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空间

发布时间:2011-08-03

学位的凡勃伦效应

话匣子topic · 俞可

    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追踪调查,北京市警方破获一系列山寨洋文凭案,被骗金额达上千万元。山寨世界名校如哥伦比亚国际学院,国内开班、美国考察、新加坡答辩,硕士5万,博士9万,一年速成。仅在北京,相关公司就有100余家,从业人员几万之众。既然产业也已形成,市场需求必然遍存。

    海淀区检察院今年15月就受理7起类似案件。涉案的339名受害人中,八成是副总经理以上级别的高管,甚至包括大型企业和跨国集团。而高官在此的缺位似乎存有隐情。事实上,高官的确不需要这些真的假文凭,他们可以便利地通过权力寻租获取假的真文凭。如今国内学界,博导博,高官博,巨贾博,蔚然成风。这并非国情使然,年初,德国联邦国防部长古滕贝格男爵的博士论文剽窃案闹得全球风雨,最终,这位德国政坛新星不但被剥夺学位,并放弃所有官衔,甚至走上背井离乡之途。随即,欧洲议会副议长兼德国自由民主党欧洲议会党团主席科赫·梅林重滔覆辙。

    在这个以严谨著称于世、二百年前又以柏林大学奠基现代大学模式的国度,假的真文凭却屡见不鲜。就在前年,科隆地方高级检察院对德国近十所知名大学逾100名教授涉嫌贿赂立案。以400020000欧元不等的价格,教授、中介机构、捉刀公司共同协助社会在职人员获取博士学位,从而形成一条博士学位生产流水线。据估算,德国每年授予的25000余博士头衔中有一到二个百分点是流水线产品。而需求方绝大多数是高管和高官。2008年落网的汉诺威大学一位法学教授,其客户大都为收入丰厚的法律界人士。

    资本与权力拥有者,何以对博士头衔趋之若鹜?显然,在他们身上,凡勃伦效应在作祟。

    托尔斯坦·凡勃伦,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其经典著作《有闲阶级论》曾注意到一种炫耀性消费现象,即购买商品所获取物质满足之外,更有心理享受。他把商品分为两大类:非炫耀性商品和炫耀性商品,分别具有物质效应和虚荣效应,有闲阶级通常以消费炫耀性商品来展现财富与地位,这便是凡勃伦效应

    炫耀性消费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其对象不仅仅具有物质性,而且还可以是非物质性消费,荣誉堪称一绝。无论各级各类奖项评选的幕后如何肮脏脏,交易如何赤裸裸,争夺如何血腥腥,花开花落好似昙花一现。而学位尤其是博士学位,一旦获取,便终身受益。在学术传统深厚的德国,博士学位的授予犹如重生,自那天起,正式场合的称谓必须以博士头衔为前置,包括身份证在内的所有个人证件一律改换,“Dr.”成为个人姓名的组成部分。为了严格规范学术学位的授予以及被授予者在公开场合的使用,同时也为了严厉限定国外大学授予的学位在德国境内的流通,1939年,纳粹政府颁发《学术学位使用法》,学位因其稀缺性被赋予无与伦比的炫耀性地位。

    学位归属于身份称谓,是个体社会地位认同的体现,既维护社会秩序又满足个人心理需求。传统社会身份称谓的类型有姓氏性称谓、宗族性称谓、职务性称谓和礼仪性称谓等等,分别具有宗法、权势、伦理、礼仪等价值取向,身份称谓由此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如果说,学位的文化属性决定其炫耀性,那么,学位的商品属性显现其消费性,即可以通过金钱或权力在某个特定市场展开交易。作为时代精英的高管与高官对博士学位垂涎三尺,无疑印证美国学者撒列尼和特雷曼的观点,即在精英形成过程中,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之间具有可转换性。

既然凡勃伦效应促使学位买卖由一种经济现象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那么,文化现象嬗变为经济现象之可能性亦难以排除。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一周年之际,笔者曾撰文指出,寅吃卯粮的美国人以聚敛全球贷款来实现其炫耀性消费,由此颠覆按劳所得勤劳致富的人类社会共识或社会财富的分配模式,也纵容金融业在次级贷款之类金融投机的钢丝上铤而走险。学位炫耀性占有,作为文化现象,是否在德国与中国最终引发经济危机,不乏视为一种警示危言性假设。

 

 

在上海的水面上

体育漫谈sport · 公孙欠谀

    上海,一个叫的城市!

    世界游泳锦标赛正在这里举行,上海,成为一个很的城市!

    我们已经以15138铜超过了上届,其中跳水包揽全部10枚金牌,当然这个不意外,可以不讲,拿不到才是意外。游泳收获5枚金牌,比上届多1枚,看是变化不大,实际变化很大,主要是新的选手成长起来了,15岁的叶诗文获得200混合泳冠军,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是中国年龄最小的游泳世界冠军,这说明我们后继有人,焦刘洋千年老二转正,证明天道酬勤,孙杨一骑绝尘,破了世界记录,说明在有些项目上我们有绝对实力,男子接力项目首次夺牌,结束了中国男子游泳接力项目29年无奖牌的尴尬历史,说明我们整体进步惊人,女子水球获得亚军,说明我们集体项目开始突破。除了看自己成绩外,还要看当地同业的情况,从男子来看,在亚洲过去我们没有顶尖选手,现在有了,从吴鹏到张琳,再到孙杨,我们有了与邻居北岛康介和朴泰桓抗衡的砝码,女子在亚洲我们从来就不输给任何人。在本届锦标赛上,日本泳军1金难求,创6年最差战绩,韩国泳军也仅有1金进账,三方分量昭然。

    但我们也有隐忧,中国女子水球队拿到银牌,水球是一个冷门项目,先天没有篮排足吸引眼球,也没有乒乓球、羽毛球引人注目,绝大多数时候必须忍受落寞和清贫,就像女子垒球、女子曲棍球,她们没有联赛,短暂风光后瞬间消失了。女子水球队这一路走来非常艰辛,集体项目拿牌要比个人项目难得多,它要求整体水平的一致提高,而不是依靠一两个人。女子水球会不会像女子垒球、女子曲棍球那样,昙花一现呢?有些项目我们虽然得了金牌,但运气成分不小,天时地利人和不可忽视,我们现在还只是花开几朵,没有遍地花开。

    在报道本届比赛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提到伦敦奥运,显然,这是明年伦敦奥运前最重要的一次练兵。众所周知,中国在奖牌方面虽然可以说是一个世界体育强国了,但我们的强项多为小项,但在普及性较强的三大球、田径和游泳上还有差距,就本届比赛而言,撇开跳水的10块金牌,我们的游泳水平还只能说是及格。

    比赛中,韩乔生解说有如满嘴跑马: “不会偷懒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运动员啊,任何时候都不能脑子错乱,不然本该做动作A,脑子想着动作B,身体做成动作C,那就麻烦了。赵菁夺冠后,有记者问赵菁,在比赛中是技术重要还是心理更重要,快人快语的她回答:除了技术,比赛中我们的心理素质确实很重要,我没拿冠军之前,技术和心理素质都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说到这儿,赵菁突然话锋一转:我自己在电视里也看到了,韩乔生老师在转播中曾说我心理素质不好,我想在这里反驳一下,也算是用我这枚金牌证明一下,我的心理素质不差。对于冠军队员来说技术很重要,心理素质也很重要。引起一片笑声。31日晚,韩乔生和赵菁在直播中相遇,两人多少还有点尴尬。

    另外,网上有不少运动员当众更衣的图片,其实类似东西北京奥运会时就有,是我们某邻国记者偷拍西班牙运动员换衣服,这些东西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有些民族血液里就有这种不干净的元素,我们还是不要学习的好。

 

 

落落槐花一地香

城里城外emotion · 成冬梅

    今年的国槐花开得真好啊!特别是在下雨天,被雨水打落的淡绿色蝶形小花铺满一地,当目光触及到那些由无数个微花细朵织就的花毯时,禁不住在上面流连难舍:多美啊!时不时有小麻雀来惊扰这份宁静,它们在花毯上蹦来跳去,左挑挑右选选最后衔住一朵落花飞到树枝上,不知是在玩还是要吃,头一次看到麻雀有这种雅兴,禁不住微笑着注视着它们,一时竟入了神。弯腰也捡起一朵落花嗅嗅,似乎没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一见到满地的落蕊,清香两字便蛇一般钻进了脑海盘旋不去?!

    雨中,我轻轻转动手中的伞柄,故意让落在伞顶的花和雨水顺着伞沿呈弧线飞转而下,仿佛一串花雨帘,雨下得越来越急,花落得更繁密。走在行人稀少的红砖道上,在雨中看花飞花落,才真正领略到凄迷之美,多希望这一刻的美能够定格。有一个麻辣烫小吃摊把着街口,幸运地被国槐树那巨大的树冠像伞般罩住,黄昏时分,小吃摊上的电灯亮了,昏黄的灯光和朦朦胧胧的热汽从雨雾和国槐枝叶中透了出来,有一种暖暖的感觉。细若牛毛的雨丝斜斜地飘扯着,丝毫无法阻止食客们对于麻辣烫的热情。我也凑上前去准备犒劳自己几串,只见在红油翻滚的汤锅里撒落着几朵刚刚飘飞下来的淡绿色蝶形小花,红的配绿的真真是在诱人食欲。有一个食客阻止老板娘准备捞花的动作,说就叫它呆在里面吧!还可以补充点维生素并吃点野味呢。

    我家附近的八角东路不长,却是一条被绿化得很好的街道,路的两边都种植着碗口粗的国槐,很幽静,很美。国槐花单朵仔细看去是黄白色,但是它成簇地缀在枝头上却呈现出一种淡绿色,深绿的叶子浅绿的花相间相映,看上去十分赏心悦目。花开时节我喜欢漫步在八角东街灰砖铺就的人行道上,静静体会着那无处不在的清幽,这是一种在大都市里难得的感受。地上那厚厚的一层落蕊,看上去一地清凉。踏上去软软的,仿佛踩着一条淡绿色花的毯。不时有落花飞到我的头上,胳膊上,斜挎的包上,回到家里总能发现几朵随我而来的落花,仿佛一缕清香在追随着你。把它放在手掌里,那么轻,那么小,那么精巧。

    在清晨总能看到手持大扫帚的清洁工人在慢慢地扫着国槐的落花,想必她们也感觉到落落槐花的美,故意将清扫的速度放得很慢很慢,静静地享受着这个过程。工人们把清扫的落花堆成一个小丘,那浅绿色的花冢一个个的,在灰砖道上显得格外地醒目。抬头看,那串珠般刚刚有些成形的小果一簇簇缀在枝头,心想待果实饱满时,就大概离立秋不远了。

    落落槐花一地香的时节,是应当珍惜的啊!(建行北京市铁道支行)

 

 

瞬间 focus ·印象中国

72324两天,美国佛吉尼亚州的乔治梅森大学举办了2011 亚洲文化节,首度出现了以印象中国为主题的中国村。20多个华人艺术团体及10多个大陆同乡会和中餐馆,带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工艺展示和风味小吃。尽管气温高达39度,为期两天的活动仍吸引了超过8万名民众踊跃参加。此类文化活动每年在美国各地都会举办多场。正在美国参加比赛的中国网球明星郑洁和新秀张帅也亮相中国村

舞雩/图文

 

 

孩子,让我们彼此深爱

——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有感

聊书斋chatting · 尹桢

    一天放学,女儿天逸带回了班主任刘老师推荐给孩子们看的一篇童话,题目是《猜猜我有多爱你》。女儿说刘老师让他们写一篇读后感。在女儿构思她的文章时,我拿起故事读了起来。

    故事的题目确实很动人,不由让我怦然心动。女儿读起这个题目时,声音柔柔的,美丽的脸儿乖巧极了,看得出,她很喜欢。

    故事很短,叙述的是一大一小的两只兔子,在某一个夜晚来临它们上床睡觉前彼此的一番对话。对话围绕着到底彼此有多爱对方而展开。两只兔子发挥着它们最充分的想象,比喻着对彼此的爱有多么的深远和宽广。它们用自己最大的可能将手臂张开,横向表达着爱的宽度;尽力高举手臂,竖向表示爱的高度。它们还将爱延伸比喻到:在远远的河那边过了小河,越过山的那一边”……终于,小兔子找到了让自己最满意和得意的比喻,它说: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它觉得,这个比喻最贴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大兔子的爱,因为,再也没有任何东西会比天空更远了。大兔子轻轻地让小兔子安睡在叶子铺成的床上,柔柔地祝它晚安,看它甜甜进入梦乡,躺在小兔子身边,微笑着小声说: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再绕回来。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出其不意的比喻和故事结尾,充满童趣的语言,童真的视角,温馨醉人的爱的氛围就这样被作者营造得淋漓尽致。确实是不由自主,我的眼睛久久地,仿佛被凝固了一般,盯着故事的最后一句话: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再绕回来。我在心里一遍一遍默默地念诵着。这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心已经被故事渲染的情感氛围猛烈地冲撞着,仿佛,有一种久桎于心底却不知如何表达的东西被清晰地道了出来。

    “妈妈!女儿的一声轻呼打断了我的思绪,将我从痴迷的凝神中唤醒回来。我端详着面前的女儿,她的双眸是那样的清澈、纯真,没有一丝尘世间的纷杂,蓦然间,她从小婴儿开始的许多难忘的一幕一幕,竟飞快地在我的脑海闪现。在她八年的成长历程中,我倾注了全部的爱心,为此无怨且快乐着。我多么欣慰,因为,她回报了我太多的欢声笑语。我们彼此似乎已经将最割舍不了的依恋演绎得无与伦比的深厚,这,也许就是一种无法猜到深度与宽度的爱,一种不知到底有多爱的爱吧。

    其实,几乎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间都会这样,彼此注定是相互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可在平凡细微中,伴着时光一点点流逝,却从没刻意想过到底该如何表达彼此的感情,也许,都如我一样,确实找不到表达的语言,也找不到贴切的描述,所以,这份深深的爱,摆在面前,要被拿来衡量时,我们会无语,可这只是因为太爱,所以,要去衡量它,已经变得不可能。

    也许,这份爱仅仅只是一种感知,可以细微到一个眼神、扣一下她忘了扣的纽扣、拍拍她粘在前襟的灰尘,也可以壮美到生死相依,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对方的幸福与快乐也在所不惜。这份爱,不可刻意营造,它是自然的真情,矫饰与功利的掺杂只会玷污了它甚至毁了它。

    其实,不用去猜到底有多爱,没有人知道它的谜底。在父母与孩子的世界,用每一个分、秒的时光作为经线,每一厘一米的距离作为纬线,细细密密地去编织一个又一个结点吧,在每个结点中,让彼此的爱深深地融入,以后的日子里,蓦然回首时,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也许能清晰地找寻那历历在目的爱的编织。

    想到这,我拉过女儿的手,帮她理了理额前的头发,轻声问她:你能猜出妈妈到底有多爱你吗?

    “最爱!女儿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狡黠地回答。

    我们都笑了,是的,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吃情调”“吃环境”之类

说微知著story · 俞天白

    其实,从上海特定的文化角度说,追求奢华,用掼派头的作派来抬高身价,是纯粹属于缺乏文化底蕴的暴发户行为,是最为不齿的。

    何以这样说?

    就拿属于中国民生与具有同等重要的饮食来说吧,按照给人划进老克勒群体的生活方式,的概念,绝不是为了填饱肚子,为了解渴,而是品味生活、享受人生、鉴赏餐饮艺术的一种形式。唯有如此,才能显示一个人走遍世界的阅历,睥睨中西的文化教养。当然,也不排除拿它作为与亲友交流感情、扩充信息渠道的一种手段。所以他们往往以吃正宗的西餐——大餐,或者叫吃大菜来显示身份。于是将多半功夫展示于唇齿之外。大餐台子,必需是柚木的,最好是桃木、橡木制作的,它们最富有文艺复兴时代的风味,餐具,最好是银的;然后,鲜花、烛光、背景音乐、柔和却不阴暗的背景灯光,再加上西装毕挺、举止得体的侍应生……然后,是按照严格的进餐程序,一道头盘、一道汤、一道主菜加一道甜品;绝对是形式重于内容的。比如,盛菜的盆子都相当大,看起来五颜六色的一大盆,真正能够入口的却只有一点点,像我们的书画家作字画,盆子里相当大的空间算是留空布白,供鉴赏者拿出所有的想象去任意驰骋……

    他们把这叫做吃情调。

    当然,这种情调,只有正宗的西餐馆里才会有,像那种为了赶时尚而出现的番菜馆,他们是绝对不涉足的。追逐时尚,永远是上海的流行色,西餐馆虽然赚钱,但规矩太大,菜单又都是洋文,不便于普通市民就餐,经过本地化的番菜馆就此出现,比如市百一店对面西藏路转角的晋隆西餐社,天蟾舞台对面大西洋西菜社,还有近会乐里的广西路上理查饭店和四马路上的印度咖喱鸡饭店等等。菜单全部是英译的中文:金必都汤、芝士蛤蜊、车厘子梳化、淇淋布丁……刀叉以外,也备有筷子,以免初涉足者变成阿木林的尴尬,进餐时也没有那么多洋规矩,可以劝酒谈笑,百无禁忌,服务生都是身穿烫浆得笔挺白长衫的阿拉上海人。服务方式也都是传统中国餐馆里堂倌那套作派,热情、自来熟,不时还带几分夸张的诙谐。可对于老克勒们,这些反而都看成了洋泾浜,有失他们身份的了。当然,由理查饭店开创的可尽情享受正宗西餐风味的海派西餐,那又当别论了。

    生意人的眼里,永远都是生意。既然情调可以变成钱财,那么作为情调的重要构件的环境,当然也可以成为商品,供这些顾客去。随着上海财富效应的日益增长,上海当年闻人故宅旧弟都给开发出来了。如座落于斜土路宛平路与孔祥熙家族有些渊源的孔家花园,建国西路襄阳南路口由荣毅仁宅第翻新的襄阳会馆,还有借中国买办开山之祖席正甫之光的席家花园”……所费不菲。但既然吃的环境,是情调,上门去的,自然都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了。有人动此脑筋,在商城后面的南阳路上开出一家上海三十年代的酒家,每个房间,每条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的都是上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市井风情、红极一时的戏曲或电影明星。可惜,虽然是上海一帮文化人办的,但人为营造的,毕竟比不上那些大享,其情调,比原汁原味的旧建筑逊色多了,所以也没有红起来。

    不过,它不红,并不影响这种吃情调、吃环境的生命力。随着上海日益融进世界,是否会吃西餐,会领略通过西餐享受西方情调,成为了一门必需的礼仪,一种文化教养。西餐礼仪培训班,收费奇高,但在年轻白领间,居然十分行俏!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体现出一个人的气质、文化教养、源于贵族社会的奢华,在老克勒以及这些真正从环境里尝得出味道来的上海人眼里,社会上那些一窝蜂追逐名牌之类的行为,无非都属于暴发户心态。

附件下载:
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