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胡同记忆(七)

发布时间:2011-06-01

编辑手记

况晗说,如果第一次考大学顺利进入了,他现在可能就是况教授,不会有画家况晗了。不过,他更愿意称自己的名片头衔是磨铅笔的,因为画画使用的铅笔都是他自己用砂纸磨出来的,磨得要像铲子那样才算合格。我没有问过他没能成为况教授是否有遗憾,因为即使有也很正常。只是在与况晗整个的采访中,不管是他指着工作室的作品,还是指着为家人在附近买的那套房子,都充满了磨铅笔的自豪感。

 

 

石雀胡同

作于2008年。况晗/画

故事· 选择作画

    这个胡同取材比较早。秋冬之际是比较荒凉的感觉,房顶上长满了草,但原貌的草没有垂得这么长。整个门洞颜色比较重,就想用浅色的东西调节一下,原来想在上面画两个灯笼的,但感觉还是把草垂下来更自然些,就稍微把草画得夸张了些。我作画的时候有时是一整条胡同,有时就是一个院门。从美术角度讲,画画首先是一个构成,画整体,还是画局部,正面像,还是侧面像,怎样好看怎样好画都要经过考虑之后再决定。某个胡同整体结构非常好,那就画整体,若觉得只有单独的院门是突出的,那就画院门。再看是画正面还是侧面,侧面的好处是画面有层次感,且容易画,这也是我的(胡同)画侧面角度更多的原因之一。正面像虽然难画(要做到真正对称很难),但它的好处是画面富有冲击力。画画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需要舍弃,需要筛选。1981年我考大学,考了全校第一,但是我的名额被别人挤了,就没上成。那时候真找不到自己,特别迷茫。当时我们县里领导还不错,都知道我的情况。我的老师也帮了我很多,他找到当地文化馆,安排我去放电影,画海报。这在当时是个美差,起码比在家种地强多了,颜料纸张都是公家买的。一画就是6年,6年里如果我继续想考大学的事情,很可能就画不出来了。索性就沉下心来画画,我把中国所有叫得上名的影视杂志都买回来看。因为有了这样的选择,才有现在的画家况晗。

口述:况晗/文字整理:张小雅

 

历史

 陆原

20115月的石雀胡同。

石雀胡同依然保持着平凡的旧面貌,两尊石雕并无太大变化。余江灏/摄

    石雀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北新桥路口东南方,明朝属南居贤坊管界,清朝属正白旗辖区。

    老北京人将读为巧儿,石雀胡同被读为石巧儿胡同,但是石雀胡同其实与没有关系,因为它的旧称是石桥胡同。人们常用东方威尼斯来形容诸如苏州这样多水的城市,其实老北京以前也是一座水城。北京地区西、北、东三面环山,中间是古代永定河冲积扇形成的小平原,湖泊池塘繁多,河流沟渠密集,北京城的前身元大都就是环绕着积水潭营建的。旧日的北京城里,除了自然形成的水系,还有许多人工开挖的运河、引水渠、排水沟,因此留下了许多与水相关的地名,也留下了许多与桥相关的地名。清朝《光绪顺天府志》记述,都城内外,水陆大小桥梁,凡三百有七。现在的西直门内大街南侧柳巷一线,往南延伸至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佟麟阁路一线,其北段在元朝是引水入城的金水河,到了明清时期全线演变为排水沟,被称为大明濠,有45座桥梁。自1921年起,使用拆除皇城的城砖陆续分段将大明濠改建为地下暗沟,在地上修筑了道路,此后45座桥梁全部消失,只是太平桥大街的地名还保留了太平桥的名称。

    由于水源枯竭或是修筑道路以及排水沟被改建为地下暗沟,北京还有许多河道沟渠被填为平地,原有的桥梁也被埋入地下,例如天坛北侧著名的天桥、西单北大街的甘石桥、阜成门内大街历代帝王庙门前的石桥。

    北京城里现存最为古老的石桥是始建于元朝的万宁桥,位于什刹海东岸的地安门外大街,现在仍然通行车辆和行人。《元史·郭守敬列传》记述,元初每年由通州向大都城运送粮食的季节正值秋雨连绵,道路难行,运粮的驴牛死亡无数。都水监长官郭守敬主持开挖了通惠河,此后运粮船可以由通州直抵海子,将粮食存入海子西岸新建的万亿库粮仓。为了调节水位,郭守敬又在海子东岸的通惠河起点处建造了木结构的水闸,《元史·河渠志》记述,到了至顺元年(1330年),这座木结构的水闸又被改建成石闸,与石砌的万宁桥连为一体。2000年,在清理万宁桥下填埋多年的泥土时,露出了桥身西侧的石闸。

石雀胡同现在已经没有了石桥的遗迹,但是南边有板桥胡同,北边有北新桥,东边还有八宝坑胡同和北沟沿胡同,这些地名揭示着以前这一带地势低洼多水。北沟沿胡同原来是一条排水沟,沿着东直门南小街、朝阳门北小街和朝阳门南小街一线,向南一直流到崇文门内的沟沿头,汇入泡子河,再穿出城墙注入崇文门外护城河。北沟沿胡同与石雀胡同之间在明朝是储存粮食的新太仓,后来粮仓被废弃,演变为民居街巷。这一带地势低洼多水,应该是粮仓被废弃的主要原因。

 

 

谢家胡同

作于2008年。况晗/画

故事· 作画的选择

    这是春天时的场景。在我另一本书里也有画谢家胡同,但是那本书里是冬天的场景。相比之下,春天的感觉特别好,当时谢家胡同已经拆得特别厉害了,所以就加上了民工的影像。很多人都觉得我的铅笔画和别人的不一样,这是因为别人的画用一条条线组成,而我的是用一块块面组成,是宽线条铅笔画。为什么选择宽线条?一是因为宽线条表现力更强,二是因为与众不同,我才能有自己的风格。画这幅画的时候很难,因为叶子很浓密,需要非常用力去画,笔头得削成一公分宽,才能把叶面的层次和厚度表现出来,到最后画得我手都硬了。这幅作品画了一个月的时间,画画时腰和背都要使出全劲,最后将力量释放在笔头上。基本画半个小时,休息一小时,如果一整天都画体力受不了。一般我一年完成10幅画就差不多了。

口述:况晗/文字整理:张小雅

 

历史

 陆原

201012月的谢家胡同。

胡同深处依然保持着幽静。周边租售四合院的地产中介很多,时价达5.5万元/平米以上。刘静/摄

    谢家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大街西侧,明朝属灵椿坊管界,清朝属镶黄旗辖区。

    谢家胡同,在成书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被记述为解家胡同,其名称来源不详。清朝《京师坊巷志稿》说,京师坊巷,大抵袭元明之旧,琐闻轶事,往往而在。谢家胡同所属的灵椿坊,即起源于元朝。

    元大都总共划分为50个坊,各坊名称均有来历,都是由相当于国家大学校长的国子监祭酒虞集命名的。国子监就在谢家胡同东边的成贤街里,因此虞集为这一带几个坊的命名均含有科举和儒学的寓意。灵椿坊和北边丹桂坊的名称来自窦十郎五子登科的典故。《三字经》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十郎名叫窦禹钧,是五代时期后晋人,家住幽州燕山,故称窦燕山。相传窦十郎家资巨富,但是为富不仁,他已故的父亲给他托梦说如不悔过自新,将要短命并且绝后。窦十郎从此改恶从善,后来长寿至八十九岁,五个儿子全都考中了进士。三朝元老宰相冯道为此赋诗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灵椿一株老,出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的典故,意为称颂窦十郎的长寿,丹桂五枝芳则指窦十郎的五个儿子全都月宫折桂,考中进士。在成贤街的东边还有居仁坊和居贤坊,居仁坊得名于《孟子》居仁由义的理念,即为人应该居于仁的立场,行于义的道路,居贤坊则是国子监官员们居住的地方。

    元朝的地方政府,分为行省、路、府、州、县五级管理,管理大都地区的政府是大都路总管府,成立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大都路下辖1022县,其中大兴、宛平两县是京城所在地,被称为赤县,但是大都路总管府在最初20余年间竟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据清朝光绪时期仍保存在顺天府后院的《大都路总治碑》碑文记载,总管府成立后仅一年,衙署即被掌管皇族事务的大宗正府占据,此后借用民宅办公,还经常迁徙,导致案卷积压如山,钱物无处存放,有时甚至在露天审理案件。到了至大元年(1308年),经元武宗皇帝批准,总管府在灵椿坊向周姓居民购买了宅地19亩,建成了大都路总管府衙署。元朝习俗称十字路口的拐角处为角头,邻近大都路总管府的十字路口因此被称为大都角头,后来演变为角头口,即今交道口地名的由来。

    安定门内大街两侧的胡同排列整齐,间隔均匀,保留了元大都时期的风貌。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在元朝为大都路,在明、清两朝为顺天府,在民国初期为京兆地方。这四个历史阶段时间跨度达600余年,但是官府办公的衙署却一直沿用着同一座院落,即谢家胡同南面东公街与西公街之间的地段,在那里至今仍留有昔日的顺天府大堂。

    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北京的政府称为顺天府,沿用了元朝大都路总管府的衙署,那时府前的街道被称为顺天府街。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皇帝定都北京,沿用了顺天府的名称和办公衙署。

    1912212,清朝颁布皇帝《退位诏书》,但是清朝统治结束以后顺天府的名称仍被沿用了两年多。1914105,当时的民国总统袁世凯签发了《京兆尹官制》,决定中央政府所在地方(指北京)称京兆,置京兆尹一人,为京兆地方行政长官。京兆尹公署设在顺天府原址,现在的东公街和西公街两条胡同,即因位于京兆尹公署两侧而得名。

附件下载:
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