款的支付资金来源,如果当股权收购价款的支付出现缺额时,由地方财政安排资金对其进行补贴,并将该部分财政资金列入对应年度财政预算。

 

    这类产品一般都使用地方政府的担保来提高理财产品的“信用等级”——这种信用增级只是给投资者吃了定心丸,从法律层面来说效果甚微,因为一旦出现信用风险,这类政府担保是不为法律承认的。投资者在“赌”政府顾及“面子”不会违约或者放任不管。但实际上,政府的担保能力难以核实,可能已经负债累累。今年4月中旬,银监会表示,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资本金较少,资产负债率普遍高达80%以上,所以地方政府背景贷款的风险在上升。

 

    监管层对这类产品的监督和限制正在加强,5月份时,银监会就下发了《关于信托公司信政合作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据说当时叫停了跟县一级政府担保有关的信托类产品。而近日据某媒体报道,监管层拟要求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不得以股权投资附加回购方式进行项目投资;不得将银行理财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但对接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除外。

 

    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发行在近期增加,作为稳健类产品中收益较高的品种,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担保的信贷类产品并不多。对于无担保的信贷类产品,投资者要注意产品的信用风险。而对于有担保的信贷类产品,也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光看到担保降低了产品的风险,仔细想想,可能正因为产品风险高才会有担保。

 

    票据类产品崛起,投资价值显现

 

    票据类产品是市场上目前常见的一类理财产品,已经是人民币理财产品中仅次于信贷类产品、债券类产品的第三大品种。票据类产品在2008年下半年曾经创造了连续数月每月发行数超过150款的火爆行情,但在今年上半年此类产品却比较低迷,直到7月份票据类产品才重新复苏。那么票据类产品的重新兴起是什么原因?票据类产品是否值得我们投资者关注呢?

 

    我在这里所说的票据类产品指的是投资于银行承兑汇票的理财产品。有些读者会问,为什么不包括央票呢?我把投资央票的理财产品归为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中。这里所说的银行承兑汇票确切地说是已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所对应的票据资产。而且目前大部分票据类产品都不是只投资贴现票据,而是多元化投资,比如还有债券之类的。因为这样的投资关系,所以票据类产品的收益率高低一般来说跟银行承兑汇票的直贴与转贴利率变动方向一致,但是实际中会有所滞后,因为理财产品的发行需要一定设计和销售时间。

 

    根据我的观察,票据类产品的发行以及收益率在过去一年中快速下降,跟银行承兑汇票在过去一年的供需以及利率高度相关。从去年下半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开始,票据市场就呈现需求大于供给的态势。中间的关系就不详述了,总之,票据利率一再走低,银行做此类理财产品的空间就很小,投资者对这样的收益率也不感冒,所以票据类产品的发行就一路走低,收益率比以前低得多了。

 

    2009年下半年开始,信贷规模面临紧缩,很多银行早已经把全年信贷规模用去大半,下半年的出票行为导致票据利率继续被推高,票据类产品的发行从7月份开始崛起,当月发行数为51款,虽然不能跟去年下半年动辄数百款的发行数相比,但已经比今年上半年每月30款左右的情况好得多了。整个第三季度,票据类产品共发行了205款,根据“纯”票据类产品(只投资贴现票据的产品)的收益率来看,半个月至1个月期限的产品年收益率为1.6%1.8%3个月期限的产品年收益率在3%左右。应该说,这样的收益率算是不错的了。

 

    票据类产品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不排除随着票据利率的继续走高,之后票据类产品的收益率还会继续上升。投资此类产品需要看流动性,也就是投资期长短是否符合自己的投资安排和计划。另外,也要货比三家,毕竟同样的产品由不同银行来发行,收益率可能也会有差别。

 

    银行理财与私募基金合作更加密切

 

    第三季度,光大银行发行了一款阳光私募基金宝理财产品,这是国内首款商业银行自主研发的私募基金类理财产品。光大银行是产品管理人,外经贸信托是受托人,这也是一款信托类产品。之所以称之为私募基金类理财产品,是因为资金会分成多个二级信托,交由不同的私募基金作为投资顾问进行管理。

 

    私募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具有在投资理念上追求绝对正收益,在激励机制上分享业绩表现,与客户利益一致等优势。但由于私募基金固有的信息披露和投资运作的相对不透明,很多人对私募基金并不十分了解。

 

    目前市场上商业银行和私募基金的合作越来越密切。比如,招商银行与重阳投资合作代销“重阳三期”,深发展与星石合作代销“星石16 期”。可以说,商业银行和私募基金的合作已经进入了蜜月期,双方合作的立足点是为商业银行的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服务。

 

    8 月中旬,《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准则》正式实施,拥有100 万元以上资产的自然人开始享受基金公司带来的个性化专属理财服务。随着基金“一对多”业务的开闸,加上原有的银行高端财富管理服务、私人银行服务,券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以及信托公司原本就很明显的高端理财业务定位,国内各理财机构对高净值客户的争夺正式开始。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只有短短数年时间,在资金的运作、市场的研究和风险的控制方面落后于券商、基金公司等机构,但是,商业银行在渠道、客户、服务方式和声誉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决定了,商业银行未来必然是高端财富管理业务的中心。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高端财富管理平台的优势,加强与券商、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的合作,弥补自身在投资领域、研发技术、投资水平等方面的不足。

 

    投资证券类理财产品需谨慎

 

    在目前大盘急剧震荡,不少投资者望股(市)兴叹时,一些银行推出了证券投资类产品,个别媒体对此类产品有过度的吹捧,加之个别银行之前华丽的宣传,大家相信此类产品具有组合投资、专业投资顾问等“优势”,因此一定会比自己去投资水平更高,其实不然。我们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证券类产品投资价值有多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看看已经到期的此类产品收益如何,以及正在运行的此类产品表现怎样。

 

    首先简单介绍下证券类产品。此类产品最早出现于2006年,但一直都不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2009年截至8月底,证券类产品仅发行了11款。即使在行情较好的0607年,此类产品的发行也是不起眼的。证券类产品很少有单一投向的,大多是搭配基金、股票,甚至包括货币市场上的一些品种。因为其主要投资于基金,所以大家习惯称之为FOFFund of Funds)产品,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说法。

 

    证券类产品大多喜欢在发售时给出一个预期收益率,但大多数时候这个预期是不厚道的。百分之几十的预期收益率比比皆是,可惜的是到期收益兑现往往落空,甚至于南辕北辙。

 

    目前已经到期、并且公布到期收益率的证券类产品大概有22款,其中19款产品在当初发行时都预期了收益率。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仅有4款实现或超过了预期收益率。这4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分别为4%4.5%5.88%8%,到期收益率分别为13.685%4.5%5.88%9.42%。可见,预期收益率得到实现或超额实现的都是当初预期比较谨慎的产品(但并不是预期谨慎的都实现了),而且从投资期内大盘情况来看,这样的投资收益实在无法恭维。

 

    虚高的预期收益率一直为人诟病,而预期收益率较高的产品最容易让人大跌眼镜。到期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差距最大的一款产品是,某颇具名气的股份制银行于200711月发行的一款1年期基金优选产品,二者差距近86%。这款产品当初发行时预期了40%的收益率,但08年底到期时实际收益率却是-45.923%,调侃地说,就是在预期收益率前面加了个负号(-)。而之前预期收益率最高的一款产品,其-30.84%的到期实际收益率让人纳闷儿该产品发行时50%的预期收益率是如何“预期”的。

 

    证券类产品中也不乏表现优异的产品。光大银行在20073月发行的阳光理财资产管理计划“同赢五号”产品,投资于国内依法公开发行的各类证券投资基金,包括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含ETFLOF),闲置资金投资于新股申购,及符合法律法规的货币市场工具。在20078月底时,该产品净值就达到了1.3866元,因为合同中规定“存续期内如遇国家金融政策重大调整,或扣除各项费用后投资者累计收益率达到30%,光大银行保留提前终止的权利。”因此该产品最终以96.65%的年收益率提前终止,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同时,按照合同中对超过12%的收益进行20%业绩提成的规定,管理人也获利颇丰。

 

    回到残酷的现实中,22款公布到期收益的产品中,13款产品到期为负收益,占比超过一半;到期正收益的仅有9款。而从平均表现来看,除了前面所说的光大银行的那款高收益产品之外,其它产品大部分产品是1年期的,2007年底开始逆转的行情导致了大部分此类理财产品的折戟,不少证券类产品都没有体现出所谓的优势。

 

    从近期到期的此类产品来看,收益还算差强人意,大多实现了正收益。而目前尚在运行的产品情况稍显好转,59款产品中有33款产品的净值在1元以上(含1元),整体来看,产品的净值有所回升。但之前一段时间应该是借助了大盘的一轮强劲上涨。接下来股市如果有巨幅震荡和深幅调整,这些产品会不会亏损加重?我想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但却是我们不得不提防的情况。

 

    之前有投资者问道:目前有些证券类产品净值超过了20%30%,是否应该提前赎回?我认为,首先要看自己的计划,比如是否有一个盈利点。比如说事先计划好,赚了30%就了结获利,如果目前已经赚了30%以上,或者接近30%,那么我觉得就不要太贪心,达到了目的就可以考虑赎回了,毕竟投资理财是落袋为安。如果与自己的预期差别较大,如果你看好后市,并且对管理人的能力满意或放心的话,那么就可以考虑继续持有。总之,赎不赎回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与收益率无关,别人说的只能是建议,自己选择才不会事后产生纠纷。

 

    如此这般说了证券类产品之后,我想对于前面提出的问题“证券类产品投资价值有多大”,各位心中应该有了答案。由机构代为进行证券投资是大势所趋,因为大多数投资者不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但专业能力并不等同于业绩,较为现实的好的投资应该是大盘跌的时候亏得少些,大盘涨的时候能抓住机会。各家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私募基金等,都在证券市场上抢占代客投资的山头。作为普通投资者,还是要多看多问多听。

 

    区域性银行理财机构受新政影响明显

 

    2009 年上半年,区域性银行理财机构(指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的理财产品发行数呈现逐月上升的趋势,市场占比也比较高。7 月初,随着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等方面被进一步规范,新政的出台未对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造成明显影响,但对于区域性银行理财机构却影响较大,最明显的证据就是第三季度区域性银行理财机构的理财产品发行数快速下降,目前已经降至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区域性银行理财机构的这种受新政明显影响的情况说明,区域性银行理财机构在发展理财业务的过程中,受政策的制约性较大,一旦政策调整,这些机构的理财业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放眼长远,区域性银行理财机构应该在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加强理财业务和产品的研发能力,完善业务创新和控制流程,提高理财业务的全局性与前瞻性,加强与其它理财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市场两级分化,QDII有升有降

 

    2009年第三季度,QDII理财产品没有延续第二季度的净值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商品出现了价格回落和震荡,比如石油。不同投资品——诸如黄金和石油——迥异的表现导致QDII理财产品的净值走向也不一致,比如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净值上涨,挂钩石油的理财产品则下跌。目前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大多暂停了前期的单边上涨行情,而是转为震荡格局。正因为此,QDII理财产品出现了表现上的两极分化。

 

    2009年第三季度仅发行了4款新的QDII理财产品。其中,7月份发行了3款,分别是花旗银行的“人民币代客境外理财产品4年期挂钩指数和基金每日累计相对表现可自动提前终止美元票据”产品(人民币款、美元款)和汇丰银行的“代客境外理财计划—美元固定收益票据”产品;8月份仅发行了一款QDII理财产品,这就是花旗银行的“4年期挂钩指数和基金每日累计相对表现可自动提前终止美元票据”产品,这款产品挂钩中国动向集团公司(3818 HK)、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489 HK)、中国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1068 HK)三只股票和标准普尔500指数(SPX Index)。

 

    目前处在运行期的QDII产品有322款,截至第三季度末,有39QDII产品的净值在1元以上,市场占比为12.1%。收益率在10%以上的产品仅有10款,占比仅为3.1%;收益率在20%以上的更是只有4款。

 

    目前正在运行的QDII产品中,表现最好的和表现最差的产品都来自渣打银行。最好的是渣打银行“开放式结构性投资计划瑞银彭博固定期限黄金超额回报指数”产品。该产品目前的净值为1.4046元,比8月底统计的结果要好,其净值在最近一个月上升了7%,这得益于黄金价格的上涨。在第三季度末,原油价格承压明显,价格下挫幅度较大,受此影响,渣打银行旗下QDII理财产品——“开放式结构性投资计划瑞银彭博固定期限成份原油回报指数(UTSN004)”单周跌幅达到2.65%。这款产品也成为了目前表现最差的QDII理财产品,最新净值仅为0.5251元。之前一直垫底的花旗银行“百骏太平洋股票基金”产品——净值已经由0.4919元上升至0.5265

 

    目前所有QDII理财产品的净值都在5毛钱以上。中资银行QDII理财产品中,实现正收益的有4款;外资银行QDII理财产品中,36款理财产品实现正收益。目前运行期在12年的QDII理财产品有290款,平均亏损为21.36%。运行期在2年以上的QDII理财产品有32款,平均累计亏损7.08%

 

    ■ 作者:李要深(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详情咨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