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利率改革仍是阶段性成果

发布时间:2013-07-24

 刘杉

    就在市场关注克强经济学之际,央行突然宣布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这给了市场一个意外消息。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走完了上半场,下半场就是啃掉存款利率上限管理这块硬骨头了。

    长期看,银行竞争加剧会降低资金价格,但这要在存款利率上限取消之后才可能出现。短期内,贷款利率不会有大的下降空间。应该说,央行选了一个很好的时间点,在资金相对紧张情况下取消贷款下限管理,从而避免对贷款市场造成过多扰动,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政府融资成本问题。

    首先,对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意义不大。

    在央行去年宣布允许贷款利率下浮三成后,银行贷款定价普遍都没有用足下限,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适时放开了贷款利率管制。当然,对于优质客户而言,其与银行议价能力加强,可以适当降低成本,但这纯属锦上添花,而非对实体经济雪中送炭。如果制度不变,国有企业反倒存在更多套利空间,即从国有银行获得更低价格贷款,再高价转贷给小企业,获取更大利差。贷款利率改革也具有降息效应,但降息好处仅局限于国有经济。银行可以给国企和地方投资项目下调贷款利率,以减轻其债务压力,从而起到缓解债务风险目的。贷款利率下限取消的效应要客观看待,长远有利实体经济,但短期并不能降低融资成本,实际给了政府更多空间来解决地方债务问题。

    其次,改善小企业融资难作用有限。

    贷款利率下限解除,有利于银行进行竞争,从长远看,会鼓励银行进行差异化经营,以提高贷款定价能力。不过短期看,由于存款利率上限没有放开,同时银行仍处于卖方市场,利差短期下降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因而银行尚没有动力转向风险溢价高的中小企业贷款。从国外经验看,中小企业融资难与贷款价格关联度不高,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和成本问题,大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更多考虑成本因素和风险问题,积极性普遍不高。要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根本还在于增加供给,政府应放开准入管制,允许更多专业的民间银行出现。

    其三,金融机构道德风险更需关注。

    放开农信社贷款上限,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高利贷概念不复存在,这使得具有较好经营前景的企业能够以更高价格获得贷款,这会让原本通过影子银行获取贷款的好企业能够从正规渠道进行融资,具有正面意义,但随之而来的农信社道德风险也不容忽视。农信社很可能在高利润诱惑下忽略风险管理,金融风险也会随之提高。目前金融机构信用仍由国家信誉担保,即便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破产机制,同样也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对农信社的监管要加强,银行业监管和货币政策也要加强协调,避免发生支付危机,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反过来看,由于高利率正规渠道拓宽,信托券商等通道业务会受到制约,金融风险有所下降。

    贷款利率市场化仅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上半场,最艰难的存款利率改革还在后边。放开存款利率是改革关键,这是银行制定竞争战略改善风险定价的基础,也触及到商业银行利益根本。长期以来,存款利率被人为压制,负利率虽然支持了经济增长,但也牺牲了储户利益,并导致无效投资和泡沫经济膨胀。只有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才能缩小银行利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目前银行业依然存在高息揽储问题,如果贸然放开存款利率,很可能产生恶性竞争,小银行出现吸储困难,因而如何稳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才是利率市场化的重中之重。

    利率改革加快也透露另外一个信息,近来争论颇多的金融开放次序问题或有了最终定论。决策层很可能决定先解决利率市场化,再着手资本市场开放,因为中国自身经济环境决定开放次序要优先解决内部问题,再放松对外管制。另外全球货币环境也将逆转,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很可能导致大规模资本外流。

    总的看,贷款利率下限放开的意义有限,只能说是利率市场化有了阶段性成果。鉴于中国长期存在投资饥渴症,国内货币政策亦开始收缩,贷款利率会保持相对稳定,但国有经济会收获政策红利,这对于避免债务危机也具有正面作用。

    (作者为《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经济学博士)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