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希望

发布时间:2010-05-12

    去年10-11月,我们曾经推出过黄河壶口瀑布和王家大院的摄影专版,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众多读者喜欢这个版块——“像一双眼睛丰富了我们的视野镜头语言比文字更有震慑力希望以后会有固定的摄影专版。正像这位读者所期望的,今年5月,摄影专版再次与大家相见。不同的是,我们以新闻视角为大家呈现这些摄影图片。开版第一期,我们选择了北川。震后两年,这个曾经聚集过13亿人目光的城市,依然牵挂着我们的心。4月底,《建设银行报》记者余江灏和建行绵阳分行卿烈海抵达正在建设中的新北川,对于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们来说,也许过去发生什么已经不再那么重要,那段记忆会被以各种方式埋藏在心底。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能看见未来的样子,并抱以憧憬。

 记者手记

    车辆从绵阳市出发,向西北方行进直奔安县,脚下的辽宁大道早已全线贯通,道路平坦而宽阔,两旁仍有不少在建项目赶着最后的进度,到今年底之前,这里的大部分援建项目都要完成,援建队伍也要按时撤出。不远处,新北川县城的部分轮廓清晰可见。

    为了拍摄新北川县城全景,我们一行爬上了即将完工的北川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听说是做震后两周年的选题,施工方非常配合。站在5层楼顶的平台上向下眺望,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彰显民族风情,一条条笔直的街道宽阔平整,一部部吊车紧张有序的左右来回摆动,一张张朴实的脸庞洋溢着欢乐和希望。

已经完工的新北川县城居民楼,新建房屋的外形结构突出了羌族建筑碉楼和石砌房的特色。

    车辆继续北行,慢慢驶入山区,隔不了多远就会在看到一个羌族村寨,这些村寨都依山而建,地震中损毁非常严重。但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些寨子全部焕然一新,从外观上已经看不到地震遗留的痕迹。吉娜羌寨位于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跨过寨前的小河,就是通往北川老县城的必经之路,这里原是安县与北川县的交界,很多到北川老县城祭奠、考察、旅游的人路过都要走进去瞧一瞧。震后,当地的居民搞起了民俗旅游,人均收入整整翻了一番。在石椅羌寨,我们与几位地震中失去亲人和家园的老人攀谈起来,他们租住在政府提供的过渡安居房中,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待着搬进新家的时刻。

修缮一新的石椅羌寨寨门。

吉娜羌寨里的羌族姑娘们开心的织着羌绣。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羌寨的支柱产业。

羌族的羌寨中几种不同字体的“羌”字。传说因为被羊吃掉了经书,所以羌族人没有文字。但又有一种说法,说失传的羌族文字其实没有失传,那些经文早被心灵手巧的羌族妇女想出织腰带的方式巧妙地保存下来,系在亲人的腰间祈求平安祝福,因此而代代相传。可惜传到今天,只记其形,不识其意,只能辨识个别字符了。

羊头是羌族人的图腾之一,在羌寨随处可见挂在墙上的羊头。

坐在家门口编竹篓的这位老人今年70岁,因为堰塞湖险情搬到了政府为他准备的临时安置房中,地震中,他唯一的儿子遇难了。聊天中,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的新家就快要修好了。

这位老人已经年逾八旬,地震中失去了6位亲人。但他告诉记者,这里是自己的家,生活还要继续。

    第二天,我们来到绵阳市南街小学,看到了震后由建行全体员工和共青团员捐资360万元修建的新教学楼。上课时,教室里读书声琅琅,下课后,操场上欢笑声连连。每天中午,校园广播里会准时播出应对突发灾害的注意事项,学校还会定期组织紧急疏散演习。校长告诉我们,学校里有不少来自重灾区的孩子和老师,目前他们心理已经基本恢复正常。

绵阳市南街小学始创于1906年。地震后,建行全体员工个人和全体团员捐款360万元援建的绵阳市南街小学新教学楼,是目前绵阳市抗震等级最高、建筑最牢固的教学楼之一。目前共有6个年级,3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00余人,在职教师97人。他们中有一部分来自“5.12”地震重灾区。

     还记得去年到老北川县城采访,目力所及范围内全是残垣断壁,碎石破瓦,场面令人内心异常震撼。此行过程中,无论是采访还是聊天,我们都在刻意回避那段痛苦的回忆,但没想到他们反而显得更加洒脱,淡然的抛下一句那些都已经过去了,日子会越过越好的。回京前,朋友收到一位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亲发来的一条短信,我的孩子下个月就要出生了,短短几个字,流露出生命的坚强,明天的希望。

即将完工的新北川中学全景。

 本版文字/余江灏   摄影/余江灏 卿烈海(建行绵阳分行)

因版面需要,本期空间版块将顺延至519刊登,敬请读者谅解。

 

附件下载:
4-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