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胡同记忆(五)

发布时间:2011-05-04

编辑手记

在第3014期的《胡同·记忆(三)》中,我提到况晗作品里有两样事物出镜率特别高,第一样是人,这第二便是树——稀疏细密、翠绿嫩黄、夏日冬雪,树木的所有时态和形态都能在他的画里寻到。况晗说他喜欢树是因为树的原生态和多样性,除非人工修剪,否则,树木这辈子长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我以为,他喜欢树也因为树能够成为个人记忆的载体。在采访中,他屡次和我提及家乡那棵直径惊人的大樟树,以及对于那棵树的怀念。这让我想起幼年时家楼下的那一排大杨树,每到4月纱窗上就会粘满杨絮,我就知道妈妈又可以让我穿上压了一冬天的花裙子了。

 

 

薛家湾胡同

故事· 每棵树都能活出自己的样子

作于2008年。况晗/画

 

    这幅画的树很多,素材取材于夏天。我也没有偏爱哪个季节,就是拿到素材的时候机动选择,之前并不考虑这个问题。这两棵树我也很喜欢,它的起伏、层次都非常好,很婀娜、疏密有致,和什锦花园胡同的那几棵有不同的优美。我在树木的地方做了加法,把树冠画的比原来大,树叶也较之更繁茂一些,叶片更大一些。我喜欢树是因为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样子和性格,有些硬朗、有些优雅、有些软弱。每棵树都能活出自己的生命和价值。这幅画除了树,在留人还是留车方面做了二选一的选择。原本右侧院门口有好几个光膀子的男子,我就全把他们给删了,因为构图上会挡住面包车,当时黄面包已经消失了,所以觉得留住面包车会更具有历史意义。但后来想想,光膀子的老爷们也挺北京的,所以有时候也会后悔当时冲动给删了。一年前我去过这个胡同,现在这个车后面的部分已经都拆完了。

口述:况晗/文字整理:张小雅

 

历史

 陆原

201011—— 一块标示牌,将这条胡同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边青砖灰瓦,整齐划一;一边则是断壁残垣,破败不堪。余江灏/摄

 

    薛家湾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原崇文区)珠市口东大街北侧,明代属正东坊管界,清代属外城南城辖区。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北京城仍然沿用着元大都时期的夯土城墙,直至明成祖的曾孙明英宗即位,才将夯土城墙改建为砖砌城墙。那时在城墙四角增建了角楼,为每一座城门增建了瓮城以及城楼和箭楼,又将环绕城墙的护城河加宽挖深,两岸砌筑了石头护坡。在护城河施工时,曾经分段筑坝临时阻断河水。《明史·河渠志》记述,明英宗正统间,修城壕,恐雨多水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 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开挖的这条泄水渠道又称减水河,从正阳门下的正阳桥附近沿着现在的长巷头条、北芦草园、南芦草园一线向东南方向流去,然后向东转弯,汇入位于现在的珠市口东大街一线的元代文明河故道。这条减水河长度约有三里,因此称为三里河,薛家湾胡同就因地处减水河的转弯处而得名。

    三里河汇入文明河故道以后东流去,在沿岸留下了北桥湾、南桥湾、水道子、河泊厂、缆杆市、北河槽、南河槽等许多与水相关的地名。北桥湾和南桥湾得名,源自这里的三里河桥。《光绪顺天府志·水道》记述,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此处原有的旧桥损坏,附近居民戴通和铁山寺的铁山和尚发起募捐,集资二千余两银子,重建了坚固宽大长达700余尺的三里河桥,此桥不仅方便通行,下边的桥洞还能约束上游来水流速,使得下游水势平缓,可见当时三里河的水量不小。

    《明史·河渠志》记述,嘉靖年间,为了让更多的护城河水流往通惠河以畅通漕运,截断了三里河上游来自护城河的水源,使得三里河逐渐干涸,演变为街巷,所以正阳门外东偏,有古三里河一道……北芦苇园、草厂九条巷,其地下俱河身也。这里提到的芦苇园,就是现在薛家湾西边的北芦草园、中芦草园和南芦草园胡同一带。

    元代的大都城因为是夯土城墙,不耐雨水冲刷,因此每年雨季都要使用芦苇编成席片,披挂在城墙上边,所以元大都的城墙又有蓑衣城之名。元代《析津志》记述,在文明门外五里,设立苇场,收贮大量芦苇用于保护城墙。元代的文明门位于明代的崇文门以北二里,崇文门与正阳门位置平行,加上从正阳门流至薛家湾的三里河的长度,正好是五里,所以有人认为,芦苇园就是元代收贮芦苇的地方。而且在薛家湾北面,有草厂头条至草厂十条这些名称含的胡同,薛家湾西面还有大席胡同和小席胡同,这里的令人联想到元代披挂蓑衣城的那些芦苇席片。

    现在的珠市口东大街是宽阔平坦的两广大街的一部分,旧日的河道早已消失,只有沿途那些薛家湾、北桥湾、北河槽等等古老的地名,还保留着当年氤氲淋漓的水气。

 

 

什锦花园胡同

故事·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清晰可见

作于2008年。况晗/画

 

   这是两幅雪景胡同中的一幅,但是这幅是以树为主的。你看冬天的树木都光秃秃的,但是雪落在上面就很漂亮,有不一样的味道。白雪覆盖下的枝干脉络非常清晰,也非常优美。还是那句话,喜欢树是因为它的生存形态绝对没有一样的,每棵树的形态都有其独特之处。每个季节的树都是不一样的,冬天是灰的或者白的,春天是嫩黄嫩黄的,夏天是翠绿的,秋天是黄绿相间或者渐变的。这些都是可以从铅笔下感知的——叶子的疏密、深浅、阴影薄厚。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老家,我们老家有一颗樟树的直径比10平米的屋子还要大,我都愿意盯着树看半天,所以我也很愿意在我的作品里表现出来。但现在的建筑结构都违反了历史客观规律——先建房子后植树,应该是先栽树后建房子。你看以前的村庄,其实差不多都在大树底下盖房子建院子。我以前挨个村去放电影,肯定是有大树的地方就有村庄。

口述:况晗/文字整理:张小雅

 

历史

 陆原

201011—— 拍摄胡同这组照片时感觉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条,树影婆娑之下依稀能感受到旧日的时光。余江灏/摄

 

    什锦花园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与美术馆后街之间,明朝属仁寿坊管界,清朝属正白旗辖区。

    什锦花园胡同,得名于明朝成国公朱能的私家花园适景园。朱能,祖籍安徽怀远县,其父朱亮是明太祖朱元璋早期的部下。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分封皇子为王,十一岁的皇四子朱棣受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十一岁的燕王朱棣离开南京,进驻他的封地北平府,朱亮被提升为燕山护卫的副千户军官,跟随燕王朱棣驻守北平府。

    明朝的亲王可以拥有三个护卫,每一个护卫配置兵员5600人,下辖五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配置兵员1120人,正千户是正五品军官,副千户是从五品军官,卫、所的军官可以由子孙世袭。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能承袭了父亲朱亮的副千户军官,成为王府侍从,曾经跟随燕王朱棣北伐草原沙漠,打击蒙元的残余势力。

    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即位以后的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府发动靖难之役,起兵争夺皇位,朱能因战功卓著屡受提升。他曾在滹沱河战场亲率30名骑兵组成敢死队,打垮了建文帝派来阻击的数万官军,又于东昌战役中将朱棣救出重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占南京夺得皇位,九月大封功臣,朱能受封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名列功臣第二,赐爵成国公。永乐四年(1406年),朱能率军征讨南方,中途病死于广西龙州,永乐皇帝追赠朱能为东平郡王。朱能及其子孙共有912人为成国公,末代成国公朱纯臣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后被杀。

    《明史·朱能列传》说朱能于诸将之中年纪最少,英勇善战,被永乐皇帝倚为左右手。朱能身长八尺,雄毅开豁,位列上公但是未尝以富贵骄人,去世之日部下将校皆为之痛哭流涕。

    朱能的七世孙朱希忠跟随嘉靖皇帝南巡期间,于行宫大火中救出了嘉靖皇帝,此后深受宠爱,奉旨代替皇帝去天坛祭天就达39次之多,所受赏赐不计其数,因此成国公家的适景园在明朝也是一座名园,曾有李东阳、袁宏道等许多名人来此游览,并且留下诗篇。成书于明朝崇祯年间的《帝京景物略》记载,适景园当时已被京城居民俗称为十景园,园内有三座庭院,高柳老槐浓阴遮天。东院有盘曲的古松数十株,西院有三四亩大的池塘。堂后一株四五百年的古槐,树干庞大犹如半间房屋,树冠嵯峨犹如山峦,树旁还有观景高台和楼阁。据明朝文人的诗句描述,适景园是春秋雅集和盛夏避暑的佳处,园内绿树成行,翠竹千竿,有古槐凌云,苍藤蔽檐,可以春赏红杏,秋采黄菊,是饮酒题诗听乐观舞的好地方。

    物换星移,往事如烟,一代名园,如今只留下什锦花园胡同这样余香未泯的地名。

 

附件下载:
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