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空间

发布时间:2011-06-22

上情下达肚拉拉

话匣子topic · 于褚

    据说某地领导班子曾计划在市区繁华地段建一大型五谷轮回之所,可同时容纳两千人如厕,以此来关注民生并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这宏伟的愿景一旦实现,相信领导治下的人民群众必定上可统一思想,下可统一消化道,认真做到忙时拉干,闲时拉稀,平时半干半稀,从而集中内急,有序出恭。

    不过还是建议该地肠道和前列腺不好的居民最好考虑换个城市去住,因为倘使不能憋到前往两千人的公厕去方便,会很不给领导面子。须知领导决策是经过科学论证的,若是在大街小巷都建起不够规模的公厕,分散在各处的群众可以就地解决方便问题,两千人伟大工程的意义岂不大打折扣?何况多元化开放时代,私事公事一体共享,出恭入敬也当与时俱进。《随园诗话》收录了一位才女的《调郎》诗:午夜剔银灯,兰房私事急。薰莸郎不知,故故偎侬立。说的是太太半夜三更内急,老公责任意识强烈,起身相陪,于是乎有味闻,夫妇顺。闻味都入诗了,总还算是私事,那钱锺书也要在《谈艺录》里批评袁枚选此诗是不惜笔墨,一至于此。历史发展到今天情况就不同了,假使两千人如厕的壮观场面真能展现,传统便可批判地继承:领导有高招,茅房公事急。薰莸全体知,人人夸政绩。想必如厕者就算达不到李商隐忆事怀人兼得句,翠衾归卧绣帘中境界,也足能体悟领导关注民生的苦心了。

    不管怎么说,领导毕竟关注了公厕问题。想起电影《梅兰芳》中提到的那位齐如山,他曾描写过老北京人如厕的情景,相较之下生活在今天的人真是幸福多多。旧京人稠地窄,清末以前不曾建过公厕,有条件的人家自建厕所,一般也只有女厕而无男厕,所以男人只能到街上去方便。每日清晨,胡同口转弯或宽阔处的群聚便溺之所便人满为患,出恭者于道旁成排踞地,畅快淋漓。行人也都习见不怪,过路的遇见相熟之人还要打个招呼:您忙着呢?蹲着的人便也不免寒暄道:您慢走,不送了。这场面大约也可与两千人公厕一争高下了。前门外大栅栏同仁堂药店门口因其门面进深稍宽,每日打烊之后,必有数百人前往排泄,次日一早由店伙清除打扫。药店以为群聚出恭,实为本店风水所系,因此从不禁止。门内丸散膏丹,门外黄白满地,就算评个燕京九景,似乎也不为过。到了清末兴修马路,胡同里也要讲究卫生,于是禁止便溺,老百姓却不干了:官街都不许出恭,这上哪儿去讲理呀。可知在当年百姓的心目中,当街聚众便溺是件理直气壮的事,从那时起就为两千人如厕的伟大设想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两千人公厕的设想说明,某些高明的领导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历史上想成就大业的领导不在少数,一般都是指望通过干大事一鸣惊人。比如汉武帝平匈奴通西域,就被说成是好大喜功。而将好大喜功的劲头运用于WC上的领导还真是不多见,不过庄子说了,道在屎溺每下愈况,那就是说,道理体现在厕所的功能上,就更能把问题说明白。因此我们大家豁然开朗,原来这叫作上情下达肚拉拉。

 

 

让思想冲破牢笼

体育漫谈sport · 公孙欠谀

    认识达拉斯是因为小牛,认识小牛是因为大郅,早年大郅去帝国主义跟老尼尔森学打铁,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按下不表。

    今年季后赛前,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这支球队会最终夺冠。依从我固有思想,我认为小牛它还不是NBA最好的球队,夺冠尚需时日,湖人、凯尔特人、热火、公牛,甚至马刺,都比小牛有冠军相。也许是今年的比赛一开始就有点非典,先是西部冠军马刺被黑八了,接着卫冕冠军湖人吃了鸭蛋,04负于小牛,拥有本赛季MVP的公牛也在热火中告别,当东西部冠军PK的时候,一边是热火,这个不意外,热火从赛季开始就被认为是夺冠热门,一边是小牛,这个很意外,几杆老枪,两套传统战术,能坚持到最后,纯属意外。但小牛创造了奇迹,他们取胜的因素是对症下药和因地制宜,常用药很简单:联防、前后场篮板和成功率,联防的最大优势是以不变应万变,传统而又实用,适用于所有个人能力不出众的队伍,连中学生班级联赛中都经常使用,多一个前场篮板就多一次进攻机会,多一个后场篮板就多终止一次对方的进攻机会。小牛,这支全联盟最有联防心得的队伍,在最该爆发的时候爆发了,一点都不浪费。热火高估了自己的冲击力和单兵作战能力,也低估了小牛的韧性和对抗能力,在单兵作战被联防粘死后,显得一筹莫展。6场球小牛每场都有进步:第一阵,在热火猛烈的进攻中,小牛频频招架,输了;第二阵,小牛在落后15分的情况下,凭借诺维茨基的神奇发挥,最终实现翻盘,有一定偶然性;第三阵,热火虽然赢得比赛,但小牛锻炼了中学生班级联赛中传统战术,并把它确定为最后取胜的法宝;第四阵,简直就是第二阵的翻版,小牛一路追赶,最后逆转,依靠的不是偶然和运气,是群众路线的胜利;第五阵,小牛已经从配角成长为主角,从一路追赶到学会领先,在诺维茨基上半场121中哑火的情况下,集体爆发,场分第一次领先;第六阵,小牛已经露出了冠军范儿,我是不太相信统计数据的,但在三节结束时,我还是看了一眼数据,虽然比分差距不大,但小牛的数据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我相信最后的第四节就是本赛季总决赛的最后12分钟了,小牛可以准备登基了。

    总决赛之前,悬念很多,回头看看,有着太多出人意料的悬念,太多超越球场之外的因素,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各方面条件都不出众的球队,如何脱颖而出,是要注重个人能力,还是要注重整体的提升与体系的流畅?小牛是例子;强手扎堆的模式是否能成功,三巨头是三加一还是三减一?热火是例子。这些都是值得挖掘的课题,事实证明,小牛无疑是成功的,热火也是成功的,组建一个赛季就杀进总决赛,这样的模式还可以继续,再进一步只是时间问题。

    小牛的夺冠,最大的意义在于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一群熟练技术工人的胜利,标志着豪华最终不敌朴素,热火的失利,告诉人们刘备虽然拥有五虎上将,照样坐不了天下。

    把经常穿插在NBAJUST DO IT!广告词,送给小牛,也送给热火,让我们抛弃禁锢,等待来年!

 

 

钱春绮译家译事

聊书斋chatting · 韦泱

    钱春绮生于一九二一年,江苏泰州人。幼年时读的是私塾,《礼记》《左传》等,虽不明深义,却背得滚瓜烂熟。后读镇上新式小学。母亲虽是贫家农妇,却很开明,她觉得儿子天性聪颖,应该去大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就让钱春绮在上海做西药生意的大哥将他带到上海,插班进了名校市立万竹小学。这座小学位于老城厢露香园路上,始创于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一年后小学毕业,他考入了另一所名校上海中学。这所中学图书馆藏十分丰富,钱春绮如饥似渴地在课余自学德语、英语、俄语、日语等,阅读古今中外大量文学作品,还悄悄地学着写作,积少成多,习作竟写了厚厚一叠。又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多篇校园题材的散文。文学的种子在他心田萌芽了。

    一九四O年,钱春绮高中毕业,以高分考入位于萨坡赛路(今淡水路)上的东南医学院。毕业后,他进市立第五医院,又应聘考入中美医院。一九四七年,他进了市立第四医院当了一名五官科医生。一九五二年,钱春绮在中美医院的同事请他去第六医院任皮肤科医生,然而,医院人事部门却仍要他做耳鼻喉科医生,钱春绮的倔劲上来了,拔脚就走。一纸永不录用的函文,迫使他只能弃医从文,再一次拿起笔,续上学生时代的文学梦。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盛行苏俄文学的译介,钱春绮却偏爱歌德、海涅等德国诗人的作品。他扬长避短,从德文翻译入手。很快,一部《海涅诗选》译竣,投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不知怎么,该社不要海涅,却要席勒,约他翻译席勒剧本《威廉·退尔》,这至少给了他一丝希望。很快,他译出了该书,出版社上下一致叫好,一锤定音,即于一九五六年十月印梓。这是他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译著。他得到了平生第一笔巨款,稿费四千元。这坚定了钱春绮走翻译之路的决心。从此,中国少了一位专业精湛技术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位成绩卓著的德文翻译家。

    钱春绮的内心始终有着海涅情结。他相信,西边不亮东边亮。他将陆续译成的海涅三部诗集《诗歌集》《新诗集》《罗曼采罗》的手稿,集中寄给了新文艺出版社。由于译笔准确,质量上乘,这三部作品于一九五七年一年中连中三元先后出版,创下了同一外国作家在我国翻译出版史的纪录。接着,他译出了德国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和《德国诗选》等。正在他春风得意时,没有料到,文革会突如其来,这场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让他的全部外文藏书,包括原版本的《荷马史诗》《歌德全集》《席勒全集》等,统统进入了废品回收站。一切中外优秀文学作品都打入冷宫,谈何翻译啊。无诗可译,钱春绮真正赋闲了。好在他有一点稿费的积蓄,他不知道哪一天会坐吃山空

    假如文革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恐怕钱春绮要过沿街乞讨的生活了。新时期开始后,他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生活有了保障。他早期的译著纷纷再版重印,又相继翻译出版了《歌德诗集》《席勒诗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等三十多部德国文学经典作品。一部歌德的《浮士德》,早期有周学普的译本,后有郭沫若的译本。但钱春绮认为,周译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而郭译多是在周译基础上涂改几句而已,郭在《第二部译后记》中讲道:中文译本有周学普氏的一种,我更彻底地利用过。因为周氏译本上的空白很多,我的译文就直接写在他的书上,这样节省了我抄写许多人名和相同字汇的麻烦。在该书一九五五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重印小引》中,郭说:可惜我的德文程度实在有限,没有可能很好地传神。有些地方译得太呆板,同时也一定还有好些译得不准确的地方。如此云云。钱老喜欢这部结构庞大、内容复杂,浓缩了歌德全部思想和生活的巨著,说《浮士德》不仅是是德国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瑰宝,它被译成各国文学,有的国家往往还有十种以上不同的译本。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之前,在所带不多的书籍中,就有一部《浮士德》。可见此书在他心目中的分量。钱春绮决意动手译一部能体现他理解的《浮士德》。因为,这是一部不太易懂的德国古典著作,原文中有许多矛盾之处,还有许多意义含糊、晦涩费解的地方,钱春绮专门在书后写了长达万言的《题解》。然而,这部译著可谓多灾多难,文革前已翻译完成,文革中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两个下半部手稿与他的藏书一同化为纸浆了。剩下的两个上半部手稿因没有放在书房抽屉里而幸免于难。于是,文革刚结束,他就抓紧时间补译损失的部分,并修改另一半旧稿,在意义方面力求忠实于原文,在译文方面力求明白晓畅之外,在诗体方面也力求移植原诗的形式。忠于原著,传达出原著的韵味。这就是钱春绮追求的翻译风格。

    OO年新年伊始,上海市翻译家协会举办了钱老文学翻译学术研讨会,他的翻译成就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称赞。这是众望所归啊!

 

 

瞬间 focus ·毕业时刻

5月至6月是美国的毕业季节,四年的校园生活记录了兴奋、彷徨、失落、发奋、汗水、煎熬、如履薄冰、如释重负,这是美国卡耐基梅陇大学的毕业典礼现场。在人生有限的生命中,这段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求学经历是瑰丽的收藏。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编写自己的传奇,追逐个人的梦想;如何跟随你的内心,发觉你的潜力,不被贪欲诱惑,不让世俗和权威埋没你心中的价值坐标。新的一幕已经拉开……

辛乔利/图文

 

 

女人与高跟鞋

城里城外emotion · 张霞

    我想15世纪那位威尼斯商人怎么也不会料到,为了担心他那美丽迷人的妻子在他出门时候会外出风流而专门设计的一双后跟很高的鞋,如今会成为时尚女性的必备佳品。

    只是,高跟鞋虽然可以让女人看起来窈窕多姿、风情万种,但舒适与否,恐怕只有自己的脚才知道。一位常穿高根鞋的同事私下抱怨:没有一个穿高跟鞋的女人脚上没有茧子的,必会磨出水泡,尤其是新鞋,但是为了美,贴上创可帖就可以继续痛并快乐着。正所谓磨啊磨的也就习惯了

    一起工作的女同事们,也经常在我耳边唠叨:一个不穿高跟鞋的女人,不是完整的女人……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总是嗤之以鼻,不就是一双鞋吗,难道穿平底鞋的女人就没有女人味吗?

    我,就是那种经常被她们嘲笑的、只穿平底鞋的女人。记得几年前,小姨和表妹来北京玩儿,我陪她们逛街,从早上一直逛到下午,一个穿平跟鞋如履平地,健步如飞的我和两个穿高跟鞋的她们,一前一后在商场里扫荡着。她们当天要赶当天5点的火车回去,眼看快4点了,她俩才扭捏着身体、慢如蜗牛似地从商场挪出来。我跑在前面打车,两个穿高跟鞋的她们你扶着我,我拉着你在后面追,扭捏姿态逗得我捧腹大笑。事后回想这笑应该是有些幸灾乐祸的。因为她俩上了车后不约而同将高跟鞋甩去,揉着脚,嘴里还叨叨着,真舒服啊!

    当然,作为女人,在我的鞋柜深处还是雪藏着两双高跟鞋的。一双是我初入职场购买的第一双高跟鞋,是那时流行的前脸很长款式。我第一天穿它上班,感觉不仅是脚疼,连路也不会走了,回家后它们被我放回鞋盒再也没见过天日。第二双是我结婚时,为了缩短与新郎的落差,购得的3寸高跟的小粉鞋,但也是在那天脱下婚纱的时候,那双漂亮的鞋就此也完成了它的使命。

    去年夏天,为了参加同事婚礼,我不得不重新面对高跟鞋的困扰。本来已买进一双漂亮的平底鞋,结果被几个同事忽悠得又咬牙买了一双高跟鞋。婚礼当天,同事纷纷送上溢美之词:看看,穿上高跟鞋就是不一样,多漂亮!”“是漂亮,我的脚还疼呢!婚礼结束后,坐公车回家我还发扬了一把雷锋精神,把座位让给了一位老大爷,可怜我那双束缚在高跟鞋里的脚啊,疼得没办法,只能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不动声色地把脚从鞋里抽出来,扭一扭,缓解一下疼痛感,再塞进去……

    有人说,高根鞋是少女镜前的萌动和模仿,是青春、成熟女人的集体秀场,平底鞋则是女人自我意识的回归。其实没那么复杂,老人早就说过,鞋子如婚姻,合不合适只有自己才知。高跟平底,各有所需。(建行总行)

 

 

从淮海路浓荫隧道说开去

说微知著story · 俞天白

    说到上海城市的文化氛围,不能不说说淮海路由法国梧桐的浓荫构建而成的绿色隧道,以及这条绿色隧道下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是淮海路特有的,是当年法国租界里法国文化的承传。解放后,因为成批的文化界人物汇聚于此,再次渲染了这种独特的高雅。淮海路是一根线,串起了被称为上海上只角的一条条身价不菲的弄堂,弄堂坐落在树木扶疏的林荫道上,曲径通幽,安静闲适,英国都铎式、西班牙式、维也纳式、地中海式……虽然都叫弄堂,却和南京路的弄堂天差地别,浅浅的,只有七八幢独立洋房,用钢骨水泥建成,水曲柳木地板,宽大的阳台和落地窗。用细细的竹竿篱笆隔出独立的天地,以草坪,花草,甚至还有水榭花园展现自己的个性。一看就知是相当身家的人,不是资方代理人,便是吃定租定息的;不是大学里的教授,就是坐写字楼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级白领。这一侧,从复兴公园,一路向西,藏龙卧虎,各种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从邹滔奋,赵丹,袁雪芬到宋庆龄;另一侧,从丰子恺,杜月笙,周信芳,张乐平,孙道临到巴金……

    当然,与这一串珠子同时并存的,还有上海特有的市井风情。在这种弄堂里生活的市民自有其文化趣味与生活的价值取向。男士注重仪表,出门必定是衣装整齐,行头讲究。解放前出门是小轿车,解放后,代步的自行车也和别处不同,必是英国蓝翎的。女人呢,自然不是上班族,互相称呼,不是某师母就是某太太,衣饰要比男人考究多了,起码来自朋街。头发,不是南京西路白玫瑰美发厅的是不进的。皮鞋,弄不到进口,起码也要是蓝棠、博步定做的。手上戴的必是白金戒指,要是戴九九金的,不给人家看成暴发户,也要当成刚从乡下跑出来的……相互见面,客客气气的交臂而过的那一瞬间,便把对方的发型、衣饰、乃至所用的化妆品了个八九不离十。不是暗恨不如人家,便是一阵压过对方的自矜,这种暗地里别苗头,仿佛是天生的……环境如此,家教也如此,都成了自然的流露,本能的反应。

    这样的居民,这样的人流,积淀起淮海路特有的人文环境。这样的人文环境,吸引了与之相吻合的文化素养的人。这样的人,这样的绿色隧道,与左右两侧的建筑,遂构成了互生的关系。它们互补互映,构成了一种租界文化的独特城市氛围,呈现出上海城市性格的重要侧面。当年杨浦区的居民过外白渡桥到南京路去,叫做到上海去。还有这样一说:工薪阶层喜欢逛南京路,高级白领喜欢荡淮海路。没有这个侧面,就没有了上海的个性。

    现在,将这一个性抹煞了。房屋改建,成群的超高层建筑拨地而起,一副硬是将自己与内地二三等城市比气派的样子,使得哈尔滨大方沧浪亭益民”……包括令多少淮海路两侧居民怀恋的国旧都给调整了,留下的妇女用品国泰长春古今等强撑着当年那份身价。殊不知,这些店铺的存在是因住在淮海路上原来的人群需要那样的店家和服务慢慢形成的。有着绿色隧道的淮海路,仅以高档商品,作为与南京路的区别是自灭个性。改造后的淮海路,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一群群来此炫富的暴发户!而暴发户,总是和那些缺乏教养之类的表象联系在一起。包括曾经一度被修剪得面目全非的绿色隧道,使淮海路和上世纪80年代前建造的那批工人新村划上等号!

    为什么会划等号?在那些新村,包括80年代建造的那些仍属火柴盒式的公寓成群的居民小区,大栽特栽的是与居民抢夺阳光的水杉之类的高大茂密的树木。这与修剪掉了淮海路上绿色隧道的缺乏城市建筑整体文化思考文化气质,是贯通的。

附件下载:
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