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空间

发布时间:2010-12-22

编辑手记

201098《建设银行报》2970聊书斋栏目刊登了洪丽霞的目送,与生命和解。当版编辑易芳在报纸定评例会上提出,龙应台的《目送》太可以说了,我们做一个聊书斋专版吧,倡议及时通过。十月,一篇篇沉甸甸文章,传到编辑邮箱,由此一个巨大的问号浮现在编辑脑中:龙应台为何用目送来集合自己多年的散文随笔?。我查阅了词典,咨询了一些文学爱好者,韦泱老师给的解释:目送是一位不太善于表达情感人表达情感的方式。《目送》P218页有这样一段文字:每经过一个村子,就有一群孩子狂奔过来。他们不伸出手要糖果,只是站在沙上石上,大大的眼睛,深深地看。这一段文字让我感受到目送是一种态度,一种关注,一种渴望。因为船上的岸上的互不相识,可岸上的人总在这个时刻放下农活,注视一群陌生的外国人。

本版邀请了五位作者,有男士有女士,年龄层在2545之间。请聆听他们与《目送》的心灵交会,这也是空间2010年与读者的交会。

  

人生,就是孤独中的目送

李莉

    人生来就惧怕孤独,总要不断地寻求亲情和爱情。人生来又是个独立的个体,总要追求精神的独立和自主。这就注定了人的一生,就是个不断寻求和背离的过程。当龙应台在《目送》里不断地低语: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时,整个华语世界再次刮起龙卷风。毕竟,生老病死是人类都要面对的生死大问

    同《野火集》里的犀利批判、《孩子你慢慢来》中的温馨写实、《亲爱的安德烈》中的焦虑执著不同,已过知命即将花甲的龙应台,在不断的失去不舍中,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有常。当曾经与儿子提及的生命败坏的过程,以及父亲的去逝、母亲的衰老不约而至时,当两个在异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儿子一再声明: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时,当曾经美满温馨的婚姻以失败而告终时,这个在整个华语世界不断掀起龙卷风的女人,终于明白,人生啊,有些时候只能也只能放手: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这声叹息在开首篇《目送》里出现过两次,夜里读给闺女听,这个十一岁的孩子竟完整地复述了下来,并且说:妈妈,真美啊!我不知道她小小的年纪听懂了多少,是否能够领会到这源自生命深处的苍茫和失落,但显然她听出了这声叹息里的的无奈和忧伤。人生其实就是一个绵延不断的过程,纵看是条链,横看是个面,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飘忽不定的点,在哪里生,在哪里长,最后魂归何处,都没有一个定数,一代人目送一代人的远行,就是一个种族延续、生命传递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对生命的患得患失才成了人类共有的情感。

    家是什么?爱是什么?什么是父母之爱?什么是手足之情?龙应台说: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意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做儿女时,父母在哪里,哪里是家;做人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是家,有孩子时,孩子在哪里,哪里是家。当失去记忆的老母,焦灼地找时,龙应台悲哀地发现:母亲要回的,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挂号拿印章来’……”

    这个要搭乘时光机器才能回到的家,不正是每个人生长的家、离开的家,又终生寻怀的家吗?而龙应台自己的家呢?那个厨房里摆着矮矮的桌子,有两个捏着面模的洋娃娃,烤箱里散着蛋糕的香气,从书房的窗口就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的家呢?那个只在笔端带过的华德先生呢?龙应台从不说,但是看了这段文字后,任何人都会明了: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渴望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没有繁文缛节的赘述,却胜过千言万语的解释。

    从入世到出世,从绚烂到沉静,从关注外界到审视内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心路。五十而知天命,走遍千山万水,经历了人生风风雨雨的龙应台,如今一个人行走在生命的旅程中,在目送父亲离世、母亲衰老、手足共老、家庭离散后,开始拷问什么是生老病死,什么是生离死别。这个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用最朴实的句子,道出了最朴素的情感。

    不由得再次想起她与儿子关于的那场对话:安德烈,你问我的问题,是所有宗教家生死以赴的大问啊,我对这终极的问题不敢有任何答案。只是开始去思索个人的败坏处理技术问题,譬如昏迷时要不要急救,要不要气切插管,譬如自身遗体的处置方式。这些处理,你大概都会在现场吧──要麻烦你了,亲爱的安德烈。

    不禁黯然泪下,人这一生虽然都是孤独的来,孤独的去,带不走一点温情和温暖,但是,龙应台,一个人的寂寞真的好于两个人的寂寞吗?你真的要一个人目送所有的人离开吗?人生真的是一场修行吗?还是如你所说,修行的路总是孤单的,因为智慧来自孤独?

 

 

阅读,越生活

易芳

    阅读《目送》,属于偶然。并非不知道那非典型著名的《大江大海》,而是对过于凛冽的真相,心存敬畏。因而对于龙应台这个几乎有些气势万千的名字,并未亲近过。

    最初打开《目送》时,翻拨书页间,阅读的感受是云淡风轻。文字轻轻巧巧的,掩卷时,也不以为意。然而就在书卷合上片刻之后,心底突然间就会袭上莫名的热流,一路涌上来,到眼底,一酸,眼泪就毫无预警地掉下来。几乎说不上理由,好像也不想问为什么。原来看似轻巧的文字,其实势大力沉。要阅读,更要花力气消化。而如此这般的阅读感受,居然在阅读目送的过程上重复上演,每开卷,必如此。也因为此,为《目送》,在午夜写下好几篇博客,记录那些为阅读而生的眼泪。

    国庆六十年时,父亲在散步时说:六十年啊,不知道一百年时会什么样的盛景。到时候什么样,你可要打电话告诉我。反应片刻,我心头一哽,但笑着答:是哦,那时你在国外。父亲也笑而不语。百年,父亲的笑对和终将面对的目送,那一刻也有热流窜遍我的五脏六腑,我想那和阅读《目送》时的,是同一种物质。是那些深入骨血、根植于生命里的东西。中国人讲三十而立。但在而立之年能懂得的关于生命的东西,其实少之又少。读《目送》,就像在阅读生命,生命里的各个阶段,生命中今后可能遇到的种种、一定会面临的种种,我已然明白的,我仍然未懂的。就像一个在佛前长跪的人,在诉说自己,也在聆听谒训。

    认识二十年的挚友,在今年秋天决定离婚。四年前我做她伴娘,见证誓言目睹幸福的种种都如昨日,转眼人事已非,一切美好皆烟消云散。我们坐在深秋的咖啡馆里,她说她有很多不甘,很多想不通放不下,但父母却只对她说一句:回来吧,回家来,咱们什么都不要,只要你高兴。只要你高兴——今年秋天决定辞职的我在和父母沟通时,面对我的可能冲动可能任性,他们也只有这一句话——只要你高兴。我的眼底又酸了,我的喉咙又被哽住了。我们的父母将一切不安和忧虑留给了自己,他们和盘托出的,都是爱。在无可奈何的目送中,送上自己最大限度的温暖。

    我们生来读着课本长大,以至于我们至今也希望一切都能有课本,生活最好有课本,感情最好也有方程,一切的一切,来告诉我们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最适当的。但是没有,生命因为独一无二而弥足珍贵,生活因为无法预知而魅力闪烁。能有的,却是可以阅读《目送》这样的书,看看生活可能会怎么样,看看生命其实藏着哪些未知的黑洞。

    生活从来没有课本,但我们能选择到的种种,通过阅读,成为了某种教程,教我们懂哲学,看世界,学做人。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还能通过哪些途径让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成为别人眼中更可爱的人,都要看自己的选择了。

    阅读着,本身就是一种选择。

    因为我们相信的和不相信的,不尽相同。我们目送,我们也被目送。我们相信,我们不相信。重要的是我们都拥有自己的生命,拥有只属于自己生命里的内容和权力。即便此刻我们正经历变故,即便此刻我们体会着不幸,但我们仍然都活着,走自己要走的路,偶遇自己爱读的书。龙应台说的,这就是幸福。

 

 

心灵装潢

秀姝

    装修新居的过程一直有龙应台的《目送》相伴。

    其实逛街、逛商店,是我最不喜欢的事。可是因为装修新居,我要跑遍哈市所有家居商场,要和装修公司谈判,要去货比三家选择所需,在这样的奔波里,还真有些焦躁。

    为了安抚我的心,就把《目送》放进包包,在日午餐厅上菜的等待里,在等待谈判的间隙里,拿出来读上一二个篇目,让心灵在龙应台面对人生百态淡定而恢廓的磁场里,清凉下来。

    读它,让我深深领悟:其实,在穿越生老病死的人生里,根本就没有轻松的旅途,不同的只是观看风景的心情。

    带着这份感悟,我以从容的心态踏上装修之旅。

    我曾请教了很多朋友的装修经验,没有一个过程是轻松的。我问自己,既然这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必经之路,为什么不能愉快地面对呢?

    装修房子固然重要,可毕竟是身外之物,我不愿意因之影响自己的心情,我希望装修之旅能成为享受和欣赏的过程,不忍让身心在其中备受折磨。

    于是,我每天都让自己吃的好好的;路上都带杯热茶;遇到不投缘的人不执著不勉强;每天晚上回来都给自己泡脚,疏解一天里的疲惫……

    这个过程中,朋友们给我帮助、给我建议、给我指导;那些仁义的商家给我指路、耐心地帮我计算成本、体贴地给风尘仆仆的我倒一杯热茶……

    想到他们,心里暖暖的。

    当然也会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人与事,即便他的商品再有名气,价格再诱人,我都远远走开,因为我不相信这样的人会给我良好的售后服务,更不愿意因和恶人纠结而影响自己愉快的心情。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如果目送就是这变移不居的人生真相,如果装修得再漂亮的房屋也终将老去,那么,我更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去装潢我的心灵,让她以智慧、温暖、幸福而从容的色彩去目送终将离开的人、终将结束的事。

 

 

我听到阳光的碰撞响声

钱涵之

    因为有爱,我们不再隔膜;

    因为有爱,我们相互搀扶;

    因为有爱,所以彼此牵挂。

    这是我读《目送》之后油然而生的感叹。《法华经》有偈言:诸法从本来,常示寂灭相。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人生太多的无常和无相,尘网中的每个人都是人生舞台上的角色,生、旦、净、未、丑,样样都精彩,凡心存感恩的人多应常怀欢喜心以祈福。

    人生苦短,更多的是匆匆过客和长途跋涉,我们目送着亲人、友朋、爱人、知己和同仁,他们也在目送着我们,一切都在路上,一切都在目送的旅途中,深情地。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冰心老人的一番话语非常阳光,同样是爱的教育和呵护。

    印象中的龙应台,作为湘妹子的泼辣性格与她的文风名符其实。她曾用那犀利的笔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西方的资本和东方的僵化进行针砭,对言论自由的坚持,对开放、多元和公正的呼唤,呐喊出: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把野火把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人文关怀激起了千层浪,爱之称快,恨之入骨。而在《目送》中却呈现出另一个龙应台,在她的笔下显得柔和了十二分。还有,她的另外一本新书《大江大海1949》,想得更多是对方的痛楚,已经不是以往那风风火火的性格。或许是人到中年的感悟,也或许是仕途隐退的胸襟,更多是慈悲为怀的回归,如她着力建立的赈济基金,我想。

    对父亲,她不停地问到:

    “爸爸,是我。你今天怎么样?

    “爸爸是我。喂——今天好吗?

    “爸爸是我,今天好不好?

    千万次地呼唤不绝于耳,不厌其烦地重复着问询父亲的起居生活不同的语调,同样的心绪,倾注着一个爱字,大大的。读之,已是蜜泪盈眶。

    人临中年,上有老,最需搀扶照顾;下有小,最需要关照。这是家事,还有职场的喧哗与热闹,让人难以忠孝两全。华灯初上,心身疲惫地回到家,一杯热茶,暖温不少,一声问候,轻松不少。这就是家,深情的港湾。一边是要目送渐将老去的父辈,一边是要目送即将远走高飞的稚子,将来留下的是一对中年人相对无语的短暂。一段新的人生风景,让我们倍感悲欣交集。

    近日,《山楂树之恋》电影热播,让许多人品尝和回味那纯洁的初恋,也有人怀疑起其真实有几分?真实地反映出当下的心态。丰子恺先生在其《渐》一文写道:使人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莫如;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为。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浪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意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评判人生十二分地精到,已经不是他笔下那一些儿童漫画天真浪漫,潇洒风神。

    生活本是个不寻常的话题。《目送》中有一文《(不)相信》列举了关于爱国、历史、文明、正义和爱情等等,于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在二十多岁前后成为分水岭,从小我走向大我,令人掩卷深思。

    梁漱溟老先生曾说过:人的一生要解决三个问题,而且顺序不能颠倒,第一个是人与物的关系,第二个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个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在我们如今非常物化的年代,讲究人际关系日趋明显,观自在多少带点宗教行为。观心悟道是一个渐进修行的过程,其中伴随着孤单与孤独,其实生命的本体常常是孤独的,如何去体味,如何去等候,是幸福还是痛楚。就如《目送》中的场景各不相同,个体和公众以及社会。

    小的时候,故乡在美丽海边,斜阳西照时,看见光柱总喜欢抓住其中的尘埃未定,大人们也总嬉笑我的傻劲儿。

    人界中年,我终于听到的是阳光的碰撞声响,你呢?

 

 

    客户问:请问单位客户可以通过企业网银办理结汇业务吗,如何操作呢?

    95533答:可以。只要单位客户向企业网银签约分行的外币开户网点提交网银结汇业务开通申请书,网点审核后通过后台开通,即可通过企业网银办理结汇业务。申请开通后,首次操作前,单位主管需登录企业网银进行权限设置,设置流程为:登录企业网银选择国际结算”→点击结汇”→选择流程设置”→选择要增加结售汇流程的账户输入流程金额、用途和交易密码点击新增”→选定一级操作员(如需复核,可继续选定二级复核员)点击结束订制,即完成权限设置工作。权限设置完成后即可通过企业网银办理结汇,企业网银结汇的制单、复核与审批等操作均是选择国际结算”→“结汇菜单下各相应功能,验证交易密码后完成:(1)制单员通过自主结汇交易申请功能完成制单;(2)复核员通过自主结汇交易复核功能完成复核;(3)主管则通过自主结汇交易审批功能完成审批。系统自动处理后将结汇后的资金转入所指定的单位人民币账户中。已成交的结售汇流水(包括网银和柜台提交的)可通过结汇成交查询功能查询。

    客户问:我是使用了建行证券卡购买基金的老客户,现因工作原因需要常驻外省,想请问下原证券卡能在外省继续使用吗?我需要办理什么手续才可以继续办理基金业务呢?

    95533答:不能。目前,证券卡暂只能在开户省份使用。如果您需在省外使用,推荐您按以下的流程操作,首先请您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证券卡以及证券卡对应的储蓄账户到原开户省份办理证券卡正常变更业务,即取消证券卡,直接使用原开户省份的龙卡通或理财卡作为交易账户;其次,请您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该龙卡通或理财卡前往省外建行指定网点办理交易账户的正常变更手续,即将交易账户变更为在当地建行开户的龙卡通或理财卡,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在外省办理基金业务了。

    (电话银行成都中心供稿)

刘静

    《目送》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位母亲的日记,回忆着自己的父母亲,也记录着身为母亲的自己,一词一句讲述着关于生命进程的故事。

    二十八岁,我生了宝宝,这样家成了四世同堂,最小的和最老的年龄相差90岁。老人的顽固与小孩的幼稚是多么的相似,正所谓,从哪里来还会回到哪里去。也是在这一年,我第一次面对家人的离去。孩子正满五个月的那一天,奶奶去世了,早已做好准备的我们面对真正分别的时刻,还是那么措手不及。正如龙应台所说,那是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守灵三天虽然满是悲伤和泪水,但看着白烛后的遗像仍然觉得亲人还没有远去;火化、入土,遗像朝里的抱回家中,收到柜子里,再面对空空的床榻,你终于明白,亲人永远不会回来了,刚刚在墓碑前的道别竟是永诀。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火石,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是啊,不舍,从此之后,只有在回忆中才能找到离开的人。

    “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视,任何人的注视。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龙应台的感悟让人心酸。离开了奶奶,九十多岁的爷爷显得形单影只,他迅速的衰老,逐渐退为影子,先是清醒的大脑被老化的身躯禁锢,渐渐大脑也开始出故障,生活范围缩小到只有一间屋。每次推门前都要鼓鼓勇气,不是不想见爷爷,而是害怕看到一个生命迟暮的无奈。我看到,爷爷的双人床上奶奶的枕头被子如生前叠放,听到爷爷在屋里轻声问奶奶吃不吃饭,而神情却是那么平静,我知道,爷爷虽渐行渐远,但离他挂念的却近了。我们本应不必害怕死亡,它能促成你与远去的人与物的再次相遇,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七十年的天翻地覆,物转星移,不过是一个下午去市场买菜的时间

    还好,家中还有个活蹦乱跳的小婴儿,他的哭与笑扫去了大部分阴霾。无论是谁,当抱起这个小生命时,都不自禁眼睛发亮、变换了面容,呈现一种希望之光。在此之前,我总会疑问,人为什么要去生育?活着是为了什么?就在这一年,生与死同时来临时,我忽然体会到一点这生的价值:它是一种延续,是面对死亡的勇气,是家不会因一个人的离去而消失的秘密。

    书里这些发生在陌生人身上的熟悉事,让人禁不住停下来想:人生路是否都是殊途同归?没有答案,却在书里读到了更多的感同身受。

    看到那段与母亲的典型对话时,不禁莞尔。似乎,我的妈妈活脱脱的正站在面前,隐约间,也看到了站在孩子面前的我。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还记得大着肚子打出租,女司机见了就说:我孩子现在三岁两个月,没睡过一天懒觉。生孩子住院时总觉得头晕,护士很不屑:缺觉呗,带孩子还想夜里能睡觉!时至今日,我终于理解了当妈的辛劳,岂是缺觉那么简单,不仅要照顾孩子的身体,还要抚慰他的心灵。因此,当一位母亲把关注给了孩子之后,也是多么希望孩子能够在消失前回头一瞥

    但是,对这样一位把一半生命给了孩子的母亲,孩子在长大之后真的会如书中所说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你应该肯定,因为你正在用这种方式对待你的父母。自己找到了应聘的工作,自己结识了男朋友,自己打算辞职,自己决定结婚……每件事最后知道的永远是父母,你的内心在说,我自己能行。但孩子哪里知道,对年迈的父母来说,你的一点依赖简直是一种恩赐,哪怕是虚假的。 “什么是什么只有去生活,去体验,才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