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倒挂探析

发布时间:2011-08-03

太雷

    银行理财产品的持续热销无疑是近期投资者、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金融产品中心(下称中心)统计,2011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了8902款理财产品,累计募集资金8.5万亿元。上述金额不仅远高于同期基金、券商和阳光私募2151亿元的发行量,甚至还高于同期商业银行约4.2万亿元的累计新增贷款。2010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期限呈明显的短期化和货币化特征,6月份新发行的1个月以内和3个月以内理财产品占比分别为43%70%。募集资金的投向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虽然部分募集资金存在期限错配以及投向错位,但目前投向债券、回购和票据的比例已经接近70%,而2004年至2009年外汇资产和信贷资产则是主流。此外,国内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快速膨胀与20102月份开始的负利率(以1年期存款利率与CPI之差衡量)也不无关系。在负利率、股市低迷和楼市限购的背景下,收益较高且稳定的理财产品便成为新宠。

    不经意间,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走高,市场的实际利率已在相当程度上突破官方基准。时下官方利率与民间利率日益明显背离,俨然构成利率双轨。其危害是价格信号混乱,无法准确反映资金供求。对于理财产品收益而言,则表现出更为有意思的特征: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高低已不是依据存续期限长短,而是期限越短利率反而越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理财产品收益率倒挂呢?

    首先,它表明时下银行资金比较紧缺。近段时间来,一些大型商业银行也经常出现居民储蓄负增长,而且越是经济发达地区,情况就越严重。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利率则是货币的价格。当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18.5%上调至21.5%的历史高位时,货币供给相对于实际需求,缺口不断放大,这种缺口逐渐在高企的实际利率中体现出来。但凡足够头寸,商业银行一般不会牺牲自身利益来发行高息理财产品,而现在几乎每家银行都在这样做且乐此不疲。那就只能有一种解释:资金短缺。

    其次,它也表明利率市场化亟待推进。客观上,现在也只是对贷款利率实现了市场化,存款利率还是严加控制。然而,商业银行实际上都在通过理财产品主动地尝试利率市场化。中国80%以上的银行储蓄是由不到20%的储户掌握,而现在拥有大量储蓄的这些 “高净值客户,正在银行理财经理们的动员下购买理财产品。这种状况,既表明银行私人理财业务有其不小的发展空间,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已在隐性推进,还说明商业银行坐享高额息差的历史正在结束。

    最后,它也表明加强理财产品市场监管力度刻不容缓。虽然通过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可以达到符合监管指标的目的,但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所投向的信贷资产在银行业务中将以表外资产形式存在,如果长期大量发行此类产品,不仅会大大削弱央行的货币调控政策效果,而且部分资金流向可能会违背国家有关的行业引导政策,不利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碍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票据和委托贷款等业务的急剧膨胀,也使得银行双重表外化的现象愈发严重。因此,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规模的急剧膨胀以及资金池运作不透明乃至不规范使得部分理财产品成为监管盲点,银监会果断叫停六类理财产品也在情理之中。

    有效引导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市场化进程中发挥主体作用。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既是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客户市场需求的结果。在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价格战是银行为争抢存款不得已而为之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存款利率上浮的预演。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正是商业银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迫使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绕过监管的约束,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推动力。短期内,为避免资产表化风险失控,应尽快变数量型调控工具为价格型调控工具,使得出表资金重回表内。长期来看,充分发挥自发于市场的创新力量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合理引导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是化解风险的根本。诚然,利率市场化也会带来一定风险。监管层可能主要担忧国有银行强烈依赖息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将面临严峻考验,国有企业将难以继续低成本获得大量资金。但是,全面权衡成本与收益,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浮动等都是经济发展中绕不过去的坎,如果总是存有侥幸,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金融产品中心)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