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空间

发布时间:2013-05-15

瞬间focus ·常回家看看

 

 

五一,我们全家重回山东老家,村庄上几乎遇不见什么人。记得春节,为了迎接回家过年外出的亲人,留在村里的人们忙着扫房清洗,蒸满一缸的馒头,宰羊杀鸡、炖猪肉,写春联、挂鞭炮……从初三开始拥挤的乡村公共汽车中你会发现,求学打工的人们程序般的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了。三个来月中小羊和小猫出生了,这是我们听到的唯一的新鲜事,老人们唠叨的还是春节时的见闻。一年中的三天小长假对于农村犹如平常,我们千里迢迢在乡村追寻到的这短暂的宁静,却是他们漫长的寂寞。 刘静/图文

 

南洋公学与中法交流

话匣子topic · 俞可

    法国总统奥朗德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接待的首位大国元首,备受瞩目。奥朗德此次访华属于闪电式,在华逗留时间仅两天,却专程来沪眷顾上海交大-法国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奠基。巴黎高科工程师集团此次落户上海交大徐汇校区勾连一段中法交流史。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惨败,遂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朝野震惊。翌年52日,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以推动变法,其富国、养民、教民三项建议直接推动各地大举兴办新式学堂。时任津海关道盛宣怀审时度势,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这位被张之洞誉为承上注下,可联南北,可联中外,可联官商的红顶商人于18961030被补授太常寺少卿衔(从一品官衔)。翌日,他向光绪递呈《条陈自强大计折》及《请设学堂片》,阐述陈兵、理财、育才三大政策,育才之要,西国人才之盛皆出于学堂,首次正式提出创办南洋公学的设想,以培养内政、外交、理财人才。因学堂地处长江口以南,西国以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故定名为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115光绪朱批,126谕令盛宣怀就任南洋公学督办。南洋公学为国家陶冶人材之重地,……由户部筹定的款,按年拨给。今年416日,上海交大在线教育平台开通,超过1000课时的42门精品课程向社会开放。该平台被命名为南洋学堂,便意在追根朔源。

    1897年4月8,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初七,地处上海徐家汇的南洋公学正式开办,后人尊该日为校庆日。开办之初,即当年3月,首任公学总理(校长)何嗣焜在徐家汇租赁通合公司丝厂厂房(广元西路华山路一带)充当临时校舍。18986月,何嗣焜选定徐家汇为校址,从上海道台蔡钧手中以法定官价(支银8785两)购得土地6.5公顷,遂着手营建中院校舍,次年迁入,并购买公学以南地基1.33公顷用以扩建,校园由此初具规模。

    于一家以学术为己任的机构而言,定址徐家汇不啻为不二之选,也由此向把科学之光照进华夏大地的明末阁老徐光启致敬。

    1607年,天主教登陆上海。同年,刚出版《几何原本》前六卷的徐光启因其父病故由京返沪守制,在蒲汇塘、肇家浜、法华泾三水汇合处购置些许田地,结庐守墓以尽孝道。徐光启殁后亦葬于此。家人纷纷迁入,耕种守坟两不误,繁衍生息,遂渐成徐氏之家。初名徐家厍(shè,因水网密布而得名徐家汇

    鸦片战争尤其是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签订之后,由中西礼仪之争而引发的雍正禁教令戛然而止,天主教为劝人为善之教。因徐家汇住民世代笃信天主教而香火不绝,法国天主教耶稣会1842年派遣传教士南格禄择徐家汇为传教中心,次年,上海开埠,大小修院(1843年)、会院(1847年)、藏书楼(1847年)、公学(1850年)、教堂(1851年)、孤儿院(1864年)、圣母院育婴堂(1867年)、小学(1867年)、博物馆(1868年)、观象台(1872年)、蒙学班(1884年)、圣心报馆(1887年)、女校(1904年)等21所教会机构先后入驻,被誉为远东的小梵蒂冈2010年世博召开前夕正式被命名为徐家汇源。徐家汇遂取代董家渡成为沪上天主教中心,并屡屡首创,如圣·依纳爵公学(后改称徐汇公学,现为徐汇中学)被誉为西洋办学第一校,教堂堪称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学建造的教堂,入选201353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观象台则作为中国第一座天文台和世界三大重力加速度基准点,博物馆亦为中国首家。

    从这片法国文化的上海家园走出来的最具国际影响力人物非张充仁莫属。1985年,这位雕塑大师的一只右手模型由法国艺术收藏馆永久珍藏型。获此殊荣者全球仅三人:罗丹、毕加索和张充仁。晚年,张充仁决意定居法国,用那双饱经沧桑的手塑造密特朗、德彪西等法国伟人,也具象地记录一段中法文化交流史。

    此番,中法两国共同架构上海交大-法国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实为续写中法文化在徐家汇的那段情缘。

 

情与法的相互渗透

心归何处anchor · 章沐

    当我们都把同情心、责任心自觉凝铸成的要件的时候,这个社会必定是一个充满了人性化的社会。人性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法中有情,情中有法的情与法的自然渗透,而且成为了社会上多数人的自觉行动。

    我想起了发生在美国一个轰动一时的故事。

    1935年,纽约市贫民区一位年迈的老太太到超市偷了几只面包,当场被抓。法庭对她举行庭审。法官问她是否愿意认罪,她嗫嚅着回答: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着肚子的孙子,要知道,他们已经两天没吃到任何东西了。法官对偷窃原因不予理睬,宣布:我必须秉公执法,你可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是10天的拘役。能够付出10美元的罚金,还需要去偷窃吗?她只能选择拘役。审判即将结束的那一刻,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忽然从旁听席上站了起来。大家一看,竟是时任纽约市长的拉古迪亚!他不是来做教育人遵纪守法的演说,而是脱下自己的帽子,往里面放进10美元,然后面向旁听席上的人说:现在,请每个人另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我们为我们的冷漠所付的费用,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与社区。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任何异议,都默默地捐出了50美分。这一场情感与法律的博弈,却产生了更动人的结果:法庭选择了无罪释放的判决,超市选择了不加追究,而全社会选择了无语的同情!

    应该说,社会发展到了法治替代人治的阶段,应该是一大进步,可不能否定,这种局面的出现,实属无奈之举。无奈在什么地方?法,追根结底,是对付人身上的那份野性的一只笼子。但社会法治,发展到了这种法与情的相互渗透,无疑是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社会治理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身为社会公民,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能做到这种相互渗透,社会的文明或者文明的社会,也就实现了。

    可惜,在这方面我们有太多的遗憾,不说城管的野蛮执法还不时在发生,可作对比的是20087月,发生在郑州一位母亲为儿子偷肉吃的事件。那天郑州市特巡警在一家双汇连锁店内抓到了一个偷肉的中年女子,审问以后,方知这女子家里很穷,在读高中孩子,已经两个月没吃过肉了。儿子是她的全部希望,她才冒险去偷窃。可惜,她没有获得什么同情,她只能选择用撞墙来表示她的悔恨

    我丝毫不想借这两个故事,表示社会制度孰优孰劣,只想说明,当人人都能够心有所归的时候,在维护社会公正的同时,绝对不会忘记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一份社会责任。相信冷冰冰的法律里,照样可以倾注进人类才有的那一份温馨的爱。

 

勿持分别心

——谈作业(上)

笔记本story · 舞雩

20121128

    “妈,你看!小小的iPad屏幕上,显示的是女儿刚刚完成的作业——一件白色的短裙,裙上有红色的图案。

    那不规则的红色图案带有一种莫名的张力,一瞬间,我的呼吸似乎都止住了,说不清心中涌上来的是什么。再看那红色:如血一般从裙子的一侧流淌下来,一直流到长出一截的白色透明纱质衬裙上,化作了几朵美丽的牡丹花。我的眼睛停留在牡丹花上,感觉自己平复了一些。

    镜头转成了女儿开心的笑脸:妈,老师表扬我了,说我的作品有想法。

    “--,这个就是你的白化病设计?

    “是,我给你看过我的设计草图。

    我当然记得,几周前,女儿在视频里哗啦哗啦地翻着她的Sketch Book,给我看她的三套设计初稿:一套关于黑死病,一套关于深海生物,一套关于白化病。我纳闷,老师为什么让学生选择这么奇怪的主题。女儿说,老师只给了他们一个单词:绿色,然后让学生们各自做发散思维。原来,那两个够独特的选题,是女儿脑袋里一点一点发散出来的。

    “那上面的红色,还有牡丹花,是你自己画上去的?

    “是。

    “你想表达什么?

    “嗯,就是人们都觉得白化病人是Evil(魔鬼),很可怕。但是我觉得,他们并不特别,动物就有好多好多得白化病的。只是他们身上的黑色素不够多,所以皮肤、毛发是白色的,眼睛是红色的。我想让他们从地狱回到人间,从Evil变回到人。

    “你想说,他们就像牡丹花一样是美好的?我接口到。

    “对!

    “你的作品是想让大家不要歧视白化病人,也就是不要抱持太重的分别心,对不对?

    “什么?女儿没听懂。

    “分别心。就是拿一种标准区分人和事,合了自己的标准,就是美的好的;与自己价值取向不同的,就是丑的恶的。比如,瘦就是美,胖就是丑;健全就是美,残疾就是丑。在佛家、道家和上帝的眼里,众生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你的作品文案是怎么写的?”“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你知道老师为什么喜欢你的作品吗?

    “黑暗?女儿有些迟疑。

    “不对,不是这个词。女儿的中文已经开始退化得有些词不达意了。你的作品并不黑暗,你的落脚点是美好与善良。你是想说有点沉重是不是?

    “是。

    “你的同学都设计的什么?

    “嗯,紫色、公主、花,他们都还没有跳出老套套。女儿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以为然。

    “哦。设计的灵感可以来自大自然:沙漠、星空;进一步可以来自各民族、各地域的历史和文化:中国的戏服,印第安的壁画。你的白化病,更进了一步,已经超越了这一切,没有时空的局限,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是人类的反观自我、自我关怀。你意识到了吗?

    “没有。”“这其实就是你们老师一直倡导的人文关怀,也是你一直想要追求的人文精神

    “--,我没那么伟大。女儿被我说的有点不自在。

    “呵呵,没说你伟大,你是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的。”“嗯,这两年我心里总想这些。

    “妈,我的老师说,他都等不及看我的下一个作品了,我的同学也说我的想象力太厉害了,他们也等不及了。我怎么办啊?要是我的下一个作品不怎么样,咋办啊?

    “呵呵,没关系的。把你最想要表达的东西表现出来就可以了。不用刻意,别妈妈一说,你就架在人类精神的层面上下不来了。花草、山水、民俗、文化都可以表现啊,这个也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只是层面不同而已,也不用带着分别心去看。你要别人不抱分别心,你自己也不能抱着分别心啊。你的同学如果能把紫色表现的很好,也不错啊。我看有个品牌就是拿黑白方块来变化,表现一种律动,也不错啊。

    屏幕上女儿的愁眉渐渐舒展开来。

 

体育的娱乐化与全民化

体育漫谈sport · 砂时计

    4月以来,我国的电视屏幕上接连出现了两档明星体育竞技类综艺节目,江苏卫视的《星跳水立方》和浙江卫视的《中国星跳跃》。一夕之间,跳水,这一高难度、低普及,基本只存在于金牌战略里的体育项目,突然变得充满娱乐性和参与性。

    “跳什么水啊?”“又没几个漂亮人,摔来摔去的是要干嘛?”“你懂什么,就是要看拍在水上的那个样子……”

    明星体育真人秀节目是两大卫视购买国外电视台版权并借鉴其组织形式与内容。体育娱乐化是体育普及的一个重要方向,多年来,国外一直在积极探索。而不管从什么目的出发,举办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其必然会带来示范效应。用明星吸引关注,在庞大的电视受众群中,普及该体育项目的基础知识,进而培养普通民众对于该项目的兴趣。据报道,该类节目播出后一周内,水立方收到了超过100个电话,询问有无开设跳水课程。

    中国体育,以举国体制为中心重心,多年来一直寻求金牌之外的其他价值领域。有观点称,中国竞技体育目前实行的是双轨制,即奥运项目的举国体制和部分项目的职业化机制。

    举国体制在在中国的奥运历程,甚至是体育发展之路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但是,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已基本完成成为体育金牌大国这一历史使命,进而需要进入的是体育普及全民化阶段。遗憾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各方掣肘,举国体制无法完全抛弃。

    商业化也是中国竞技体育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项尝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相继进入职业联赛领域,其在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入,扩大了运动项目影响力,增加体育人口,扩大项目人才储备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遗憾的是,除了原本就为中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比如乒乓球、排球之外,职业化并未给中国的弱势项目在国际大赛成绩上带来帮助,反而滋生假球、黑哨、腐败等丑闻。当然,这是职业化道路中必然会受到的挫折,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挫折就急于否认职业道路。

    以上所说的机制存在于竞技体育领域,而对于体育本身而言,竞技体育其实只是依托于这三大功能应运而生的,部分体育精英参与的。以健体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以娱乐为载体,三者结合方能将体育功能发挥淋漓尽致。这才是体育的要义,是全民体育所要倡导的。

    与中国奥运金牌次次高居奖牌榜前列不同,中国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的发展却一直停滞不前。究其缘由,一是国家在政策导向、群众体育设施健身的资金投入上不足;二是学校体育教育重视不够;还有重要的一点,体育娱乐性趣味性不足,对于普通民众直接参与的吸引力不够。前两点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努力,而最后一点,民间机构变便可实施。体育与娱乐结合,可能会成为一条简单易行的蹊径。

    从业余、有兴趣的人中选择天赋高的选手是欧美体育选拔竞技人才的普遍形式。这一选拔机制虽然还未在我国普及,但是,通过体育娱乐化调动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增加体育参与人口,是实行欧美该选拔机制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初时令人莫名的星跳水,也许倒是能在举国体制以及职业化之外,跳出一圈更贴近体育要义更符合体育精神的涟漪。

 

石库门·隐秘花园

聊书斋chatting · 韦泱

    星若棋布。一家家书店散落于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有人将其喻之为城市的隐秘花园,精当而又新颖。在这些小小的幽静的花园里,人们怀着闲适的心情,自由地赴约。寂静与相视,是极为默契的交流。

    此刻,我的目光徜徉在上海最大的旧书店——新文化服务社内,慢慢梭巡着,倏忽间,会与我心仪的书撞个满怀。这家旧书店隐没在纵横交错的石库门弄堂深处。这就显出它的独到之处。其所谓大隐隐于市,不显山不露水。书店的书卷气息,与上海的建筑文化丝丝入扣。这也是旧书的气脉与旧居的情愫息息相融。

    上海的石库门已渐渐消逝,遂将成为历史的记忆。那些花式弯曲的铁格栅,斑驳褪色的红砖墙,镶着铜门环的漆黑而深沉的大门。这是海派建筑文化的精髓。人们的怀旧,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失落与眷恋。这家旧书店靠近打浦桥瑞金二路上,从路口蜇进弄堂,在石库门老房子群落中左拐右弯。因为它不是沿马路的街面店,不少人曾找错,才在弄口挂了一块新文化服务社的小木牌。一般人不知道这究竟是一家什么店,顾名思义,会想到可能是出售学生用品的文具店,或打字复印的誊印社吧,不会与旧书有什么瓜葛。

    旧书店的店堂面积约有五六百平米,四壁书架上密密匝匝排满了旧书,中间也被书架隔成一条一条弄堂似的。店堂中央还用小桌子拼成大台面,台面上整整齐齐码着旧书。环视一圈,是书山书海,真有铺天盖地之势。我是这家旧书店的常客。在书的丛林环抱中,常常与旧书店老法师以书为话题,絮絮语语似无止境。

    书店为三层石库门旧房子。一层店堂内几十只大书架,分门别类陈列着各类旧书,几个库房还存有十多万册旧书刊。 从解放以前刻本碑帖,文学旧平装,老期刊,外文书,到解放后各个时期的旧书旧刊及特价书刊,应有尽有。有的读者在此买到了一八六四年外文原版本的《莎士比亚全集》,有的买到了民国版本的文学大师茅盾、巴金的集子。

    “偷得浮生半日闲。我常常独自悄然而至。一路上内心怀着喜悦,如赴一次久别的约会。在书店无论时间长短,我总会收获多多。我藏书中的很大部分即来自这家书店。民国版的冰心《寄小读者》,金仲华主编的《永生》周刊,《新诗歌》杂志,还有全套的《新文学史料》《文汇月刊》等,以及施蛰存、黄裳的签名本。我想,有哪个爱淘旧书的读书人,假如就居住在这条弄堂内,那真会让我羡慕死了,其状犹如老鼠跌进了米缸也。

    旧书店在上海已然衰落式微。除这家外,尚有六七家规模较小的旧书店,仍在城市的各处渗淡经营。旧时的上海,是全国旧书业的半壁江山。众多的文化出版机构,如墨海书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傲然盘踞,以及三十年代以鲁迅为旗手的文化人的集聚。这些都是上海旧书业繁荣的佐证。郑振铎、靳以、巴金、辛笛等一袭长衫,竟相在旧书店里不期而遇。还有常出入旧书店的,廉租在石库门二层阁里以写作为生的亭子间作家,亦构成了当时上海海派文化独特的风景。

    这家旧书店,这座城市的花园,委实是太过隐秘了。然而,书店与周遭石库门房子错落有致,相处得十分和谐。我想,旧书店就应开设在城市的腹地,远离喧嚣的幽僻之隅。

    旧书业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新文化这家旧书店,深隐在大都市石库门楼群深处,却吸引着来自全国,甚至海外的无数读者。他们悄然光顾,流连忘返,然后夹着几册旧书,心满意足地穿越繁华的闹市,消失在城市的另一头。这样的旧书店,不事张扬,一味地内敛。它不靠浮华招睐顾客,靠得是懂行的业内人士细心服务;它不靠时尚哗众取宠,靠得是源自旧书那温润厚实的历史沉淀。仿佛当年的鲁迅、郑振铎、阿英、巴金、辛笛等文化人,一袭长衫,在旧书店进进出出,构成了具有上海意味的海派文化的独特风景。

    先贤林语堂先生曾说:要新思想,可到旧书中去找。我就去找了。在石库门弄堂内,在旧书店隐秘的花园中,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本本书,书中盛开着一瓣瓣思想的花朵。我的内心,亦油然盛开着一瓣瓣思想的花朵,这无法言说的愉悦与感受。

 

附件下载:
4b1.jpg
4b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