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你和我的花园

发布时间:2009-12-30

 

 

   2009年夏末,客户版撰稿人会议在山西召开,参会人员有些是建行报十几年的老作者,有些是本年第一次投稿的新人;有专职文字工作者,有业务管理者,有通讯员,也有漫画家和专业摄影师,对于版面策划、栏目定位以及文章的撰写,大家直言表达,互换意见。会议期间,还组织了民俗采风活动,摄影作者成了最忙碌的人,他们时刻搜寻着的风景,扫射着参会者,用镜头语言为大家创作出了一场视觉盛宴;而很多善敲电脑的文字作者们,当他们拿出一台台单反时,谁想到也是那么的一板一眼。

 

    还记得去年你和我的田野吗?她不仅仅是一块专版,更是撰稿人对报纸的一份情怀。怎么那么巧,对报纸以花园精神庭院的比喻与田野是那么相似!怎么那么巧,作者在收到那个憨态可掬的长信封时的感受与编辑在装信封时的是那么相同!“4”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阶段,2009年客户版平稳的走过了第四个年头,您了解我们了吗?如果还没有,那就通过他们来体会创作的乐趣,和那份能够自由栽种、耕耘的幸福吧。

 

报纸的好处如花园

 李爽

    品茗于经济之策,论剑于华山松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哦,这报纸的好处就如花园!

    一年来,在《建设银行报》客户版这园地里新老朋友纵横捭阖:园丁们时时添进的新花让我内省共振、玩味不已,立佳卉逸殊之前只叹三生有幸。它让我一会儿立于棋坛大德前有如烂柯人、看精彩华章不知时空转换;一会儿带我回到豆蔻年华,心中产生不有佳作,何申雅怀的冲动;一会儿催促我追慕精英翘楚,奏响时不我待的节拍。

    回顾我参加客户版《漫金融》的工作,一开始觉得,咱将《西方经济学》都做过漫画笔记了,搞六格没问题!但在运行中,问题就出来了:要在有限画面中浓缩哪怕一个经济、金融元素,还要将它用画面形象速溶给读者,谈何容易噢!和编辑、记者的互动,催促我从读懂原著不择手段两个方面暗地里下功夫。这样,就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些《漫金融》的连载。作品每每出来,自己诚惶诚恐,只等读者的评判。猛然中,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那幅巨制《最后的审判》,一切对错都有细数,一切迷惘都有答案。

    曾经的我,做过只沉浸丹青翰墨、不问世事、浪迹天涯的梦。印象派画家高更有画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其实,这是许多人都苦思冥想的题目。问题不断的提出,又不断更新,不断否定过去的我,去追寻新的问题和答案。

    “切磋琢磨,原指玉器加工的过程,现在我们以打制美玉的精心、匠心、热心、雄心、童心、爱心、耐心、文心来研制我们的报纸。我们的报纸当然就如米洛的阿佛洛狄忒(维纳斯)一样,任何艺术品都是有缺陷、有不足的。我们看到她的不足、看到她的美玉之瑕,这正是我们新一期创作的主攻点。报纸的好处就如花园,它有春天的喜悦也有秋天的丰硕;它不是像玻璃制品般一次性的完结,它的风格可在运行中形成。

    本人嗜画。当知青时,在农村土墙绘黑板报学会素描;于果园树下追画毛驴练就速写;在空房里摆骷髅摹写人骨架,遭革命大批判后痴心不改;在子归逆风尤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之际抓紧画笔小有斩获,打下点基础为今日盛世所用。

    入建行30年,漫画、文章、诗词歌赋、酸调调都搞了一点。由此赚得思慕者青睐,自以为较稿费更贵。现代媒体手段翻新,不必把自己局限于一处,时不我待,生活不问你会什么?生活只告诉你:我要什么。前一段要排《京剧群英》,要写脚本、策划,领导叫我上,那就上吧:飞雪迎春首都景,丽日光华春催动;雄图伟业展九州(哇),建设银行立奇功!(啊)立奇功!知识大爆炸的世纪,各种媒体手段进入了互动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年全国金融思政和企业文化课题研讨评选活动,笔者运用上述思维撰文,竟登一等奖之列。

    “阳春招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舞台;建行给我们提供了机会;春秋多佳日,笔墨展宏图,趁大好时光,拿出我们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吧。

    回首自己的作品,觉得有许多遗憾败笔,叹逝者之以往,知来者之可追!幸好,客户版这个大花园每天都为我们敞开,我和各位一起来种花了!(建行北京市城建支行)

 

早雪

 公孙欠谀

    11月,我在云南大理,还在穿着短袖T恤,北京已经下雪了,朋友来电说纷纷扬扬,漫天飞舞”……

    这一天,《建设银行报》客户版编辑来电说要我给年末的版面写点东西,这一下提醒了我,不知不觉中又过了一年了,这一年好快啊!有这种感觉的人大多是日子太好过,没有什么牵挂和顾虑,我可能属于这一类,倒不是没有牵挂和顾虑,而是牵挂得少,要求得也少,顾虑也就少,所以,能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

    就在这波浪不惊的一年里,我开始为《建设银行报》客户版写些文字。这件事来得偶然,记得是5月的一天,一位同事转发来邮件,我是众多收信人中的一个,说是客户版空间要找人写NBA。我感觉我可能合适,我过去为报纸写过世界杯奥运会专栏,但没细想这个和那个有什么异同,建行几十万人呢,肯定还有人更合适,后来就放下了。又过了几日,再次看见邮件,刚好有闲暇,就发了几篇旧文过去,留了个电话。10分钟后,桌上的电话响了,显示区号010,北京喜讯传边寨,事情就这样成了,这一天是2009725日,一个平常的下午。NBA结束后,我又与空间签下了一个没有固定期限的口头合同,直到现在。

    因为爱好体育和写作,曾想自己的职业要是两者结合最好,但愿望没有达成。爱好体育也仅是理论体育,而非身体力行,只能写点文字,了却心愿。前两天,随手翻了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原是看过的,日子久了,有些忘了,重新读来,又读出了些深意。读历史有两大好处,一是了解史实,二是检验作者的写作功力。黄先生把“1587年,无关紧要的一年,写得丰富和细腻。大师的严谨治学、深厚积淀、收放自如,叫人肃然起敬。我经常怀着崇敬和激动拜读那些经典的文字,读别人的经典,是对自己的激励,也是对自己的批评。每当我交出一篇稿子的时候,不是如释重负,而是多了一份担忧,我所写下的东西,能有什么样的反响?所以,我时刻像一个工匠一样,对自己手中的器具仔细敲打,认真雕琢。在空间里纸上谈兵,又有些陈年往事泛起:中国足球、女排、郎平、朱建华、李宁、马拉多纳……这些都是老人老话了,姚明、刘翔、科比、詹姆斯、张宁、菲尔普斯、博尔特……这些又是如日中天,长江后浪推前浪,体育如此,昭示人生!

    8月,客户版厚爱于我,号召我等写手在人杰地灵的山西会盟。遗憾我已先期承应武夷盟主之邀,准备飞往福建,人有两种不走运:一是坏事接踵,一个也躲不掉;另一个是好事接踵,必须舍取,不可兼得。不管如何,一个普通的匠人能得到那么多人的青睐,自然是至高的荣誉。没能在山西与很多从没谋面的熟人见面,自然是遗憾!只能把希望留到下次,把相见变成想见非常想见!

    北方的雪还在下,云南依然艳阳高照,当一个人在雪中前行的时候,盼望的是温暖的阳光,当一个人在骄阳下行走的时候,希望看到的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并不赖自然,而是来自人本身,也正因为人让自然有了感情,绿水青山、清风白雪才显得丰富,人才能在自然中舒展情怀。不是有一副对联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这不仅仅是感受,更是如歌的情怀!(建行云南省大理分行)

 

感谢有你

 胡金盛 

    我给建行报客户版写稿,已经有两三年了。现在回头一看,收获很大。因此,在2009年日历即将翻完的时候,我最想说的一句心里话是:感谢有你!

    在为《建设银行报》客户版写稿之前,我写理财文章已经有七八年了。说实在的,写了七八年,已经有些疲倦了。加上工作更加繁忙,写作的量逐渐减少,只是应几家理财杂志的约稿写点文章。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不经意地给建行报客户版投了稿,稿件很快就发表了,而且编辑来信说读者很喜欢我的文章。这又激发起我写作的欲望。那时,我心想,《建设银行报》客户版的读者厚爱我的文章,我荣幸呀,我得继续写作。于是,原本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写作念头没有了,有的是加倍的努力。因此,我要对《建设银行报》客户版说:感谢有你,你激励我持续写稿!

    虽然平日里与编辑往来不多,但他们编稿的严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记得,在座谈会的空闲时间里,编辑还给我的那些涉及理财数字计算的文章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例如,针对我那些以个贷为内容的文章,编辑建议,在举例中涉及到各家银行的政策时,要注明实际贷款中以各家银行公布的政策为准。这才有了理财杂志界对我的赞赏,有中国投资理财第一刊之称的《钱经》杂志首席编辑高抬我说:金盛兄是一位令许多理财杂志尊敬的撰稿人。原因有三,他勿庸置疑的专业地位;他文字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他态度的始终严谨。因此,我要对编辑老师说:感谢有你,你激励我写作更加严谨!

    在与编辑的交流当中,我多次得知读者很喜欢我的文章。这让我欣喜若狂。我曾被几家理财杂志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者。现在,建行报客户版的读者也喜欢我的文章,这更加增强了我努力写作的信心,增强了想让更多的读者看到我的文章的冲动。由于工作上很忙,很难抽出一整块时间来写作,但一想到读者喜欢看我的文章,我又会牺牲睡觉的时间来努力写作投稿。后来,一位读者说,你为什么不将自己的理财知识、理财经验和理财心得以书籍的形式毫无保留地呈给更多的读者,让更多人受益?一句话,提醒也激励了我。于是,我挤时间写书,陆续出版了《大萧条时代投资理财策略》、《基金定投——百万富翁生产线》等4本书,书卖得很好,有的还在台湾出版。因此,我要对读者说:感谢有你,你激励我更加努力!

    写作是辛苦的。但正如一句歌词所说的: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有建行报客户版和她的编辑、读者的支持,辛苦一点也愿意!(建行福建省三明分行)

 

镜头视界与纸媒传达

 干铁泠

    用镜头所摄取的图像来作为纸质媒体强化表达力的重要手段,越来越成为纸媒所好。或许受人类本能的影响,人的视觉更愿意去感受的是图形而不是文字,图片带给人的信息的速度和丰富性远远大于文字信息。时代节奏的变化,迫使读者的阅读习惯已从看图变为读图,对图片的要求也达到了更高的层面。从一张图或一组图中看到美国经济状况,或伊拉克战后状况,或金融风暴下浙江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等等,已被人们所喜闻乐见,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高效的传达方式。在这里,形象思维成为双方互相沟通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

    就《建设银行报》的一个特定产品——客户版来说,利用现有的纸媒空间,用瞬间艺术的表现方法,来影响、吸引并打动我们的客户,是一件非常值得探索和实践的事情。在这里,我们既要关注通过镜头我们能做些什么,也要关注手中的镜头该拍出什么来,能拍出什么来,让照片不仅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并且在客户版这个特定的媒体上具有更高的可读性,这恐怕是对摄影作者的一个高层面的要求。我们面对的客户到底要读些什么样的图片?是皆大欢喜的,还是矛盾冲突的,是单幅的还是组图的,是金融经济的还是风花雪月的,这都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揣摩。

    就镜头而言,多样化的视角给我们带来的能力的提升是值得欣喜的。通过镜头看世界与盲人拄拐杖填补功能的残缺不一样,人本有双眼,但通过镜头这一个眼,带来的视觉效果恐超过双眼。当瞬间凝固、细节再现时,我们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带来的愉悦或冲击力也是空前绝后的。借助镜头,我们可以地将视觉角度在广漠的宏观宇宙和极其细微的微观世界挥洒自如。

    50mm标准镜头已经不能满足你的求新求变需求时,35MM以下镜头甚至12MM广角镜头带来的宽广让你犹如站在世界之巅,那种弧形的天际线会让你有哥伦布在大海中发现美洲大陆的感觉;而微距镜头可以非常贴近景物拍摄,让花蕊上的花粉纤毫毕现;200MM400MM镜头带来的千里眼的视觉效果最直接地实现了很多人的童年梦想,透过1800MM镜头,那种把30万公里之外的月球环形山拉近贴在眼前细看的效果是非常令人震撼的。在这里,忽然发现,宏观和微观通过长焦和短焦得到了统一,当用一支超长焦以最近距离拍摄一朵花时,和通过一支微距镜拍摄一朵花的效果实际是相同的,事物在两个极端处合二为一,殊途同归而已。

    有人说生活的精彩在于她的多样性。那么在客户版这个空间里,通过镜头所摄取的不同视角的景物,精彩、传神的照片必定构成一个观赏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绚烂多姿的精神庭院,客人可以在这里观赏到优雅的兰花,也可以仰视挺拔的向日葵。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个庭院繁花似锦,日日常新。(建行浙江省分行)

 

礼物

 张海燕 

    与《建设银行报》专栏结缘,这是上帝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书籍和电影是我生命里的两大救赎,它们将我从琐碎而庸常的凡俗生活中拯救出来。终其一生,我必将对它们顶礼膜拜。每读到一本好书,每看到一部好电影,胸中都会涌起一股诉说的冲动。这么多年的冲动,终于在《建设银行报》上找到出口,心里的喜悦自不待言。一路走来,发现自己的收获远不止于此。

    最幸福,是手指在键盘上翻飞的时刻。看的是别人的故事,动的是自己的感情。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之所以能感动你,是因为你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找到了那种合拍的感觉。人往往是木讷的,语言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及万一,幸好我们找到了文字。每有所感,就坐到电脑前,让双手在键盘上一路翻飞,看着那些黑色的小精灵一个个跃到眼前,一浇胸中块垒,一吐满腔豪情,一试温柔缱绻,何其快哉!若干年后,当我折回头再读这些文字,再品里头的爱恨情愁……

    最喜悦,是早上到办公室,发现办公桌上静静躺着《建设银行报》的来信。长条牛皮信封,因为塞了一整份报纸,更显憨态可掬。每次我都是幸福地叹息一声,地把自己砸进办公椅。手里把玩着信封,但并不着急打开。先让手指尽情摩挲它略显粗粝的封皮,让幸福的感觉传遍全身。等到磨蹭够了,再用指尖剥开信封口,听滋啦啦的封口开启声充盈双耳。油墨的清香扑鼻而来,纸质读物的真实触感总是这么让人难以割舍。我总是快速地浏览一眼当期头版头条,然后就直接跳跃到最后一版的专栏上。如果当期有自己的小豆腐块当然开心,就算没有也同样开心,因为专栏上有这么多同道者,一一拜读其他作者老师的专栏文章,心有同感则会心一笑,人发奇语则连连咂舌,神交仙游,快意人生!

    最感动,是与一批编辑成为知交。文字可以拉近人的距离,让人产生超出时空的亲切感。与专栏里的几位编辑大多未曾谋面,多是电话、邮件、MSN留言,但心理上的亲切感却顾自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最尴尬,是专栏编辑催要个人小照。从小就明白自己是丑女一枚,恪守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是你不对的箴言,尽其所能减少抛头露面。但编辑老师偶因介绍专栏撰稿人需要个人小照,我就犯上了头疼。文如其人这样的话难免谬误,连一代文豪,风度翩翩的钱钟书都发出觉得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一定要见那只下蛋的母鸡的慨叹,在我,鸡蛋都不好吃,更没必要见这只下蛋的母鸡!其实,始终对文字心怀敬畏,觉得那是对心灵的一种观照。我希望它轻灵、飘逸。一旦写出来,它也就脱离了我这滞重的肉身,而成为一个别的实在了。

    ………

    一日午间小憩醒来,鬼使神差地将已发表的各篇文章翻出来,一篇篇展读。捧着这些神赐的礼物,我越读心里越疑惑,越读神思越恍惚:这些文字都是我写的吗?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包围住我,一种异样的幸福感更让我眩晕。这是我生命里结出的果实,也许并不丰硕,但它完全属于我,使我的生命更丰盈。

    (作者现供职于人民网)

 本版图片/卿烈海 干铁泠 张秀姝

附件下载:
4-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