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赏玩

发布时间:2012-08-22

古玩文物鉴定不能“愚民”

非商业性的古玩文物鉴定,体制内的文博专家懂而不说,是责任问题;不懂装懂是品性问题;指鹿为马是道德问题。在一个收藏投资鉴定鉴赏知识日益普及的时代,如有人再提出文物鉴定愚民策略,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

梁志伟

    曾在一些报纸的字里行间,见到如此报道:某些人士在文博会议上提议:体制内的文博专家不要为流散在民间的出土文物做真伪鉴定,其理由是:体制内的文博专家参与民间出土文物鉴定,会助长盗贼盗墓盛行。

    笔者每次看到这样的报道,总会在心里哑然失笑,那些提建议的老人们似乎还生活在不知晋汉的桃花源里;似乎还生活在封闲保守的计划经济时代。好像如今的文物鉴定,也都要有文博体系内的领导安排某某文博专家前往鉴定,某件器物才能搞清楚到底是;好像文物鉴定的话语权依然掌握在体制内的文博专家手中,惟有体制内和文博专家的鉴定才能一槌定音。

    对于那些提建议的老人们,笔者只能以文代话大声说:你们错了,你们的思维太僵化了,你们的思辨已跟不上此起彼伏的民间收藏投资浪潮了。君不见,没有体制内的文博专家鉴定把关,民间收藏家们依然在大批量地收藏古玩文物;没有体制内的文博专家的一槌定音,各大拍卖行,依然有无数估价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甚至过亿元的古玩文物被收藏投资机构及收藏大亨们一件一件拍进拍出。

    进入2000年后,古代小众的文人士大夫收藏,正变成大众的平民百姓收藏,更有人提出全民收藏的概念。据相对权威的收藏团体、收藏机构、收藏报纸杂志统计:当代中国已有约78千万至上亿人口介入收藏投资队伍,即当代中国20人中间,至少已有1人介入收藏投资,说大众收藏是绝对正确的;说已进入全民收藏时代,也不为过。当代轰轰烈烈的收藏投资大浪,早已成为平民百姓休闲生活的一道特殊风景线,这是藏宝于民理念所引发的收藏现象。笔者以为,上文所述的那些迂腐的提建议的老人们,再想为民间收藏投资浪潮设制一道道障碍关卡,都是徒劳的,只能无功而返。

    在一个互联网已将世界链接成一个村庄之时,再推行类似的文物鉴定愚民政策,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举例,平民百姓手中如有那么一件疑似国宝级藏品,如是商业性的鉴定,体制内的文博专家应该避嫌,如此不参与鉴定是对的。如仅是学术性的鉴定,体制内文博专家就有责任,就有义务为民为百姓解疑释难,辨别真伪。

    当然,对于一件一般的古玩文物器物,体制内的文博专家可说可不说,无关紧要。但对于一件新仿赝品,体制内的文博专家亦可以置之不理,冷眼傲视。但是,如真的在民间见到一件类似的国宝一级、国宝二级、国宝三级文物,体制内的文博专家不尽义务鉴定,那就不仅仅是责任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那就是对不起党和人民对你的栽培培育了。

    再说一句大白话,当一件珍贵的古玩文物,如密藏在私人藏家手里,其仅是一件密藏私人财富。如这件珍贵的古玩文物,在公开的社会场景里出现,其属性其实已转化为社会财富,虽然此件珍贵的古玩器物,收藏保管权暂时仍在私人手中,但终究其是属于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如体制内的文博专家,不尽义务鉴定此件类似的国宝一级、国宝二级、国宝三级文物的真伪,那么其就会受到全收藏社会的遣责。

总之,非商业性的古玩文物鉴定,体制内的文博专家懂而不说,是责任问题;不懂装懂是品性问题;指鹿为马是道德问题。在一个收藏投资鉴定鉴赏知识日益普及的时代,如有人再提出施行类似的文物鉴定愚民策略,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

 

遛得三只锡酒盅

想要在这里寻觅点东西,要不厌其烦,挨个摊一个一个地看下去,还要把路两边的摊都要看过来,否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是遛不过来的。那时虽然几乎天天都去,可锡酒具十天半个月也赶不上一个。

郭桐林

我的收藏品有点另类,既不属于经典的传统藏品,也不能算现代的海派收藏,是古典锡器中的一类——锡酒具。由于它的另类,以至于天津收藏协会中只有我一个这样的会员。也正由于这个特点,天津电视台两次录制了采访节目,其中一次还在《津港直航》栏目于2009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介绍到了香港。

现代锡酒盅

    锡器的历史很久远,锡是排列在白金,黄金及银后面的第四种贵金属,它富有光泽、无毒、不易氧化变色,具有很好的杀菌、净化、保鲜效用,且具有强导热性。而且熔点低,易于加工,历史上被广泛地用于日常的生活器皿中。

    由于铝、陶瓷、玻璃等产品的大量出现,相对昂贵的锡制品早已退出了日常用品行列,只有少量的被保留下来。在人们俗称的鬼市上还偶尔可见。我的大量藏品都是在鬼市上觅得的。限于时间、精力、经济上的考虑,我选择了锡制品中最具特色的锡酒具——酒壶、酒杯之类。在茫茫鬼市上披沙拣金,也算得地独厚

    十年前,鬼市还在南开天宝路一带时,大得很,现在一个居民小区的地段,平房拆了之后还未及盖楼,整个废墟都被一个个小摊位占满了,里面的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想要在这里寻觅点东西,要不厌其烦,挨个摊一个一个地看下去,还要把路两边的摊都要看过来,否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是遛不过来的。那时虽然几乎天天都去,可锡酒具十天半个月也赶不上一个。

    一日,我转到一个摊前,一眼瞥见一堆杂物之间露出一角,很像一个酒盅。我急忙回转身来拿起一看,果然就是一个锡酒盅,不禁喜出望外。装作漫不经心地问摊主:这个多少钱?摊主转过目光,看看那个酒杯又看看我,随口说了一个让我感到大大震撼的价:你要要,就给5毛钱吧。都说鬼市是买死人卖死人的地方,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在那买东西还没有不划价的。可这次实在不好意思划了。

    买下酒盅,到家仔细把玩。这个高不盈寸,直径寸许的小酒盅素色,虽然小,却是使用最古老的金属浇铸的方法成型的,厚重饱满、圆润凝重,形状不似常见的酒盅形而仿佛是一个精编版的海碗,小巧玲珑,惹人怜爱。

    这是我收集到的第一个酒盅,自从有了这个酒盅,才正式亮名为收藏锡酒具。

    第二个酒盅是在沈阳道收到的,这只酒盅,摊主是和一把酒壶放在一起卖的。那个酒壶不怎么样,是一个俗称涨死狗的一体式酒壶上添加了一个流(壶嘴)。并不是中国传统的壶的样式。这样的酒壶年代不会久远,至多是民国初期的。而那个酒盅,做工精细,一只手掌即可盈握的三钱小盅外部錾有四道玄纹,中间还雕着八种不同的花卉。尽管心里很喜爱,可按照买古玩要领,这时不能显得太心切——那样会挨宰的。也不能多看,再多看,每一分钟都会被精明的摊主利用,让你付出成本。问问价,外地的摊主索价80元,几番讨价还价,最终35元成交。

    买回家,拿着放大镜仔细看看,錾刻的花卉布局均匀平稳,一枝一叶精雕细刻,笔笔都很到位,显得非常生动漂亮。

    在沈阳道我还买到过一只酒盅。这个酒盅的特点是小,小到连一钱酒的容量也没有,是我见到的最小的酒盅。样式与我们通常见到的酒盅也不一样,锥形浅平底,周边还有一圈沿。如果单放着,很难看出它是一个酒盅。之所以能把它定位为酒盅,是因为它的外面还有一个苹果圆的外套温水盂,可以放进越二两热水,给酒盅加热起到温酒作用。这是一套完整的温酒具。温水盂的上部也是封闭的,只在中间有一个圆形缺口,小酒盅的沿正好卡在这个部位。还有三只挺立的小狮子围着酒盅。本来是三狮围绕,可惜岁月沧桑,到我买时已是残件,变成两狮并立了。如此小的容量,却还配置一个专用的温水盂,前人是如何用它喝酒的呢?这很可能是一个很富生活情趣而又处于下层的读书人。公门小吏?私塾先生?还是商铺账房?遥想当年,每当公干之余或是执鞭打烊之后,取出这套酒具,注好热水,就着几样小菜,慢慢地自斟自饮,享受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心情必然是恬淡、沉静而又怡然自得。

    (作者单位:建行天津红桥支行)

 

赏图

 

清代八大山人的画独具一格,那种意境很难被摹仿。这是他的《游鱼图》,此立轴只画一条游鱼,空无所依,白眼向天,不仅体现了中国画中以空灵、含蓄为最高审美的艺术法则,更透过游鱼的白眼将八大山人一己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徽宗赵佶主持的皇家画院,一直倡导临摹精品。这是赵佶画的《腊梅双禽图》。此画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交叠生长的柏稍与腊梅,梅枝上一对山雀相视而鸣,白梅点缀其间,春意微露。山雀的眼睛以生漆点绘,神采奕奕,这是赵佶擅长的点睛之法。画面右下角题天下一人,其上钤御书葫芦形印。

 

绘画都是从临摹开始,这是梅兰芳的作品《花卉草虫》。

 

张大千是摹仿石涛的高手,足以乱真。这是张大千的《幽谷图》,此画特别强调光线明暗度的强烈对比,两峰之间漏出一道明亮的空隙,具有极佳的观感效果。画家充分掌握墨与彩的流动,色阶层次丰富,制造出高而深的空间感,以及利用颇具现代感的截取构图,更加强了此画的高远效果。

 

清代画家石涛的作品,一直被历代画家摹仿。这是石涛1704年作《兰竹芝石图》。石涛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慈禧喜欢临摹花卉,这是慈禧的作品《葡萄图》,一树藤蔓缠绕的老干葡萄,绿叶辉映,红实垂枝,硕果累累,是慈禧画作中的一件养眼之作。

 

书画赝品多  鉴定道具少

智慧

    书画赝品多

    新世纪后,中国大陆迎来历史上最繁荣的收藏盛世。同时也是收藏赝品泛滥成灾的高峰期。其中,在艺术品拍卖会上假货最多的是古今大名头书画赝品。比如在中小型拍卖会上,古今大名头书画大多是赝品;比如在大型拍卖会上,古今大名头书画也有不少曾引发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名的假画是:民国至今仿郑板桥的竹石图,当代仿齐白石的墨虾图,当代仿徐悲鸿的奔马图等。以成千上万来形容此类用笔墨仿制的假画数量,算是很保守的。以百万千万来形容此类木刻水印仿真品,不算为过。

    古人学画,多以模仿前人笔墨技法作为作画基础,如当年张大千仿石涛就仿得能乱真,迷惑了不少收藏鉴赏家的眼睛。

    仿画的传统,使得中国历代水墨画史,遗存下无数无法估算的历代仿画、库存货。如今这批大量的历代仿品库存画从数量上来讲,事实上已成为当今古代书画拍卖市场上的主流拍品。

    鉴定道具少

    古今大名头书画作品的真伪,一直是书画收藏爱好者最头痛的首要问题。一般而言,价格仅数千数万元的中小名家假画,买错了仅算缴学费,擦伤一些皮肤,出点小血。假如价值数十万、数百万元、数千万的古今大名家假画,可能会令书画收藏家或身败名裂,或倾家荡产。

    相比较而言,古书画鉴定难,难在鉴定道具少。比如古书画鉴定,碰到难题一般我们只能请权威的古书画鉴定专家前来目测鉴定。假如,那些古书画鉴定专家非有深厚交情,非重金聘请,可能其会含糊其辞、说得如云如雾般让你摸不着头脑,信,还是不信?因为你很难在古玩市场或藏友家里找到那些古书画鉴定道具,即历史上某一名家的标准画真迹、标准画真品残件来进行对比复核、鉴定确认。原因是书画比陶瓷难保存。历史上扔掉的残画早大多成泥了,而扔掉的陶瓷残件、残片,埋在土里,挖掘出来后还能作为鉴定道具,还能作为标型学物证法之鉴定物证,这就是古书画鉴定比古陶瓷鉴定难的重要原因所在。

 

古陶瓷鉴定标准正

文慧

    虽然困扰古陶瓷与古书画收藏者的最大的难题都是真伪鉴定问题,但是,相比较而言,两者有所不同的是:古陶瓷鉴定标准正。

    相较古陶瓷而言,之所以说中国古陶瓷鉴定标准正,原因有:其一,有众多传世的、出土的,博物馆公藏的、收藏家私藏的古陶瓷标准器,可以作为鉴定参照器物进行对比鉴定。其二,民间还有无数残损器及碎片,可以进行对比鉴定,且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这类标准鉴定器物要容易。

    传统古陶瓷收藏界历来流行标形学,商道上还流传一句大白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作为一名民间古陶瓷收藏者,求知古陶瓷真伪鉴定知识,最笨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去各地古玩市场或各古窑址地区买回一大堆、一大堆历朝历代各窑口的古陶瓷碎片作为学习的道具,在高人的指点下,通过长期的手摸感觉,目测感悟,来熟悉各窑口各种器物的器形、釉水、纹饰、款识、底足之特征,久而久之,就能熟能生巧,自学成才,成为古陶瓷标准鉴定的业余行家之一。当然,如想真正成为收藏界公认的古陶瓷鉴定家,还要通过数十年无数次的现场鉴定考核等等,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假如当代一名资深民间古陶瓷收藏家,通过几十年的刻苦钻研,辛勤收藏,他至少大致能收集齐全史前彩陶,商周春秋战国原始瓷,两汉秦陶、釉陶,魏晋南北朝青瓷,唐邢窑、长沙窑,宋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宋耀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元枢府窑卵白釉瓷,元青花,明清景德镇窑青花彩瓷、明清德化窑白瓷等历朝历代各大窑口的碎片残损器,或完整器。

    当他拥有了这样一套历朝历代的古陶瓷鉴定标本之后,因其鉴定方法正确,因其鉴定标准正,其再从事专题专项收藏,他的收藏目标就能实现,他就能在收藏界成名成家,成为民间收藏界公认的古陶瓷收藏家之一。

    我们说古陶瓷收藏鉴定标准正,是告诉广大古陶瓷收藏者:前人已为我们铺平了一条很宽广的民间古陶瓷收藏之路,我们只要沿着古陶瓷器的标形学一步一步朝前走,我们的古陶瓷器物收藏多多少少会获得成就。

 

编辑手记

    今天,梁志伟先生谈到了鉴定问题,我想,鉴定的必须前提是因为,今天我们不妨简单地聊聊。在古玩行,向来不是件简单的事。就拿当下广受诟病的书画造假这件事来说吧,其实不用那么紧张,因为书画造假自古有之。明代的书画造假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有一批人专以制作假画为生,他们分工合作,有人专攻书画、印章,有人专攻树木、山石,水平大涨,最后竟发展成为一个行业。他们所生产的复制画,后来被称为苏州片。苏州片数量多,流传广,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藏有苏州片,海外博物馆也不少。

    今天,苏州片仍在各种拍卖、展览等艺术品相关场合频频出镜,且令人惊叹——它们逼真之极但绝非真迹,却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而今流行的高仿工艺。这种仿品,是彻底遵照原迹的绘画法则,而不掺杂他人个性的原作副本。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专家金运昌说过,千百年来,这些伪作在学术界往往被当作真迹,就是在鉴定中也另眼看待。至于今天那些以高科技产品进行临摹的专业化、集团化的伪作及假借收藏家的名声,利用著录作伪的新型赝品,不但毫无收藏价值,还扰乱了书画市场。

    如此,的边界清晰了,鉴定的边界是否也随之清晰?

    这次,建行天津红桥支行的郭桐林奉献了收藏锡酒盅的有趣故事,多年来他愣是遛出来几百把锡酒壶,还有十来个酒盅酒杯。这股子坚持不懈的韧劲儿,大概只能用喜欢解释了。

附件下载:
4-0.jpg
4-1.jpg
4-2.jpg
4-3.jpg
4-4.jpg
4-5.jpg
4-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