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疏堵利益

发布时间:2011-06-29

 刘杉

    北京是首都,因交通拥挤,被戏称为首堵北京。到了雨季,交通拥堵状况往往会因排水不畅而加剧。623日那场暴雨,凸显了北京地下排水系统的落后。北京成为首堵实至名归,不仅堵在路上,也堵在地下。

    排水问题在北京很严重,在全国各地城市也都是头疼问题。当然,夏季里还有一个全国头疼的问题,那就是社会期盼的保障房建设进展不够顺畅。

    截至5月底,全国保障房实际开工率仅为34%。按此进度,要完成全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目标,困难不小。在此情况下,住建部已将保障房全面开工期限由10月底延长到11月底,这意味着中央政府不得不对地方政府做出妥协。

    保障房建设动作迟缓表层原因是资金问题,深层原因则是地方当局态度不积极。资金短缺的确是个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紧张,保障房建设就难以开工,开了工也难以持续。只有先动了资金这个棋子,保障房才能满盘皆活。621日,国家发改委向地方政府下发了《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投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企业可申请发行企业债券,为保障房建设筹措资金。财政部最新发债计划显示,今年仍将发行2000亿元地方债,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首期500多亿地方债于627日上市。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增情况下再开融资平台,恐怕也是无奈之举。

    尽管融资平台再次开放,但保障房建设资金缺口问题仍不容乐观。住建部年初估算,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所需资金至少1.3万亿元,其中中央、省级和市县政府承担5,000多亿元,剩余8,000多亿元要通过社会机构投入和被保障对象及所在企业筹集。不算中央政府投入的1030亿元,地方政府需要出资4000亿。按照中央要求,拿出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保障房,以去年土地出让金2.9万亿规模计算,约有2900亿元资金可资使用。但实际情况是,受房地产调控和信贷紧缩影响,今年土地出让金数量不可能达到去年水平。因而,这部分资金可能存在缺口。此外,即便这部分资金没有缺口,那么发债的2000亿资金能否如愿到手也是一个问题,这涉及到企业债以何标的物抵押、利率多少、如何还本付息、销售对象是谁等。

    除了资金募集问题,企业债会不会被地方政府挪用也让人担忧。虽然财政部强调所募资金在优先保障房后才可另图他用,但地方政府善于闪展腾挪,除非明确规定不准使用,否则挪用资金是必然的。目前地方在建项目普遍存在资金缺口,而这些项目往往能直接带来GDP增长。因而在直接政治和经济利益刺激下,地方政府会想方设法挪用融资款项。如何监管资金使用方向,就成为一个问题。在执行“4万亿刺激政策时,地方政府采取搭便车方式,上马了大批生产型投资项目,不仅导致产能过剩,也造成日益严重的债务问题,而这些项目此时正需要后续配套资金支持。

    资金问题解决了,如果态度不积极,保障房建设同样不顺畅。实际情况是,地方政府缺乏建房积极性,因而,资金短缺问题也成为延缓开工建设的借口。

    保障房建设需要占用土地,这会减少地方政府土地转让金收入。保障房开工后,也会削减居民原本对商品房的部分需求,这无疑会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幅度,降低当地土地拍卖价格,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因此,从维护财政收入角度讲,地方政府不会主动进行保障房融资和建设。如果这种做法成为潮流,那就达到法不责众的效果,中央计划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计划就难以执行下去。

    虽说官员们也讲政治,但利益是最大的政治。只有权衡好利益平衡点,保障房建设才能得到保障。

    保障房建设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而宏观调控政策也要反思。今年保障房建设之所以下如此大力气,搞得如此费力,就在于以往建设规模不够。其实大规模实施保障房建设的最佳时间是2009年。早在政府推出“4万亿刺激政策时,我就写评论认为,如果非要大规模投资的话,重点应该放在建设保障房方面。其不仅可以刺激经济,而且可以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但当时刺激政策急促推出,大量信贷资金流入国企,不仅挤出民间投资,而且推动了一轮土地和住房投机活动。其结果必然是房价疯涨,通货膨胀严重。而地方政府搭便车投资也加剧产能过剩,阻碍经济结构调整。随后不得已采取的房地产调控和货币紧缩政策,也让仓促上马的保障房建设陷入困局。

    不管怎样,保障房建设已成为重要经济和政治任务,但要让保障房建设能够顺利进行,不仅要疏通资金渠道,更要给官员们疏通心结。应该让他们知道,做不好,就该集体回家卖红薯。(作者为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经济学博士)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