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赏玩

发布时间:2013-11-20

欣赏

 

 

最后的晚餐是一个宗教题材,讲述了耶稣与其十二门徒聚餐的场景,主题为耶稣在晚宴上宣布被出卖的消息,而世界上以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上图)最为著名。而曾梵志的创作于2001年取材于达芬奇同名作品《最后的晚餐》(下图),同达·芬奇的形式上如出一辙,只是场景从西方转换到中国,人物由耶稣和门徒们转化为一群中国少年,晚餐变成吃西瓜。整幅画捕捉了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的面貌。据悉,曾志梵为了创作这幅作品,邀请了一班青年为其当模特儿,为每一个姿势都单独拍摄照片,以便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在这件作品中看到人物背景上有着狂草笔触的书法,是取材自中国常见的名人书法拓片挂图。该画作是曾梵志最具标志性的面具系列的晚期作品。

 

 

亿元拍品《最后的晚餐》真拍还是

在西方艺术界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尤伦斯夫妇,他们既是扶持中国当代艺术家成长的功臣,又是摧残中国当代艺术家前程的罪人。

 梁志伟

    在西方艺术界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尤伦斯夫妇,他们既是扶持中国当代艺术家成长的功臣,又是摧残中国当代艺术家前程的罪人。201310月香港苏富比秋拍,由尤伦斯夫妇清仓出货的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1.6亿港币成交,创下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的世界记录。买家是谁?猜语多多。有资深收藏家爆料,买家可能是尤伦斯持有股权的一家艺术品机构;也有业内人士猜测,可能是出手阔绰的卡塔尔公主。笔者以为,后者不可能,因为稍有宗教常识的人都会分析:中东的卡塔尔信奉的是伊斯兰教,而信奉伊斯兰教的公主怎么可能去拍一幅颇具基督教色彩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曾梵志模仿达·芬奇的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而修改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也就是一幅游戏之作而已,再剖析深刻一些,只是一幅政治恶作剧画。

    请看曾梵志《最后的晚餐》的画面,原世界名画耶稣率十二门徒的人物画像,全被改成戴红领巾者。凡在中国境内从小上过学,戴过红领巾的人都知道,少先队是共青团的助手。共青团是谁的助手,谁会不知道?那么,画家不改原画名称用意何在?

    也许有人会说,笔者政治敏感度太强,为一幅画上纲上线。不过笔者还是要提醒当代艺术家们一句话:改革开放之后,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艺术语境已宽松很多。但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不应该成为某些戴着艺术家收藏家皮帽的西方政治阴谋家的工具,不应该画那些嘲讽当下中国社会的政治讥讽画。

    再从画技、画艺、画面、画境方面来分析,有艺术评论家说这样的画作,不过是国外杂志插图画的东西,插图画卖1个多亿,简直是在侮辱中国人的智商

    通过以上文字,我们可以厘清三条思路:其一,中国当代艺术品《最后的晚餐》之拍卖,可能又是境外当代艺术品策划人策划的一场拍卖做局闹剧。其二,这类面具画,画艺本身不高,画家本人已放弃很久(曾梵志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已经多年不画面具这个符号,不可能疯狂复制获取市场上的巨额利润),怎么能荣登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排行榜?其三,某些西方当代艺术品收藏家推崇这类具有政治讥讽色彩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已被更多的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界人士认知;某些西方当代艺术品收藏家炒作这些具有政治讥讽色彩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已被更多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界人士看穿,他们的政治图谋,他们的商业机谋会愈来愈不能得逞,最终只能黯然离场。就像尤伦斯夫妇,几年来清仓出货出得差不多了,可以回欧洲老家颐养天年了。

    之所以说尤伦斯夫妇等为代表的西方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家,是扶植中国当代艺术家成长的功臣。的确,他们率先在20世纪80年代始,大量收藏中国一批当代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让他们的作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并让他们个个都改善生活、改善艺术环境创作,其中个别佼佼者,或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之所以说尤伦斯夫妇等为代表的西方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家,又是摧残中国当代艺术家前程的罪人,因为,不少颇具才华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被尤伦斯夫妇包装收买之后,都已成为尤伦斯夫妇们牟利商业艺术的追逐者,策划商业炒作的工具,而失去了更高境界的艺术追求,失去了更具个性化的艺术风貌,最终只会被当代艺术史无情淘汰。

 

眼力是这样练出来的

 

  雍正制壶名家邵元林制作的朱泥“美人肩”

 诸子

    现在我仍然四处买壶、卖掉,干这事儿我特别开心,钱没少挣,但最终又变成了壶。我想,玩壶的人各有方法体会心得,但有一条,得让自己越玩越有品、越开心,别越玩越回去,只认了钱。

    15年前我在北京开了一家著名的茶叶连锁店,接触的都是喜欢喝茶和爱壶的人,茶友们聚在一起除了喝茶闲聊,就是显摆自己的紫砂壶,这位说我那收着一把何壶,何道红的,现在少说也得十几万!那位明显不屑现在假的多着呢!

    耳濡目染,我也开始琢磨紫砂壶,并开始在北京各大古玩城买壶。十几年前懂紫砂壶的人不多,古玩城经常有一些从台湾回流回来的好壶,开价高无人问津,那些急于出手的老板总是第一个打电话告诉我,诸子,我这进了一把好壶,你过来瞅瞅!

    10年前,我在古玩城买过一把邵大亨的壶,卖家开价1万,我说太贵了,800块怎么样,人家说不行,不能低于5000,于是成交。付了钱之后,背后一堆人戳戳点点,说我就是一土大款,瞎花钱,肯定买贵了。我当时就想,你们懂什么!这把壶我闭着眼就能挣1万。3年后我将它上拍,挣了7万。但是如果留住了,今天值100万,直到现在还有好多人跟我找,你有大亨壶吗?现在想起来,那把壶真是卖漏了。

    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必须踏踏实实练眼力,浮着肯定走不远。我把大部头的紫砂名著买回来,整天看、琢磨、背——主要制式,制作年代,制壶名家,各有啥特点,文人壶是咋回事,蔓生十八式都有哪些,这些都是基本功,咱没啥文化,就靠用功,我整整背了5年资料,今天回过头看,这些都是必做的功课。

    但有些东西是背不会的,如配泥,什么是赵庄红泥、本山绿泥。还如一些特殊工艺,这些都是真功夫、绝活儿。6年前我买过一把名家仿石大彬的三足如意壶,属于名家仿名家,遗憾的是壶身有一道口子,盖上缺了一小块,我花12000元拿下,因为我确信就是名家仿的,因为这名家擅用三色泥,配泥不拘一格,而且善用熟泥,熟配熟非常不容易成型(一般都是生配熟),而且他配出来的颜色很古怪。为了验证我的判断,我特意找到宜兴二馆馆长,他说老诸你的判断没错。最后,北京的一位教授花50000元买走了这把壶,教授当时问我是如何判断的,我把上述特点讲给他听,他很服气,说你把卡号发给我吧,连壶都没看。

    记住了,紫砂最难的就是配泥,配泥都是秘不外宣的,谁见过大师之间交流配泥?所以要想成为一个紫砂鉴赏家,一定要懂料泥。就拿本山绿泥来说,它不是绿色,原矿泥是浅黄,经过1000度高温一烧,就成了米黄色。你看这把大一粒珠是清水泥做的,清水泥为纯的紫泥矿直接陈腐加工成熟泥,常称之普泥,干湿易掌握,稳定性高,黏性合理,容易成型。清水壶的特点是泥色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大小件作品都可展现紫砂特有的风华,使用越久越呈红润朴拙,显得非常古穆端庄。

    再说说特殊工艺。几年前我在大柳树环岛摊上买了把壶,卖壶的就是一收破烂的,他开价1000块,少500不卖,我打老远就看出这壶是道光名家邵景兰做的,因为这把壶使用了焐灰工艺,它是独特的紫砂装饰工艺,先烧成形,再进行抛光打磨,再上一层釉,二次入窑800-1000度烧才成。焐灰工艺始于清道光年间,乾隆时期到民国二三十年还在盛行,之后就失传了,所以量非常少。看见了好东西能放手?最后以400块拿下。

    好多经验都是钱买回来的,当你有了理论,最终还要回到市场上经受检验,最初几年我在地摊上看到一把壶,脑子里背过的东西一下子归了零。所以一定要理论加实战反复印证,反复琢磨,只有研究才能有心得,眼力就是这么磨练出来的。现在许多人为什么找我鉴定壶?因为我的实战经验太强了,我玩了近二十年的壶,100多万现金,买了卖,卖了买,如果不花钱你想出来?没门!

    我奉劝大家,90年代、2000年以后的壶别收藏了,都不是原矿泥,净是拼料,拼料要加入微量的氢化物,你感受不到,但时间久了壶会产生微裂。现代有好多所谓名家的壶,多少钱都不玩,没品!真正的好壶都是老壶,或是80年代以前的壶,那才是原矿泥。

    现在我仍然四处买壶、卖掉,干这事儿我特别开心,钱没少挣,但最终又变成了壶。我想,玩壶的人各有方法体会心得,但有一条,得让自己越玩越有品、越开心,别越玩越回去,只认了钱,没劲!

 

 

别去苏富比佳士得拍坑子货

 文道

    古玩行有一句行话,不怕买贵,就怕买错。这是前辈香港大古玩商人张宗宪的投资经验,亦是后辈上海大买家刘益谦的投资经验。

    每年春夏两季,笔者那些藏友都会拿着纽约苏富比、佳士得拍卖图录,到我的收藏馆请我与儿子同时帮忙参谋、打勾,他们认为中意的,也不是直接飞去纽约、伦敦苏富比、佳士得拍卖会现场去竞拍,而是像做股票吊篮头一般,拍前先委托吊上(出)一个高于估价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价,能以便宜价拍到最好,拍不到也无妨,下次再打勾,吊上篮头价再去拍。

    如苏富比、佳士得一件清乾隆民窑青花瓶精品,估价18万到20万元,我的朋友以20万为基数,加价百分之三十,即委托出价(吊篮头价)26万元,假如现场没其他人应价,我朋友委托的代理人,即苏富比、佳士得的雇员先应价20万元,这件器物就是以20万元拍卖价成交,佣金、运费等另外结算。不像境内不少中小拍卖行,知道有委托人已出最高委托价26万元,就会找人顶价,硬顶也要顶到26万元,以赚取更多的佣金或差价。

    由于笔者那些藏友常在苏富比、佳士得纽约、伦敦小拍上吊篮头价拍器物,笔者只能仅凭图片鉴文、鉴赏后,提出拍卖意见。但等拍卖会结束三五月,拍下的拍器运回上海后,笔者才有可能直接上手鉴定、鉴赏实物。当然,大多器物,图片鉴定与实物鉴定是一样的,但个别器物,图片鉴定与实物鉴定有差异。如:一件无款清中后期青花瓷瓶,小几十万元拍下的,笔者走近一看,大开门的真品,但细看喇叭型敞口,总感觉别扭;器型口与腹部连接处釉有差异,把手伸进大瓶一摸,问题出来了,原来此器瓶口与瓶身是清末民国时的老拼接器,新老胎连接处有一道用釉遮住的裂痕,肉眼轻易难辨,但手一摸真相大白,这种情况的器物,仅看图片难辨真伪。因此,这个小几十万元拍进的中低档货,想大几十万再卖出,不太可能了。只能在自己家里了,这不是坑子货是什么呢?

    再如,一件大几十万元拍进的清乾隆款青花龙纹大盘,当时仅看盘面正面图案,一条青花龙是典型的乾隆风格无疑。但是上手看拍回来的实物,大盘反面底足至盘沿是斜直面的,器型像嘉道大盘风格,盘正面青花龙首是正面花头像是乾隆风格,但是龙身之龙鳞画法比较纤细,柔软,龙盘无力,且大清乾隆年制款,六字款笔体无力,此器鉴定为清嘉庆比较合适,如鉴定为清乾隆比较勉强,属于学术争议的大盘。大几十万拍进,再想以超过百万元以清乾隆器卖出,真正懂行者,不会接盘。此器属于半坑子货,除非等清嘉庆器价格一路上涨。

    别去苏富比、佳士得拍中低档坑子货或低档垃圾货。终究,十件小几十万的器物,加起来就有小百万元,十件大几十万的器物,加起来就是大几百万元,数年后,这些钱要加起来,去苏富比、佳士得春秋大拍上,拍一件珍品、稀品,更有投资收藏利润。也就是说,古玩行有一句行话,不怕买贵,就怕买错。这是前辈香港大古玩商人张宗宪的投资经验,亦是后辈上海大买家刘益谦的投资经验。

 

 

玩得起的海南沉香

 元祥

    新世纪一批台湾玩家选择沉香进行炒作,一些珍品沉香如东南亚、印度出产的奇楠沉香手串炒到几十万一串,叫价过百万的亦有。一些供点香用的极品沉香亦炒到数百元一克,吸引了个别大款投资者,同时吓退了一批沉香收藏者。如有机会大家可去京城各大古玩城逛逛,其实真正经营得好的沉香商家,每个古玩市场只有那么几家,由此可见,高端型的沉香藏品难在收藏市场流行。

    其一沉香产地珍品稀品有限;其二沉香卖家炒家有限;其三沉香收藏投资者有限。近日,在一家古玩城采访,偶见二楼一家专营海南沉香的富侨,给了笔者不少启迪。该店主夫妇长年生活在海南岛,他们直接从海南岛沉香产地的村民手中进货,有造型的作为摆件供藏家收藏,有品质的供玩家点香之用,能切割、剪割成火柴棒般的细木条供烟民吸烟时驱逐烟气,换来的是一小房间的沉香香味;多余的沉香碎细皮、碎末供茶客泡茶饮用,一杯沉香茶沁人心肺,而这里的沉香普品仅近十元至数十元一克,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普通的沉香收藏者、投资者。

    由此,笔者可以得出这样的评判:能玩得起、藏得起东南亚、印度出产的奇楠沉香等珍品的玩家,在北京上海也屈指可数。收藏沉香珍品者,也偶尔享用而已。真正作为日常生活中能经常使用的且用得起的,还是选择国产的海南沉香为佳,真正能在普通的收藏大众中推广流行、使用的,笔者首选海南沉香。

 

 

编辑手记

   细想,做赏玩五六年,最有意思的事是遇见各色玩家。今年春天,与十几年前报社的同事叙旧聊天,才知他现已成为京城小有名气的紫砂玩家,电视台做嘉宾、博物馆邀讲座、朋友圈里忙鉴赏。他一口气跟我聊了几个小时玩紫砂壶的心得体会,且头头是道,看他开心地为紫砂忙碌,不由得想:人如果能专注一样东西,状态竟能如此地好。又想,是什么动力让他华丽转身?

    记忆中,每年我都要做紫砂壶,从一开始完全听别人讲故事,到今天自己也能听出、说出点门道,并学着玩玩了。我想,所谓收藏就是和某件东西偶遇,没缘由地从喜欢玩到玩出点门道,最终发现玩的其实是文化。正如我的朋友诸子,看似是在买与卖之间为利奔波,实为在紫砂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筛选、确认,他告诉我,经他手有上万把壶,但最终留给自己、永远不出售的都是清、民国名家制作的质朴、简洁的光货类,我想他的精神追求已然在这些壶里了。这就是紫砂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吧。

    说到文化的影响力,我也和大家聊聊不久前发生在拍卖界的一件大事:10月香港苏富比秋拍以1.6亿港币成交的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至今备受质疑,说阴谋论的有之,说资本投资中国的有之,总之众说纷纭。但谁又能否认这部创作于本世纪初的画作,暗合的不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呢?时代、经济、文化、传承、影响,收藏的逻辑大抵如此。我相信,各方争论改变不了市场的逻辑,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市场正在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今天梁志伟先生对这件亿元拍品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而赏析想让大家重温一下达·芬奇的传世名作《最后的晚餐》,当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画作在此刻相遇,不觉得它们是某种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