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胡同记忆(三)

发布时间:2011-04-06

编辑手记

况晗作品里有两样事物的出镜率特别高,其中一样便是人。不管男女老少,什么职业、什么身份,放在画作里都是风景。此版选登的两张具有代表性:北新华街是编辑部全体同事都非常喜欢的一幅作品,由于很多同事都生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对画中孩子在雪中嬉戏的场景充满了怀旧,像极了过年时的景象;智德北巷中闲坐的中年男子,如今在胡同里也已少见,多是行色匆匆的路人和变成停车场的巷子。只是记忆还停留在胡同的大树荫下,在用木板画成的简易棋盘上下棋的老大爷,以及那些围观的棋友。况晗说,现在刻意想取材这些场景,都不知道去哪儿取了。

 

 

北新华街

历史

 陆原

    北新华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起西长安街,南至和平门,明朝属大时雍坊管界,清朝属镶蓝旗辖区。

    北新华街两侧的胡同有个特点,即多为南北走向的北新华街切割为东西两半,如东、西绒线胡同,东、西松树胡同等。其实这些胡同在明代都是整体的,名称不分东西,只是中间被一条由北至南的水沟穿过。这条水沟是元代河道的遗迹,到了明代河水断流,成为排水沟,沟边的走道曾被称为臭沟胡同。《光绪顺天府志·水道志》记述,在清朝这条排水沟被称为东沟,东沟上边跨有板桥、旧帘子胡同沟桥、新帘子胡同沟桥、后细瓦厂桥、细瓦厂桥、半壁街西桥、中街西桥、化石桥等八座桥梁,以连接两侧的胡同交通。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政府接管了清室的西苑三海,并于1912年占据中海和南海作为总统府,从那时起中海和南海被合称为中南海。袁世凯住在中海西岸的居仁堂,即慈禧太后于1904年为举办外交活动而建造的洋式楼房海晏堂

    中南海原来没有南门。按照传统惯例,府邸的正门都要开在南面,袁世凯为了显示总统府的规格气派,于是将位于中南海南墙之内的宝月楼底层三间房屋打通,改建为大门,同时又将挡在门前的南墙扒开一段缺口,使大门亮出街面,还在门内添建了一座黄瓦红墙的大影壁,以遮挡外人视线。改建成大门的宝月楼被命名为新华门,其匾额是由曾任京师大学堂监督的前清翰林袁励准题写的。19151213,袁世凯在中南海宣布称帝,总统府又被改称为新华宫。当时,有个反对帝制的湖南名士王闿运老先生,在新华门前故意对袁世凯的部下调侃道:难道我老眼昏花了,怎么望见匾额上居然写着新莽门这样不吉祥的名称呢?因为字的繁体写法有些像,而新莽就是那个篡夺汉朝皇位自封为新朝皇帝的王莽。

    袁世凯将中南海占据为总统府时期,曾将新华门前边的一段西长安街改称为府前街,将中南海西侧的街道改称为府右街,此处的字都是指总统府而言。为了改善总统府门前的观瞻,又在府前街南侧砌筑了一道高大的西洋式花墙,以遮挡背后杂乱破旧的老房。当时还将新华门西南方的排水沟改建为地下暗沟,在地上建成了街道,命名为与新华门名称配套的新华街。计划中的新华街原拟穿过宣武门至正阳门之间的城墙,向南抵达虎坊桥路口,但是袁世凯认为打通城墙会破坏了风水,因此新华街被分隔为两段,城墙以南称南新华街,城墙以北称北新华街192721,此处城墙被打通了两个门洞,命名为和平门,南北两段新华街终于可以贯通,但是南新华街北新华街的名称没有变更,被一直沿用至今。

 

故事· 画了5年的一幅画

北新华街28号,取材于2002.12,画于2009.2

 

   前边孩子和大人嬉笑的场景,是家人在老家的照片。我将全景复制到了画里,是希望一家子人都能在北京看到雪景,里面有我儿子,我小姨子、还有她的孩子。这个胡同我每次路过都会取材,如果发现有好的素材,马上就会拍下来。现在有数码相机就更方便了。我从93年开始,一直到09年都有这个胡同的资料。但是很难再取到孩子玩耍的照片,现在哪有小孩还会这么开心的玩,所以我也希望孩子能够轻松、自由。这幅画前后我用了5年的时间,前两幅我觉得感觉不对都丢掉了,春天、秋天、还有冬天非雪景的时候都画过,但感觉都不对,就是胡同的氛围没有处理好。一幅好的作品既要能体现画家的表现力,又要反映出所画物体的自然状态,这种结合很难,像这幅画雪景的感觉就对了。其实正面中间房子被雪覆盖的地方是可口可乐的广告牌,如果没有下雪,主体建筑很容易被环境湮没,但现在换成雪景一下就突出出来了。同一个东西,不同的时候去表现会有不同的效果。而且这个所谓的感觉,只有画出来才知道对不对,光凭想象是想象不出来的。

口述:况晗/文字整理:张小雅

 

20113月的北新华街26号,记者未找到28号,但却在26号的房子上发现了可口可乐的牌子。余江灏/摄

 

 

智德北巷

历史

 陆原

    智德北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大街以北,在明朝和清朝都属于皇城东安门之内。

    智德北巷和智德东巷、智德西巷、智德前巷共同环绕的那片地方,在明清两朝曾经是光禄寺所在地,因此智德前巷旧称光禄寺胡同,智德东巷旧称光禄寺东夹道,智德西巷旧称光禄寺西夹道,而智德北巷旧称孟公府胡同。光禄寺是朝廷的一个官衙,下设太官署、珍馐署、良酝署和掌醢署,负责为朝廷的祭典、宴会和皇家御膳提供酒肉和食品。光禄寺占地广大,庭院里边有鹅池、鸡房、煮笋房、蒸作房、钱钞库、茶叶库、器皿库、米库、盐库。明朝在西城象来街的象房饲养着很多大象,是朝廷举行盛大朝会时的仪仗队成员。明朝规定,每逢大象死亡,都要送交光禄寺宰杀象肉。可是有时公文往来多日,死象已经腐臭,也必须照章移交,弄得沿途街道臭不可闻,行人皆掩鼻躲避。这些死象的尸骨,就掩埋在光禄寺盐库后院的地下。

    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光禄寺一度成为英亲王府。英亲王,名阿济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他与十四弟摄政王多尔衮和十五弟豫亲王多铎是同母兄弟。顺治元年(1644年),阿济格与多铎跟随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占领了北京城,阿济格的英亲王府设在皇城东安门之内的东华门大街以北的明朝光禄寺旧址,多尔衮的摄政王府设在东华门大街以南的明朝南宫旧址,多铎的豫亲王府设在皇城东安门外不远处的东单三条明朝诸王馆旧址。

    英亲王阿济格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但是有勇无谋。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病死,阿济格因图谋接掌多尔衮的摄政权势而被治罪幽禁。次年,阿济格被顺治皇帝赐死,此后英亲王府又成为清朝的光禄寺驻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朝改革官制,光禄寺被裁撤,所辖事务并入礼部。

    1917年,蔡元培在朝阳门南小街方巾巷的华法教育会创办了孔德学校。由于这所学校具有和法国进行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背景,所以校名采用了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名字。1928年,当时的政府将光禄寺旧址划归孔德学校使用,此后,学校周边的光禄寺胡同改称孔德前巷,光禄寺东夹道改称孔德东巷,光禄寺西夹道改称孔德西巷。

    孔德学校是包含小学和中学的十年制学校,一度还设有两年大学预科,总共是十二年制,学校的大礼堂、图书馆、实验室在当时都是名列前茅的。有许多北京大学的教授在孔德学校兼职授课,学生当中也有不少北京大学教职员工的子弟,因此一度被戏称为北京大学的子弟学校。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剧作家吴祖光、音乐家吴祖强、话剧演员于是之,还有石评梅、陈香梅都是孔德学校的毕业生。

    1952年,孔德学校被改编为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1965年整顿地名时,孔德前巷改为智德前巷,孔德东巷改为智德东巷,孔德西巷改为智德西巷,而孟公府胡同被改为了智德北巷。

 

故事· 北京的节奏

智德北巷,取材于1995年,画于2008.11

 

    这幅画取材于较早的素材,但是也没有完全按照素材画。原来右侧墙壁停靠了很多车,房檐上的杂草也没这么多,只是为了不让画面显得空旷,所以草就耷拉得比较多。这张画的主题是老门楼和树上的秋叶,我感觉很温馨。那个正在闲坐的人当时正在看我取材,那时的人还是生活得很悠闲自得,有时间和心情坐在家门口什么也不干,就看看街景。我觉得那就是老北京人的生活,是老北京的生活节奏,完全没有时间的紧迫感。但画上的那个人原来坐在门楼的右侧,从构图上挡住了视线,所以把他挪到了左侧。这些改动都是在创作的时候再做调整的。把车去掉是因为与整体环境不和谐。因为这幅画如果再加上车,不论是车的完整性还是墙壁的完整性都会破坏掉,现在看上去一个简单的老门楼挺好。这幅画虽是十几天画成的,但是也花了很长时间才达成理想效果,我画画之前会先再去看一遍实地情况,通常一个地方的素材会有几个时期的,经过筛选后再选出最能表达出我感觉的且适合意境的素材。

口述:况晗/文字整理:张小雅

201011月的智德北巷,中年男子曾经闲坐的门楼,现在放着危房改造的标识。余江灏/摄

附件下载:
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