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金融创新的美国之鉴

发布时间:2012-02-15

 苏瑾 郑捷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必须做到四个牢牢把握,其中之一就是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之后,全国金融会议也特别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创新要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当我们翻开美国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金融创新是带动美国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1776年美国独立一直到1850年左右,美国金融发展基本是复制的英国金融模式,侧重发展银行、保险和债券市场。1860年左右,铁路新技术在美国兴起,铁路股票受众人追捧。众多民众非理性的追捧铁路股票,使得美国的证券市场中心从过去的债券市场转移到股票市场。当然,股市的大力发展也与热爱挑战、冒险的美国精神密不可分。之后的150年里,美国股市的繁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从电话到钢铁到汽车到电脑到互联网络技术。美国金融发展也走出了与当年英国不同的道路:美国以股票市场为金融体系的中心,并由股权文化带动科技创新动力。

    可以说,英国经济繁荣靠的是海外商业贸易,而美国经济繁荣则依托于科技创新。前者需要的是债务、银行和保险,而后者需要的是以股权为代表的风险资本。美国拥有比英国当年活跃、发达的股票交易和股权融资市场,通过股市中不断出现的科技新概念和追求新概念浪潮,使得美国企业科技创新总能够得到低廉的成本,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但金融创新一旦脱离实体经济,也带来了巨大的弊端。1999年美国颁布《金融现代化法案》之后,金融混业经营加速了金融机构的扩张,大型投行几乎无所不能,以金融创新之名。2008年起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是金融泡沫破裂造成的链式反应,而其本质正是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

    金融的原生产品是债券、股票等和利率、产权相关联的产品;它的产生解决了资源有效配置问题。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则是为了解决金融领域中风险管理、价格发现、市场流动性等问题。衍生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创造了另一种大举获利的可能性:这就是金融脱离实体经济,金融产品仅为货币本身服务。衍生品的定价基础是原生品的价格变化,在它的定价基础中已经越来越脱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操纵价格在衍生品领域中已成为司空见惯的获利方式。2008年大起大落的油价就是金融资本主义最好、最具破坏性的例子。

    放松金融监管后,经济将会出现一时的高速增长,然而在实体经济没有切实进步的情况下,这一增长显得十分乏力。此时,继续依赖金融业延续增长的唯一方法就是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这种增长模式通常会带来通货膨胀。事实上,金融危机前的全球经济印证了这一点。之后,经济能保持持久高速增长的错误信念,不仅深植于政策制定者心中,连普通民众也坚信不移。民众贷款消费就是相信未来的收入增长足以偿债。当然金融机构在此当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巨大的利益驱使他们利用金融创新延续神话。通过次级贷款等创新产品,家庭可以用不动产作为抵押进行贷款。这些信贷产品推高了房价,反过来又让用不动产作抵押借款变得更加容易,自我循环不断膨胀形成了房地产泡沫。

    经济援助也没能阻拦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美、英等国金融和房地产业的侵蚀很快就波及到了就业市场,失业人数屡创新高;账面价值的挥发也带来了强烈的负财富效应,消费者信心指数骤降,居民消费减少;最后信贷成本激增,需求减少,投资增速放缓。因此在银行倒闭、股票下跌和货币贬值的同时,人们很快发现,金融危机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实体经济:房地产市场低迷,汽车销量下滑,零售业销售疲软。

    为应对金融危机,约束金融机构投机行为,20107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在名为《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上落笔签字,美国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重大的金融改革就此全面展开。标志着共和党奉行的金融自由化时期已经过去,民主党推崇的大政府、严格监管的时代即将到来,美国金融创新也将逐步回归真实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创新是双刃剑,用得好,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放任自流和过度滥用,必将导致风险的高度累积。在金融创新中要切实做到:立足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

    (建行金融市场部)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