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风物

发布时间:2013-04-24

 

刘兰芳 甘肃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设计师。

公司成立于20024月,固定员工24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名,外协加工制作人员4000名,是一家从事收藏、展览、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企业。

 

 

庆阳绣娘

如果一件艺术品已经可以满足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那么它是不是已经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少而精的传统意义是否在这样一件事情上并不成立?又或者,在资本的参与下,商业与艺术明明就是可以兼顾的?

 本报记者 张小雅

    庆阳的刺绣和剪纸有着相似的孕育土壤,物质匮乏的日子里,衣服鞋子的缝制都要由女人承担,但仅是单色不足以显示女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于是,各种纹饰、花鸟鱼虫、亭台楼榭都可以成为绣品缝制于衣鞋之上。姿态也幻化多变,与剪纸不同的是,刺绣的色彩多元丰富,且各种饱和色大胆运用。赤红、翠绿、明黄,辅以黑色,立刻让黄土高原有了生机之感。

    十年前的香包节上,刘兰芳看到了商机,遂将它们带进城市,开始了商业化的道路。刘兰芳曾是一名下岗工人,现在的她是庆阳市西峰区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她并没有多提那段苦日子,谈的更多的是产品的开发和未来公司的打算。

    我们见到她时天色已暗,店里的绣娘已经下班。她们负责设计、画样、定型,做出样品后,我们把样品交给各个村里的加工点负责人,然后由她们组织农村妇女做活儿。刘兰芳统一为所有加工点提供原材料,我这里也是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只不过我们的生产线分布在农村,最多的时候有两三千人给我们做活,农忙的时候也有五六百人。这样的产业链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家家都开发成车间农村妇女一般要做家务,照顾老人孩子,所以不能出门打工,但空闲时间可以做做香包,补贴家用,改善生活。

    刘兰芳的店里既卖手工制成品,也卖机器量产的工艺品,但是销售的时候会跟顾客讲清楚。各种刺绣之中,以婚嫁用的绣鞋和生子用的肚兜、虎头枕最为人们喜爱,也是刘兰芳的店里卖得最好的手工产品。

    绣鞋的鞋底要纳八层,不光鞋面有讲究,鞋底的纹饰也极富象征意义。梅花纹象征女子出嫁后,品格要像梅花一样坚强忠贞能吃苦,S形纹则象征多生养……在为孩子用的虎头枕上,老虎造型也颇为夸张,强调头身,忽略四肢,且眼睛由里及外由八圈不用同颜色的线各绣一圈,不仅丰富美感,也强调虎目中透着的威风,盼孩子能像这虎一样精神。如今的绣鞋和虎头枕已很少作为日常用,更多是为送礼或形式上的祝福之意。

    成堆的虎头枕摆在那里,我竟不知应将它们视作产品还是工艺品。如果一件艺术品已经可以满足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那么它是不是已经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少而精的传统意义是否在这样一件事情上并不成立?又或者,在资本的参与下,商业与艺术明明就是可以兼顾的?

    刘兰芳认为自己将刺绣商业化的最大作用是提供了就业,当地政府为了鼓励此举,将现在的店铺无偿借给了刘兰芳。相比于剪纸,刺绣更易保存且销量更可观,刺绣的门槛低,所以吸纳的就业岗位更多。除了店里的绣娘,公司还为其他省市的年轻人提供创业机会,以经销商的形式拓展自己在全国的门店。南北习俗相异,提供的货源也会以顾客审美偏好而定。

    第二天,我们早早来到店里,看见绣娘们在晨光中穿针引线。店里的绣娘大多是周围的务农妇女或是下岗工人。从技艺上来说,刺绣并不难。绣娘有一个月也能独立上手了,但也有奇人,店里一位20岁的姑娘,是聋哑人,也不识字,刘兰芳带了她一下午,就上手了,这也是她最得意的一件事。刘兰芳说,才两三年,姑娘的技艺已经与很多省级大师旗鼓相当了。那姑娘并不知道我们正在谈论她,依然凝神绣着虎头。旁边的大姐拍了一下,她扭身过来,冲着我们只是微笑,眼镜一眨一眨的。不漂亮,但清澈至极。姑娘是宁夏人,随父母迁到了庆阳,由于身体原因又不识字,一直呆在家里,直到两年多前送到刘兰芳这里。

    常人的世界里,杂音多,杂念也多。可她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安静的,心静了,学得快也不无道理。这刺绣,许就是老天给她开的另一扇门。姑娘始终冲我们点头笑着。我一直好奇她为什么冲我点头,琢磨许久,我猜她心理多半明白我们在说什么——她喜欢这刺绣。那细细密密的针脚,便是她的人生价值所在。不仅能为父母分忧,也有机会证明给别人看,她不仅可以和常人一样,甚至更擅于此道——那个不会读书写字的聋哑姑娘,年纪轻轻已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绣娘了。

    想到这里,让我释然很多。我想起了同事在金华遇到的那位打铁匠,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出去打工,他说自己除了打铁,其他都不会做。那打出来的铁,绣出来的枕头,是什么都不重要了。要紧的是,做它们的人走了心,便好。

 

 

曹永琴(右) 甘肃庆阳华池县文化馆副高级剪纸艺术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刘志丹》、《福禄寿禧》、《团花虎》、《百狮迎奥运》。

 

静心剪物

外面的世界,离她们依然遥远,望不到尽头的黄土路上,满载着的尽是空寂。女人手里的这方红纸,成为不多的可以承载她们想象世界的载体之一。

 本报记者 张小雅

    早上7点钟的光景,曹永琴起床,为丈夫和女儿准备早饭。女儿7岁,性格活泼外向,一点都不像自己,想着自己7岁的时候,已经跟着做画匠的父亲在安安静静地临摹花鸟、人物了,她不知道是该为女儿高兴还是担心。吃完饭,曹永琴把女儿送走上学,就骑着自己的小摩托从山那边的家,到山这边的华池县文化馆来上班,虽说山路难行,但20多分钟也能到了。

    华池县古迹不少,最著名的属始建于金朝年间的双塔寺。县文化馆就坐落在双塔寺公园里,环境很美,适合搞艺术创作。曹永琴的办公室是四楼的一间大屋子,一推门,向阳的朝向,特别敞亮。艺术创作者的工作空间大都保持着有秩序感的凌乱,曹永琴也不例外。在中间那张足可平躺下一个成年人的大桌子上,堆着不同大小的剪刀,散乱着几叠大红宣纸,和未完成的剪纸作品。过去的十几年里,曹永琴的创作都依赖于这张桌子,和那几把看似不起眼的剪刀上。

    说着,曹永琴拿起自己还没完成的那幅历代盘长盘长,也叫盘肠,是剪纸造型中的一种,有点像中国结的造型。因为由 S 纹盘旋而成,无头无尾,无始无终,故佛教用它作为法器,象征回环贯彻,亦表达着生生不息的繁衍内涵。盘长符号在陇东及陕北的民间剪纸中运用极多。这幅寓意多子多孙的历代盘长则包括了莲花、猴子、双鱼在内的多种造型,均有繁衍生息之意。陇东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秋收时分,粮食丰歉,只能听天由命。即使在今天,也有明显的大小年区分。由此衍生出对生殖最原始的期待和崇拜——多子多福意味着粮食丰收,得以糊口。

    那莲花的边角在曹永琴手里翻覆着,其奥妙并不在于繁复纹饰的剪裁中,花样再多,只要红纸背后的大样画得对,却也不难。这最难处在于一般人会完全忽略的齿轮纹状,细小却单一。手要稳,用食指抵着刀背,形成支点,手腕再随着支点移动,才不会将这细微处剪豁。齿轮的底部要成一条直线,尖部形成圆润的弧形才算合格。只有小拇指长的一圈齿轮剪下来,曹永琴竟也花了三四分钟。而这样的刀功,即使每天练,也要三个月才能入门。也正因为自己的安静,曹永琴才入了这个行当。9岁才随奶奶和婶婶学剪纸的她,13岁时,剪纸样样就在村里村外流传热闹了。那时的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家家都要贴窗花。有些已经不再住人的窑洞房舍的窗框上、炕围上,被烟火熏得发黑的剪纸花依然牢牢地贴在那里。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女人们对美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剪纸就像女红一样,是代代女性相传的手艺,这也成为了她们在柴米油盐之外对家的另一种渴望和期冀。而外面的世界,离她们依然遥远,望不到尽头的黄土路上,满载着的尽是空寂。女人手里的这方红纸,成为不多的可以承载她们想象世界的载体之一。艺术如果只能写实,该是多么单调。于是,老虎的头可以无比硕大,躯干四肢却可以像猫咪一样小;被吃掉的老鼠在猫儿的肚子里照样可以生活;回娘家的毛驴儿只有三条腿儿;男女老幼所有人的眼睛都是单眼皮大眼睛。她们相信,看人要看眼睛,那里透露着所有你需要的信息。

    曹永琴仍旧一言不发,还在剪着莲花边,她的安静流淌在每一个细小的齿尖上,喜悦和满足都却留在了那些花纹和红纸中。这样的沉默并没有让场合显得尴尬,她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连带着我们,也被感染。她不多的需要开口说话的场合,是在课堂上。在当地政府推广的民间艺术进课堂项目中,曹永琴被指定为小学4-5年级的学生教授剪纸。跟她学的大概有50来人,小孩子喜欢卡通形象,她便加到课程里来。先教些简单的单一形状,然后再将单一形状合成为蝴蝶、猫狗等简单的动物造型,孩子们便觉得没那么枯燥了。至于是否能从中发现有天赋也有心学剪纸的继承者,曹永琴觉得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女儿活泼好动,却喜弹琴,但对于剪纸的传承,她从不强加给女儿。总觉得若女儿有此心,不会等她来催促,若无此意,即便强迫也不会剪好。

    就像曹永琴自己,并不是被家长逼出来的。而是习着父亲的脚步,也怀着自己的欢喜,走上了现在这条道路。为了精益求精,她考上了甘肃联合大学美术系继续深造,系统的专业学习,让她在设计和色彩方面都有了不少精进。这更多表现在当代元素的剪纸中,如为时任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的肖像剪纸,形肖只是基础,怎样才能做到神似则需要更多美术功底。而在取材上,当代元素的剪纸也更开阔,华池县所在庆阳市是革命老区,红色剪纸被开辟成专门的领域;除此之外,时下流行的元素和形象其实都可以用剪纸表现。

    剪完那莲花瓣,曹永琴终于放下剪刀。忽地发现红纸底下是一幅花花绿绿的布艺作品,原来是融合了当地剪纸和刺绣两种手艺的一种创新。将彩色布片剪成需要的人、物形状,然后一层层贴于底布之上。关键不在于这手艺,而是布面上的场景,是一幅展现当地婚俗的全景图:相亲、奏曲儿、上马(新娘由娘家兄长或者姐夫扶上马)、下马(新娘由丈夫接下马)、撒帐(祝福的人们在新人门口撒瓜子、花生)、进帐(类似现在的闹洞房)……时至今日,马匹换成了小轿车、帐子变成了新房,而邻里乡亲祝福的形式却不曾改变。整个采访中,这是曹永琴惟一一次说这么多话,她说做完婚俗场景,还要接着做丧俗的。外乡人看来的土气,却隐藏着生命轮回的智慧。曹永琴的眼睛里,透露着对乡土难以言说的情愫。剪纸于她而言,还是谋生的手段。商业社会的冲击下,乡土情怀如何释放,成为每个乡土中人难解的忧愁。尤其在机器逐渐替代手工剪纸的浪潮下,除了数量的区别,别无二致。曹永琴却认为:剪什么都要剪到位,就像做人要做到位一样。在她看来,机器剪得没有心意,不到位。

 

编辑手记

向摩登时代致敬

    一针一剪,本是再寻常不过的物件了,但在灵巧的艺人手里,就有了翻云覆雨的魔力。纤针走彩线,庆阳的绣娘们能绣出黄土高原的斑斓;银剪裁红宣,女人们能剪出婆娑世界的生机。土地可安身,技艺总能撑起生活的另一种形态,细密的针脚担着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运剪百转,家常的日子就一年红似一年。不见剑戟,手拿针线和剪刀,黄土高原上的女人们就搅热了一片天。

    而今,庆阳刺绣成了商品,从手工到机器,艺术与商业做了嫁接,实现了技艺“与时俱进”的蜕变;剪纸走出了窑洞,机器代替手中的剪刀,超越了婚丧嫁娶的乡土情怀。但不管如何变,黄土地的魂儿还在。虎头鞋、莲花结,和这个摩登的时代相比,虽有些土气,但却是黄土高原上女人们最新鲜的念想,那念想连着外面的世界,根却扎在泥土里。赤红倚翠绿,刘兰芳绣出的是明丽的生活,红宣走飞龙,曹永琴剪开的是土窑外的洞天,女人家指尖上的那点心思,是冰冷的机器永远也读不懂的“女书”。

一针一剪,绣着日子,剪着生活,这是黄土地上的女人们向时代致敬的方式。

 

    本版图片/公孙欠谀(云南省大理分行)

    孙春发(甘肃省分行)

    特别鸣谢/甘肃省分行

附件下载:
4brw1.jpg
4bcx1.jpg
4bcx2.jpg
4brw2.jpg
4bjz.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