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基金的没落

发布时间:2011-08-17

王浩民

    从国内首只开放式基金诞生,至今已有10年头了,投资者走过了由最初的陌生、到后来的接受、再到喜欢的过程。特别是5年前开始那一轮大牛市,基金以事实和业绩征服了投资者,就连多年股龄的老股民也开始投到基金的怀抱中,因为再也不愿过那种只赚指数不赚钱的日子了。有专家给我们理财,挣钱又省心,做基民挺好!

    可是,不知从哪一天起,基金叫人感到越来越难以捉摸了。近三年来的事实告诉我们,基金的成绩并不比散户强多少:在2009年的小牛市里,沪深300指数涨幅为96.8%,而偏股型基金年平均收益仅为57%,落后大盘40个百分点,其中跑赢大盘的占比不到10%2010年基金总体跑赢了大盘,不过当年涨幅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少数中小板指数基金,在370只偏股型基金中,仍有43%的基金亏损。从理论上说,单边牛市中基金落后指数涨幅是正常的,但熊市与振荡阶段应该跑赢大盘才对。2011年以来,两市进入震荡阶段,应该是基金战胜大盘的最好机会,事实却是:近八成的基金跑输了大盘!截至7月底,沪综指下跌3.81%,但开放式基金整体下跌6.93%。在450多只可比性偏股型基金中,仅有31只取得正收益,占比仅6%,虽说有20%的基金跑赢了大盘,但同样有近20%的基金跌幅超过10%!涨幅最大的也只有5.64%,但跌幅最大的高达20.32%

    纵观近几年基金的表现,基本上是各领风骚小半年,风格转换极快。 除了少数几个老牌明星基金相对比较稳定以外,多数都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

    一是短线思维越来越强,散户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基金之所以屡战屡败,除了投资策略失误,跟不上市场节奏以外,与其短线思维不无关系。经过2008年超级熊市的磨难,基金们似乎变得聪明了起来,不再相信什么长期价值投资,而总想依靠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市场,因而高抛低吸、波段操作就成了基金的主流操作思路。这种思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能够做准的却很少。如今这种短线操作的思路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基金调仓行为无论从时间段还是空间上间隔越来越小,相当一部分基金几乎每天都在来回操作,但这种操作大多玩成了高吸低抛,如此来来往往进进出出,最终结果是赔了交易费却一无所获,所谓战胜市场也就成了水中月雾中花!

    二是基金经理任职年限越来越短,但专业化程度却越来越低。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共计有162位基金经理发生变动,变更率达到21%,平均一天(交易日)1.5个。基金经理频繁变更的直接后果是极大影响了所管理基金的业绩,同时导致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下降。Wind资讯显示:截至目前,62家基金公司中,基金经理平均任期超过3年的仅有13家,任职10年以上的仅有5位,而任职年限在一年以下的占比高达30%。一边是基金经理频频更换,一边是年轻基金经理匆忙上岗,使人惊奇的是个别基金屡屡聘任刚刚走出校门、尚无多少从业经验的年轻人担当基金经理大任,着实令投资者担心。

    三是诚信的缺失和角色的错位,使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持有者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类似“ 基金吃饱,基民流泪的现象一直在上演。据《国际金融报》报道: 2010年基金全行业利润仅50.82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出现355.31亿元的亏损,但管理费收入达到302亿元!一方面是赚钱能力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管理费用却节节攀升,把基金管理得一塌糊涂,薪水、奖金一个子儿都不能少!正像某基金公司大佬所言:基金没落的根本原因,和一些系统性、体制性的问题解决不力有很大关系。在基金行业涉及的三大群体中,正确的排序应该是,基金持有人职业经理人基金公司股东,但事实上却是相反,获益最大的一直是股东,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却放在最后,这种扭曲的关系决定了基金的终极目标。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IPO的急剧扩张以及大小非解禁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股市规模快速膨胀;与此同时,基金本身的糟糕表现正失信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新基金的密集发行却挡不住总体规模的萎缩。因此,基金净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正逐年减少:截至上半年,股票方向基金资产净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为9.67%,而在2008年底该数字为28.83% 2009年底为14.75% 2010年底为10.93%

    股市的快速膨胀使得供求双方的力量发生改变,而大小非的问题也不是三两年就能得到解决的。客观现实已经告诉我们:指望基金重现昨日辉煌、轻而易举地夺回话语权是不现实的。要想改变目前的尴尬局面,基金行业还需要体制上有所突破,如果没有真正的把基金持有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基金行业的影响力要重新走到巅峰时代是非常困难的。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