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风物

发布时间:2013-12-25

 

 

    如果说,街头的酒吧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时尚指数,那么,城中的菜市场映照出的无疑是这个城市人群最接地气的生活形态。民以食为天,吃是头等大事,说到底,小民人生离不了饮食男女,琐碎、具体,没办法忽略。菜场迎合着重庆人的饮食偏好,有重庆人生活本来的模样,不加掩饰的凌乱,却遵循自己乱的章法。重庆是个无辣不欢的城市,与吃有关的事物总会勾起人对“火锅”的联想,哪怕只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菜市场,也会幻想出青菜在红油锅里的翻滚。从菜场到火锅,本都是饭桌上的小零碎,却成就了满身烟火气的另一个版本的城市生活史,就像这对偶遇的含饴弄孙的夫妻,让你看到新鲜的希望的生长。当然,重庆不能没有解放碑,不管世事如何变迁,解放碑都不动声色地矗立着,审视着时代的辗转腾挪,她既是这个城市摩登的地标,更是一段站着的历史。

    去这个菜场拍摄,要下一段坡。山城的路,除了上坡,就是下坡,左突右冲之间,就有了跌宕起伏。对重庆人来说,上上下下,习惯了,自然也就平坦了,就像生活。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邓立亚/摄(吉林省分行)

 

 

 

郝洁/摄(江苏省徐州分行)

 

在重庆

本报记者 张小雅

    第一次到重庆,感觉从零开始。

    首先是交通,车子在山道上左冲右突,拐弯处司机师傅依然会豪气地加速。红绿灯不明的路上,车与人分道而行却又相互混杂。每个人都像躲蘑菇的超级玛丽,外乡人没个四五分钟是过不去的——你刚想往前探几步,却发现车子毫无减速之意,无奈再缩回来,或只能呆呆站在中间。索性迈开大步去,司机会在到跟前时地猛踩刹车,还未等后脚走完,又地油门而去。只留下你独自咕哝一句这暴脾气!

    体验一个城市,得从开始,重庆更不例外,到重庆,吃特色是不可少的。随便找了家大排档,老板娘麻利儿地过来招呼我们:吃啥子哟?还未等决定,便不容分说抽开椅子,抹了桌子,倒了茶水,我们只得顺势坐下——就它吧。夜已深,不适合饕餮,小菜才宜人。川北凉粉,凉拌藕丁辅以麻婆豆腐和酸菜面刚刚好,友人觉得过于单薄,又添鱼鲜——就在江边,哪有不吃鱼的道理?只可惜我们不擅食辣,只得做成红烧。

    周围自制饮料售卖的小贩还未等点完菜便偎在旁边。看样子50岁左右,8个暖壶的重量把他的背压得有些驼,一脸疲惫,看我们的目光却坚定不移。我们没要,他便一直站着。不知道是谁说尝一尝吧,我们也就附议了。

    巴蜀两地将川食成就为红遍大江南北的第一大菜系,非一定级别的食客可能分辨不出二者区别,友人却坚持渝地比蜀地的口味更重,麻和辣都更直接,油也更重。后厨已经传来爆香麻椒的呛味,川北凉粉一上桌,方还叫嚷完全不饿的人就先下了筷子。将炸黑的麻椒拌开,混着煸过辣椒的油,裹着白色的粉儿——像重庆人的脾气,分明、直接、印象深刻。

    认识的重庆人,几乎都很在意撇清重庆四川,或者重庆成都的关系。说是重庆人直爽,有什么说什么,成都人假打,说话嗲嗲的。反过来,成都人会说,成都人文雅和气,重庆人会为两毛钱动刀。其实要让上海人、广东人、浙江人来区分,还真难,在别人听来,都是四川方言,没分别。就像火锅口味一样,外行吃来也分不清谁重谁轻。可对于巴人而言,这似乎很重要。不仅是地域分隔,而是族人性格不能混淆的原则问题。川西多为平原盆地,又有都江堰早早杜绝了水患,沃野良田造就了柔软知足的民性,走在街上无不是喝茶闲聊麻将推倒的声音。然重庆的自然条件则恶劣得多,前水后山决定了基本没有农业的立足之地,也让重庆赢得火炉之称。巴人多为湖广移民,码头为生,养成了勇闯彪悍的民风。至今,重庆人也愿意在外闯荡,尤其是有外貌优势的女孩子。重庆的马路就是山路,孩子从学会走路起也学会了爬山,原本被环境逼出来的执拗不屈在火炉的熔炼中流进血液,成为基因。但残酷的环境也锻炼了重庆人的乐观幽默,战争侵袭的年代,重庆人依然会在断壁上留字愈炸愈强

    水火山城重庆也有温柔的一面,路过朝天门时,顺着友人手指的方向远远望去,两江交融,如丝带缠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赴东流。当地的男人说,重庆妹子虽然泼辣,对自己男人还是温柔得很的。重庆美女多,且是那种公意上很洋气的美,明眸雪肤,身形高挑。得益于汇聚此的两江水,也得益于终日缭绕的雾气阻挡了紫外线。早晨起来,地面湿滑,想是入夜后下了雨。应验了友人说的,这里经常是夜里下雨,白天雨驻,所谓巴山夜雨即是如此。雨驻后,即大雾。车子沿江行驶时,大桥已隐约不见。不想雾比我们看到的还要大,机场已采取管制措施,航班无法降落。

    晚饭是火锅。我一直以为吃饭就像谈恋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认识的第一天就把钻戒送出手。需小酌预热,日久生情,天地人和时再去品那重头菜,方算各方圆满。

    对于重庆来说,这重头菜便是火锅。怕我们吃不惯,特意找来改良的火锅吃,锅底没那么辣,也没那么重的油。光看看每个人的锅,就能分辨出本地人外地人——选鸳鸯锅的八成是外地人,本地人则是满满一锅辣鼻子熏眼睛的红油。相传重庆火锅本是当地渔家的发明,终日在江上,火锅最是御寒祛湿,又因囊中有限,吃得多是下水部分,这如今却成为重庆火锅的一大特色。对于同样钟情火锅的北方人看来,可能会觉得油醋碟不如麻酱碟来得痛快,我也有同感,但它对于缓解辣味实在有效,亦是绝配。怕上了火,我只敢在白锅涮一下,但红锅的香味不时飘来,又忍不住也去那里多涮了几下,吃得满头大汗,龇牙咧嘴,再咕咚一口饮料。豆腐、菜叶,这些最是吸辣的食材,重庆人吃起来毫无障碍,看着真是心急嘴更急。虽然养生专家云不宜多食辣,但挑拨味蕾之能无出其右,吃辣成瘾也是这个道理。

    对于重庆人而言,这么多年没变的,恐怕只有老火锅和解放碑了,如同当年的精神堡垒一样,后者仍是这座山城的中心标志。30年前,当《话说长江》在全国引起轰动时,重庆城区只有一个渝中半岛那么大,唯一一座跨江大桥横于长江之上。如今,辖区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很快让重庆从川内的军政中心一跃为西南重镇,重庆地图以每三个月一次的速度更新着,地下交通的兴建将为这座山城的变迁再添砖瓦。它的轨迹就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一成不变的日子固然安稳,但对于水火山城而言,日新月异,不断尝试似乎才是它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