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笔下人生

发布时间:2014-01-15

 

笔下人生

    客户版是个包容的平台,吸收着外部撰稿人的能量,收纳着来自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漫谈”从不同的话题引入差异的关注点,打开了宽广的视角,为读者带来了一个具有延展性的启迪。“漫画金融”从文字转向图画,用另一种形式展现社会。“不要向我道歉,市场会教训你的。”——这是撰写市场报告“粗心”的四六的“戒”;“从平淡的文字中寻找力量,需要点儿耐心。不能像吃包子,太快了不行。”——这是职业写字人的“悟”;“画中展咫尺可至天涯”——这是漫画家的一份“情”……

    有时,我们总觉得文章写不好,其实,不是不会写字,而是不懂生活。

 

 

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

刘杉

    编辑让我写撰稿心语,真的不知如何下笔。我是职业写字的,写作早已成了生活一部分,大多时间都是平淡如水,因而难有特别感悟。不过长期的职业体会也有,这就是,文字表面看似柔软,实则很有力量,善良的人可以表达心声,卑劣的人可以用笔杀人。看你怎么用了。

    2013年挺有意思,东南西北风,风向变化莫测,所以写东西也得看天。不过不管什么风向,咱都得努力透过雾霾看星空。我常常仰望星空,不是因为心怀宇宙,的确是因为找不到北。

    我是天津人,在天津长大,学的是经济学,不太喜欢写作,但最后却干了写作的工作。我的老同事胡舒立曾经调侃我,说命运捉弄人,刘杉便是一大明证。以前一直挣扎着要换工作,折腾半天,结果逃不脱命运的安排,如今已到知天命年景,所以就认了。

    一年过去了,一年又开始了。该说的都说了,该写的都写了,就想着过年了。喜欢过年的氛围,放松,快乐,想吃就吃,想睡就睡。

    干脆说说吃吧。

    天津人好吃。城里有河,城市临海,河鲜海鲜都能吃得到。天津有句老话,叫做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日子)。大部分人家都得过平常日子,过日子就得精打细算,因此解馋不能老吃海货,吃吃包子也不错。

    天津包子有名,但没成想最近让北京包子抢了风头。20131228日,是个吃包子的日子。那天下午,我在天津买了三个韭菜馅的包子,回到酒店看微信,知道赶上时髦了。

    天津包子才有代表性,不仅比北京庆丰包子好吃,而且已经成了天津文化的代名词。外地人到天津,一定要吃狗不理包子,就像到北京要吃全聚德烤鸭一样。

    我那天吃的包子,不是狗不理,但过去与狗不理齐名,也是老字号,名叫老永胜。外地人基本不知道老永胜,就连我这个老天津人,也是最近才知道。可见,虽都是包子,但地位不一样。

    世人只记得第一,不记得老二,老永胜难以出名。庆丰包子虽然出彩儿了,但能否火起来,还是个问题,因为外地人只到月坛店吃包子,他们也不是真的馋这口儿。也许过了年后,人们就会忘记包子了。人总是善于遗忘的,人也总是喜欢新鲜的。

    庆丰和老永胜包子是按两卖的,一两三个,半两不卖。狗不理快餐也按两卖,但狗不理大酒楼则是按个卖。快餐店一两包子几块钱,大酒楼一个包子要几十元。

    虽然有人专门来吃包子,但很多人来狗不理吃的的确不是包子。鱼翅、鲍鱼、海参成了主菜,包子实际成了点心,一个就行,吃过了就好。所以正宗的狗不理大酒楼,现在卖的不是包子,卖的是牌子。我在狗不理大酒楼吃过四次,三次是天津的官员和老板请客,一次是我请朋友,我请朋友只吃包子,而且不点那种按个算的。

    “狗不理也是包子铺起家,为什么现在变化这么大,关键在于狗不理已经不是国营企业了,牌子早被民间资本变相收购,所以狗不理经营更灵活。都是包子,产权不一样,包子的含金量就不同。庆丰如果还是国营老字号,估计再过十年,还是卖包子。当然,因为北京有了全聚德,庆丰也卖不出文化来,大概只能卖包子了。认命吧,像我一样。

    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咬一口才知道味道。读文章也如此,从平淡的文字中寻找力量,需要点儿耐心。不能像吃包子,太快了不行。

 

 

闲话理财

回建强

    俗话说人不理财,财不理人,随着人们手里的闲钱越来越多了,理财似乎成为了一种日常需求。因为很多人都直接感受到了,手里的钱虽然多了,但钱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最直观的一个例子,单位门口的煎饼果子以前是两块五一个,现在基本上是五元左右了。至于衣服、蔬菜、汽油、住房等价格更是日新月异。因为存在通胀的不确定性,所以要通过理财等方法使得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

    道理说起来总是很简单,但理财在实践中却并不容易。理财就意味着要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条件下实现资产的增值。现在银行理财很火,一般利率能达到5%,季末年末的时候银行为了保住客户,给的利率还要高一些,但很少有超过10%的情形。但银行理财也存在一定风险,因为很多产品银行并不承诺保本,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产品确实出现了问题,导致客户损失了本金。所以理财不是存款。

    银行理财的利率比活期要高不少,但在3-4%通胀的背景下,显然银行理财勉强做到保本,而且理财周期下资产就固化了,不能及时变现。哪种理财方法能弥补这一缺陷呢,对了,就是现在流行的互联网金融。

    网上目前有以余额宝为首的各种,宣传的年化利率能达到5%左右,基本和银行理财差不多,但他有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时提现,流动性和方便程度显然要比银行理财要好。目前已经有这样的趋势,银行短期存款和活期存款正在加速向互联网理财产品转移。

    互联网金融的另一个方向是p2p短期借贷,笔者接触较多的是人人贷,比较有名的还有陆金所之类的。这类机构近两年发展迅速,其特点是利率高、周期相对固定,风险高。利率可以达到15%,甚至20%。这类公司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集中倒闭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网贷平台涉嫌非法集资,每笔借款背后并不对应真实的借款人,而是汇集到网贷平台上,再进行所谓的投资。综合看,网贷平台的发展前景可期,是小微贷款、民间金融日益活跃的体现,但需要规范。在资产配置中,笔者认为可以拿出部分资金参与,但比重不宜太高。重要的是要选择比较好的平台。

    那么有没有风险低收益高的渠道呢?肯定有。这类理财一般是一些房地产类知名公司发行的内部债,或者委托财富管理公司、私募机构发行的信托受益凭证。年化收益率能够达到20%左右,因为借款公司一般实力较强,且信托机构都对其做了风险评估,或有实力强的机构进行借款担保,因此大体上风险可控。但问题是,这类理财一般人接触不到,有两个门槛需要过:一是资金门槛,比如单笔资金要超过500万。二是渠道门槛,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

    呜呼哀哉,普罗大众做点理财还是挺不容易的,其实不妨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理财只是资产保值的手段,没有必要为了那点利息耗费大量的精力,天天跑银行或者泡在网上查来查去。增加资产最直接的办法,归根结底还要增加收入,或者叫开源节流。

    合理的消费是理财,合理的安排时间也是理财。

    挣钱总是不容易的,但大家都普遍感觉花钱太随意,而且还见不到东西,或者经常买一大堆用不到的东西。这就是缺乏消费规划。比如衣服,买少量的精品比买大量的地摊货要合适的多。比如要借助出境的机会采购一些免税产品。比如在健康、学习方面多投入一些,而意义不大的吃喝方面适当控制等。总之,合理的消费计划有利于个人资产的稳步增长。

    为什么合理安排时间是理财,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如何合理利用这24小时,完全在于个人的安排,没有外界设置的门槛。时间就是财富,如何安排好我们的时间,就决定了每个人的财富地位,生活品质。同样是每天24小时的生活,但每个人的发展则都不相同,除了偶发的机遇因素,更多的决定因素是时间规划。所以合理安排时间是更加本质的理财。

 

 

习作七载

四六

    鄙人200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在高校任教中转一年后入职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作为一个由理转文的半路出家人员,由原来的数理逻辑思维转向语言逻辑思维,过程之艰难无异于让文官带兵打仗。回想起来,七年的习作生涯,可总结为三个心理阶段。

    初出茅庐的依赖心理。作为比较感性的我,在写东西的过程中也体现无疑,记得因在一封不长的邮件中用过十个左右的感叹号而被人笑话。进入社科院期初,上面还有两个领导,所以在写东西的时候总有依赖心理,认为这个东西我即使写不好,也还有领导修改呢。这也导致个人在写东西的时候,并未全身心投入,出错那是常有的事情。记得领导的一次表扬式批评说:四六其他方面表现得都还不错,就是有点太粗心。

    单打独斗的责任心理。由于工作调整,其中一个领导被调到其他工作岗位,另外一个隐居幕后,受领导错爱,鄙人由后台走向前台。造成鄙人心理活动突变的一个教训是在撰写一份即将公开发布的市场报告中被领导发现一处数据错误,当即给领导短信表达歉意,领导回复短信内容现在依然记忆犹新:不要向我道歉,市场会教训你的。至此,在后期主笔的报告中多了一份责任心理,多用一手资料,少用转手资料,多通读几遍,避免草率出手……即便如此,粗心大意的我在报告撰写中依然难免会出现错误,在此,向领导和读者深表歉意!

    留点东西的读库心理。因工作需要,2011年被派驻上海工作,由于被所谓行政事务的行政事务所困扰,分身乏术,团队的日常报告多由团队中的小伙伴们承担撰写,2012年又招兵买马组织人员从事IT系统开发。在这两年间,少有涉及基本的研究报告撰写工作,读书更是越来越少,所以在20138月份准备回归研究岗位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不会写东西了,现有的系列报告太平铺直叙,有深度的学术文章又写不出来。如同张嘉译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不会演戏的感觉。

    为找到习作的感觉,有一段时间疯狂地读书,其中系列书籍《读库》给我的启发最大,《读库》每一期不超过十篇文章,篇均字数在一万以上,每篇文章基本采取从前往后、由左及右、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的全景式360度描述,给人一种空前绝后的感觉。对非专业人士而言,看完《读库》中的文章,基本就不用看其他同主题的文章了。此外,《读库》中文章的选题视角和切入点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所以,在2013年后期的报告撰写,尤其是专题研究的撰写中,我与团队小伙伴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么别写,要写就写透,每篇专题研究至少在一万字以上,不求整篇报告都能给人有所帮助,至少要有几句话或几个观点能给读者留下印象深刻。

    正所谓,写的是我,说的是你。未来,还在继续……不求数量,但求企远。

 

 

春秋佳日且漫说

李爽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层层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那时,我正在群众歌咏比赛中激情地演唱,观众反响强烈,我陶醉在律动、宣泄、互动之中;于热烈的掌声中走下台来,只待获奖啦!不久,组织活动的大头儿亲自告诉我本来你应当得奖,但考虑到面儿,只能委屈老同志啦!后来,大家去踏青,他又再次表达这个意思。咱,画漫画的人,遇上滑稽的事情,说什么呢?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一笑罢。

    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和戏剧化场面催生了讽刺与幽默。台上的戏剧演出谢幕了,台下的戏剧情节正循着一缕看不见的线条延伸和演绎着它的诡异或者恢弘;把那一缕看不见的线条抓到,用画的语言演绎出来,恰是把一个形而上的意态用画面展示的过程。

    “形而上的东西是几斤几两?是大是小?是方是圆?这些,只能由作者主观的想象把生活幻化成线条的组合、把看不见的概念变成每个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画面中的匹诺曹就被赋予了生命和性格。

    “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叙画之源流篇提出的主张。显然,这里说的都是形而上的东西,不是我们初学画时常谈到的:画的像不像啊?的一类问题。显然,无论是文章还是画面,仅仅停留在对现实存在的白话般的描述,一定是等而下的东西。只有超越对现实的简单临摹,超越自我的旧有习惯局限,甚至能超越前人已划过的那些道道,才能走进梦想过的自由王国、才能达到先贤说过的境地。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几年来,我和《建设银行报》的合作,特别是和客户版的合作、互动,让我反复思索前所述的这样一些碎片。在和报社王璧君、薛洁、小雅、刘静、张瑾等老师的联系中,在和因文结缘的韦央、应克、成冬梅、陈勇鹏等作者的交往中,我开解了悟性、得到了新知、提升了技艺、净化了心灵。当一个人和比自己知道更多的人交往过,你才知道你自己的浅薄;当一个行者路过仙山琼阁未得入时,那区区向往而至之的怀想更加强烈。

    也曾记得,和同赴建行报山西笔会的一行驱车千里大运路上,和郑和平一起自天到地纵横捭阖的横侃——几乐倒半车人矣;也曾记得,路过临汾西边,见姑射山浮云绕山飘路渺无边界。试想:那美丽的姑射仙子还在她的仙居吧?这如幻化般美妙的浮云柔带,定是仙子晨装因而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句)无疑;庄周老夫子当年在《庄子·逍遥游》里形容她: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并说她只要一显神力,人间五谷丰登。很多地方,你不身临其地就不会感到它的好处,也几乎不太可能为之感动;很多境地,你的思绪不如侦查分队似的一遍遍搜寻,你也找不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的。

    也正是在这个学习和寻觅过程中,我画出了《漫画金融——期权》、《漫画金融——货币》系列,有了《萝卜,坑,又一年》、《漫画投资——美女生病时牵她的手》、《金融史上的那些事——郁金香陷阱》等系列;也是在此同时,我应文化部艺术科研所的邀请加入了全国艺术考级书籍编写,独立编著的《漫画——全国艺术考级标准教材》也面世了。

    一边学文一边作画,是漫画人的一般生活状态。书中有画,画中展咫尺可至天涯。近年,读到《易经》: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屯卦告诉我们:水流到的地方不一定成渠,需要人为开凿修筑之处很多。渠道正如地上之路,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我们可以按自己想法去开创诸多渠道。还是路在脚下啊。

    又临辞旧迎新之际,如何实现我们美丽的梦想?还是要去开通水渠吧。

    正是:彩笔挥洒绘心曲,春秋佳日且漫说。

 

 

大企业病

兵新

    一直想写一些反映自己思想的文字,但因为是做文字工作的缘故,有如杂七杂八吃得太多,看到山珍海味却没了胃口,某某抬笔、又放下。今天雾霾走远,心情挺好,放眼望江,竟然看清了船在急急的走,仿佛听到了船儿鸣笛的声音,脑中便浮现出一些想表达的图像,蒙太奇的放映。

    那是个胖嘟嘟的手,一张颇为标致的脸,拉丝的微黄头发,眼睛斜着看我投币,然后又炯炯有神的盯着前方……我是最后一个上车的,我发现这位女司机很是自信,这种自信好像很熟悉,和电力、银行、自来水、铁路公司的员工一样,在公交公司上班,着实是一份踏实的工作。

    大家不知对30年前的供销社、棉织厂还有印象没有?那时我在上初中,班上有个女孩她爸爸是信用社的,妈妈是供销社的,我觉得这女孩老有气质的,我们学校的艺术家--那位代课的美术老师也整天围着她转。我坐在她后面,有时玩玩她的头发,她有时回过头来嗔我一下,有时也默默忍受我的作弄,我觉得老可爱的。其实那时我想,将来如果能讨个这样的老婆,实在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了。

    初中毕业后,她如愿进了供销社,后来不知道去了哪儿。我最忘不了的是她如同那位女司机的自信,我想有这种自信不难理解,因为现在的我也有。尽管是三点一线的工作,平时在来回的路上,我穿着暖和而有点时尚的衣服,围着围巾踢踏着走,身边电瓶车呼呼的,一片忙碌,倒有些觉得这些人事真多。到了办公室,我心里总思量着求人的事,某人来求我办事我就没了心思,随声附和着他,某人感觉到我在听,会很兴奋,说话会越来越多,其实我脑中一片空白,直到我思量求人的事有了着落,我会问一句什么?,某人脸色会瞬间失落,但迅速恢复正常。

    其实我到好些地方办事,我便成了某人。我的失落会让我产生一种莫名、无助的恨,无论那是个多么漂亮的美女为我服务,她冷漠的眼便成了锅里的老鼠屎。脸皮真厚,说别人,不是也在说我自己吗?其实也难怪,我们对和蔼可亲没有标准,有时太和蔼可亲了,那些察颜观色的人还会得寸进尺。比如说领导和蔼可亲,比如标准是见到员工要点头、微笑,如果到食堂吃饭遇到200多号员工,他岂不是要有35分钟内点200个头的节奏?如果真点200个头,岂不成了大家的笑柄?难办,真难办!

    其实大家只是一只单纯的螺丝钉,简单的事情复杂着存在,因为所有人都同意它的存在,一颗螺丝钉都不能掉。有人说这是一种文化的缺失,但形成文化没有这样复杂。好比拉跌到的老人一把,若是有文化的便直接拉,但有时拉了的后果是把文化砸碎。我们缺少的是喊一句我有医保的勇气,这个社会想把粥里的老鼠屎舀掉再喝的人不多,更多的人会害怕鼠疫,而往往我们被迫喝着那样的粥,好比雾霾天你不得不戴着口罩一样。做人真是一件可怕的差事。

    说实话我害怕的事很多。从工作上来讲,我害怕工作岗位被别人代替,害怕领导派一个庸才来管理我;害怕和领导交流,我怕做不到服从等于支持;效率不是我做事的标准,唯有同意、可以才是圣旨。从生活上讲,害怕妓女拉客我把持不住,害怕酒杯碰得太多会一命归西,害怕两个吵架,我从旁边经过会挨打。我还害怕路上有人盯我的包,害怕一辆飞快的奔驰碰到我,睡觉前还害怕那只吃电的苹果半夜会爆炸。

    我小时候最怕虫子。那时总跟在妈妈屁股后面到棉花地捉虫,满满虫子的玻璃瓶别在腰间像手榴弹,有时妈妈捉得累了就会对爸爸讲:还是喷农药吧?爸爸叭嗒着水烟袋说:不行,还得捉。妈妈问为什么,爸爸老重复那句还得捉。我很生气,幼稚的认为这是爸爸懒,因为家里就他一个壮劳力,喷农药就是他的事。于是,整个夏天就只能跟着妈妈下地,可恶的是那些虫子真恶心。这种幼稚一直伴我到现在。

    这就是我脑中的一些图像了。对了,忘记告诉大家了,其实那个女司机就是我初中的女同学,我平时很少坐公交车,那天我坐她的车还坐过了两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