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聚焦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年报(二)

发布时间:2013-05-22

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回顾

    利率市场化加速,推动业务转型和定价机制完善

    20126月,中国人民银行将金融机构居民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进一步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此举表明中国利率市场化开始进入实质“攻坚阶段”。

    微观上,将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巨大影响。从国际经验看,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价格对存款业务影响凸现出来,抢夺存款使得价格竞争加剧,综合付息成本显著抬升,资金加快在金融机构间流动,存款稳定性下降,存款结构变化较大,定期存款比例提高,但存款成本上升未必得到贷款利率的补偿,在中国商业银行80%左右收入来源于利差收入的背景下,银行经营不善导致亏损的可能性要远大于此前。

    中国商业银行已向零售业务、中间业务、银行议价能力高的客户转型。例如,在客户结构调整上,因中小微企业数量庞大,银行议价能力强,贷款收益率较高,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群体,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如成立中小企业客户部、开发适销对路的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创新“信贷工厂”营销服务模式、与中介合作推动小微企业融资等。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用于小微企业贷款(包括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为14.7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95%,增速19.73%

    科技创新飞速发展,“智慧银行”呼之欲出

    网络科技、移动科技、云计算等的快速发展,已深刻影响到银行业的经营模式,甚至威胁到银行未来的长久发展。首先,网络使用环境大为完善和成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企业兴起,居民生活呈“在线化”趋势。据统计,中国网民规模5.5亿人,手机网民规模约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40%。其次,人口变化改变居民金融消费行为。70年代后出生的人更喜欢电子银行,足不出户办理金融业务。第三,信息技术加剧金融脱媒。第三方支付公司、电信运营商、连接资金供需双方的P2P便利贷网站、电商企业和银行卡组织等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以网络购物、便利支付、供应链金融等为切入点,不断向银行领域渗透,银行金融中介的地位受到巨大挑战。例如,社交网络平台利用开放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先进的搜索引擎,可使虚拟社区内的用户直接实现资金供需的信息沟通和交易撮合。又如,手机钱包的发展,通过读卡器和智能手机的配合,可使消费者随时、随地完成付款,取代纸币和信用卡。总而言之,金融业正朝着“线上”快速发展,其所特有的成本优势,将对银行依靠网点扩张的传统业务模式带来巨大挑战,银行的最大威胁不再仅仅是直接融资的发展,而应包含非金融机构开办“线上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取代。

    同时,现代网络科技发展也成为银行提升经营服务能力、降低成本的强大工具。比如,通过先进的信息挖掘系统和产品研发能力,使得为客户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成为可能。又如,电子渠道的发展不仅大幅降低银行营运成本,更极大提升拓展了银行的服务和管理半径,使银行的服务突破了地域瓶颈而无限扩大。基于此,中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科技发展上投入了巨大资源,实施科技兴行战略,变革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大力推进系统应用建设,通过电子银行、移动银行打造“智慧银行”。

    电子银行发展持续快速,渐成银行主渠道。电子银行逐步成为社会金融消费主流方式,不仅快速替代传统银行柜台交易,同时其“渠道”概念也加速弱化,朝着采购与销售一体的以互联网运营为主的“线上金融超市”迈进。截至2012年底,全国个人网银用户比例为30.7%,个人网银柜台业务替代率达56%,企业网银替代率为65.8%。其中,四大银行电子银行客户平均超过3亿户,交易笔数占全部业务比重超过了70%

    银行涉足“电商”,创造商务和金融结合新方式。建设银行建立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既面向广大企业和个人提供电子商务服务,涵盖商品批发、商品零售和房屋交易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社区服务、在线财务管理、在线客服等服务,同时还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托管、担保、融资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善融商务”的信用记录将成为客户宝贵的资源,信用良好的客户在平台上发出贷款申请,即可优先获得相应的贷款支持。截至2012年底,“善融商务”入驻商户已经过万户,交易额突破了35亿元,融资规模接近10亿元。交通银行也开设了在线购物商城“交博汇”,打造企业馆、商品馆、收付馆、金融馆四个电子商务区。

    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银行发展日新月异。中国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已达到3.88亿,超过了通过台式电脑上网的用户。因此,手机银行越来越成为各银行电子银行未来发展的战略核心,纷纷推出了iPhone/Android等手机银行客户端,提供包括账户管理、自助转账、信用卡管理、自助缴费等常规金融服务,还包括金融行情、网点地图、理财计算、特惠快讯和商户、投资资讯、财富内参、商旅预订、手机充值、网点排队信息等增值服务。例如,通过手机定位功能,客户除了能查询到所在位置附近或指定区域的银行网点,还可通过手机在线申请排号。截至2012年底,工、农、中、建四大行的手机银行客户分别为7400万户、5685万户、4182万户、8390万户,合计比上年增长了约67%

    积极推进资本补充工具创新

    20126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对中国银行业资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将资本划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二是资本工具定义更加严格。其他一级资本工具没有到期日,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必须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已发行的不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的资本工具将作为不合格资本工具,要求2013年起开始逐年扣减10%2022年将不再记入监管资本。三是资本充足率要求更高。《资本办法》实施后,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分别为11.5%10.5%

    《资本办法》对中国银行业影响巨大。一是《资本办法》无疑会进一步加剧银行对资本的渴求程度。近些年,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比股改上市前翻了一番,资本充足率呈不断下降趋势,考虑到银行未来发展,资本紧张程度有增无减。而按照《资本办法》规定,中国商业银行此前发行的次级债,因不含减记或转股条款,已不符合监管资本要求,将加剧银行资本渴求情形。二是引导中国商业银行优化资本构成。中国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主要以普通股和留存收益为主,占比达99%左右,其他核心资本占比极低。附属资本中,主要通过发行次级债筹资,其他资本工具缺乏,《资本办法》将促进中国商业银行创新资本工具,优化资本构成。三是为资本工具创新留下制度空间。《资本办法》对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已不再具体列示,只对资本工具合格标准进行了界定,只要银行发行的资本工具符合相应层级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便可以视为合格资本工具,这为商业银行进行资本工具创新留下了制度空间。同时,巴塞尔III和银监会《资本办法》都给出了实施新标准的过渡期,为资本工具创新留出了时间。201212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先探索后推广”的资本工具创新基本原则,要求商业银行发行的非普通股新型资本工具应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满足监管认定标准。

    为此,中国多家商业银行开始新型资本补充工具创新。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建立了资本补充工具创新研究团队,积极探索资本补充渠道,明确创新资本工具工作思路,制定新型资本工具发行计划,并把资本创新的重点放在了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的一级资本债券和可减记次级债券、可减记混合债券、可转换资本债券及二级可转换或有资本工具等。在2012年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中,发行文件中已经多了“核销或转股条件”,即当发生触发事件时,该期债券将被立即核销或转为普通股。

    注重理财业务规范发展

    银行理财业务近五年来发展异常快速,发行规模和发行期数呈几何增长,产品品种极大丰富,基础资产从最初的国债、金融债券、短期融资券、银行贷款等发展到如今的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企业股权等。2012年,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约2.9万款,同比增长约50%;年底余额约7.1万亿元,同比增长约54%

    社会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竞争加剧,是推动理财业务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首先,居民财富增长催生了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瑞信私人银行发表的首份《全球财富报告》中预测:2015年中国的家庭财富总值将由现有水平增长111%35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其次,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客观上加大了个人对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的要求。第三,金融市场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使银行不得不面对基金、保险、证券等对存款的竞争。第四,民间融资发展间接促使银行大力发展理财业务。2012328,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标着着民间融资开始迈向“合法化”。民间融资持续活跃的根本原因,就是民间利率通常可以达到年息10%以上,对居民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积极参与资产证券化再次试点

    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开始于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获准进行了首批试点。2007年,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和上海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等机构成为第二批试点。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资产过度证券化被称为主要“元凶”之一,国内资产证券化试点暂时中断。随着银行业这几年信贷资产快速增长,不仅存贷比靠近75%红线,资本充足水平更是面临较大压力,2012年颁布的《资本管理办法》更凸显了此压力。中国商业银行除在资本市场融资和加强资本补充工具创新外,主动调整资产负债水平和结构也变得刻不容缓。因此,20125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批给出了500亿元的试点额度。97,国家开发银行通过中信信托,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规模约为102亿元的“2012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随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发行了30亿元、30亿元、20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截至2012年底,国家开发银行等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获批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资产证券化再次开闸意义重大,将会推进中国金融改革深化,促进债券市场发展,分散金融风险,带动金融产业增长,还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新发展机遇,对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等带来较大影响。从经营方式来看,资产证券化建立了信贷资产的二级流通和批发市场,提高了银行经营灵活性,银行既可以在一级市场向企业发放贷款获利,还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贷款批发和交易获利,如进行信贷资产证券的承销、交易等。从资产负债管理来看,资产证券化会从多个方面使银行受益。一是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对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通过证券化处理,将其转化为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在不增负债的前提下,可以多获得资金来源,加快银行资金周转。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可使银行在流动性短缺时获得除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之外的救助手段,为整个金融体系增加一种新的流动性机制,提高了流动性水平。二是获得低成本融资。资产证券化市场筹资一般情况下比股票等其他资本市场筹资的成本相对要低,为发起者增加了筹资渠道。三是优化资产负债表管理。资产证券化可将风险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出去,改善各种财务比率,提高资本的运用效率,满足风险资本指标的要求,便于银行进行合理的资产负债匹配。

    当然,任何创新都会蕴含一定风险,公众担心资产证券化可能会像国外一样过度发展,形成规模巨大的“影子银行”①,引发金融风险。但中国银行业当前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不到银行70余万亿元贷款规模的0.2%,资产证券化仍属探索起步阶段,难以构成较大风险。而从发展中国金融产业格局和培育其国际竞争力来看,发展资产证券化利大于弊。

    坚持综合化经营平台协同发展

    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正改变着中国金融业格局。中国银行业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的比重,由2007年的约92%下降到2012年的90%;中国银行业融资占社会融资比重,由2007年的77%下降到2012年的69%。伴随着此种改变,中国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也正彼此快速深入融合。一方面,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入股、参股银行机构,如平安保险控股深圳发展银行,使之与平安银行整合后统一称为平安银行;另一方面,更多的银行跨入非银行金融领域进行综合化经营。

    2012年,由工商银行控股的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中国保监会批准建设银行旗下的建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增资申请;农业银行增资入股嘉禾人寿后持有其51%的股权,更名为农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银行增资招商基金取得51%的控股权。除境外成立的和境内正在筹建的外,境内已有8家商业银行设立了基金管理公司,6家商业银行入股境内保险机构,9家商业银行设立或入股了金融租赁公司,3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主要是在大中型银行展开,如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因银行所控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普遍较小,平均利润贡献不到1%,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多采取银行控股模式,即以银行为母公司控股非银行金融子机构,仅有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等少数几家采取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平行的金融控股模式。(见表1

    综合经营目的之一是建立协同效用。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监管部门要求银行集团强化并表管理,并在腕骨(CARPALs)监管体系中特别针对附属机构设置了资本回报率指标,2011年又强调要建立综合化经营试点的后评估制度和退出机制。为此,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重点是建立母子公司协同运营机制,从而增强不同经营平台的协同效应,真正实现渠道、客户、管理等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当前来看,这些举措取得了很大成效,不仅促进了母体银行非利息收入增加,也极大促进了子公司发展。例如,建设银行接手建信人寿后,2012年其保费收入增长165%,达到了177.69亿元。

    继续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步伐

    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又取得新进展。

    一是海外客户数量资产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业务经营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12年底,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资产总额约5.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3%。其中,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海外经营机构资产约5.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82%,占它们全部资产的8.41%,比上年提高了约0.12个百分点。

    二是境外机构数量稳步拓展,海外布局持续优化。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中长期重点仍是增加境外机构数量和所辐射的区域。2012年,工商银行新设立秘鲁有限公司等5家海外分支机构,收购美国东亚银行、阿根廷标准银行80%的股权获得当地监管部门批准;农业银行新设立纽约分行等3家海外分支机构;中国银行新设立中东(迪拜)有限公司等6家海外分支机构;交通银行新设立台北分行;中国民生银行新设立香港分行。截至2012年底,16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海外设立1050家分支机构,覆盖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49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以跨境人民币各项产品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完善全球人民币清算网络,实现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迅猛发展,业务范围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境金融产品创新活跃。例如,201211月,建设银行(伦敦)有限公司在伦敦首次成功发行了10亿元离岸人民币债券,成为中资金融机构在伦敦市场上发行的首支离岸人民币债券。据人民银行统计,2012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为2.9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3%;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为2802亿元,同比增长152.66%

2013年及未来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商业银行将在既有基础上,深入推进战略转型和电子银行快速发展,稳步开展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同时在机制完善、理财业务规范发展、资本工具创新、资产证券化试点等方面将取得进一步发展。

    其中,在资本工具创新研究中不断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和空间。一是资本补充工具会多元化发展。当前以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的一级资本债券和二级资本工具创新等为主,优先股会在将来一定合适时机推出。二是银行资本补充方式更为灵活主动。银行可全盘分析自身资本结构、未来发展、市场状况等多种因素,灵活自主选择资本补充方式,不仅可以股市融资、内部留存收益补充,还可以在债券市场筹集长期资本。三是境外债券市场会成为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场所。与国内不同,境外市场对新型资本创新工具的制度基础比较成熟,对投资者的发行和分销难度也较小,更加适合中国商业银行长期资本补充工具的筹集。

    此外,中国资产证券化还只是试点阶段,今后几年仍是要积极探索和着力发展的。一是资产证券化的试点规模会逐步扩大到1000-2000亿元,大中型商业银行都将获得试点资格。二是资产证券化试点前期仍将以信贷类资产为主,其他非信贷类资产如证券类资产为辅,其后会慢慢扩展到更大资产范围。三是为防范形成“影子银行”,资产证券化会纳入统一监管,进行场内交易,同时会增加资产证券产品透明度,提高银行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品的风险定价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四是资产证券化主要以增强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灵活性为主,产品设计要求简单,复杂的资产证券化衍生品会受到较强约束。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长期将导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等多方面变化。一是银行表外资产规模将显著上升。在资产证券化发达的国家,多数大型商业银行表外资产规模超过表内资产,其中证券化资产约能占到表外资产的50%-80%,国内表外资产占比普遍在20%以下,全行业资产证券化规模仅有几百亿规模,未来增长空间极大。二是导致银行表内证券类资产规模增长。银行既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起者,同时也是重要投资者。例如,国外大型银行除持有表外资产证券化产品外,表内同时还持有约15%左右的资产证券化债券,而据中国银行间市场清算所数据显示,201210月底该所托管的合计121.66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中,银行持有76.6%,即国内银行当前仅持有不到93亿元的资产证券化债券,未来将会有较大的规模增长。

    今后五年,预计境内非金融企业对外投资将继续保持10%以上速度增长,以服务国内企业走出去为主,有条件开展当地金融服务仍将是国内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策略,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仍将是国际化发展的最重要切入点。在海外机构布局上,大型商业银行海外机构设置重点仍然在亚洲、北美和欧洲,非洲和南美的机构布局也会适当加快,而中小商业银行除个别银行外,整体国际化步伐会比较谨慎,与境内业务联系紧密的边境贸易国家和地区会有较大发展机会。

     建行研究部 执笔人杨兆坤

    注:①影子银行主要是指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

附件下载:
2013052211085426694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