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被高铁”背后的工程超前及经济分摊

发布时间:2011-08-10

刘远举

    至京沪高铁开通以来,高铁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话题,批评者多,赞扬者少。关停K车和T车让人愤懑;各种故障招致抱怨;7.23灾难的鲜血,则彻底引燃了国人的愤怒。

    高铁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了工程技术、运营管理、成本分摊、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创新及产业链提升等因素的复杂的综合体,要想把高铁问题说清楚,就先得从工程技术及其相关的成本和经济利益谈起。由于春运的客运压力以及货运能力长期滞后,所以仅从工程技术上看,高铁工程技术的超前性带来的高速度和高运力,是好的,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跨越式发展的理念并非无可取之处。

    至于引人抱怨的被高铁,其实也并不是如人们所想的,仅仅为提高高铁上座率,也有其技术合理性。高铁开通前,在我国铁路的既有线上跑着各种不同的列车,从ZD字头开始,到TK、普快、货车。Z车最快能达到160km,而装载重货的货车最多还不到120km,为了调配不同速度的列车在同一条线路上运行,铁道部给他制定了不同的尊贵程度,DZTK、普快的尊贵程度依次下降,当D车呼啸而过的时候,T列车里的人就得不耐烦的等在路上。不同的尊贵程度诠释着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支配列车运行的却并非全是市场规律。14年来一直不变的客运票价导致了客运亏损,铁道部则用货运补贴客运,但为了保证客运,货运的优先等级是最低的,且各车次不同速度导致了线路运行效率极低。

    所以铁道部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平图运行,即既有线上的客货车速度均统一到100-120KM,快速客车则上到高铁运行,以提高既有线效率,这也是修建高铁的重要目的之一。但随着关停价格相对低廉的KT车次,既有线上KT车的高速度和货车的低速度之间的矛盾被显化为高铁和关停KT车次的矛盾,被高铁之声油然而起。

    但是,被高铁能带来的社会效益被忽略了。假设停开KT后,本来乘坐KT的人全部被高铁且都是全程乘客,那么,这些旅客一年总共会多支付大约8个亿。另一方面,在既有线上实现平图运行就能极大的释放现有铁路的货运能力。据推算,京沪高铁停开KT后能释放6000万吨的货运能力。考虑到中国高速公路昂贵的费用,铁路运输尤其是长距离运输成本上具极大的价格优势,能减缓物价上涨。

    所以,在给定高铁已经修建好的条件下,从技术角度而言,关停KT车的方向是对的。但是,这并非事情的全部。虽然工程技术上的超前性是合理的,但工程技术超前性带来的经济超前性及伴随的政治成本,必须在经营、使用、成本分摊中用经济的办法去消化,而不是用垄断和行政的办法粗暴的解决,投入老百姓的感情和人心向背。

    首先,政府可以用补贴协调各方利益。而现在既有线上的客运价格是货运补贴客运的结果,实质上就是铁道部的补贴,但作为政府部门的铁道部,提供补贴本是其义务,且铁道部只是补贴的执行机构,补贴的决定权该在中央政府。所以,铁道部通过关停KT的方式暗中取消补贴的行为,本就超出铁道部的职权范围所在。而且,理论上客货平图的收益是建立在被高铁的基础上的,其机会成本就包含了旅客出行成本的提高,为了体现利润和成本对应的关系,用货运利润补贴高铁也属应当。

    第二,政府可用补贴平衡代际利益。考虑到通货膨胀以及我国铁路票价的不变性,不管是普通客运票价还是高铁票价实际上是长期下降的。所以,如果政府在现阶段对高铁提供财政补贴,并逐渐取消补贴,其实质就是一种合理的平衡代际利益的方式。从会计角度讲,如果高铁的折旧年限设为20年,而高铁可以运行长达50年甚至更长,那么实质上就是这一代人为下一代人承担了高铁的全部建设成本。在这一点上,西方政客为选票伤害将来利益,例如负债;而中国官员则为政绩让当代人完成更多的建设。所以,只要有机制能很好的协调将来和现在的利益,让将来和现在共摊成本,成本被分散,负担就减轻了。

    通过补贴降低票价,可提高客运量,既是让利于民,也能提高高铁的使用率。其实,补贴的最终来源还是全民,但起码大家其乐融融。但现在这种方式,高铁运营盈利了,老百姓不满意了,拥挤如春运的京沪线上一列列硕果仅存的T车,成了一个个流动的怨气会场,开着一次次的一千人大会白天出气,晚上看戏,高铁T车,都不满意

    第三,既然高铁能带来那么多外部性,那么,这些外部性能纳入高铁企业内部的,则应该纳入高铁收益,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沿线的地产开发,货运公司的组建等等,通过经营酒店、商场,获取高铁带来的地价上升。(INS国际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