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筑人 筑物

----——杭州民国建筑遗梦

发布时间:2011-09-21

 

那一刻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一种建筑风格也必定从某个角度映证了一段历史的存在。中国近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迫对外开放的历史,是西方各国不断侵入,从沿海通商口岸的租借逐渐到控制大经济中心的历史。民国时期到来后,许多自觉落后的国人纷纷主动向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建筑技术,西学东渐之风广为传播,因此中西交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风格,也是民国建筑的最大特点。现在,我们以西湖周边的若干房屋为例,切身体会片刻当时新建筑激荡留下的痕迹。

    民国建筑的外形大多取材于西式建筑,有欧洲古典风格、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式样。北山路40号抱青别墅的造型是西式风格较显著的。这座别墅是在清末民初由做丝绸生意的南浔富商邢赓新所建的,面南背北,依山傍水。设计者在深谙巴洛克风格的基础上,取半圆形拱券和凹凸立面等几种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元素,使整座建筑的线条简洁流畅。砖块的朱红色彩,颇具西式建筑色彩鲜艳的特点,活力洋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扶栏立面采用的是堆塑缠枝花纹样,塑造精细、富有动感,施黑色漆,与暖色的砖壁形成对比,整座建筑显得庄重大方又不失生动气息。由此可见,西式建筑的造型、结构在当时已被设计师们广泛接受,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典建筑式样开始被逐渐打破。古典式样虽然造型优美雅致,但木构架相对不够坚固、不易承重,西式建筑的砖结构弥补了这个缺陷。

    民国建筑的室内设计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西方现代设计强调的人性化特点,并且在尺度上把握得恰到好处。如果说中国古典建筑在室内设计上略显拘谨刻板,气氛严肃,那么西方现代住宅则有些过于安逸,而民国建筑的设计既舍弃了以硬木家具为主的厅堂,又避免了舒适柔软的欧洲宫廷风格,选择了适中的设计,这一点在灵隐路4号的林风眠居所有所体现。这是一座由林风眠先生于1934年亲自设计和建造的法式宅院,他在艺术创作中致力于探索中西融合的风格,这也体现在对居所的设计中。清一色木地板,简约的西式壁炉、圆形吊灯,木板床并不显宽大,书桌亦为老式木桌,椅子方正规整,壁面布置简洁。走进房间,既能感受到家居的气氛,又不会产生懒散的情绪,可以专心投入工作之中,这充分展现了设计师敏锐的洞察力。

中国古典建筑式样泛指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通常立面为三段式,即底层台基,中部屋身,上部屋顶;房屋的框架结构采用木柱支撑,墙只起分割空间而非承重的作用,构件间以榫卯结合。林风眠故居充分体现了这一建筑风格。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1928年创立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院前身)。故居内展出林风眠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并按原样保留了画室等陈设。

介绍西洋美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是林风眠先生为国立艺术院制定的办院宗旨。此处引用来是为了概括民国设计者的普遍理想。

林风眠故居建于1934年,1999年修整后,现辟为纪念室。

    另外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建筑材料问题。民国建筑舍弃了传统木质结构,采用了较坚固的砖结构,但又未照搬西式砖型,而是选择了青灰色调的清水砖,清水砖是用于建筑物墙体砌筑与饰面的砖块,它包括长方体的标准砖块和配套的异形砖,有多种饰面效果,在现当代建筑中广泛使用。其特点是外形规矩、具保温效果、可做承重墙体。质地朴素单纯,充满了古典风韵,颇有中国水墨之意味,这一点在大多数建筑上都有体现。比如位于北山路18号的秋水山庄,这座小楼是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报业巨子、上海《申报》主笔史量才以他的爱妻沈秋水命名而建的江南庭院式建筑。如今修缮一新的秋水山庄已成为一旁新新饭店的组成部分,但依旧保留着建造之初的设计意图。小楼通体由青砖构造,但在形制上仍取中国古典住宅的样式。屋顶耸起,以适应江南湿润多雨的气候。砖壁整洁大方,古旧中蕴含着温婉之韵,与一旁的脉脉湖水意味相合。而嵌于壁上的几扇玲珑的朱红小窗,沿用了传统窗型,为朴素的青砖增添了些许活泼之意,起到点缀的效果。

青水砖典型建筑秋水山庄建于1933年,原为静观堂的宅基,旧址静江路77号,主楼为中西合璧的两层三开间别墅,后院仿《红楼梦》怡红院格局。1934年史量才遇害后,侥幸脱逃的沈秋水深感世事无常,毅然将山庄捐于社会,成为后来的尚贤妇孺医院;现为新新饭店之一部,一度用名西子楼。

    虽然西方建筑种类繁多,但民国时期变繁为一,统一了当时的风格与材料。就杭州而言,这跟依傍西湖山水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江南景致恬静淡雅,古时房屋常以黑白搭配,黛瓦白墙,简单明快。在朦胧的烟雨中,房屋的轮廓若隐若现,颇有一番耐人寻味的意蕴。民国的建筑延续了这番韵味,清水砖的广泛使用即体现了这一点——建筑与环境不可分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造就了一方建筑。西湖的山不高,大约都在400之下,且山形圆润,起伏有致。湖面也不大,三面环山,一面平地,处于一片绿色基调之中。群山的空间结构高低有序,聚散得当,既大气又灵动,显现了江南景致灵秀的特征。民国的设计者非常尊重环境本身的特点,建筑的体态多玲珑小巧,线条简明,色彩淡雅,以自然山水为依附,二者互为辉映,相得益彰。

抱青别墅建于1907年,1929年西湖博览会举办期间曾被借用为西湖博览会工业馆第四馆,其后于1931年开设为葛岭饭店 建国后曾作民居使用,现辟为抱青会馆餐厅。

文脉自然延续

    建筑设计需要关注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内涵,需要衔接、贯通、融合,营造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气氛。但设计也并非沉湎往昔,设计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有感受历史与现今的对比感,设想未来的人们如何看待我们的这段历史。空间的永恒性与时间不可逆的无限性在这个场所和这种氛围中被强烈的凸显出来。

    谈到与环境相融合的问题,民国建筑也提供了范例,虽然每一位设计师的想法都有所不同,但是却形成了一种统一风格。这与古典建筑是相类似的,之所以会形成统一风格,在于他们都注意到了环境与建筑相融合的重要性,于是西湖的四周出现了一组组疏密不一,错落有致的小楼建筑群,景致活泼灵动、趣味盎然,也许这就是今天所提的环境友好吧。但是在大提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楼房建筑却跟自然环境大不协调,为了突出自我设计的吸引力,设计者纷纷猎奇求胜,既失去了统一的中国风格,又在大环境中显得突兀,甚至有人为了模仿西式园林风格,破坏原生草木,强加上一些规整的,移栽的树种,这样的做法岂不是与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大相径庭?林风眠先生当时在设计屋前花园时,由于喜欢游泳,曾想把一块草坪辟为泳池,但终因舍不得绿地而放弃。这些人首先是尊重自然的,其次才是自我需求,因此他们的设计体现的也是这样的精神。

    民国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手工制作和单一建造,这与当代批量化生产的民宅有很大区别。如果设计师要设计,就会向主人深入地了解他喜爱的艺术风格,民国时期正是遵循这样的思路,一个设计只实施一次,充分展现了建筑的独一无二性,有一种手工艺制作的精致感,而且整个建筑群也未失去协调。这就又有关设计师注重与环境融合的问题了。风格统一又各有区别,也是民国建筑的一大成就。我认为民国建筑精神里的这些手工艺特点,对于当代民居格局规划而言十分有科学价值。

文化需要嫁接

    民国时期能产生这样优秀的建筑作品,不仅受时代自身特征的影响,更与当时设计者们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建筑是人文社会的一个侧面,建筑的设计透露着社会的信息。当时的人们怀着谦逊、严谨、求实的态度四处求学,他们积蓄的热情开始迸发,他们积极乐观,迫切想为国做一些事。高立的小楼,尖尖的屋顶,爱奥尼亚式的柱头,是他们求新的杰作;文雅的楼名,立在一角作为装饰摆设的青花瓷瓶是他们根植的古典风韵。他们的设计为城市注入了新的生机——杭州原本处于一个四面围墙的封闭环境,是南山路上的新建筑给了她新的定位。一座座青砖小楼沿湖而立,精美雅致,设计师们为秀丽的山水选择了轻松闲逸风格。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他们传达了这样的意愿,直到今天,那些飘着咖啡香味的小楼依然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这种轻松的氛围不仅是南山路的特点,也是整个杭州的文化定位,它与民国建筑的存在密不可分。一种设计赋予了一种文化新的意义,民国建筑有如一枚枚种子,播洒于城市各个角落,在悠长的岁月中渐渐繁荣茂盛,给城市带来清新的风气。在那些美丽的建筑中,人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设计师们对这片灵秀山水的深厚情谊,他们大胆创新、渴望进步的热情全部融入其中,这也是当代设计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它需要由我们传承下去。

本版图文/干雪霏

 

编辑手记:

    “约看西湖十月红,掉头归计又成空。年光如水心如梦,人在西楼暮雨中。

    这首由明末新安画家程嘉燧所作的诗,曾被黄宾虹先生引来题写画卷,表达自己思念西湖景致的心情。这位艺术大师晚年定居于毗邻西湖的栖霞岭下,在茂林修竹之间愿作西湖老画人。缘于民国的人们对西湖山水深切的依恋之情,这是杭州之幸。民国建筑广为分布,这里仅以杭州为例,以一角观其大势。杭州虽然不是当时革命重镇,但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民国的人们依旧对她偏爱有加。杭州以湖而兴,因湖而名。之于西子湖这片灵秀山水,他们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与这一片宁静的水域共秀并灵。杭州的民国建筑相比于南京的典范,虽形制较小且数量不大,但件件精致秀美。2010年夏天,雪霏同学用她的专业和杭州人的身份,给我们展示了她眼中的杭州民国建筑。辛亥百年,这份作业便是最合适的纪念礼物。

附件下载:
4-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