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光影

发布时间:2013-12-04

海报赏析

    比较有名的电影也会有一些不那么有名的海报,它们是非常少见的。

 

 

    大河流过(美,1992

    主演:布拉德·皮特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

    看似一样的设计,但横版的鱼线飞到了画面外头,可说是“3D立体的。

 

 

    星战前传1(美,1999

    主演:伊万·麦克雷格

    导演:乔治·卢卡斯

    星战海报一贯是堆人物堆情节,但是都不如小孩版简简单单就泄露了一个贯穿全系列的情节。

 

 

    大地女孩(英,1998

    主演:凯瑟琳·麦克寇马克

    导演:大卫·李兰德

    先解释一下题目:大地女孩是源自Women's Land Army,这个二战中的英国组织也许应该译成:妇女农垦军。所以不是大地女孩这么浪漫,而是农垦女孩那样朴实。好像只有欧版DVD用了那个朴实版海报。

 

 

从“小不点儿”到“甜姐儿”(下)

——黄宗英的舞台生涯

 

黄宗英

 沈寂

    《蜕变》演出成功后,鼓舞了留在孤岛的人们的爱国热情,却也引起日寇的注意。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日方逼迫当时保守中立的公共租界当局,勒令上职停演《蜕变》。黄宗英正满腔热情投入演剧艺术中,忽然中断,不免沮丧和失望;又是大哥黄宗江鼓励她:等待机会。可是,几个月后,爆发太平洋战争,日军占领孤岛,人心惶惶,上职解散,艺术家们有的蛰伏,默默工作,有的彷徨,寻找可以谋生的机会。黄佐临组织苦干剧团,有石挥、张伐、穆宏、路珊等男女台柱。黄宗江不愿瑜亮同台,另找天地,兄妹加入洪谟和韩非出面组织的美艺剧团

    在姚克编剧的《楚霸王》中,演员分AB组,A组是舒适饰霸王,B组是张伐与黄宗英。A组上台时,黄宗英在幕后认真观赏虞姬的表演。轮到B组,黄宗英既遵守导演的指导,又参考A组虞姬的表演,加上她哥哥黄宗江描绘梅兰芳演《霸王别姬》时,虞姬的身段和手势,再融合她自身对事业献身的激情,她在台上成为又是角色又是自己的演员;而且虞姬的结局竟与尤三姐一样拔剑自刎。尤三姐忠贞,虞姬舍身,不同人物,不同处境,不同感情,表达了同一悲壮的献身精神。黄宗江不想让妙龄少女的小妹受到沉重的心灵创伤。一九四三年,美艺剧团、华艺剧团以及中艺、国华等剧团,由李伯龙负责,联合而成为同茂剧团,演员阵容强大,新生力量集中,有燕京大学的学生,他们演出现代生活的话剧《弄假成真》(杨绛编剧,章杰导演),就要黄宗英参加三幕短剧《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等话剧。我曾在金都大戏院观赏黄宗英与龚方合演的《君子好逑》。在《尤三姐》和《楚霸王》之后,黄宗英一个光彩转身,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喜剧演员。《君子好逑》的故事简单,一男一女,追求爱情,对话幽默而智慧。男主角龚方原名郭元同,师从俄罗斯音乐大师阿父穆洛夫学小提琴,曾在《大地》《长生殿》等话剧配乐,是一个好学有为的青年。这一次,他主演《君子好逑》,亲自在舞台上发挥他超凡的音乐才能,一架小提琴,在他灵巧的手指跳动中发出美妙的音乐。黄宗英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在龚方身前背后轻旋盘飞。在舞台上,在观众眼里,舞台消失,只留下君子和淑女陶醉在爱情中。

    《窈窕淑女》给观众留下奇妙的印象,使黄宗江对妹妹更大期望。当魏于潜根据法国嘉禾(Poul Garuatt)的《卖糖小女》改编为《甜姐儿》,黄宗江竭力说服导演让小妹担任主角。这剧情满溢着喜剧色彩,甜姐儿角色也正是和巧克力一样甜甜蜜蜜,讨人喜欢的女郎。由黄宗英主演,更使观众像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的糖,龚方在《甜姐儿》里没有角色,但他在排演时始终陪伴在旁,轻拉琴弓,配合黄宗英舞蹈的动作,演出成功,黄宗英因此获得甜姐儿的外号。从此,团里的艺友都叫她甜姐儿

    龚方追求黄宗英,无微不至。黄宗英的性格活泼、好动,他尽量使她高兴,投其所好。早晨,他俩骑着自行车,在顾家宅公园(法国公园)周边的浓荫下驰骋。夜晚,下戏后,他俩在静僻的路上,踏着月光,,或孩子般仰面数着天空的星星,此情此景,有乐声有诗意。黄宗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认为小妹与龚方是舞台上的绝配搭档,也将是可依可靠的终身伴侣。于是,他将小妹托付给龚方,自己突然离开上海,到内地那片广阔天地,寻找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话剧运动,并演一个小角色。他曾在《家》里演觉新,在《桃花·春雨·江南》里饰储南农,可是在《戏剧春秋》里,他竟一人前后饰三个小角色:一个顽固的绅士、酒吧间的老侍者和洋场少年吴景开。尤其是他饰演老侍者,几句简单的台词,几个简单的动作,活生生地表现了一个没有什么学识,又饱经沧桑的好心人的情感,使人想起李龟年的诗句:少年子弟江湖志,红粉佳人白了头。寂寞之情,欲哭无泪,黄宗江一人饰演三个小角色,堪称绝唱。

    可依可靠的大哥走了,小妹一时惆怅。相亲相爱的龚方相伴相慰,为了能牵手到老,龚方要求黄宗英到北方老家举行婚礼,永结伉俪。剧团里所有的朋友和圈内同人,听到喜讯,个个祝贺,为他们高兴,并举行聚会,为他们庆祝。

    那时正是八月中旬,是中秋团圆之期,黄宗英和龚方在北平六国饭店订婚,消息传到上海,大家都为他们祝福,想象着她俩重来上海时一定会是双宿双飞、百年好合的夫妻。黄宗英还亲笔写信给大哥报喜,请上海朋友转寄给在内地的黄宗江。相隔不久,他俩结婚的消息果然又传到上海,大家都以喝不到她俩的喜酒感到遗憾,希望她们回上海补请,一起欢饮。隔不上三天,竟传来龚方新婚后病重消息,接着是死亡的凶讯。大家都希望这是谣传,但噩耗终于为事实所证明。

    无忌斯人,至于斯极!海上友好,莫不同声悲悼。宗英寄给大哥的信刚托人送出,难道再告噩耗?大家对宗英寄于无限同情和怜爱。几位女演员默默哭泣,叹宗英红颜薄命。大家不知该如何安慰宗英,更不能想像今后的日子。寡妇守节,已是迂腐之论。龚方的家庭并不固执,只是黄宗英笃爱龚方,非但在龚方盖棺之日,一恸几绝,过后且日日以泪洗面,不思茶饭。经过悲痛的日日夜夜,黄宗英开始沉默,不再与外界接触,仿佛在人间消失。

    在上海的朋友们对宗英既关切又期待,希望她从悲痛中挣扎出来。不知是谁告知远在内地的黄宗江,他趁有人来沪之便,书信给上海朋友,面授计策:要他们上演《甜姐儿》,请黄宗英担任主角。朋友们抱着最大的希望,去试探宗英已沉浸海底的枯寂之心。黄宗英接到信,一遍遍读着,蓦然从噩梦中惊醒,是啊,她是个女性,遭到不幸,从此沉沦;但她是个演员,不能离开舞台,她要重演《甜姐儿》,因为无数仰慕热爱她的老观众要看。她刹那间一个回身,跳出沉痛的小天地,赶到上海,出现在朋友们面前的是和过去一样,满怀热情和生气的黄宗英。她仍住在桃源邨,小小的一间房,似乎安慰她的孤独,使她更容易寻找她遗落的梦。

    《甜姐儿》上演了!舞台上甜姐儿仍是那样甜。观众们仍能尝到她的甜,但谁能透视她内心的苦闷呢?!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她在上台前想起了初演《甜姐儿》时的情景,她怀念着龚方。龚方与她永别了。除了他的遗容尚能在照片上瞻仰外,即使能飞身到北平的郊外,所见到的只是石碑和黄土而已。

    演员白沉写一首悼念龚方的诗。黄宗英在上海出版的《杂志》上发表一篇散文《足迹》,题目旁刊登一帧照片,她伫立在龚方墓旁。散文不长,字字血,行行泪。记述她与龚方如何一步一步走近,又一步一步分离,以后不知走向何方。写得哀婉沉痛,读来令人心碎。

    黄宗英留沪数月,一改以往的悲观。接到大哥从远方寄给她鼓励她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信札。她又任着过去活泼的性情,一度传出几个男演员追求她的信息。她在主演《豆蔻年华》和重演《甜姐儿》之后,又悄然离开上海,到北京去了。

    自此,黄宗英告别了悲欢离合的舞台生涯。(完)

 

 

爱看电影的人

 知遇

    一个人爱看电影,很容易就能被朋友们记住。

    因为每当他们发现一场自己感兴趣的新电影时,就会想起,啊,我记得我有个朋友,他特别爱看电影,找他一起看。或是,当发现一部电影好看,总会第一时间惦记,这么好的电影,一定要推荐给那谁谁。

    ——那是一个爱看电影的人。

    这真是一个贴心而又倍感温暖的标签。

    可是,朋友们,你们还记不记得,知不知道,自己身后的那两个人,他们是不是也是那个爱看电影的人

    ——今晚八点半,人民公园大门外,第五根电线杆底下见。

    ——不见不散。

    在那个和现在比起来通讯相当于刀耕火种的年代,曾经有过那样的年轻人,满怀雀跃地分走两张草纸票根,为一场期待已久的电影,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后来,这样的年轻人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一场光影共赏,而将手牵在了一起。

    那是属于一个时代纯净无瑕的烙印。

    接着,那样的年轻人张开双手,抱起了属于他们的新生命——那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

    他们把你我从单位托儿所里接出来,抱在怀里,手里捏着单位工厂发的工会活动劳保福利的那张电影票,带我们买上好吃的,开心地把我们带进电影院,放在座位上,接着兴高采烈地看起我们那个年龄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无论我们怎么哭闹什么时候完啊”“我们走吧的抗议,也还是楞坚持着把整场电影给看完。

    然后不知道从几时起,家里家外忙不完做不尽的事情,这些曾经的年轻人不再年轻,搂在怀里的孩子也都一夕之间长得比自己还高,该忙的似乎也终忙完,他们却再记不起,自己究竟已经多少年没有再进过电影院。

    ——去看场电影吧。

    我们这样说。

    ——不去。一场电影一百块钱,干点什么不成啊。

    他们却这样说。

    ——可是你们不是喜欢看电影吗?

    我们坚持道。

    ——在电脑上看看就行了。

    他们却又这样坚持。

    继续守在20寸的液晶屏幕前,孜孜不倦地在那里看电影

    终于忍不下去,直接先斩后奏地买了一对票子递到他们手里:已经买了不能退了,到时候去看。

    于是就那样半推半就,被领着来到电影院所在的商城门口。站在那里端详了片刻,他慢悠悠地说:这里有电影院?”“是啊。”“连块招牌都没有,谁知道这里有电影院?

    进了商城来到电影院的大厅,发现他们完全辨不清楚现代院线的结构布置,哪里售票哪里入场都不知道。那边是卖饮料的吗?她指着正在选票的人问。那里是卖票的……柜台上有一台嵌入屏幕,可以选位置。

    不,这些一点也不好笑。

    当他们捏着热敏纸打印的电影票走进检票口,从工作人员手上接过3D眼镜时,准备走进电影院观赏他们的第一部3D电影时,他们的背影,正被站在身后那个曾经搂在怀里的孩子目送。

    那一刻,所谓父母子女一场的那一幕《目送》,像每秒钟24格的胶片被卷进时光长河的放映机里一般,每一个时间刻度卡着胶片孔,转动出呲啦啦的拷贝声音,鲜活上映。

    大约再没有什么,能比那一幕更生动地将目送这个词演绎,而也绝无一个导演,能够制造出比这一刻更直击人心的光影。

    ——怎么样,3D电影好看吗?晕吗?

    ——不晕,一点都不晕。草啊花啊树叶啊,都像扑到眼前来了似的。

    ……

    我没记错,你们是和我一样爱看电影的人。

    爸,妈,我一定再请你们看电影。

 

 

电影——“去看

    自从1980年代中期起,家庭娱乐在电影也的总体经济收入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因素。在1985年至2002年之间,录像机成为美国家庭的一个标准特征。91%以上的家庭拥有一台或多台录像机。从1997年技术的引入到现在,DVD市场的扩大更是显著的且不寻常的。5年之内,DVD的销售量从32万台激增到2510万台。不同牌子的DVD600种增加到2万种。2002年,35%以上的美国家庭拥有DVD。当年的票房收入是95亿美元,而从销售和租借录像带和DVD的收益是它的两倍多,达到220亿美元。

    家庭娱乐不仅包括放映录像带。1975年,家庭票房开始通过卫星箱电缆用户发送电影和其他娱乐节目。家庭影院频道(简称HBO)因而引入一种额外费用的服务,增加了基本的网络服务。网络服务在几十年里一直处于困境,为边缘地区的观众提供广播节目,接收信号很差。

    现在,有7200多万网络用户(也就是美国用户的2/3),其中一半订阅了额外收费频道,他们播放好莱坞电影和家庭影院频道。尽管电影院的观众仍然过很多,但越来越多的观众已经成为录像观众,在自己舒适的家里观看各种影片。

    不过,正如电影的出现并没有摧毁剧院,电视的出现也没有摧毁电影一样,家庭录像的出现也没有让电影毁灭。事实上,业内分析人员认为,现代观看电影的人数比1950年代增加了。尽管有这种全新的居家录像技术,但是电影——在电影院为公众播放的活动影像——将继续幸存下来,并依然是大众流行的娱乐方式。那种深处富丽堂皇的,拥有6个数码声道的影院,欣赏40-50英尺(约12-15)的银幕上放映的35毫米电影的体验最终是无法取代的。

    根据《美国电影美国文化》一书整理改编

 

 

编辑手记

    2013年最后一块光影版,就像又回到了原点——我们为什么还在坚持去影院看电影,并且仍然痴迷这种古老的方式?

    就像自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电子书之于纸质书一样,DVD的发展浪潮曾经让影院一度陷入低谷,在经过十余年的黄金期后,人们却又重投影院的怀抱。所谓的“去看”电影,也仅仅默认“去电影院看”,而非“回家看”。在不可以随意走动、不能大声喧哗、不能任意吃东西,不能随便讲电话发短信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融入胶片所定格的世界。但是家庭影院的自由性和随意性,恰恰可以将这种融合轻易打断。在试过之后,我们才发现其实自己不需要这种自由和随意,而是在这个把小时里,完全去过另一种人生。

    其实,人人都爱看电影。包括你我,也包括我们曾误认为“不爱看”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