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话说银行理财产品的零、负收益

发布时间:2010-05-26

 毛恩知

    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登陆国内理财市场以来,便依靠其较为稳健的特性而受到广大投资的偏爱,在银行理财产品运行初期,保证固定收益和保证最低收益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类型,受此影响以及国内居民长期以来对银行的信任和对存款概念的理解,银行理财产品一度被很多投资者认为是稳赚不赔类存款

    而随着理财市场的发展,银行理财产品也由起初的保证收益型逐渐向保证收益和浮动收益并重的局面发展,这种转变在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提升的同时风险也逐渐增大。因此,当200712月底,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1汇理财理财产品到期以零收益收场的时候,让整个市场始料未及,而正当投资者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时,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深发展等多家银行的多款理财产品到期后也出现了零收益,光大等银行的基金宝类产品竟出现亏损。一石激起千层浪,客户投诉、公众质疑、抱怨之声不绝于耳,股市可以赔钱,难不成银行理财也会赔钱?

    其实稍有一些投资知识的人就应该明白,风险和收益是金融市场上至关重要的两个变量,因此无论选取何种投资标的,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而低风险也只能获取低回报。银行理财产品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一种可以获取超过银行存款利率收益的投资品,注定了也要承担这部分溢价的风险,然而即使这样,当现实袭来的时候,人们还是不愿意承认,细究起来看,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发行银行都不能不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从发行银行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规模效应的驱使下使得很多银行目前仅仅注重对理财产品的推销上而忽视了对客户风险偏好、财务状况等方面的评估。银监会颁发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宣扬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即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群,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管从产品宣传还是风险提示,部分发行银行都是喜欢夸大收益,而对潜在的风险确实模棱两可,这种有意误导的行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极容易导致风险错配。而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部分商业银行未能按照以客户为本的原则设计理财产品,有些银行开发出来的产品要么条件过于苛刻,要么复杂到连专业人士都摸不着头脑。比如金融危机下某银行的1款挂钩澳元/美元汇率的理财产品,设定收益区间及其狭窄,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使得该产品刚发行就受到市场质疑,然而该款产品照样运行,结果最终以零收益告终;而笔者作为一名银行理财研究人员也曾仔细研究过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有的产品复杂到不得不一直百度,甚至请教教科书,很多产品上来就是一堆专业名词,CYDORVPPI动态保本策略、收益率为(参与率*表现)或者100%本金*策略价值/100等等,如此讳莫高深的表述不知是设计人员有意展现自己的金融水平还是想以此为手段掩人耳目?

    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观念的转变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明确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同投资其他金融产品一样,不仅有可能带来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因此,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对自己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投资目的、流动性需求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一下自我测试,在第三方理财日益发展的今天,投资者亦可以选择相关独立的理财机构或者是理财师进行咨询。而在理财产品的选择上也一定要认真了解产品的特性,诸如风险、收益、投资领域、期限、币种以及是否带有流动性条件(赎回、质押等)等,要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购买,要敢于对自己不了解甚至看不懂的产品说

    当然,不管是市场的舆论导向还是投资者的不理解,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和负收益确实在市场上引起了渲染大波。但是,回过头来看,仅仅从绝对数量上来批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是不公平也是不客观的。产品有风险,投资请谨慎是每款理财产品首先的诠释,每年几千甚至上万款的理财产品,如果每款都实现预期收益,那只能说明这个市场是不健全的,而健全的市场就有风险,有风险就必然有损失的概率,倘若不是每一款都实现预期收益、倘若仅仅因为数千款甚至上万款中的几款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就因噎废食或者谈虎色变,这是市场的不成熟,也是人性的不成熟。(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