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期待下一个五年

发布时间:2011-01-05

   “在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政治上,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每五年换届选举一次;经济上,国家和各省市每五年会出炉新的一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不知不觉中,客户版也已走过整整五个年头。五年的时间,足够让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长成天真烂漫的孩童,让一批初出校园的清涩学生变为充满激情的职场新锐。五年里,客户版从零起步,一点点摸索、一步步改进,渐渐走向专业和成熟。五年间,写过的文章和编过的版面已经数不过来,但却是第一次触碰这块属于编辑部自己的田地,此前每到新年看见这个版面的时候,更多的感觉就像是在阅读身边几位好友过去一年中的心路历程。

五年的故事,足以留下难忘的美好记忆;五年的积累,足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期待下一个五年的到来!

  

换一种方式生活

江灏

    在英国上学时,一位住在London八年的师兄曾对我说:当你长时间在一种固定模式下生活的时候,内心深处便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渴望,渴望新的目标和挑战。但很多人不会迈出这一步,因为他们舍不得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这是一个风险不小的尝试。后来,他去了欧洲一家著名的投资银行,用两年的时间赚到了足够资产,便带着家人开始周游世界。

    这一年,在工作中有意增加了和其他金融行业的合作。从基金公司举办的一场场投资者见面会中,看到了他们工作的强度和对待投资人的态度;在券商研究员一篇篇内容详实的研究报告里,读懂了他们对市场专业的分析和独到的判断;从一位知名私募基金经理大把脱落的头发上,感受到了身披众多光环的背后那种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

    这一年,彻底放弃以往做股票注重波段的做法,从4月开始就全仓换入一只ST股票,其间看着之前重仓的600111000970连续飙升,心中着实煎熬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偶遇一位仁兄,过去5年间只做3只股票,身价却暴增近12倍,按他的话说:真正的股市高手都是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想想也对,那些在ST里赚的盆满钵满的马甲和非马甲们,哪个不是守个一年半载甚至更长,就连公募一哥王亚伟,不也在很多股票上苦守多年才修成正果?心情瞬间平静了许多,希望这只股能在未来走出如600372000603般的行情。

    这一年,有效扭转之前两人一下班回家就打开电脑、联上网络、英勇杀敌的局面,每天晚上坚持外出散步一小时。东交民巷、景山西街、南池子、北长街,这些代表着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街道在夜幕的笼罩下显得格外肃穆,两旁紧锁大门的高大院落和不时呼啸而过的各类警车提示着这里主人们的身份。其间经过华灯映照的长安街、天安门和国家大剧院则是另外一番景象,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时不时还会有人递过来相机,然后跑到这些建筑前面摆好各种pose,嘱咐你摁下快门。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形,两人总会相视一笑,感觉这才是北京,一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

    这一年,和一些久未联系的朋友们再度重逢。当初坚定选择留在英国发展的A,如今边经营着自己的公司边等待着绿卡的到来,一家三口在英伦过的其乐融融;曾经在大学辩论会上激情飞扬的B,现在却在山东的一座小城过着与年龄小有落差的生活:每天早晨5点起床,坐班车去单位,指挥从北京飞来的航班降落、然后再起飞,如果航班没有延误,3点之后就可以回家,每天晚上9点准时休息;在汽车媒体领域已经小有名气的C,虽然面临着业务与经营的重重矛盾,但他仍然坚守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在新闻界默默耕耘6年的D,在几经周折后终于华丽转身,成为保险行业的一位生力军。虽然选择的道路各不相同,但看得出,每个人都过得有滋有味。

    新的一年里,希望在生活中能够多一些新的尝试,毕竟,我们还算年轻。

 

 

修炼波澜不惊

刘静

    今年是波澜起伏的一年。

    新旧之交,当我满心欢喜的取回一份新报,翻到自己编辑的四版——撰稿人心语版面时,竟然发现少了一位撰稿人的约稿,这叫我半天回不过神。这样的问题一出现,你就会意识到,想当然在作怪了。而改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意味着取舍,如何平衡与协调,在2010年开年即给我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春节过后,开始独自采写人物文章了,对于跟陌生人打交道挺犯怵的我,它真是个挑战。因为这样的采访只有感受到信任,才能获得心声。采访过程就像一次非凡的心灵之旅,虽然岗位不同,性格各异,但我还是体会出了一处共通,那就是敢于为难自己。荣誉奖项不仅要得,还要次次得;在营销业绩说了算的支行文化下,搞读书运动和学习积分;处于贫困地区的环境下,还要把绩效做到前茅……往事被提及时,被访者的眼睛会倏地发亮。让我很意外的是,有几位被访者在我面前掉了眼泪,那一刻,我看到了刚强外表下的柔软、人在江湖的无奈。有人调侃,工作就是没完没了的瞎折腾。我看,如果真能在工作中折腾一下自个儿,那才体现了工作意义,因为不抖搂真不知道自己身上都藏着些什么包袱。在这些人物或激昂、或沉重的诉说当中,我体会到了职业的力量。

    进入盛夏,本应为一些日子做些快乐纪念的,比如儿子三岁、结婚五年,但分离焦虑的初体验让人倍感煎熬。孩子每天无数遍的泪眼问你:为什么上幼儿园?我准备的理由总能被驳回。终于,我也没有了更好的答案,只对他说,不为什么,这件事没有理由。话一出口,我也被问明白了,只要长大就要经历,有主动有被迫,无从选择。看着依然迷惑的孩子,我却已经不再心虚和犹豫,这个看似冰冷的答案,这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才最真实最受用。

    似乎归于平静了,一位共处了7年的同事的离职又让秋天变得很伤感。七年之痒是否同样适用于职场我不曾研究,但抛开个人情感想一想,职业上的变动肯定不能与婚姻上的相提并论,一位从业者能离开既定的轨迹,主动去进入一个未知领域是令人敬佩的,应该高兴才对。每当看到隔壁空空的工位,我也默默提醒自己:留下了,更要奋斗。头脑保持更新、自我不断完善,与企业发展、岗位要求变化同步,不要不痛不痒的度日。

    生活是一视同仁的,但每个人都带着我行我素的因子,它让我们变得特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行走于流逝的时间里,才能自信从容吧。

 

 

可怕的不是变老

薛洁

    今年7月份,10年没见的老同学从美国来北师大进修。聊够了,俩人跑到离酒店不远的一家小饭馆吃晚饭,几样小菜很快选定了,我举手示意服务员:姑娘,点菜。老同学马上揶揄说:干嘛叫人家姑娘!显你老啊!当时我心中一惊,真的!我什么时候开始管服务员叫姑娘了!而且完全是一副老者的姿态和语气!

    老同学的话让我认真想了一下: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式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追问下来,才发现此番心态是近一两年才有,确切地说是从失去工作上的优势开始的,把职业当成自信之源的我,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事业并非顺风顺水,并不断被身边的年轻人赶超,渐渐失去自信时,就给自己找了一个可以下台阶又说得过去的理由,我老了,跟年轻人不能比!这种心态,表面看是在式、卖,实质是式弱、式微。不能不承认,式像一剂麻醉药,有暂时的止痛、麻痹功能,时间久了心理上还会产生依赖感;而心理一旦得到我老了的暗示后,就会不自觉地显示出老态,就会自然把自己当成竞争的局外人。当这一切形成习惯时,你确确实实地真正老了。

    的心理暗示非常可怕,就像多米诺骨牌,不仅在职业上放缓进步,也使生活发生意想不到的倒塌:每天早晨必打油的皮鞋可以不打了,长久的减肥计划不再严格执行了(最近居然发现自己连一个腹卧撑都做不起来了),未经熨烫的衣服也可以穿着上班了,拖到不能再拖时才去理发店遮染白发……

    可是,我的内心真的渴望老吗?真的心甘了?!真想黯然地等待退休吗?当夜深人静一个人清醒地面对自己内心时,我清楚地听到了自己说的声音!

    想起那天老同学的一句话:我才不觉得自己老呢!心理嫩的跟十八似的!她在美国生活了十年,而作为闺蜜的我们,在这10年当中竟然没有联系过一次,我曾经无数次地怪罪她……这次见面她告诉我,刚到美国时太难了!不舍得花钱打电话!

    现在老同学在孔子学院教中文,老公博士毕业后有了一份中学教书的工作,儿子考上了多伦多大学,去年刚刚贷款买了150平米的房子……老同学说,她已经把美国当成家了,因为那里有一股自由、清新的空气吸引着她去竞争、去拼博,去努力……

    今年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热播时,我曾迫不及待买来盘一口气看完,一个讲年轻人职场规则故事的言情剧,到底是什么吸引我?一天,同事从FT下载一篇文章,标题是:看杜拉拉:主动竞争的良好心态。是啊,无论年龄几何,都不应放弃的心劲儿,这里的不是与人争得失,也不是为已好处,而是一种主动竞争的良好心态。

    新的一年我告诫自己:可怕的不是变老,而是停止进步!

 

 

一步

易芳

    屈指算来,这已经是第五次的编辑心语。唯独这一次,面对空白的文档良久,不知应该如何敲下第一个键。

    2010年,毕业第七年,告别了我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工作。所以,这一篇的编辑心语也将会是最后一篇,思及此时,又难免些许伤感。告别这份工作,告别相处多年的同事时,我也是这么反复地说着一句话: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时有人和我道,其实职业和婚姻一样,都难免七年之痒。

    不是觉得这些话能拿来当任性辞职的借口,只是觉得人生道理纵横相通,有说人生如梦,又有说人生如戏,其实想来,人生不过是我们和生活的推手。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的道理是,这世界不会为了你改变。可道理听过很多,能真正体味明白,往往是过了很久以后的事。和生活打了许多年的太极后,慢慢真正体会到,世界绝不会向你妥协,而这不过正是这世界最有魅力之处。

    打包收拾自己的东西时,一份份整理着曾经处理过的文稿,那上面很多还标着当时的讨论和修改记录;从工位四周扯下一张张记录着各种联系方式和工作事件日程的便条贴,电话、人名一一看过去,时间、日期、事件也都成了小小的历史,做过的事情成了一帧帧画面,似乎也看到了这些年的自己。也经过了不少事情,也体会了不少工作的成就感,也付出了多少愤怒青年的无知,也哭过,也笑过,也成长,也跌倒。于是发现可以笑对自己,这些年绝对没有白过,这些年的经历没有浪费,这些年的时光没有虚度。对于这份工作赋予我的和我能给这份工作的,这样都是一个可以心安的结果。

    就这样,踏出了单位的大门,踏出了我的七年。

    记得客户版三岁和四岁时,编辑心语的版面题目都是我讨巧拟的,三生万相,四是而非。今年客户版五岁了,其实要面对的和所有人都一样,迈步。所有人都努力地走着自己的路,但求心安地付出着,客户版就是在大家这样的合力下,走到了今天。今后的一切,其实总结的太多和想的太多也都不必要,重要的是我们从未决定停下脚步,无论下一步将是怎样的一步,我们都会踏出去。我想,无论你是怎样看待这张客户版的,这都是客户版长久以来的魅力所在——面对未知,我们都将迈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步。

 

 

阿雅

    稳定了,人就会不自觉地以为进入了一个保险箱。

    在年初一个非常明媚的周末上午,我把家里上上下下打扫了一遍,灰擦了,地墩了,衣服、床单、被罩都洗了晾了。然后把水果洗好,茶泡好,窝在沙发里等老公下课回家。约莫一个小时后,钥匙的咔嗒声把我从半睡未睡的状态中惊醒。见家里整洁一新,老公欲外出大餐奖励我的辛劳。

    席间,老公大谈他的专业和课程。他是那种越忙越有激情的人,我们在马代度蜜月时,八天的旅程他从第五天就已经受不了慢到龟速的节奏。拜托!那里可是世外桃源!我却正好相反,巴不得留在那里工作。婚后的生活,我们一直保持着这种步调,并无觉得不妥。但是眼前,我却问自己,难道后半辈子的周末就这样留在家里打扫卫生,然后等着老公回家奖励大餐?!如果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满脸皱纹的我只会打扫卫生的话,会不会连家都不想回了,何况大餐?

    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踏实下来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积压在床头的书还是半年前的那两本。十年前最喜欢别人问自己有什么梦想,而现在却经常自问梦想是什么?总是从别人的梦想中得到激励,然后回去继续过自己的生活。这种惯性是最简单的逃避,可是却到了必须要交出答卷的时候了——如果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至少应该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也正因为在此事之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坚持了这一点,我的工作也有了突破和进展。不要这样的文字不要这样的版面,所以才有了客户经理之声的变动,才有了财富故事的替换,也有了人物写作的突破。但也从中发现了很多不足,让我在明年有更多努力的目标。

    所以写年终总结的时候很后怕,如果这一年来什么都没有改变,难道在总结上要写一切和去年一样几个大字作为开头?现在想来不可思议,幸好早日醒悟,不至于铸成大错,贻笑大方。

    回到家,辟出固定的时间看书,或者充电。老公开始会抱怨我不和他说话,但随即会倒一杯水给我,拍拍我的肩膀转身离开。

    充实和无聊的生活都一样过得飞快,转眼又到年底。不满停留在不想要的阶段,在心里盘算着明年的想要”——“想要这样的作者想要那样的文章和图片想要不一样的编辑方式和写作角度想要学钢琴想要读完没拆封的那套书”“想去爱琴海旅行,希望这些细小的想要,会构成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积累真的很重要

张霞

    记得客户版创刊初始,领导给了我一个作为编辑新手承担一版的编辑工作的机会。但由于各种原因,我没有坚持下去。从台前转到幕后,从头学起,做起了客户版的编务工作。校对、工作量统计、开稿费……成了一名名符其实的后勤部长

    20104月开始,我与编辑部的另外两位编辑轮流整理客户版每周的工作会议纪要。从一开始需要借用录音笔来记录大家说的话,到现在已经可以熟练的速记;从第一次整理56千字的会议纪要需要用9个小时,到现在只要56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从开始听不懂编辑评版时说的财经类专业名词和句子,到现在自己对财经也有了那么点感觉。一点点的积累,觉得自己也在一点点的成长。

    20109月,编辑部又走了一位编辑,加上年初走的一位编辑,使得原本人手就不够的编辑部更显得捉襟见肘。在这段困难时期,我也义不容辞的承担了一些编辑工作。虽然都是些特别简单的来料再加工工作,但如何找到材料,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如何编写,都是需要我学习的。从开始交的稿被编辑改的惨不忍睹,到后来只是删减几个字。最近的一期,领导拿着版样走到我工位上,略带疑惑的跟我说:嗯,这次做的很不错,是你自己做的?我自豪的说:都是我做的。当然,从信息的搜集渠道、如何甄别信息、怎样选取有用的信息,这些都离不开整个编辑部同事对我手把手的帮助。

    与此同时,我还参与了大事件的信息搜集整理工作。记得在开会时,一位同事告诉我:做什么事都是需要积累,量变才能产生质变。张霞给我10月和11月她整理的大事件,10月的信息,我基本没怎么用,而11月的,我基本没怎么改。” 看来,做与不做,有没有积累真是不一样。

    明年又是一个新的五年计划的开始,我也希望在未来的五年里,通过不断的累积,能挖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桶金。

 

 

悠悠岁月情

璧君

    2010118号,去江西省鹰潭分行采访大堂经理李容芬。没等我问她,她就开口说:我知道客户版,头版的95533客户问答对我们很有用,我会把有用的信息剪下来贴在一起,工作中碰到类似问题时好派用场,还可以和同事们一起组织学习。” 还清晰记得创刊时在西湖边,我和刘静与浙江省分行业务第一线员工聊的最多的是:客户要看什么和客户打交道的最多的员工最想要什么。五年了,我的读者给了我一份怎样的安慰。

    五岁了,客户版的故事也多起来了。这些故事的主人留下的惦念让人感动,也催人前行。第一期头版头条的《不期而遇》,让薛洁、刘静、易芳、陈晶、刘蕊、赵燕、余江灏还有我在客户版编辑部成立之时不期而遇。五年中走了陈晶来了杨捷和晏明,杨捷走了,小雅加入了,刘蕊走了,石兰京挑起了美编工作。第五个年头晏明走了,易芳也离职了。编辑部剩下了五个人,张霞是永远的编外。

    杨捷留下了与西南财大合作的银行理财产品季度报告。晏明留下了你的信用谁做主的思考。刘蕊更是留下了永远的创刊号。易芳刚刚离开,编辑心语耕耘,她还会自己叙述往日的心绪。继续在这里工作的,还在开发自己、开发市场、开发撰稿人队伍。因为客户版,因为我们有对客户版未来的憧憬,我们挑战自己的弱点,挑战读者对客户版的陌生,用自己充满理想的心欢快行走。此时,我们记得和留下的总是收获。谢谢你!客户版——我们成长的平台。

    撰稿人队伍,在惺惺相惜中不断扩充,行内行外机构和个人融合在这个平台里熟悉而又和谐。201010月,去上海看望沈寂和俞天白两位老先生。沈老在解放前曾经主编了《幸福》和《生活》等多本杂志,2009年与王丹凤等八位电影工作者获得上海六十年电影艺术杰出贡献奖。一见面,沈老就笑着说:我不是一位好撰稿人,文章太长了,让编辑为难了。引得编辑和撰稿人会心的哈哈大笑。老先生来稿全是钢笔书写,在今天的电邮世界里实属珍贵。2010年光影版块节选了老先生关于中国30年代部分影人的故事,由于版面有限,像白光、蝴蝶等人的故事只能残酷地删节。但对于编辑却是大饱了眼福,把思绪闪回到那个年代,犹如今天听王菲朋友讲王菲故事。

    俞天白老先生的天白说小处见大文章栏目,丰富了行业报的话题,这也是一位70多岁的老作家,非常与时俱进,电脑从286开始用起,邮件回复神速。面对这几位阅尽世间百态的前辈们对生活的态度,我们不敢计较现实社会的公平。还是要谢谢客户版,因为有你,我们结识了太多可以学习的人!

    五年来,有时忙忙碌碌,有时闲庭信步。走世界会朋友,让自己不自觉地变成一位学生,对未知的领域渴望探索,这种感觉只有来到编辑部才能体会。每年这一刻的自省都凝集一个时刻,一份心情。时光悠悠,说的都是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天。五岁还是童年,我希望自己的心保持着这个年龄的好奇。感谢职业给生命的激情。

    每年在编辑心语,编辑们最担心的是心语字数控制不好,一泻千里,因为做删节太舍不得了。我试图用淡定的心,翻开往年的心语版,那副漫画全家福,那一张张笑脸,那一行行独白:真的好想你!

 

 

附件下载:
4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