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一夜之间 行情如潮涌

发布时间:2009-12-09

 

■ 韩益忠

 

    当时国家有个规定,凡乾隆之前的东西属文物,不能买卖,所以,即便收到清初之前的好东西也不能交易,只好压在手里。但几年后,当初收进来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旧东西突然有一天像潮水一样涨了起来。原先国家规定的乾隆年前的旧东西不得买卖的规定似乎一下子开禁了,人们纷纷将自己手中的藏品搬上拍卖行,纪先生手里积蓄多年的“旧东西”也一下子盘活,终于“咸鱼翻身”了。

 

    当手头再次积攒起大把金钱时,他欲谋求更大的发展,便在愚园路上新开了一家名叫“忽雷精舍”的古玩店。他喜欢将自己的藏品称作“旧东西”,而“旧东西”能够保存下来在他看来总是有生命力的,否则早就被历史湮没在漫漫长河之中了。但识别一件“宝贝”,并不那么容易。“关键是用心,用心了,自然就会有长进”。纪先生说。

 

    从小到大,就靠这“用心”二字,纪先生从很多被人忽视的“旧东西”里发掘到了“金矿”。

 

    有一次纪先生外出游玩,看见街边一个摊位上有奇石出售,他不问是啥石头,只问售价多少,摊主回答:8000元。

 

    “贵了。”纪先生讨价还价。

 

    “你给多少?”摊主问。

 

    7000元。”他看出摊主其实不清楚这块石头就是名贵的田黄石。

 

    “那就取个中间数,7500元。”摊主很爽快的样子。当时纪先生身上只有7500元,于是倾囊而出,交易的那一刻他知道摊主亏大了。他去拍卖行请人给这块田黄石估了一下价,开口就是十万元。他一听心中更有底,又捂了两年才以34万元转让。“这还是很客气的价格。”纪先生说。后来那一方田黄石在拍卖行拍出100多万元的价格。

 

    真赝杂糅 练就一双慧眼

 

    如果认为纪先生搞收藏只赚不赔,那不是真的。收藏市场真赝杂糅,难以辨认,刚开始收购时,有人用民国时玻璃做的假翡翠冒充绿翡翠,用新三玉冒充老三玉,纪先生也都上过当。

 

    1999年,一位老先生抱着一幅字帖跑到他的古玩店,请纪先生鉴定。他一看,是一幅元朝赵孟頫的字帖,当即出价4.5万元收下,孰料这是一幅清朝乾隆年间的仿作,价值只有1万元。赵孟頫的作品伪作也不少,但大都为代笔之作,是署名的,而纪先生收的这幅字帖则不同,是后朝人托伪而作。难怪一下子认不出。吃了这个亏,纪先生说他变得更聪明了。从此他更多博览宝物,更加注重“旧东西”真伪的细微差别,鉴赏水平不断提升。“若这张字是真的那就不得了了!”直到今天,纪先生谈起这件事还满是遗憾。(未完待续)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详情咨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