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走进长三角——苏州篇(下)

发布时间:2013-12-04

    记者的话:作为长三角腹地城市的苏州太仓,凭借沿江、沿海、沿沪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吸引了大批世界顶级德企入驻,在当地形成了精密机械加工、汽车配件制造、新型建筑材料三大产业,创造了县域经济增速全省第一的奇迹。截止到20136月,太仓规模以上德企总数已达76家,总产值246亿元,亩均产值824.8万元。太仓不仅成为举世闻名的“德企之乡”,而且正式被国家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授予中国唯一一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

    一向严谨挑剔的德商,何以在地域、经济、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太仓茁壮成长起来?五月中旬,“走进长三角”采访组来到苏州太仓,实地探寻德企在华“生长”法则。如今距采访之时已半年有余,除了规模和产出的稳步增加,这些德企的运作仍然如常,依然深入专注领域,依然经常说“NO”,依然对人才流动有严格的规定……正是因为这些“不变”,让其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能够保持企业最初的目标和方向,也是德企能够长盛不衰的法则之一。对于正在经历巨变的民营企业而言,坚持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脉络,或许也是转型升级应有的题中之义。

 

 

聚焦太仓

——探寻德企在华生长法则

 

    拐上高迈特(太仓)有限公司的二楼,便能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式的企业宣传画,展示了公司总部全球大会的场景。严谨的德国人更愿意用轻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企业文化。

 

持续地成长性,激发顾客热情,效率、企业文化……”都需员工谨记在心。

 

 本报特约记者 李莉

    每天早晨,舍弗勒集团满载专家、高管、技术人员的18辆外包班车,都会从上海、无锡、苏州方向驶入太仓市区,成为这个小城一道独特的风景。太仓是个小城,德国人还是喜欢大城市生活,太仓办厂,上海安家是个普遍现象。每到周末还要加开南京、昆山两条线路!家住苏州城区的全球轴承巨头舍弗勒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对外公共事务总监甫琛,每天都要在班车上度过3个小时。

    “太仓到上海的距离,相当于德国城市贝斯汉姆到斯图加特的距离,贝斯汉姆是高迈特德国总部的地址,斯图加特是奔驰总部的地址,作为奔驰、大众的配套商,高迈特是2005年跟随奔驰、大众进入中国的。高迈特精密刀具(太仓)财务总监邓小龙曾到德国总部实习三个月,他这样解释高迈特在太仓设址的原因。

    跟舍弗勒、高迈特一样,落户太仓的德企产业集中度很高,大多从事精密机械制造和汽车配件生产。因为德企的聚集效应,太仓每1000个人中就有一个德国人,随着德国酒吧、香肠店、洗衣店的进驻,这个典型的江南小镇弥漫着浓厚的德国风情,德国人亲昵地称太仓为中国的小施瓦本,在德商的口口相传下,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本土。

隐型的单打冠军

    “高迈特是世界金属切削刀具领域领导者,他们相信自己的刀具是世界上最好的,无可替代,从来不担心产品卖不出去!在高迈特产品展厅,邓小龙指着那些像艺术品一样精美的精密刀具介绍说。

    在业界,高迈特一直被誉为来自德国的孔加工专家,其旗下的KOMETJELDIHART都是国际顶尖的专业刀具品牌。比如在2012年上海东博展上引起轰动的U轴刀具系统,能在加工中心上实现车削功能,明显提高了重复定位精度,使加工产品达到了艺术级水准;另一结合蓝牙技术的MicroKom bluFlexTM刀具系统,能在不停机状态下,对原加工程序进行微调,是一项创新经典之作。凭借专注于孔加工领域的绝对优势,高迈特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在刀具市场的高占有率,2012年,在中国汽车生产总体放缓的情况下,高迈特的营销业绩却逆势飞扬,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同样,舍弗勒(中国)也是这样一家公司。在世界轴承网上,舍弗勒的对手只有三两家,我们因为一直专注生产汽车发动机零配件,避开了行业过度竞争,降低了生产成本,是世界第二大轴承制造商。甫琛的这番介绍同样充满自信。

    太仓还有一家只有一名工人的德资牛企,能生产大到起重运输机械、小到心脏起搏器的驱动设备,一个人的产值就是100万,被形象地称为单打冠军。在工业新区,这样的企业很多,第一家落户太仓的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汽车安全带卷簧,产品很不起眼却占据全球60%的市场份额;托克斯公司主要产品气液增加缸,在同类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中占比九成以上;通快公司生产的激光加工中心,是世界上最好的机床产品。

    这些世界顶级单打冠军的共同点就是小而精:规模不大、用工不多,却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汽车、建筑、塑料以及中小型机械行业配套,产业结构特色明显,在生产、市场和技术领域全球领先,不是最大,却是最好

德国人不追求大而全,不倾向于扩张、做大规模,他们往往认准一个方向,几代人都专注于某个远离大众视野的细小领域,做专做精,成为全球佼佼者。邓小龙所在的高迈特集团成立于1918年,总公司在扩张过程中,并没有开发全方位的金属切削系列,只是购买了与刀具关系最密切的、拥有世界顶级技术的一家瑞士涂层公司,历经90余年努力,发展成为世界上金属切削刀具领域的领导者。

 

德国人拧螺丝,流程上要求拧四圈,就拧四圈,就是松了也不肯再拧一圈。因为拧五圈的螺丝不是标准产品,而是上一道工序造成的误差。要是中国工人肯定会顺手拧紧了!

    这些拥有世界顶级技术的德企,在核心技术保护上都采取了严密防守的姿态。为降低经营成本,德企一直追求高管本土化,但核心技术人员一直由德方人员担任。比如,高迈特和舍弗勒的其他几个高管都是中国人,但掌握核心技术的营运总监却一直由德国人担任。邓小龙说,在金融危机中,高迈特首先裁掉的就是中方技术人员,因为在公司的营业收入中,80%是贸易收入,只要是标准产品都由德方进口,非标准产品才在本土生产。舍弗勒也一样,技术服务以中国人为主,核心技术德方为主。

 德国人的脑袋是方的!

    “德国人的脑袋是方的,不是圆的!不会变通!曾跟德国培训师打过交道的太仓健雄职业学院财务处长史菊林对德国人的做事严谨印象深刻。

    由于德国制造对产业工人的苛刻要求,很多德企与当地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按照德国标准定制操作工人。一根线,怎么穿到零件里、用多少时间都有严格规定。刀具要按顺序摆放在钳工台上,用完要放回原处,要求闭着眼睛都能摸到!对中国产业工人不认可的德国企业,宁可费时、费钱、费力从源头培训,也不凑合。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大量欧美、日企、韩企、台企,像这种一板一眼的员工培训模式只有德企能够做到,舍弗勒集团除了本身建有培训中心外,从2007年开始与健雄职业学院联合开办舍弗勒班,每年培养30-40个德国标准的一线工人。

    “德国人的严谨到了刻板的程度!甫琛介绍道,舍弗勒对职业防护有严格规定,由于是机械行业,噪音、产品部件滚动不可避免,厂方为一线工人配备了耳塞以及绝缘防砸的工作鞋,有的工人嫌耳塞佩戴麻烦,有的嫌工作鞋笨重、不透气,不愿配合。厂方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初次提醒,再次警告,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制度是不可以变通的,这在德企是个人人都明白的道理。

    邓小龙对德商死板、不变通的总结更加直接——“德国人喜欢说不!对于未经母公司同意的修改图纸建议,不能,按照德国标准做!;对不按合同提高产量的建议,不行!;对延长交货期的请求,不理!;对通常的市场潜规则,不协调。德国人的让灵活机动、脑袋是圆的的中国人很难理解。

    “在太仓的德企组织了一个德国商会,有个不成文规定,不能相互挖人!像邓小龙这个级别的中层管理人员以及德企的技术蓝领都上了黑名单,不能随便流动。曾经有一家企业的高管离职去了另一家德企,企业老总以违反约定为由提起申诉,接收企业立即辞退。对于从事精密机械加工行业的德企来说,互相挖脚不仅会带来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而且会使整个行业的生产经营处于无序状态。邓小龙解释道。

    “德国人拧螺丝,流程上要求拧四圈,就拧四圈,就是松了也不肯再拧一圈。因为拧五圈的螺丝不是标准产品,而是上一道工序造成的误差。要是中国工人肯定会顺手拧紧了!史菊林说这种死心眼子,表面上降低了效率,实际上加速了总体进程,提高了整个系统的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在生产流程、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方面,德企往往没有变通余地,但涉及到员工个人利益时,就比较灵活了。甫琛来舍弗勒已经八年了,此前分别在民企和事业单位呆过多年,除了对外公共事务总监这个职务外,还担任党支部书记和工会主席,这种复杂经历和复合身份使他时刻用一种比较的眼光看待德企。

    他举了个例子,车间一新来小伙子,偷着开叉车,把车间卷门撞了个洞,那个门价值不菲,维护一次就要8000元钱,对于这种明显违规的行为,厂方只是象征性地连扣了他几个月500元钱,给了小伙子一个成长改正的机会。

    在高迈特厂区,有专门的健身房、午餐室,厂方每天提供一顿免费午餐。在二楼走廊的墙上,有一幅总部全球大会的漫画,夸张搞笑地展示了会议场景,轻松地将公司企业文化传递到了全球每一位员工,让人看到了严谨呆板的德国人幽默风趣的一面。在高迈特没有越位这个概念,一线工人可以直接向总经理提建议,总经理办公室就在隔壁,天天开着门,欢迎大家随时拜访!邓小龙说自己如今已经不能适应国企里分明的层级关系。前不久新来的中方老总经常迟到,总部的财务董事长来视察时,邓小龙当着老总的面向总部领导告了一状,老总虽然比较尴尬,但也很痛快地接受了批评。

    舍弗勒内部有一个公司贴吧,放在全球服务器上,甫琛说,只要不是有针对性的人身攻击,可以自由投诉,厂方会有专人跟进、沟通、疏导。这无疑打开了上下左右的沟通渠道,第一时间消除了矛盾隐患。

    “德企没有加班一说,因为加班就要给钱,德企是严格遵守劳动法的。如果存在加班现象,德方更倾向于从能力、效率、流程方面找原因。邓小龙谈了高迈特的情况。而舍弗勒每天准时出发的18辆班车,也从另一面验证了这种说法。

2008年金融危机时,订单减少,舍弗勒按照法律规定,赔偿了几个月的工资,裁减了100多人,之后形势好转,又都招回来了。甫琛说由于福利待遇好,在目前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舍弗勒不仅没有遭遇用工荒,而且一席难求。德企实行的是人性化管理,在这里工作,有尊严、有保障,在太仓,德企是排在公务员、大型国企以后最好的职业选择。这为德企在太仓的发展,吸引了足够的劳动力。甫琛总结道。

 

每年的AHK考试,学生要根据考试图纸独立完成切割、钻孔、铣削、冲压等所有工序,做成几十个零部件,最后组装成整套模具。考试光材料费就要1000多元,学生要在车间里呆一天,饭都是派人送进去的。

双元制催生金牌蓝领

    “今年的模具中德班毕业生36人,早就被博世等9个公司瓜分完了。”6月6,在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中德班AHK实践考试现场,机电工程系教研室主任倪红海指着考场上36名身穿西门子、舍弗勒、博世等知名德企工装的学生向媒体介绍。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大一时就被德企挑走了,每月德企还向他们支付补贴,只要通过AHK职业资格考试,企业就会与他们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进入德企后,他们属于技术工人,主要负责模具维修制造等,发展好的话,可以做到工程师。

    近年来,健雄职业学院双元制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抢手货,除了很大一部分直接进入德企外,每年还有3040名学生被军工企业挖走,成为技术军官。德企每从健雄吸收一名技术工人,就要支付学院1.4万元的培养费。在双元制教育模式带动下,该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2012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8.89%,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健雄无疑创造了一个就业神话。

    “是德企对技术蓝领的特殊要求,催生了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产生。史菊林这样解释双元制教育模式对健雄带来的深刻影响。当初德企落户太仓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技能型一线员工的大量需求。这些德企拥有国际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成果,是典型的德国制造,需要大量本地优秀技工支持。当时太仓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很薄弱,实践时间短、仪器落后,学生进入企业后需要很长磨合期,难以满足德企的需要。

    在太仓市委市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德国双元制模式被引进到太仓,该模式采用德国教材,按照德国的标准培训操作工人,实施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的模块教学,学生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一毕业就能顶岗操作。目前太仓已经设立了包括AHK-健雄培训中心在内的四家双元制教育模式培训中心,和90%以上的德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每年的AHK考试,都要两天时间,试卷都是德国出的,德国商会来人监考,考试流程也完全德国化,主要考验技能、应变能力。实践考试时,学生要根据考试图纸独立完成切割、钻孔、铣削、冲压等所有工序,做成几十个零部件,最后组装成整套模具。这个考试光材料费就要1000多元,学生要在车间里呆一天,饭都是派人送进去的。史菊林说学生考试合格后,不仅有健雄学院的毕业证书,还能获得AHK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由德国工商大会德国总部授权,与德国境内证书有同等效力。德国商会全球机构承认,是全球通用的硬通货,学生到哪里都不愁饭吃!

    “中德班的学生多在大一或大二就被企业签约,在学校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再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培训。企业使用一般工人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加工完成一个零部件,而双元制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一秒钟就可以加工完成两个零部件。史菊林说。王芳是2009舍弗勒班上唯一一名女生,在校期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AHK证书考试,毕业仅一年,就直接在实习部转正,并走上了公司车间生产控制的管理岗位,主要负责生产线的生产计划安排、追踪和维护生产与计划的高效一致,确保车间的产品质量与产值的递增,是车间挑大梁的角色。因为表现突出,她还作为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的唯一代表前往德国参加了舍弗勒公司全球学徒工会议,并得到了公司董事长舍弗勒女士的接见。

    因为德企的需要,德国双元制教育在太仓实现了本土化,为德企培养了一支能将德国制造科技转变成产品的高水准技术工人队伍,也使健雄毕业生成了长三角地带炙手可热的金牌蓝领,这与今年国内史上最难就业季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动摇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今年健雄舍弗勒班报名火爆就是又一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