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胡同记忆(四)

发布时间:2011-04-20

编辑手记

在胡同开版的作品里,曾经介绍过况晗对于光线的喜爱。在这期版面里,我们选取了他认为光线处理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两幅作品。在况晗大大小小的画册里,充满了对光的解读和实践,他在提及有关的话题时,多数以感叹词收尾,哎呀声不绝于耳。为什么那么喜欢画光?”“没有光什么都看不见,但只要有一点缝隙,哪怕再小,光也会透进来。它很执着,知道自己的方向。这就像画画,不管你画什么,怎么画,画成什么样,都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你找到了自己,你就成功了。反之你画得再漂亮也成功不了。这是我对画画、做事的价值观。

 

 

草厂东巷

故事· 成也光线

作于2009年。况晗/画

 

    这幅画画了一周,打稿子占用了两三天,是难得一气呵成的,但我注入的心血并不少。原来草厂东巷我拍的是胡同全景,最后出来和取材却是两码事。这幅是夏天取材,一次成型的。我决定画的时候想的时间很长,特别喜欢取材时光斑的影像,后来决定只画胡同里面的这个院门口,因为我就看重门口的这一小片阴影,其他地方都是迎光的。要是没有树影,这胡同就太平了。现在看来门檐这块阴影有些重,感觉有些硬了。其实后来取材的时候,还有几张光影的效果比这个还好,我也特别喜欢。初秋的时候我在俄罗斯大使馆边上的胡同逛,正好是中午时分,那条路简直太漂亮了,也是因为有光影。

口述:况晗/文字整理:张小雅

 

历史

 陆原

201012月的草厂东巷24号。

东城区文保单位,现为民间组织北平会所在地。刘静/摄

 

    草厂东巷,旧称北醋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北侧的草厂胡同东面,明朝属金台坊管界,清朝属镶黄旗辖区。

    北京有许多称为草厂或草场的地名,大多得名于明朝驻京军队的军马草料场。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八月,征虏大将军徐达率军攻占元大都,明太祖将元大都降格为北平府。征虏大将军徐达在进攻元大都之前曾经请示朱元璋,如果元朝皇帝逃往蒙古草原是否要追击,朱元璋回答无须追击,只要固守边境防止元军反攻即可。由于朱元璋在推翻元朝之际并未彻底击溃蒙古军队,致使此后的明朝北方长期遭受蒙古军队侵袭。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分封皇子为王,皇四子朱棣受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燕王朱棣离开南京进驻他的封地北平府。后来燕王朱棣从北平府起兵,攻占南京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于永乐元年(1403年)将北平府升格为北京顺天府,又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到北京。永乐皇帝迁都北京的动机,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南京遭受到大批建文帝旧臣的抵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北京便于就近集结军队防御北方蒙古侵袭,号称天子守边。永乐皇帝在迁都北京的前后,曾经五次率军亲征蒙古,因此明朝在北京长期驻守着大量军队。

    明朝的军制,将全国各地分为五大军区,分别由设在北京的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个都督府统辖,合称为五军都督府。现在的人民大会堂一带,过去有中府胡同、前府胡同等地名,就是五军都督府的遗迹。

    五军都督府下辖各地的都指挥使司,相当于省军区。都指挥使司下辖的卫指挥使司,相当于军分区,简称,每一个卫有官兵5600名。驻守在外地的卫称为外卫,驻守在北京的卫称为京卫。明朝在北京有74个京卫,所以北京城到处都有兵营,例如西城区的机织卫胡同在明朝是济州卫兵营,北魏胡同在明朝是永清左卫兵营,东城区的五道营胡同在明朝是武德卫兵营。这些军队全都配备有军马,需要有养马和贮存草料的地方,所以给北京留下了诸如前马厂、后马厂、马匹厂、养马营等许多涉及马的地名,也留下了大量称为草厂或是草场的地名。

    明朝《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述,金台坊管界有腾骧四卫。《明史·职官志》记述,腾骧四卫分别是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组建于宣德八年(1433年),职责是直驾、随驾,也就是为皇帝值班站岗和随行护卫。民国时期的《燕都丛考》记述,草厂胡同有东西南北四口,可见这里过去是腾骧四卫军马草料场的大院,大院四面都有出口,后来演变为胡同民居。

    草厂东巷虽然紧邻草厂胡同,但是与昔日的军马草料场并无关联。草厂东巷旧称北醋儿胡同,过去在南边有南醋儿胡同、中醋儿胡同、西醋儿胡同,在北边有酒醋面局外厂,还有碾儿胡同和锅腔胡同这样听起来与制醋工具相关的地名。这些与醋相关的地名,根源都在地安门内大街东侧的酒醋局胡同,那里是明朝为皇家服务的四司八局十二监二十四个衙门之一的酒醋面局所在地。酒醋面局掌管皇家食用的酒、醋、酱、面和豆类的制做加工和供应。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因为称作的胡同名称太多,容易混淆,遂将北醋儿胡同改称为草厂东巷。

 

 

烟袋斜街

故事· 败也光线

作于2008年。况晗/画

 

    烟袋斜街是个很有名的胡同,它始终在修整,没修整的时候,整列房子的结构非常漂亮,有点南方的感觉。茅草杂生,层次分明。但这张就属于下笔之前没想好,想好的时候已经晚了,是一幅不成功的作品。当时就是看这些花草觉得特喜欢,照片上没有发现弱点,但画作和照片毕竟有区别,照片照出来漂亮,但搬上画作未必漂亮,因为画里就是黑白灰的组合,不可能和照片一样。一张很好的照片画出来未必漂亮。但是一张很差的照片完全可以画出来非常漂亮。我很喜欢画光,从大的方面来说没有光什么都看不见,我很喜欢逆光的东西,但光非常难画。一次画牛街四条,有一张逆光的,画了五遍还没画好。阴影的关系非常难处理,油画是可以覆盖的,轻轻的画一下,然后慢慢铺开,但是铅笔画不好控制。人家都说我的画漂亮,其实就是光线漂亮。胡同本身是有些灰暗色调的建筑,只有光影一照,马上变得斑斓多彩。打个比方,就是一面墙不觉的有什么,如果旁边有棵树,树的影子打到墙上,那就很漂亮了。 

口述:况晗/文字整理:张小雅

 

历史

 陆原

201012月的烟袋斜街。

虽开辟为商业街,但很多店主都是胡同的老住户,前面开铺后面住人。刘静/摄

 

    烟袋斜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西侧,西口在银锭桥头,东口在鼓楼前方,明朝属日忠坊管界,清朝属正黄旗辖区。

    老北京有一句俗语东单、西四、鼓楼前,是说鼓楼前方的地安门外大街名列城里的三个繁华商业区之一。鼓楼周边成为商业区的历史由来已久。现在的什刹海前海、后海和西海,在元朝统称积水潭,为了使城市拥有充足的水源,元大都就是环绕着积水潭兴建的。积水潭的水源来自西郊玉泉山一带的泉水,后来郭守敬又引入了更多的水源。郭守敬是元朝都水监的长官,相当于水利局局长,都水监官署就在积水潭的北岸,因此现在西海北岸的汇通祠还有郭守敬的雕像,以纪念他的水利功绩。

    郭守敬开掘了由积水潭至通州的通惠河,南来的粮船和货船可以直抵积水潭码头卸货,因此在积水潭北岸的斜街两侧形成了繁华的市场,称为斜街市。元人著作《析津志》记述,斜街临海子,率多歌台酒馆,有望湖亭,昔日皆贵官游赏之地。(鼓)楼之左右,俱有果木、饼面、柴炭、器用之属。元朝的斜街相当于现在的的鼓楼西大街,元朝的鼓楼和钟楼位于现在的旧鼓楼大街,元朝在这一带有米市、面市、鹅鸭市、缎子市、帽子市、珠子市,有出售皮靴及制靴材料的靴市,有穷人聚集等候着向雇主出卖劳动力的穷汉市,在鼓楼下边还有许多专卖缝衣针的针铺。

    多年以后积水潭水面退缩,岸边又形成了烟袋斜街,其名称在清朝的《京师坊巷志稿》已有记述,并且在烟袋斜街附近还有一个烟儿胡同。烟草原产于美洲,哥伦布航海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烟草传入欧洲,西班牙侵占菲律宾之后又在菲律宾种植烟草,此后烟草传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相传明朝嘉靖时期戚继光军队北上驻防长城,将吸烟习惯带到北方,当时称为吃烟。因为北京又称燕京,明朝皇帝认为吃烟谐音吃燕,很不吉利,曾经禁止吃烟,但是禁而不止。

    到了清朝,北京内城成为旗人居住区。清朝不许旗人自谋职业,旗人或是当兵,或是当官,每个人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其家属也都有一份固定的钱粮,因此旗人对吸烟喝茶与衣食穿用皆十分考究。那时在鼓楼前方的地安门外大街两侧,有许多茶叶铺、茶馆和饭馆,出售烟袋和烟草的店铺则集中在烟袋斜街。现在的烟袋斜街东口路北,还有几家建在高台阶上的老房子,那就是过去的烟店,以前在门口还立着1多高的木制烟袋模型,是昔日烟店招徕顾客的标志。

    烟袋斜街在老年间相当繁华,街上密布着古玩店、茶馆、饭馆、酒铺。旧京有闲人士以泡澡为享受,还将澡堂作为交际场所,烟袋斜街就有一家鑫园澡堂,相传是李连英的亲属开办的。在烟袋斜街南面什刹海的岸边,曾有一座木结构的集香居酒楼,楼檐下挂着临河第一楼的大匾。旧京民俗专家金受申先生的文章里说,这座酒楼的主人是前清内务府的旗人,因此烹调风味非比寻常,这座楼和大匾到1965年时尚在。至今仍在烟袋斜街南面经营的爆肚张饭馆,也是一家始建于清朝的老店。

    烟袋斜街曾经沉寂多年,胡同里的房屋也一度破败不堪。近些年发展的旅游事业使烟袋斜街重现生机,街上不仅又有了烟店,而且是吃穿玩乐样样俱全,变成了名动京城的旅游商业街。

附件下载:
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