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为什么是香港(下)

发布时间:2012-12-12

   结束语人民币走出去系列文章截至目前已经刊登完毕,7篇文章不足以呈现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全貌,我们在一个触点上去勾勒人民币作为区域货币的萌芽路径。从边境到香港,从欠发达地区到亚洲金融中心。十余年,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随着市场化的开放越来越快,但一国货币国际化的程度除了取决于经济实力,关键还在于其在经营体制、法治建设的可持续性,甚至对货币母国文化认同感的程度,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记者 张小雅

    从事银行业多年的Peter(化名)曾两次被大陆总部外派驻港,第一次正好赶上SARS整座香港像是死城一样,大家都不敢出门,也没人敢来。香港是靠金融业和服务业支撑的,没人来,尤其是没有有钱人来,生意就会一落千丈。第二次回到香港,是2010年。虽然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很大,但往香港来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尤其是内地过来的人。人民币跨境业务试点实施之后,所有嗅到商机的人都扎了过来。

升值:市场与政府的博弈

    始于2005年和2010年的两次汇改可以说为人民币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平台,也为商业银行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具有选择结算币种和定价能力的境内进出口企业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有强烈需求,那些希望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取收益的境外出口商、在内地有相当规模的投资和人民币收入的外资企业对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也具有较大需求。截至20126月,三年来香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已经从0达到了2400亿元。各家银行也在不断开发相关的贸易融资产品,以信用证贴现和背对背信用证开立最为普遍。例如,内地企业a公司在香港有关联公司ba公司将一笔人民币资金以定期存款方式质押给内地银行,内地银行据此存款金额向海外分行c开出一张人民币备付信用证,用以担保b公司向海外银行c融资。过去30年来,由于中国的外汇管制措施,内地企业在香港的关联企业被强制结汇,缺乏抵押给当地银行的外币资产,因此,它们在港融资可谓寸步难行,如今却峰回路转。香港金管局的资料显示,该类借款人主要是内地大型国有企业、红筹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或由省(市)政府拥有的公司。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人民币升值也带来了另一个结果,就是套利资金的流动。离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市场根据官方的中间价、市场上人民币供需关系以及人民币估值前景三者综合形成。相对而言,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较在岸市场波动更大,且不同银行提供的人民币汇价可能存在较大差别。离岸与在岸市场形成了汇率差,在201010月期间,曾最高相差2%。为了解决资金的套利问题,香港金管局出台了两类人民币对美元的汇兑标准。一类是贸易项下汇率,一类是非贸易项下的汇率。前者由中银香港平盘,等于是间接由央行进行窗口指导,更贴近大陆每日发布的中间价;后者由香港CNH市场自行平盘。但是在现行解决机制中,不同标准的出台反而给在港的汇兑客户带来困惑。一位在港的德资客户在进行汇兑时,不得不在平盘前拿着发票、合同和第三方货运单据去经办银行进行审核。为什么要有两个汇率?成为这类客户最为不解之处。

离岸融资:致力于寻找更便宜的人民币

    信贷紧张、利率偏高,使得内地企业或内地在境外的关联企业纷纷寻求更容易取得的,更便宜的人民币。其中不乏境内的大型企业。内保内贷和内保外贷就是突破企业资金瓶颈,并同时能促进人民币良性回流的新尝试。

    2012年4月23,中国建设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建银亚洲(以下简称建亚)成功办理向四川成渝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3年期10亿元人民币贷款,并于当日汇入成渝高速在建行四川分行所开立的户口。境内企业在境外的借款业务中,无论本外币企业均需于外管局办理外债登记,但最终此笔业务并未占用融资性对外担保指标。目前境内融资性对外担保余额指标十分紧张,境内机构以人民币保函担保的形式为客户办理境外贷款提供了可贵经验。以往境内企业境外借款中,人民币模式下还本付息时企业仍须于外管局核准后才可将资金汇出。成渝高速的本币业务由四川省分行采取向人民银行进行人民币外债备案,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同时向建行四川省分行出具确认函的操作模式,明确该笔借款合同项下的还本付息可凭贷款合同和支付命令函、纳税证明等材料直接到银行办理汇出境外即可。因此与向外管局办理外债登记相比,该操作方式同样达到了向监管机构申报境外借款的要求,但在还本付息时可到银行直接办理,客户在操作流程上更加便利。截至目前,建亚已经为苏州常熟电厂 、泰山核电站等多个大型基础建设项目提供了内保内贷服务,且需求量还在不断上升。

跨国企业与本港企业:看重人民币业务以外的附加值

    跨国企业诸如瑞典宜家和美国通用公司,正在考虑将人民币纳入本企业自由资金池的币种之一。宜家在今年9下旬宣布将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利得来向供应商付款。谈判转向供应商能够部分控制的相关商业事务,而不再讨论没人能控制得了的汇率问题。” 中国是宜家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最大供应地,约有20%的采购预算指向中国。除了节省汇兑和交易费用,对吸引更多供货商,开拓更多大陆市场也有助益。未来越来越多的全球企业或选择将人民币作为一揽子币种之一,这就对中资银行的资金清算和现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香港本土公司来说,很多大型企业都以稳健为最终目标,负债率可以维持在20%左右,这在国内企业是不可想象的。也正是对于稳健的偏好,由于部分外资银行的产品较为激进,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这对同样求稳健为主的中资银行在港机构来说,是个不可错过的发展平台。由于本港资源和消费的限制,香港企业更看重的是通过建立经济和资源网络进军世界各地的市场,香港客户若有意投资内地或在内地设置分支机构,中资银行除了有资金网络的优势,更可以为客户提供政策、税收、人工分析等全方位的信息支持。

    严格意义上来说,香港并非纯粹的离岸市场,因其部分政策、制度目前仍由央行传导至香港。在人民币加大双边波动,汇率已基本能够反映市场价值的情况下。无论是人民币从香港回流至内地,还是从香港进一步流出境外为更多国家和企业所接受,均取决于人民币使用的便利程度。就像记者在香港听到的一个例子,一家美国出口企业如果要从中国买方收取人民币,他会担心收到之后不能很方便地兑换为美元,而且很可能银行缺乏对冲汇率风险的工具,即使其收到人民币之后想存在银行,银行可能也不愿意吸收(银行会考虑资金有无渠道去投放),或者不能提供足够高的存款利率。而如果是美国进口商,即使想要付人民币,也可能没有人民币的来源,银行可能也没有人民币可以借给他,甚至不能很方便地为其兑换。所以,只有在政策、制度、产品三者配套的情况下,人民币才不会出现供求失衡,或仅在体内循环的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