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空间

发布时间:2013-11-13

瞬间 focus · 在香港看病

    近年来,TVB电视剧中频频出现的仁爱医院其实就是这里——将军澳医院。

    那么,不如说说在香港看病的方式吧。

    对于香港居民,看病有三个选择,公立医院、私人诊所和私立医院,除了急诊,医生是需要预约的。公立医院,顾名思义是政府开办的医院,收费很低,急诊100港币,免除大部分药费,但很难约到,听说排一个手术,最长可能会排到第二年。于是,算不上急诊又不能耽误的病多数是从私人诊所开始的,那里的医生一部分叫做普通科,也就是可以处理一般的小病痛,遇到需要专科医生处理的,则由普通科医生开转介信到其他的医生处,而每个医生是挂靠在不同医院的,同一个医生也可挂靠在好几个医院里。所以,如果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或自己就可以确定是某专科的病痛,也可以从各种渠道了解哪个医生是这方面的权威,直接到这个医生的诊所或医院去登记,通常来讲,私人诊所里的专科医生都有自己的诊疗室,可做一些简单的处理,如果需要住院治疗或进行手术,则是由专科医生为病人联系床位,而这些大部分是在私立医院里进行的。当然,普通科医生有时也会推介到公立医院的医生那里,但往往这些医生很难约到,为了不耽误治疗,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病人还是会选择被推介到和私立医院有合约的医生那里。

    私人诊所和私立医院医生的收费差距很大,诊疗费从150港币到几千块都是常见,各种检查费用也是高的很,所以,一些公立医院的医生,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在积攒了一定的经验和口碑后,会自己出来成立诊所并挂靠在几家私立医院里或直接成为私立医院的常驻医生。

    于是,香港目前面临优秀医生从公立医院流失严重的问题,前段时间,有报道称,现在公立医院医生的工作量已经达到几年前的2倍,导致医生精神压力过大甚至有过几次请愿。

    在香港,医生靠的是口碑,为了让自己的客户源源不断,他们必须保证每一次治疗的准确,包括态度的友善,而医生挣的是诊疗费,口碑越高,收费自然相应上升,也许,这同样会存在一些问题,但至少,对于医生的付出,社会给予的回报是公平的,他们也会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尊重,这份职业,让他们自豪。相信,这样的循环,也会让病人感到些许踏实吧。

 冰蓝/图文

 

话匣子topic · 俞可

徐家汇教育家群落

    近期,沪上各界纷纷纪念上海开埠170周年。18431117日,清廷屈辱签下《江宁条约》,上海正式开埠,随即,由中西礼仪之争而引发的雍正禁教令戛然而止,天主教被视作劝人为善之教。远离城区的徐家汇因住民世代笃信天主教以及长眠于此的徐光启而香火不绝,法国天主教耶稣会遂择徐家汇为传教中心。

    我跟徐家汇因马相伯而结缘。世博召开前夕,文汇出版社隆重推出33卷本《海派文化丛书》,作为一份献礼,我有幸承担《海上教育家》的编撰使命。全书以马相伯开篇,不仅因为这位生于鸦片硝烟、卒于抗日烽火的百岁青年(于右任语)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毁家兴学之举,更是鉴于这位享有国家之光,人类之瑞(中共中央语)之誉的爱国老人在徐家汇培育了一个决定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教育家群落。

    把壮年全然倾注于洋务运动却仍对救国之道孜孜以求,已知天命的马相伯悻然返回幼年求学的徐家汇。虽蛰居徐家汇,但这位土生土长的西学大师不仅使梁启超、张元济等鸿儒程门立雪,且对在徐家汇求职的时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蔡元培极具感召力。1902年,蔡元培每日清晨随马相伯勤习拉丁文,黄炎培、胡敦复、李叔同等24名特班学生亦步亦趋,各地学子也竞相投于马相伯门下。震旦学院便横空出世,设在徐家汇观象台,以广延通儒,培养译才为办学宗旨。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学始。有欲通其外国语言文学,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革命救国之准备,请归我。一时,神州俊杰纷至沓来,且不乏翰林与孝廉公。在这所最早由国人创办的私立高校,马相伯毅然收纳遭清廷通缉的西北奇才于右任,并于1905年携手出走震旦、草创复旦。复旦首届毕业生中便有陈寅恪。1912年,上海光复,复旦的吴淞校舍已为光复军占用,立足无地,学生星散,学校中辍。因李公祠屋宇较多,可敷复旦校舍之用,复旦得以重生。直至1922年迁往江湾校区,复旦寄居于徐家汇李鸿章祠堂(今复旦中学)长达10年之久。

    梁启超,百年清华的一代宗师;张元济,南洋公学总理(校长),中国现代教材出版业的旗手;蔡元培,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永远的校长,被毛泽东尊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黄炎培,中国职业教育之父;胡敦复,中国第一流教育家(章士钊语),经他选拔赴美留学的庚款生梅贻琦、竺可桢、胡适、金邦正日后分别出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校长,1912年在沪创办的大同大学跻身民国沪上四大私立高校;李叔同,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拓荒者,与丰子恺的师生情有口皆碑;陈寅恪,清华园的教授之教授;于右任,因倡导欲建设新民国,当先建设新教育而被推选为上海大学首任校长,创下文有上大,武有黄埔之伟绩。尤其是于右任,无论身居何等高位,对待马相伯,始终执弟子礼,恭敬有加,常自称受业,并尊其为夫子,甚而道出诸如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肺腑之言。

    以徐家汇为基点,马相伯铺展了中国现代教育家的一张谱系,营造了中国现代教育家的一所精神家园,书写了中国现代教育史的一曲神话,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史的一个纪元。

    2011年,《上海教育》邀我开设海上教育家专栏,再度以马相伯开篇;每每国际学界挚友如欧洲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名誉会长米尔克博士来访,我便陪同他们一道在徐家汇用脚步丈量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我把研究生课堂迁至徐家汇,土山湾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欣喜地为此景留下影像;在我的指导下,研究生纷纷把徐家汇教育家群落定为毕业论文选题……

    在贺寿长文《百岁青年马相伯》中,于右任称颂恩师为民族一元老,精神常少年。正是依傍着徐家汇教育家群落,少年精神得以传承。

    作为一名沪上教育研究者,探究徐家汇何以把马相伯形塑成为国师(蒋介石语),马相伯又何以把徐家汇构筑成为教育家成长的乐园,便是我对徐家汇情缘的一份回报,亦为对上海开埠170周年的一份纪念。

 

体育漫谈sport · 公孙欠谀

花香满径

    2013年,李娜波澜不惊地拿到了亚洲球员在WTA的最高排名,世界第三,虽然这一年,她没有拿到一次四大公开赛的冠军。回顾全年的比赛,李娜的单打总战绩是4414负,14次失利中有4次是输给了小威、2次输给拉德万斯卡,分别有1次输给阿扎伦卡、莎拉波娃和科维托娃,另外5次是输给了TOP10以后的球员。在她所参加的15项赛事中12项都至少打进了八强、8项晋级四强,还收获了3个亚军和1个冠军。对她的发挥,两个字稳定,三个字很稳定,四个字非常稳定

    自从中国金花单飞以后,李娜已经习惯了一个人自由行走,所谓自由,并不是无端逞强,酗酒闹事,也不是无证驾驶肇事,而是驾轻就熟的能力和经验。记得年初我写过一篇关于她的文章《自由行走的花》,里面提到:她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世界一流选手,她具备与一切高手过招的素质……又一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个说法并非主观臆断。一路走来,花香满径,李娜树立的名望,成绩还在其次,她已经不再是需要靠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低年级小学生,更多的还是性格,她是一个个性直率,鲜明,能耐寂寞,能笑繁华,当泪则泪,当怒必怒的真实的人。

    撇开比赛来看,气质、性格和收放自如的气场是人们喜欢她的内在理由。稍微留意一下,很多优秀的运动员之所以赢得公众的认可,运动成绩是一方面,与众不同的自身气质和性格是关键,贝克汉姆是这样,奥尼尔是这样,詹姆斯是这样,齐达内是这样,林丹是这样。可以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也可以是低调、奢华、有内涵

    李娜还没有到要总结的时候,31岁的女子网球运动员虽然已经不年轻了,但对她来说,时候尚早,技术上不是就没有进步的空间,心理上也不是没有提升的空间。这一年,有目共睹,她更成熟,更稳定,更完美,打球时更像个大师,球场外更像个女人,面对友好的媒体,她像发言人,她会说:谢谢大家对我的宽容和包容,面对不友好的提问,她像正在发言的人,她会说:我需要对他们说什么吗?我觉得很奇怪,只是输了一场比赛而已。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31岁的运动员已经不再拥有一般意义上的优势,但李娜不是,31岁的李娜一直在进步是不争的事实,年龄只是写在纸上的数字,聪明、勤奋、努力能弥补年龄上的不足。

    要说遗憾,当然也有,2013年缺一个有分量的冠军,但只是相对的,不算大遗憾,没有打赢就是有差距。当李娜一次次刷新中国网球的新纪录时,有人说她就是为创造纪录而生的。对于特立独行的李娜来说,这样的高帽子并不受用,因为她早早就表明了心境:为自己而活。有人把小威列为李娜最后的对手,似乎赢了小威就超越了一切。肤浅!无疑李娜还将继续自由行走,未来的李娜,要思考的东西还很多,小威只是一个,运动成绩也只是一个,奖金和商业利益也只是一个和另一个,即使现在李娜退役,她足够享受现有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积累,即使打不过小威又怎样呢?

    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她还在准备着,或者,她已经准备好了,为的不是体验那一刻,而是要体验一生,享受着花香满径的人生。

 

心归何处anchor · 章沐

有敬畏心,才有自己

    是的,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不管对天、对地、对自然生态、对市场规律的敬畏等等,等等,都源于对人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说起这个话题,我总会想到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美国弗吉利亚州,主角是一位无业游民,叫本·哈里斯。哈里斯持因抢抢劫银行,并打死了一名企图反抗的银行职员而铛锒入狱。不久被法庭判处死刑,执刑时间,定在20121127日下午2点正。想不到,就在押赴刑场前的半个多小时,他死了,死于脑猝死。原来,他在按美国刑法规定在临死之前饱餐一顿的时候,不仅要求狱方提供了牛排、鲟鱼、披萨等上好菜肴,而且还点了一瓶红酒。狱中监视视频显示,1250分,他痛快地喝完这瓶红酒的最后一滴那一刻,突然嘴角歪斜,然后倒在了地上,挣扎了半小时就断气。法医就此确认,遭此脑猝死的死因,就是这瓶红酒的酒精。按说,反正是马上要执行死刑的人,死了倒省事了。

    可事情不是这样。哈里斯的家属一纸诉状将狱方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哈里斯猝死时间到死刑执行时的40分钟生命代价!这40分钟生命,是他在这世界的生存权,也是他与家人及家人与他的告别权。合计是360万美元!理由很雄辩:狱方早就知道哈里斯有随时会发生意外的高血压疾病而提供了酒类;当意外发生,在挣扎半小时中却没有实施抢救!

    结果,他的家属胜诉了。40分钟,价值是360万美元!

    法庭认为:尽管哈里斯即将被处死,但被剥夺生命之前,他依然受到法律保护,依然享有除政治选举权之外的其他各种权利,包括生存权。

    看似荒唐,然而,只要是人,都会对这种生命尊严的维护与敬畏精神所震撼。

    这岂止让人看到了一个罪犯生命的尊严?分明是在展示整个人类的尊严啊!

    在这方面,当代一位智者说的几句话,相当精彩,他说:敬畏之心是有利于社会的和平与稳定的。敬畏之心不仅出于对自然异象无知的恐惧,也不仅出于宗教情感和血脉认同,它实际上是人类得以安身立命并超越自我的一种基本态度,也是确证人类在宇宙万物中身份的标志。有敬畏心,才有自己。

    真理就这样寓于平淡无奇之中。

 

笔记本story · 金钱草

教女儿从容应对挫折

    女儿虽不是那种出类拔萃的孩子,但是,乐观开朗,遇到事情,拿得起放得下,有时候幽上一默,常让我捧腹,这除了天性使然,跟我的教育观很有关系。我始终认为,决定孩子一生幸福与否的,并非仅仅在于智力的高低,更多时候取决于孩子的心理素质。乐观开朗的心态比多考几个第一,对孩子一生更为重要。

    记得女儿两岁半时第一次赌气,跑到阳台上,背对着我们说:我不吃饭了,不理你们了!我没有放任不管,而是拉着女儿的手说:看着妈妈的眼睛,听妈妈说,你这样做,什么也解决不了,只是伤害了自己,对别人不起一点作用。有意见,可以告诉妈妈,只要有道理,妈妈可以听你的,你哭出来,喊出来,都比闷在心里好。看着女儿渐渐放松的神情,我又对女儿说:如果总是赌气,肚子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就爆炸了。女儿终于破涕为笑,从此以后,几乎没再赌气。通过这件事情,我想告诉女儿,赌气的害处,同时告诉她,遇到挫折,要学会沟通交流,学会调节情绪,千万别闷在心理,跟自己过不去。

    女儿一年级上学期没评上三好学生,这大大出乎她的意料,看到我就放声大哭,哽咽着说:妈妈,好多不如我的孩子,都评上了。看着女儿的样子,我很心疼,便请女儿去吃饺子,女儿摇摇头说吃不下。我说:那你陪妈妈去,妈妈饿了!我们娘俩来到饺子馆,我对女儿说:你肯定不是表现最好的孩子,而是那种可评可不评的孩子,对吗?女儿点点头。我又对女儿说:但是,你一直都是表现越来越好,在幼儿园小班、中班时,你都没选上参加六一舞蹈汇演,但大班毕业时,不就选上了?妈妈对你有信心,你会越来越优秀的。最后,我又对女儿说:告诉你个秘密,妈妈从没有当过三好学生,但依旧很快活。小时候没当过三好学生,对三十年以后的生活并没有影响。遇到事情,想想三年后、三十年后的情形,就不会太在意了。女儿终于完全放松了,高兴地吃起了饺子。倒是丈夫听说后,非常生气,对女儿说:没评上三好学生,还这样高兴,真没有自尊心。我替女儿辩解道:这说明孩子的心态很好,是三好学生重要,还是孩子的快乐心态重要?丈夫顿时无话可说。女儿在一年级结束时,还没有评上三好学生,这次她轻描淡写地说:妈妈,当不当三好学生,对以后的生活并没有影响,对吗?我很高兴女儿能这样说,这比她当上三好学生,更令我欣慰。其实,孩子的压力,多半来自父母,帮助孩子从容地应对挫折,学会自我释压,也是一种生存的艺术。

    我常跟女儿说:这个世界上,除了爸爸妈妈有责任抚养你,应该对你好,其他的人都没有这个义务,别人对你不好,那是正常的,别人对你好,你应该感激,要以感恩的态度对待生活。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女儿降低了对社会的要求,也就相对地提高了自己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有时候,女儿对我说,老师批评她了,有些情绪,我便对她说:你上学除了学知识外,还要改掉一些坏毛病,如果你有错,老师不批评你,那是对你不负责任,妈妈还要去找老师呢!这样一来,女儿不再有抵触行为,能够愉快地接受相反的意见,并且很少抱怨什么,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

    我想,孩子并不一定非要出人头地,功成名就,那样的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孩子终归要成为普通人,过寻常人的生活。如果他们成人以后,能够自食其力,独立生活,能够从容地面对挫折,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时时刻刻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这样的孩子又何尝不是成功的孩子呢?

 

聊书斋chatting · 清馨

「玫瑰人生」之「爱」

——再读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1920年-1995年)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以下简称《红与白》)194457月在上海《杂志》上连载,同年9月被收入《杂志》出版的小说集《传奇》。小说开篇写道:「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一般人作为爱情象征的「玫瑰」,在《红与白》中被张爱玲赋予了更多喻意,她的「红玫瑰」热情大方,浪漫率真,风姿绰约,是「太好的爱匠」,亦是诸多男性心里期盼邂逅的对象;她的「白玫瑰」身家清白,面目姣好,性情温和,且「从不出来交际」,更是许多男性眼中理想的妻子。她的「玫瑰」经过「人生」历练,终将幻变成「蚊子血」、「床前明月光」、「饭粘子」、「朱砂痣」等,所有的妙喻,好似一道灵动的「爱」之魔咒,至今在「张迷」们心中游荡……

    1994年,香港导演关锦鹏(1957年-)将《红与白》摄成同名电影,获台湾金马奖十项提名,并获最佳女主角(陈冲)、最佳电影音乐奖(《玫瑰香》小虫作曲)等五项大奖。2008年,中国新锐女导演田沁鑫将《红与白》改编成同名话剧,剧中所有重要台词均来自原著,为了更好表现男主人公佟振保周旋在妻子和情人之间的犹疑与彷徨,导演还别出心裁地让两个演员分别扮演振保的「真身」和「内心」。与「真身」相比,「内心」更单纯,更能大胆热烈地追求自己想要的,更符合现代人的梦想。话剧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场场爆满……通过现代人的演绎,「玫瑰」重新绽放,张爱玲作品亦焕发出新的生命……

    再读《红与白》,重新理解张爱玲笔下中国现代人欲望与现实的冲突,解读人性的矛盾,惊觉虽然经历了时代变迁,小说中人物的遭遇,仍与现实生活如此相近……以男主人公佟振保为例,他是30年代中国留学生,像现代中国许多所谓「海归精英」一样,曾受过外国文化的熏陶,有较多海外的知识和见解,神往爱情和婚姻的「中情西趣」,心中更充满各种欲望,但,归国后,却难免受到中国传统的规范和约束,承受多种文化冲突,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无可避免。香港岭南大学许子东教授说:「《红与白》中的佟振保,是张爱玲笔下最主要的男性形象之一,振保经常在做好人还是做真人之中挣扎,小说中非常精彩的片段是:振保结婚多年后,与情人娇蕊在公共汽车上的重逢,虽然,娇蕊的外表已是一种中年人的俗艳,但她表示,仍相信爱,并对振保说:是从你起,我才学会了,怎样,哎,认真的......爱到底是好的,虽然吃了苦,以后还是要爱的,……”振保听后,眼泪禁不住滔滔流下来”……也许直至这时,振保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原来他是爱娇蕊的。」上海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1954年-)亦说:「张爱玲小说中的玫瑰在男主人公振保心目中是个象征,是他的一个玫瑰色的梦。振保看似学问、事业、家庭完满,骨子里却已是千疮百孔。而娇蕊是张爱玲塑造得最好的女性,她虽是情场老手,但始终相信爱情、享受爱情、愿意奉献。其实张爱玲骨子里,还是相信爱的。」

    关于情感和人性的话题几乎是没有地域性和时效性的,张爱玲根植于中国,「爱情」一直是她精神生活的主题,其真实的感受也较易获得别人的理解和认同……其实,跟《红与白》中的佟振保类似,某些现代人身处「玫瑰人生」,却常感寂寞,需要「爱」的滋润,但不自信能获「真爱」,更无法理解:「爱」可以令人改变,可以由爱一个人开始,学懂去爱整个世界!「玫瑰」甜美但有刺,却可以互相激发、成长、磨合,让彼此获得自由和欢喜……这,或许就是与娇蕊重逢时,振保竟然会「滔滔流下泪来」,追想起此事,甚至对娇蕊「变老」也「妒忌起来」的缘故吧?正如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1921年-)所说:「人的灵魂通常都是给虚荣心和欲望支撑着的,把支撑拿走以后,人变成了什么样子…… 张爱玲说,她不愿意遵照古典的悲剧原则来写小说,因为人在兽欲和习俗双重压力之下,不可能像古典悲剧人物那样的有持续的崇高情感或热情的尽量发挥。」可见,张爱玲常常自以为参透了「爱」,却像很多现代人一样,放不下对「真爱」的执念,甚至在晚年,仍需用不停的书写和幻觉来支撑她的「玫瑰人生」……也许,把「爱」当作永恒的信仰,正是张爱玲作品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