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人民币年内或加快升值

发布时间:2011-01-26

 刘杉

    1月19,人民币汇率达到1美元兑6.5885元人民币,这是人民币汇率连续第六天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就在这一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开始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

    熟悉政治的人或许认为,这是中国在国家元首访美前有意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以让中美两国领导人能在更为融洽的气氛中讨论双边经贸关系。依此逻辑,人民币在此后时间或重回震荡走高形态。

    在我看来,人民币汇率连续走高,不无中国对美示好本意,但这也同时透露出,中国已经重新认识汇率问题,并在可控范围内,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

    长期以来,有关人民币升值的争论一直未断。

    阴谋论者认为,美国强迫人民币升值,实际是抑制中国崛起,并让中国重蹈日本覆辙。其根据就是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不过实际情况是,签订广场协议的不止日本一个国家,同为出口国的联邦德国在德国马克升值后并没有出现日本式的悲剧。可见,是自身的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催生了资产泡沫,而非本币升值必然导致日式结果。

    产业界认为,人民币快速升值会导致中国出口下降,影响到中国就业和增长。这话有一定道理。由于中国经济长期依靠出口拉动,一旦出口下降,势必影响经济增长。不过重商主义并没有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奇迹就意味着非正常,经济增长速度不正常,则意味着提供这种非正常增长的经济制度环境也是非正常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为了刺激出口,扭曲了要素定价机制,包括汇率、利率、工资等要素价格都受到抑制。要素价格扭曲的结果是,在促进出口同时,也造成贸易条件恶化、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劳动力价值低估、社会财富分配失衡、货币存量大幅增长等深层次问题。如果这样看,因人民币升值而导致的出口产能过剩,其实是对过度增长的纠错。

    汇率政策既是贸易政策,也是金融政策。合理的汇率水平可以促进贸易,但失衡的贸易收支却可能给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获得了广阔的外需市场,这促进了中国出口,并因此带动了经济增长。不过,当出口部门要求汇率等要素定价机制偏向鼓励出口时,这加大了中国持续获得贸易顺差的能力。不难发现,中国出口高速增长的十年,也是货币存量迅速增长的十年。由于房地产市场吸收了过量流动性,这客观上减轻了实体经济价格上涨压力。但随着流动性不断扩张,以及在政策打压下房地产需求受到抑制,过多的货币存量最终要在价格总水平上体现出来。

    可以说,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增发。增发来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长期顺差导致的外汇占款而促成的基础货币增发,另一部分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超量发行的货币。

    因此,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有效管理通胀预期,中国必须紧缩货币。从长期看,为抑制基础货币持续增发,避免货币供给处于长期快速增长的局面,必须尽快对本币进行重估。因此,加快人民币升值,是减少贸易顺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必然路径选择。

    国际经济学认为,一国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就需要尽快调整汇率,避免因长期顺差导致国内经济出现通货膨胀。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2月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环比继续升高,表明通胀压力难以缓解。在这种情况下,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就是应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其一,升值可以减少贸易顺差,进而减少基础货币增发;其二,升值可以降低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其三,升值可以抑制出口产能增加,推动国内经济转型。

    由于人民币均衡汇率难以计算,那么人民币实际升值幅度也无法确定。由于中国已经出现通货膨胀,其客观上会对冲一部分名义汇率升值要求。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幅度,由两种货币的通货膨胀率之差决定。在美元通胀率较低,人民币通胀率较高情况下,人民币名义升值幅度将低于通胀发生前的评估水平。

    当然,如果人民币升值到位,中国资产泡沫也将破灭,这需要决策者和投资者有所警觉。(作者为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经济学博士)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