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走进长三角——江苏篇

发布时间:2013-11-20

    开篇语:2011年“走进珠三角”报道推出后,编辑部开始策划“走进长三角”系列报道。在与上海金融办和社科院陆家嘴金融中心交流过程中,我们确定“长三角”报道主题依旧放在企业这块蓝海。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们触摸到了变革中中国巨人朝气蓬勃但又疲惫的身影,我们试图用客观的文字还原记录,呈现她的剪影。

    “走进长三角”系列报道围绕上海,江苏,浙江和苏州四个行政区域分别刊登,通过采访调查,试图从行政区域的地理划分中延伸到对各版块经济发展模式共性与个性的挖掘。苏州独立于江苏的报道,源自于国家级产业园区的设立以及当地政府给予经营主体的“小政府大市场”的政策支持所呈现的独特性。

特别感谢上海金融办,社科院陆家嘴金融中心和上海,江苏,浙江和苏州分行对采访活动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走进长三角——江苏篇

 

江苏省中小企业非典型调查

苏南模式之后的江苏之路

 

在吴建国的福惠板材加工厂,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相似规模的板材企业在邳州官湖板材产业区有几十家。/郝洁

仓库里堆满准备发往中东市场的集装箱。福惠的产品目前已经占据了50%以上的中东市场。/郝洁

永安洲镇上骑车回家的工人。苏中经济的崛起使许多当地人选择回到家乡的工厂做工。/公孙欠谀

 

    按:改革开放初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代表的苏南模式和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代表的温州模式共同开创了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在金融大都会上海的辐射之下,两地的企业创造了长三角经济腾飞的神话。19865月,以四轮驱动、双轨运行为核心的苏北耿车模式的出现,再一次让江苏扬名全国。作为历史的产物,苏南模式耿车模式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属性,而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变、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涨、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山乡巨变,个体生存的多样性已经超越了单一理论上的归类,走出模式之争后,江苏的中小企业群体生存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表达。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江苏目前已有150万家中小企业,创造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解决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毋庸质疑,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采访组一路沿着苏南、苏中、苏北的区位板块,走访了相关企业,通过非典型调查的方式,记录当下江苏地区中小企业的现状,以此来寻找和发现这些企业筚路蓝缕背后所蕴涵的发展动力。

 

 本报记者 张瑾

    苏南:寻路转型

    80年代初期,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模板,苏南模式驰名全国,从根本上推动了江苏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转型。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外向型经济在江苏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环境的改变又一次催生了昆山模式苏州模式等多种经济形态。苏南的企业主们在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之后,开始寻找让自己的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路径,完成人生的二次创业

    张海滨是常州大阪硬质工具厂的社长,他的工厂就建在常州市新北区的西夏墅工业园。工具产业是西夏墅的传统产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随着西夏墅工具产业集中区的建设,西夏墅刀具的品牌更是名扬全国。张海滨2005年下海创业,工厂主要生产纺织用刀具,现在工厂规模有100多人。高端制造业的技术含量高,所以,对设备和工人的技术要求自然水涨船高,技术好的工人现在比较难找。像现在一个车间主任年薪都涨到20多万了,而我刚建厂的时候只有5万。张海滨有些无奈的说。还有设备问题,我们现有的设备不能满足高精度刀具的加工要求,所以有些定单根本做不了。很多老外看到机会,跑到镇上来卖机床。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我希望未来能够做设备的自主研发。中国的刀具企业和先进的跨国刀具企业相比,不但在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服务和管理水平上的差距更大。张海滨最近花重金聘请了一位新加坡人,负责工厂的全面管理。做企业,经营思路非常重要,刀具行业竞争激烈,必须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要不想办法解决,要不就等着被灭掉。

    与张海滨不同的是,常州帝豪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的孟章华选择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2007年,帝豪公司创立,武进是常州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的聚集地,镇上大大小小的企业有几百家,与这些企业相比,帝豪公司是一个有些另类的新生代。老板孟章华,名牌大学毕业、外企工作经历、游学迪拜都让这个年轻的80后创业者身上流露出一股优越的霸气。创业之初,孟章华开着车全国各地跑销售,跑得多了,很快就成了地板行业的专家2011年,公司开始从国内转向做出口,因为产品质量过硬,很快就打开了东欧、中东、东南亚、美洲等地区的市场。事业的顺遂却又让孟章华有了新的想法:几年做下来,觉得这个行业的技术含量太低了,公司要想发展,必须转变思路,走产销分离的路子,打造自己的品牌。到目前,孟章华的品牌之路还算顺利,现在在北京的大型家居卖场已经建立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店。一支80多人的营销团队继续开拓海外市场。别人都还没想到这一步,我是第一家。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孟章华很自信。

    常州民营企业发达,根据常州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2012年底常州注册企业数量达到8.5万户,个体工商户数量达到17.05万户,其中小企业客户超过8万户,总量占比达到 99.05%。钱小听是建行常州武进支行小企业业务部的经理,做信贷20多年了,这些年在和企业主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见证了这些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现在的企业对银行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信贷需求开始转向新型、专业银行服务。除了产品之外,感觉客户更关注的是效率,价格倒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毕竟企业在转型,银行的服务也需要转型啊。

    苏北:重整振兴

    起点最早,基础最好的苏南相比,苏北更多为人所熟知的是老工业基地的身份,有感于一南一北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有人把这种落差形容为断裂的江苏。近年来,随着苏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升温,特别是沿线高铁的建设,使苏北经济逐渐复苏。在特大型企业的产能提升与节能增效对当地经济主力拉动的同时,苏北地区的中小企业也凭借一己之力在弥合、修补着这条断裂带

    吴建国的福惠板材加工厂,就在位于离徐州市不远的邳县,这里是邳州官湖板材产业集群的发源地。镇上大大小小的板材企业有将近500家,而像福惠板材这样规模的有十几家。作为70后的创二代1997年,吴建国靠着父亲给的100万元做启动资金创业建厂,生产建筑用胶合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工厂已经颇具规模。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 福惠的产品目前已经占据了50%以上的中东市场。虽然不愁定单,但随着设备、原材料以及人员工资的不断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也是屡屡攀升,现在的人工成本是以每年10%-20%递增。一线工人的月工资大概在4000元左右,就连找个门卫,工资低于每年25000元人家都不干。站在堆满板材成品的仓库里,吴建国感慨道。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吴建国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我们现在主要做国外市场,肯尼亚已经有我们的产品了。随着新兴市场的不断开拓,企业应该还会有一个更好的五年吧。

    就在吴建国的板材寻路新兴市场的同时,在连云港的东海县,水晶企业至善坊却在摸索着一条独特的文化复兴之路

    “中国水晶之都东海,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县,江苏省硅材料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其水晶产业连续两年跻身中国百家产业集群。东海水晶产业真正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全县拥有水晶加工企业近2000多家,东海的水晶制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50%。孙睿是东海县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从自家三间平房里的水晶雕刻作坊到如今的水晶文化发展公司,孙睿带领至善坊走的是一条文化兴企的路。的确,与其他水晶企业的经营战略相比,孙睿的企业经营理念无疑充满着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一块水晶石,创意设计赋予他的艺术价值远大于简单切割打磨的价值,只有把传统的技艺结合中国文化,增加时尚的设计元素,进行艺术化设计,才是水晶产业发展的最好方向。”2008年,至善坊与东海县科教创业园区合作,实现了从传统作坊到现代企业的蜕变。创立自己的品牌对于一家小企业来说似乎显得有些奢侈,但孙睿却有信心:得到消费者精神上的价值认同,挖掘水晶的文化内涵。至善坊在未来一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

    近年来,为了缩小一南一北地区间的差异,江苏省政府对苏北采取了多项扶持措施,为引导企业加快实现产业转移,江苏省工商联和省政府苏北发展办公室合作,连续多年举办苏北地区投资贸易洽谈会、苏南苏北挂钩项目对接会,推动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仅2001年到2005年,苏南向苏北就转移了500万元以上的项目474个,项目投资128亿元。与此同时,为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当地的银行业通过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单独配置资源、实行差别化定价管理、打造特色专业支行、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业务处理流程等措施或手段,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国家、地方、银行多策并举的扶持使苏北的经济呈现出了后来居上的势头。

    “重整振兴,对吴建国、孙睿来说,也许不再只是个梦。

    苏中:中部崛起

    七月的泰州,刚下过一阵小雨,天气有些溽热。中午时分,高港区永安洲镇大街上,穿着工装的工人们从工厂里出来,骑着电动车回家休息。近几年,随着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镇上的企业越来越多,当地人也都不再到外地打工,选择回到家乡的工厂里做工。企业繁荣的背后是经济的发展,来自权威媒体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南通地区工业增加值达1037亿元,直追无锡;扬州达到812亿元,泰州为829亿元,与苏南发达城市常州的868亿元差距已经不大。

    华夏重工有限公司的总部就坐落在泰州高港区工业园,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有能力生产成套疏浚设备的企业,今年6月,华夏重工刚刚代表中国参加了在在比利时举办的第二十届世界疏浚大会。造船业是苏中地区的传统行业,南通、泰州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船舶产业集群。与其他船企不同的,从造船厂的打工仔到造船企业的大老板,再到成为行业楚翘,栾绍林兄弟俩带领华夏重工走的是一条技术革新的创业新路。2003年以后,随着国家围海造田政策兴起,海港疏浚设备的需求猛增,华夏公司看准商机开始上马挖泥船项目。造挖泥船对工人的技术要求更高。打个比方说,造船的工人就是贴瓷砖的手艺,而造挖泥船的工人就需要会砌墙了。因此,培养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自主设计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去年7月,由华夏重工自主设计制造的绞吸式挖泥船华夏重工壹号顺利下水,成为了行业内的热门话题。作为我国首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挖泥船,华夏重工壹号在同类船型中是技术含量最高、船体最大、效率最快。更为重要的是,全船除定位桩移船装置用液压驱动外,其余控制全部为电力驱动,既节能又环保,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打造绿色挖泥船的宗旨。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是生产疏浚设备的企业的竞争焦点。我们过去造的船,控制装置全部采用的都是液压的,这样的话,一旦油管泄露,非常容易造成海水污染。现在,经过技术改良,变为全电力驱动,很好的解决了环保问题。栾绍林介绍到,海港疏浚设备行业被欧洲垄断了170多年,我们能造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挖泥船,我觉得这不但是企业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对于企业和建行的缘分,栾绍林笑着讲起了一段往事,是不不成交。2009年,公司因为业务发展需要贷款,我想去建行贷,但弟弟说,根本不可能,大银行看不起小企业,不会贷给你的,不信我们就打赌。后来,我找到了建行的客户经理,没想到还真贷成了。这几年建行对我们的支持很大,当然还是希望在授信额度上能再增加些。

    记者从建行泰州分行了解到,从2009年小企业业务部成立至今,建行一直把小企业是建行的大客户作为服务小企业的一种价值理念。在资源配置上,优先向中小企业客户倾斜,在确保每年新增企业贷款规模不少于40%的比例用于小企业的同时,释放信贷存量,优先支持小企业发展,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就在7月,江苏省发布了《关于推进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的意见》,支持南通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支持扬州开展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泰州深化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

    既没有苏南的先天优势,也缺乏苏北的输血扶持,但苏中并没有选择止步不前。《江苏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南通、泰州、扬州三大造船基地产业集聚度力争超过90%,而随着扬州、泰州、南通三市新定位的公布,江苏版中部崛起战略已经清晰可见。

    结语:

    苏南一路向北,以个体镜像群体,微观江苏,梳理时代。

    从孟章华的独辟蹊径到吴建国的放眼国际,从孙睿的文化兴企到栾绍林的技术为王,江苏中小企业的发展就像一个动人的故事。虽然时代的背景在变,生存的环境在变,但不论艰难还是顺遂,企业主们积极地在困境中寻觅出路,在夹缝中锤炼内功,寻找上升方向,拓展生存空间,依靠人才、技术、品牌的支撑,努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这些企业身上所蕴涵的强大的、生发自本体的内生动力,就像火种一样,这或许才是江苏之路的基石。

 

 

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化发展

   在中小企业云集的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颇具活力的经济现象,已经成为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个区域内大量集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的发展过程。回溯历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江苏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上百个初具规模的产业集聚区。最初,这些产业集聚区大部分都集中于传统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集群内部更多的只是一种生产加工型企业的集聚,缺乏自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随着经济格局的调整变革,外资企业的进驻、产业链的延伸,江苏地区的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从而带动了新兴产业集群的逐渐壮大。目前,江苏省中小企业集群的格局主要以传统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为主,范围涉及纺织、服装、金属制品、建材、电器、轻工、船舶、等传统产业,也包括IT、环保、花木园艺等新兴产业。很多地区还形成了一些具有资源、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像苏北邳州官湖板材产业集群、常州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常州刀具产业集群、东海水晶产业集群、江苏船舶及配套特色产业基地等。以东海为例,作为闻名全国的水晶之都,在改革开放之初,水晶就已经成为了东海的富民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终于发展成为水晶产业。目前全县拥有水晶加工企业2000多家,有两个大型水晶批发市场。

    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背后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两者互为映照,相互促进。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促进了一批产业加速集聚;另一方面,产业集聚的过程,又推动了大量中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而产业集聚带来的直接效应是,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形成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最终形成对其他同类产业与企业的竞争优势。记者在江苏采访时了解到,在苏北的徐州,就有邳州板材、邳州大蒜等多个产业集群。而作为苏南的经济发达地区,常州的民营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了26个产业集群,仅武进地区就云集了木地板、纺织、液压机械、铁合金、灯具等多个产业集群,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另外,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还制造了品牌效应,常州现在已拥有中国强化木地板之都中国汽摩配名镇中国工具名镇中国灯具城中国织造名镇等一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这些都成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无形资产。

    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发展并非中国特色,被称做中小企业王国的意大利,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全国98%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意大利制造的传统产品也是其外贸出口的主力,正是这样的中小企业集群创造了二战后经济上的意大利奇迹,使意大利成为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意大利中小企业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地域同业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被称之为第三意大利现象。这一现象的实质就是中小企业的有序分布。意大利中小企业大部分存在于工业区,单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专业化是连结同一工业区的中小企业的纽带。工业区内具有中、小型规模的家庭企业,主要依靠将生产过程分割为一系列渐进的过程,构成了企业间商业和生产内在联系的网络。每个中小企业负责一个阶段,使工业区内企业彼此依赖的规模经济得以实现。

    任何经济模式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相匹配的产业环境,这个环境的营造包括政府、银行、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的支持。意大利的中小企业王国的发展史也是艰难异常,但这些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通过改进技术、加强管理、调整结构,最终在逆境中闯出了一条生路。

    对于一直在恶劣的环境中打拼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希望这样的未来不会太远。

    (根据有关资料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