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科技改变你我

----——访建行信息技术管理部广州开发中心邹伟力

发布时间:2011-11-02

 本报记者 张小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98年,重返苹果的乔布斯已经蓄势待发,iMac横空出世。苹果公司从这一年开始,破天荒地扭亏为盈。

    1998年,盖茨掌舵的微软在海外静悄悄地发布了Windows 98。自此,微机操作系统的普及性大大提高。在中国,它甚至催生了整个系统盗版行业的发展。

    1998年,日后全球最大的华人网站新浪成立,门户网站的大战从此拉开序幕,至今尚未终结。

    1998年,当时中国只有100多万数量的网民,其中几十万还属于电脑和网络从业人员。这一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邹伟力从百万网民之一成为一名IT从业者,具体说,应该是一名银行业的IT科技工作者。

    “学之前并不了解计算机,但是学了之后,觉得计算机的关键是应用。而在当时,计算机应用比较多的就是银行业、电信业和电教行业。于是,喜欢软件开发的邹伟力便顺利进入了建行,让他觉得更幸运的是,自己在专业方面的成长,与中国整个IT行业的崛起,以及中国银行业的改制这两大转变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邹伟力清晰地记得,进行的时候正赶上建行的三年转轨刚刚结束。原来都是要等客户上门,转轨之后要变为主动营销。但营销客户首先涉及到内控管理的问题,十几年前都是手工做帐,数据分散,时效性不强,客户信息方面基本处于零起点状态。虽然学的是计算机,干的是银行岗位,但邹伟力完全没有无用武之地的感觉,马不停蹄地开始接项目。一开始是数据集中,业务流程再造。首要的改造就是出纳系统。原来,转轨之前的出纳系统都不能联网,全部是单机版,数据的收集、整合非常困难。对财务工作人员来说,月底、年底加班都是家常便饭。对于邹伟力这样的银行科技工作者而言,数据上收集中这项工作基础,但却至关重要。当时我们发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开发系统,也有各种数据库。每个系统都不兼容也推广不了,到另外一个地方根本没用,从哪个系统开始做就得吊死在哪个系统上,与之配套的流程、报表也都各式各样。他说自己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个内部系统管理的变革,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就一个柜台,没有系统,柜员可能连查数都查不了,拿什么去争客户?

    数据集中上收以后,邹伟力从2005年一直在做渠道整合的工作。渠道整合其实就是让客户把在柜台能办的非现金业务,通过其他各种电子渠道也能够顺利办理。” 最直观的改变就是,银行网点排队状况有很大缓解。原来在柜台的存取款、转账汇款、缴纳费用都能在自助机器和个人电脑上完成了。以往办理业务,可能顾客需要带好多证件和材料,还很可能一次搞不定,但是渠道整合以后基本不存在类似现象了。另外,客户信息在手机银行、电子银行等各个渠道都得以体现,不需要客户把自己的信息再报一遍,地址多少,账户多少。客户信息重建后,网点的VIP客户就可以通过系统分辨出来,张三在银行的资产有多少,李四的有多少。张三有没有购买基金,李四需要不需要购买理财产品。客户经理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据统计,建行电子渠道的日交易量从2004年的200万笔到2010年的4000万笔。2010年,电子银行的交易量已是柜面交易量的1.5倍。科技及互联应用的普及,满足了人们对高效和便捷的需求。试想你上了一天班,如果还想着得去电信公司交话费,肯定心情不好。但现在两分钟,网银或者自助机器就能帮你搞定。

    2009年,就在渠道整合方面干的风生水起的邹伟力,又被调到了海外系统研发岗位。你怎么好像救火队长一样,到处赶着上项目,还都是很重要的项目?邹伟力连忙摇头,“没有没有……”还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谈起项目,他的话匣子又一下打开。海外机构基本是外购系统,所有操作都取决于系统里有没有这个项目。简单说就是系统长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但一个好的系统是可以持续做优化完善的。” 邹伟力语速越发加快,连连给记者举例,以前海外机构能不能做网银只能看你系统有没有购买,当时只有法兰克福分行能做,但纽约分行做美元清算、法兰克福分行做欧元清算,系统统一后,就可以支持开通汇款业务。包括香港,如果可以跨境结算的话,自助交易量会非常大。虽然有些机构开业时间并不长,但系统问题已经产生了影响。约翰内斯堡分行的报表原来都是手工录入,但是当地监管机构认为报表数据只有在系统里自动生成才是对的。如果没有统一系统,也不能统一业务审核标准,从报表上也看不出来风险敞口是不是大了,而且频率上也做不到每天监管……”邹伟力给记者描绘着系统上线后的种种蓝图。看来你很喜欢并且享受现在的工作?邹伟力怔了一下,用为什么不的表情看着记者,虽然比不上乔布斯和盖茨,但我们做的事情同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让它们变得更好。

记者的话: 

    虽然在银行工作,但对于科技系统到底如何改变了银行,我也一知半解。但同时作为银行客户,却对这份体验深刻有加,在每一次网银支付成功时,或在每一次网银支付报错时,我们才能体会到科技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在这份系统背后,是无数个像邹伟力一样的银行科技工作人员付出的努力。虽仍有不足,但同样值得期待。就像邹伟力的理想一样,有朝一日设计出来可以用20的银行系统。

附件下载:
3246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