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光影

发布时间:2011-08-24

编辑手记

    “十年魔法梦,一个时代,我们仍是麻瓜。

    这是一位同样追随哈利十年的朋友看完《哈7(下)》后给我发的短信。

    一生可过几个十年,竟得同一部电影相伴。哈利如同一面镜子,他的十年,也是我们的十年。结束的不是电影,是每个人曾经历过的时光,

    一去不返。

    哈利的对手是伏地魔,我们的对手是学业、成绩、工作、职位、薪水以及软弱、退缩、幼稚、欺骗。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伏地魔要征服。十年时间,足以功成名就,也足以一事无成。哈利成功了,而我们则各自要面对自己的现实。

    这是我喜欢《哈利·波特》的原因。你喜欢一部电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之间有通感,你讨厌一部电影,也机缘于此。但是,你终能在一部影片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勾起自己的回忆,就像北未。

    那部叫《美国往事》的影片,不仅属于美国,不仅属于诺德斯五兄弟,也属于她。同样延绵的手足之情、同样深沉又模糊的父爱,让她心头的遗憾久久不能释怀。

    有天和母亲同看《廊桥遗梦》,影片结束,她轻声叹了口气。我没有问,但深知在几十年如一日繁琐枯燥的家庭生活中,她仍保留有自己的青春梦想,只是无缘实现。

我们爱电影,因为这里有每个人的生活,也有每个人的痛苦和向往。

 

 

周璇的身世之谜(上)

——寻亲未果,终生抱憾

沈寂

    上世纪三十年代,被誉为金嗓子的周璇,从舞台上一名小歌女,经过一段苦难的人生经历,终于献身银幕而成名。她一生主演了41部影片,歌唱近百首名曲。她曾谦逊退让被选电影皇后的荣誉,却在观众心目中永远是一代歌星。然而,她在爱情婚姻上受虐待、被欺骗,遭遇到巨大不幸。她的身世又成为被人耻笑的话柄。她的歌声使千万观众欢乐,自己内心却痛苦地自我煎熬,以至精神失常而疯狂。治疗后她恍若隔世,心平气和,只关心两个被父亲遗弃的儿子。她只生活了37年,临终时,竟出人意外地说出了令人惊讶的最后遗语:我是苦命……一直见不到……亲生……父母。

    周璇含怨逝世。

    谁是周璇的亲生父母?他们在哪里?

    1926年,某日黄昏。一个广东藉中年妇女从尼姑庵领回来一个五、六岁左右的养女,取名玉芳,当丫环使用。养父周文鼎,原藉常熟,在英租界工部局当翻译。他前妻留下两个儿子。生活富裕,一家欢乐。几年后,养父病故,家道衰落。养母无依无靠,玉芳白天到明月歌舞社去洗涤歌女们换下的汗水衣服。华灯初上,随养母到茶楼去卖唱。明月歌舞社里的歌女王人美、黎莉莉、黎明晖等,主办人黎锦晖和聂耳、黎锦光、严华等见她活泼聪明,教她歌舞,让她登台表演,又看她年幼可怜,曾关心她的身世。她只是低头不语,因为养母曾嘱咐过:她是尼姑的私生女。这在她幼稚的心扉蒙上被人歧视的阴影,羞于回答;可是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心愿,即使是尼姑,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一定被迫无奈才将亲骨肉遗弃。不久,明月歌舞社解散,养母身患重病,贫病交迫,要将养女卖给妓院。玉芳知道,这是一个糟蹋女人的魔窟。如果是亲生母亲决不会如此狠心,可是亲生母亲在哪里?她会不会知道女儿已面临绝境?正在无助无救的急难时刻,明月歌舞社里的作曲和歌手严华,自告奋勇另组歌舞团,要玉芳上台表演。玉芳参加明月歌舞社告别演出,唱主题歌《民族之光》,歌词里有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玉芳在唱出周旋两字时,婉转动听,沁人肺腑。黎锦晖就要玉芳改名为周璇。周璇高兴而激动,心想如果亲生父母能看到女儿演出,听到亲生女儿的歌声该有多好啊!母亲你能看到、听到吗?

    周璇感激严华帮自己逃脱厄运的恩情,便以爱情相报,结为伉俪。周璇又主演《马路天使》和一曲《四季歌》誉满影城。她压抑不住满怀兴奋和欢乐,真希望亲生父母也能共享荣华。上海文坛前辈、曾主编《明星日报》、推选胡蝶为电影皇后的陈蝶衣等几位文化人,通过口头宣传,呼吁周璇要寻找亲生父母。在一个月里,真有不少人前来应征。然都说不出依据,也无确实证明,使周璇非常失望。尼姑庵的老师太带着一位尼姑也来了。周璇以为这位师太可能会说明真相,不料师太也只是慰问,要她断绝寻亲的愿望。周璇完全绝望了。将她作为摇钱树的丈夫对她怀疑和严厉要求,她的人生美梦彻底破灭。她深夜离家,在闸北车站一家小旅馆里自尽,幸而被小伙计认出,通过电影公司,由舒适带回,住在一家电影公司经理家里,认经理为干爸。 从此,她一连拍了十几部以歌唱为主的古装片,风靡上海滩,继三十年代因主演30部无声影片,被称为一代影星阮玲玉之后,周璇成为四十年代支撑上海影坛的歌唱大明星。但是虚饰的荣誉,闪光的金钱都无法代替她空虚的心灵。她只希冀美满的婚姻,只祈求能与亲生父母同享荣华。她曾一度与石挥有口头婚约,然而她远去香港,应约去拍电影,相隔日久,婚约失效。

    1949年底,我去香港,认识很多在三、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也见到了周璇。她在香港主演《清宫秘史》后,更是身价百倍。每演一部影片酬金一万港币。可是她平时生活朴素简单,省吃俭用。外出时布鞋一双,素色旗袍,脂粉不敷。有人说她一钱如命。曾和周璇合演多部影片,了解周璇的舒适告诉我:周璇天真老实,可是苦难遭遇使她懂得,人老珠黄不值钱,趁年轻有为时多赚些钱,积蓄下来,要结婚成家,养儿育女,不会老来苦。谁料她在香港遇到骗子,将她的积蓄骗走。有一天,我到黄大仙摄影场去参观。经过化妆间门口,听见里面突然爆发玻璃破碎的响声。后来我知道周璇主演《花街》,正在化妆,一位作曲递给她一封揭露她丈夫骗走她的钱财,在广州寻欢作乐的信件。她原想等那男人发财回来,满怀喜悦迎接她尚在怀孕中的胎儿出世。这一封信,使她神经错乱,拿起桌上的粉瓶朝镜子扔去,发出令人震动的破碎声,也是她心碎的巨响。以后,在上海的顾而已、顾也鲁成立大光明影片公司,邀请周璇主演《和平鸽》,希望她换个环境,忘却悔恨,继续她的艺术事业。她回到上海,生下了一个儿子,也找到了那个男子,他无情地竟否认那婴儿是他的亲生。周璇要他滴血认亲,他却逃之夭夭。《和平鸽》开拍,她主演一个护士,为抗美援朝献血。就在拍摄输血这场戏,剧中的情节触动了她自己生活中要那男人滴血认亲的事件,顿时病发,从此陷入半疯癫状态之中。

    我于1952年回上海,在上影厂工作,1954年负责导演室,地址在瑞金一路口,一幢大厦的五楼。领导上关照我:周璇因病不能住在自己家里,暂住大厦六楼一间小房间里,由她的秘书作伴,希望她的老朋友多去看望她,让她恢复记忆。我告诉舒适、石挥、陶金等。可是他们都不想去,怕触动她神经,使病情加重。我有时上楼,从门缝中向里窥看。只见到她的侧影,披肩长发,面色憔悴,表情呆滞。有一次,她居然高声歌唱她以前主唱的歌曲《慈母心》和《疯狂世界》,她在疯狂中还想念她从未见过面的慈母和被无情遗弃的儿子啊!后来由吴茵陪伴,她到北京去求医。回沪后又进精神病医院,由苏复医师经心治疗。在进院前,又发生一场意外事故。她竟然怀孕,谁是这胎儿的父亲?妇联在上影厂的代表黄晨等向法院起诉石挥和一个电影公司职工唐某。我将传票交给石挥,石挥浑身大汗,我陪他到法院,石挥矢口否认,唐某也不承认。平时疯癫的周璇这时却意外清醒,举手直指唐某:是他!周璇分娩后,法院要唐某领回。不久,唐某不得不接受,后又入狱,婴孩由黄宗英抚养。

    周璇病愈后,回家休养。她似乎忘怀一切,获得新生。一些老朋友常来探望她,伴她去观赏泰国歌舞团的演出,重新拨动她早已断去的心灵琴弦。她还去参观《海魂》拍摄,见到赵丹、刘琼和崔嵬。崔嵬问她可否记得当年一起演《保卫卢沟桥》?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夏衍,特地电报慰问和鼓励。她亲笔回信:我希望在你的领导下,继续为电影事业工作,更好为人民服务。”1956年,电影厂为她拍摄生活纪录片:与作曲家陈歌辛一起在公园里打羽毛球。周璇还和老朋友们在郑君里家里欢聚,在座的有赵丹、黄宗英、黄晨和长期为周璇作曲的陈歌辛。周璇当场唱《四季歌》,歌声依旧动听。她还上电台,向千万听众深情地唱《天涯歌女》等歌曲。一代歌星在经历坎坷不幸的生活道路以后,终于重登歌坛。她的金嗓子又在空中飞扬。

    不料,719,一个酷热的星期五下午,她突然患中暑性脑炎,发高热,昏迷不醒,医师抢救。她有时挣扎着苏醒,眼望四周,低声唤喊:妈妈!妈妈!到她生命最后时刻,她断断续续地向人间诉说:我苦命……一直见不到……亲生……父母。

    1957922,周璇怀着她终身遗憾,永别人间。

    她最后的遗言盘旋在人们心中:谁是周璇的亲生父母?

    下期预告:周璇的身世之谜(下)——母女同命,无缘相认

 

 

北未

    拉上窗帘,沏上一壶乌龙,把看了无数遍的《美国往事》光碟放入盘座,将这个湿热难忍的夏日关在窗外,让这段时光暂时属于回忆。

    这部长达4小时的光影盛宴用不紧不慢、散文诗般叙事风格,讲述了关于忠诚与背叛、罪恶与救赎、光荣与梦想的故事。自始至终笼罩着柔软而朦胧的淡黄色光晕,仿佛往日美好时光的重现。

    影片开始,是长达10分钟的电话铃的清脆响声,这是诺德斯(Noondles35年前打给警察局那个出卖兄弟的电话,铃声叠加着几个镜头:雨夜,三兄弟因诺德斯出卖而被警察击毙、在雨水和泪水模糊视线中,诺德斯看见警察将挂有三兄弟名牌的尸体分别装进尸袋。

    整个影片的逻辑由这段敲心震骨的铃声开始:因为那一刻的背叛,诺德斯背负了35年自责、内疚的荆棘。

    每次看到这里,都唏嘘不已;每个人的回忆里,是否都有那段揪心的铃声?每个人的内心,是否都存有荆棘?

    记得季羡林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人到了老年,往往喜欢回忆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往日的时光,无论是轻梦或噩梦,都将变得美妙无比。而我却想,有些回忆为什么总是那么不堪?

    三年前,父亲得了不治之症。在临终前的半年,他始终清醒,却一直没有郑重其事地对我们姐弟说点什么。父母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不多,不存在分家财的事。但我总觉得父亲应该对我们说点什么。他走后,我多次问过母亲,母亲说父亲当时心里很明白,眼神充满留恋,可他什么也没说。

    他带着自己的秘密走了,却留给我深深的不解。三年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想起父亲就禁不住落泪。他的沉默似乎让我内心不时响起那段刺耳的铃声。

    是债总要还。

    35年后,诺德斯和迈克斯(已是贝利部长)重逢。诺德斯发现,迈克斯并没有死,35年前那场雨夜枪杀是迈克斯精心策划的,他太了解诺德斯,一步步逼着他去打那个告密电话。而诺德斯在雨夜中看见的血肉模糊的迈克斯的尸体,只是一个替身。

    买单时刻到来。满头白发显得更加阴鸷的迈克斯对诺德斯说,今天我找你来,就是把欠你的赌债还清,我占有了你的一生,拿走了你的一切,你的位子,你的钱,你的女人,只留给你35年的内心自责……开枪吧!诺德斯平静地答:我不会杀死你!……我也有一个故事,许多年前,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我为救他而向警方告密,他被杀了,但那是我想要的结局。

    几分钟后,迈克斯跳进垃圾搅拌车自杀。

    此刻,与其说诺德斯释放了迈克斯,不如说终于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有人说过,《美国往事》里有全部人生,包括你我。

    影片中最让人动容的一段,是五兄弟少年时在纽约街头欢快地蹦跳,点燃报摊飞快逃散……而在我儿时美好记忆里,是我们姐弟仨被父亲那辆飞鸽自行车驮着骄傲地穿过纳凉的人群,是他深夜去抓回很多田鸡,妈妈将田鸡腿红烧,父亲看着我们狼吞虎咽时非常满足的样子……猛然想起,父亲的爱撒落在我们生活的点滴,而在我认为最关键、郑重其事的时刻,他的形象似乎总是模糊的——就像他临走前同样缺少一个郑重其事的告别仪式!

    原来我一直等待的是一个告别仪式!是对父爱缺位的遗憾还是索爱过多的自私?这个答案交给时间吧!

 

 

海报赏析——看见别人亲吻的海报

吻这回事很奇怪,好像大家都多多少少认为它是不适合在大庭广众之下做的,可是从默片时代的《吻》开始就一直把它拿给大庭广众看。默片里的那个吻是以长取胜(按当时的标准),现代的电影则是大锣大鼓浓墨重彩地烘托。多情的少男少女观众看到此处说不定会地感叹一下,要是在街上看见别人接吻估计不会这样吧。

图文/托托

 

 

缘起一吻

美,20002/主演:帕特里克·布瑞恩、梅丽莎·托梅/导演:费舍尔·史蒂文斯

这个吻很适合做礼物

 

 

碧海奇缘

美,1997/主演:文森特·佩雷兹、蕾切尔·威兹/导演:毕班·基德朗

爱到天荒地老的感觉

 

 

旺角卡门

中国香港,1988/主演:刘德华、张曼玉/导演:王家卫

此处插曲的出处是柏林乐队的《带走我的呼吸》

 

 

汤姆与薇芙

美,1994/主演:威廉·达福、米兰达·理查森/导演:布莱恩·吉尔伯特

香港的译名很贴切,笔外断肠天

 

 

自足世界

    制片厂将制片人、导演、编剧、摄影师、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录音师以及其他技术部人员都维系在合约中。有这样强大的储备以备不时之需,使得电影的演员遴选和制作都极易完成。而制片厂的作用就是推动电影制作。事实上,制片厂把自己建成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它有自己的保安力量、卫生设施、火力部门、水力部门、电力部门、委员会、餐厅、体育馆和诊所。

    故事部雇佣读者,他们的工作就是从最新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中寻找故事创意。与之毗邻的就是编剧办公室,他们负责准备故事梗概或故事论述,描写对话以及为签约明星准备拍摄剧本。然后这些剧本被送往单元负责人或制作助理做分析。导演助理则负责为剧本分镜头,做经济预算和时间估算以及制作拍摄日程表,这张日程表可以有效控制拍摄花费。

    电影剧本中的场景并不会依次拍摄,而是将有相同布景或相同外景或相同演员的内容放在一起拍摄;况且拍摄所租用的昂贵机器并不归制片厂所有(例如特殊的摄影机升降架),或者制片厂的其他制作单元也急需使用相同的器材,等等棘手情况。拍摄剧本会被送往演员遴选部,它负责向制片人和导演推荐尚未确定的角色候选人。

    美术部的绘图员根据剧本为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和摄影师绘制布景图,甚至画出故事板和分镜头。工作室的木匠依据美术指导的规划搭建布景。随后,布景师对布景进行喷绘,装潢师把桌椅和其他道具部门提供的装饰物放进布景。服装部的裁缝则在制片厂存储的现有服装中做出挑选,或从服装公司租借服装,以及按照设计裁制新的服装。

    制片厂的摄影部和声响部负责提供摄影、录音和音效制作的必要器材(必要时也要维修器材)。特技表演或含特技片段例如爆炸、弹坑或火灾所需的特殊器材都由制片厂的特效部提供。电工不仅要安装银幕上的道具(例如桌上的台灯),也要为银幕下的各种器材(例如白炽灯、弧光灯、摄影机、录音器材、鼓风机、造雨机、造雪机、造雾机等特效器材)接线。

    根据《美国电影美国文化》一书整理改编

附件下载:
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