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对43万亿储蓄的拷问

发布时间:2013-09-25

 吴道勇

    截至8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已连续3个月居43万亿元人民币高位不下。5年前,这个数据还只有20万亿,经济学界面对如此高的储蓄率,寄希望于寻找良策。

    笔者记得,在国内居民储蓄总量达到10万亿的时候,也曾引起经济学界热眼相向。但高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此后总量一路高升,没有丝毫减退迹象。如果透彻解剖国内高储蓄的构成与政府当前为建立社会保障体制所能提供的经济支撑,这一次的降低高储蓄率热议很可能又是一次多情的空谈。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作一下简单拷问。

    全国的个人存款总量真有那么大吗?43万亿个人存款,全国人均超3万元;超过50%的储蓄率,远远高出当今世界平均储蓄率30个百分点,这些数字确实超常规。但这些都只是从银行汇集而成的账面数据。笔者作为银行人,经常与客户打交道,发现只存不贷的要么是最末端的小额储户,要么是大宗存款户;对于处在储户结构中坚层的个人来说,差不多都是贷款户,很多人的贷款额度远远大于储蓄总量,只不过是个人收支中的月余大于月供而已。这些人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小康层,他们选择从银行贷款当车奴、做房奴,同时又保持一定量的储蓄,以防遇有急用难过坎。从个人财富的真实性上讲,其全国个人储蓄中的一部分是由银行贷款变通转化而成。这部分因借贷产生的储蓄在全国总量有多大,笔者不敢贸断,仅仅从本人生活圈子里的人框算,凡处在小康之家范围的,十有七八皆如此。我们眼中所能看到的43万亿全国总储蓄,真实个人财富量要比这小很多。

    被抑制的消费潜能真有那么大吗?按国际平均储蓄率估算,我国可降低的储蓄率高达3/5,也就是说有近26万亿可视作应被开发的消费潜能。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充满期待的数据。但是,稍示分析,国内被抑制的个人真实消费潜能可能非常小。从国内储户的结构看,处在最末端的仅是温饱有余,有些甚至还是榨菜指数取样的主要人群,应当划在潜能拥有者之外。处在中坚层的,很多人其实早已是负翁,他们透支了自己的远期支付能力数年甚至数十年,他们为自己所留下的消费潜能是出于未来有可能发生的阶段性大宗支付预期。处在高端层的储户就是我们银行人所面对的黄金客户,他们是现代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覆盖对象。这一部分人是社会的富人阶层,他们本身就领率着消费潮流,早已不存在潜能待开发问题。三个层面的储户逐层盘算,可供开发的个人消费潜能其实可能只是一层淡淡的薄雾。

    政府降低高储蓄率的能力真有那么大吗?为求降低高储蓄率,有专家开发了这样的良方:政府加大在社保、医疗和教育领域的财政支出,再辅之扩大国企分红比例以加大对居民的收入再分配,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诚然,目前很多公共产品的支出多由个人负担,但由政府来为居民未来保底,需要大量财政资金作支撑,就目前而言,这种方案只能理解为美好的传说。其中最大问题是政府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现在,中央财政为支撑发展综合国力所需常常是捉襟见肘,很多地方政府也已成为负衙。主流媒体称,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可控,反过来读,可以理解为已有债务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寄希望于地方政府在快速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上有立竿见影的大作为,根本就不现实。

    从总体上讲,现在的国内储蓄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正能量远大于负面效应。一方面,它一直在充当着改革的稳定器,居民有储蓄,手中有粮心不慌。我们的改革之所以得以顺利推进,原因是多方面的,因储蓄有量使大多数个人承受起了因利益调整引发的震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另一方面,它也是我国得以成功抗拒国际金融风波影响的重要基石之一。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过度消费的社会,同时也会成为抗信用危机最弱的社会。

    判定一个国家居民储蓄现状是否合理的标准不是某些简单的数据,本质上要看其是否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国民主流经济生活心态相适应。应该说,我国现有的储蓄水平仍处在与国内经济发展节奏和国民量入而出的经济生活心态相适应的状态下,脱离实际的空谈,其实可以休矣!(建行浙江省金华分行)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