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通胀预期VS加息预期

发布时间:2010-12-01

 尹宇

    11月11,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经济数据显示,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比9月份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涨幅扩大0.7个百分点。面对高企的CPI数据和随之而来的通胀预期,中国人民银行罕见地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国务院与发改委也连续下发文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抑制市场商品价格的连续上涨。然而,面对即将汹涌而来的通货膨胀,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有通过加息这种货币政策方式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

    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曾经说:通货膨胀是个纯粹的货币现象。现阶段,我国所面对的蒜你狠糖高宗等等生活生产资料的涨价只有很少一部分因素来自减产以及供需关系的大幅变化,主要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市场游资炒作,商家囤积居奇的影响。尤其是自美联储实施二次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立刻应声上涨,这不仅仅影响了中国,而且波及到世界各地。金砖四国的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十月份的CPI涨幅分别达到了4.4%5.2%7.5%9.8%,大大超出各国预设通货膨胀目标。此外,韩国、越南、伊朗、阿根廷等国家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对付通货膨胀,较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货币政策手段来减少货币流通量。而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加息不仅意味着货币当局开始收缩货币流通量,而且释放出减缓经济扩张速度的信号,并以此调低市场对通货膨胀未来的预期。如果一次加息的效果不佳,那么货币当局便有可能继续进行加息并在市场上形成与之对应的加息预期,直到通货膨胀及通胀预期得到控制为止。从当前的经济形势看,大多数市场人士认为CPI指数仍然会依靠惯性在高位运行一段时间,11月份和12月份在4%以上的可能性很大。于是,持续加息的呼声日益高涨,不少学者坦言,年内二次加息不可避免。

    在当前这种由于美国的宽松政策而导致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通胀预期并不会随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变化而改变,因为产生这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世界主要货币的恶意滥发。如果仅仅是为了控制这种输入性通胀预期,防止形成资产泡沫而动用加息工具,甚至由此形成加息预期,不但起不到相应的政策效果,而且会扩大不同货币资本之间的利差,加剧热钱向本国经济涌入的速度。10月份新增外汇占款创新高,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却没有显著变化,便是热钱大量流入的最好证明。

    热钱流入是要换成人民币来使用的,也就是央行必须拿出相应规模的人民币投放来对冲这些被宽松出来的美元、英镑、欧元。如此天量的人民币被动地投放出来,通货膨胀及通胀预期不一定会大幅上涨,但肯定会维持在高位运行。这样一来,加息政策便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旦再次遭遇世界主要货币的三次宽松甚至于“N次宽松,通胀预期势必会重新到来。

    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来说,进入加息预期后将不得不面对两种随时都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一方面,天量的热钱随着加息预期不断涌入,通过购买中国房地产来制造市场泡沫并推动关键性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价格炒作,最终导致中国的资本与货币政策失灵;另一方面,由于无法控制全球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加息预期很难对遏制输入性通胀预期起到积极的效果,随着利率的不断升高,经济体融资成本不断攀升,利润率下降,最终有导致经济增长率下滑的可能。(西南大学)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