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读书吧

发布时间:2014-02-26

编辑手记

    千呼万唤,阅读专版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自从让我们一起读书吧征稿启事刊登后,就得到了爱书人的关注,收到了大量的稿件。作为版面编辑,我特别珍惜大家踊跃投稿的热情,同时也看到了阅读的未来。我愿意相信,在这个用书籍搭建的平台上,我们为彼此打开每一扇不一样的窗,一起打望花园里每一朵开得不一样的花。很喜欢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结伴走路不会寂寞,所以,从今往后,就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说一说本期为大家重点介绍的书吧——阎连科的《炸裂志》,耙耧世界里的欲望故事,阎连科笔下人性的残酷异变,一场偏执而又激进的美学实践。而值得玩味的是,《炸裂志》被《南都周刊》评为2013年度十大失望之书。人类之所以在这个星球上孜孜不倦地折腾这么多年,除了满足眼前欲念还能找出其他理由吗?即便随之人类也发明出一些诸如理想、道德、崇高、环保之类的词,但这些也几乎都可以匍匐在欲望之下。

    认真想想,我们好象都是炸裂村的村民。

 

 

 

《炸裂志》以神实主义狂想奇异构建了当代中国转型时期驳杂繁复、扑朔迷离的社会形态。

耙耧世界里的人性异变

 ——评阎连科《炸裂志》

/潘启雯

    用纵横的眼光审视当下一些国内知名作家,不难发现他们当中的不少人都开始学会了像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那样不断写家乡的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用来深耕细作:莫言是高密东北乡、迟子建是漠河北极村、苏童是江南小城的香椿树街,而阎连科则是洛阳西南70公里的耙耧山脉

    《炸裂志》依然是对阎连科之前小说的沿袭,中西部的贫瘠村落,远离政治漩涡和时代风潮。就文本本身而言,新旧作的影子都凸显着这样的特色:一是在作者的建构中,类似的村落里总会产生一个野心勃勃的首领,他们不安贫穷,一心带领村民致富,甚至愿意为此不择手段。《炸裂志》中,炸裂从村到乡,再到县和市,孔明亮的欲望不断膨胀,并且为此不惜代价,与《受活》中的柳县长、《日光流年》里的司马蓝形象类似。二是炸裂村的孔、朱、程三大家族的爱恨纠葛,也类似于《日光流年》中的司马家、杜家、蓝家三家的家族争斗牺牲。三是扒火车、卖淫致富的情节设置在阎连科的小说中也早有先例,《日光流年》里的卖皮卖淫,《丁庄梦》里卖血,这类情节无疑都是阎连科所擅长的。

故事的不复杂和复杂

    寓言式的审美特征、纷繁复杂的意象、陌生化的语言特色——《炸裂志》给人们呈现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平心而论,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在短短几十年间,炸裂从村到镇、县、市,最终其带头人孔明亮死在了变成超级大都市后的办公室内,其一路巨变才戛然而止。复杂的是,小说的故事源于梦境:孔家四兄弟(老大孔明光、老二孔明亮、老三孔明耀、老四孔明辉)的父亲孔东德从监狱返家后,做了个梦,随即命令四兄弟在夜里走至巷口,寻找各自人生道路的标志,从而实现各自不同的人生。出门碰见什么,捡起来就是你们这辈子的命道日子了”——小说从一开头就有一种宿命意味。这几乎也是对后文埋下的坚实伏笔,暗含了每个人的命运方向。显然,阎连科喜欢以其神实主义狂想奇异,去构建当代中国转型时期驳杂繁复、扑朔迷离的社会形态。

    《炸裂志》虽然是讲正史,但阎连科的叙述手法要远远比传统的正史有趣:孔明亮在自己扒火车偷货首先成为万元户后,成功地把老村长拉下马,自己成为炸裂村的村长,老村长则在孔明亮一口痰二十元的鼓动下在众人的痰液中死去;从此,炸裂村在孔明亮的带领下集体扒火车卸货致富,而在火车提速不断摔死人后,又动员男人外出偷东西、女孩外出当小姐,迅速积累财富发展成为炸裂镇。炸裂镇开起了电缆厂、水泥厂、铁丝厂、印刷厂、玩具厂、纺织厂,最重要的是开起了娱乐城、洗脚屋、按摩店、桑拿房,孔明亮宣布娱乐业在那里受特殊保护,一时间各式嫖客纷纷来炸裂镇投资办厂。就在孔明亮忙于把炸裂镇升格为炸裂县时,他的父亲孔东德死在了一个娱乐城小姐身上,孔明亮也在为了镇改县,哪能不死人的表白中成了县长。炸裂继续扩张,在三年之后由县改市,就在炸裂即将升格为超级大都市时,孔明亮所娶的老村长的女儿、一心为父报仇的朱颖派出炸裂技校培养的800位姑娘,到京城的领导、院士、教授家当保姆,成功地阻止了投票炸裂升级为超级大都市……阎连科除了要用一个神乎其神的人物,讲述那块土地上发生的荒诞和匪夷所思的事情外,还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和一种越轨的叙述风格和笔调展示了人性在乡土世界中的残酷异变。在他的文本中,乡土世界是被剥去了诗意外衣的赤裸存在,人在这个现实地狱更是完成了从肉体到灵魂层面的痛苦畸变。

那个欲望世界没有人的存在

    工厂一夜崛起,收入成倍增长,男人和女人以肉身之躯建起一座座高楼大厦、华堂美馆。在炸裂那个地方,时间似乎消失了,时间似乎在瞬间失效,它的存在,不过是为了证明空间无限制地膨胀,并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浮夸狂热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换言之,炸裂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一个大都市,依靠的只有一种力量,就是金钱。在那里,金钱是抹杀一切个人差别的符号。在那里,炸裂村所有的男人都跟着孔明亮偷盗,所有的女人都随着朱颖做妓女,最后,大盗老鸨联合在一起,全村的男男女女联合在一起,建设成一个超级大都市——那真是一个天真光整的欲望世界。而那个欲望世界没有人的存在,只有三样被简化到几乎已臻纯洁的,即金钱、权力和作为玩物的女人。

    遗憾的是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是这场炸裂的支持者,在物质发展的前提下,几乎没有怀疑和反对的声音。孔明亮的哥哥孔明光虽是一介书生,对权力和金钱没什么欲望,只想别人认可他书教得好,但倒在了职业妓女小翠设下的虚无迷乱之中,在糟糠之妻和爱情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觉得自己以前那么多年白活了。三弟孔明耀更是离谱,自己在职业妓女的诱惑之后竟然不能自拔,随后诞生了建立自己独立势力的荒谬野心,最终将自己的二哥孔明亮捅死在炸裂刚刚升级成超级大都市后的狂喜中。只有四弟孔明辉尚且存有一丝人性的光芒,但那也更多地被懦弱和呆板压抑,他是一个徒劳无为的旁观者。

    拥抱苦难不是一个轻松的姿态,它既是阎连科的方法论又是其世界观。阎连科的美学是一种偏执而又激进的美学,它以一种令人迷恋的崇高挑战叙事的极限。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提醒我们应当直面我们不敢直面的现实,记住我们可能已经忘却的记忆。

 

 

延伸阅读

    野蛮总是跟贫穷有关。炸裂村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贫瘠和穷困,而刁民孕育而生,他们不但完成了基本的温饱成为村中有办法活下去的人,逐渐也成为统领和占有这个世界的人。孔明亮靠扒火车致富的经历,颇有中国当代现实的意义,基本上来说,富人在穷人眼里永远充满原罪,不同的是中国这里发生的只是技术含量稍低罢了。人类之所以在这个星球上孜孜不倦地折腾这么多年,除了满足眼前欲念还能找出其他理由吗?即便随之人类也发明出一些诸如理想道德崇高环保之类的词,但这些也几乎都可以匍匐在欲望之下。

    《炸裂志》有着一颗深入描写中国近年人心和颠沛社会的野心,但细究之时,它并没有给予指出欲望之河的源头和执着地去洞察这里荒诞的发轫之初,自然对眼下这种炸裂之态的形成也就缺乏了更深刻的解读。对于读者来说,掩卷之时只能自治和惘然。

    此书将一个荒诞的并急速发展膨胀的村庄,通过一个野心家的村长、市长在使之成为现实的过程中呈现了出来,这种直接进入事物运行核心的写法,当然是最能反映事物形成发展的角度,但也同时犯下了作家最喜欢的大而全、所谓彻底清算之类的毛病。放弃了小人物和周边细小变化的视角,成全了宏大、核心的叙事功能,这种不能说是失败,但的确可以看做眼下那些著名作家身上的一种顽疾。

    在我看来,以个人的心念去热衷描写宏大历史和壮烈人物的特性,是中国作家动不动就露怯的重要理由。不是说那些宏大的历史和气吞山河的大变局不能去写,而是太多人尝试去描述和再现伟大的历史时会显得卑微和力不从心,至于那些小人物的琐事和日常生活中的破事,于当代文学版图中又显得过于凋败和冷清了。《炸裂志》有着叙事上的野心,但其精致度和故事细节显然无法承载这样的野心,甚至也不具备成为当代优秀华语作品的资格,这部小说作品成了作家宏大野心的一种自身炸裂和破灭的见证。

    ——摘自《南都周刊》2013年度失望之书评选

 

 

我与书

嗜书如命少年时

/李莉

    少时嗜书如命,想来,都因小学二年级偶得一本《闪闪红星》。那时,识字不多,读书速度极慢,薄薄一册书,从晚上六点,看到早晨六点,从此,便迷恋上文字,在那个书籍贫乏的时代,只要有字的东西,我都能看下去。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迷恋什么,对其他事物便不再敏感,小时候我,呆头呆脑,不像别的孩子那样精灵活现。每天放学后,直奔母亲办公室,翻看当天报纸,《参考消息》、《大众日报》……我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因为排行老二,母亲的同事、左邻右舍都说二闺女是个书呆子。再加上书呆子,可见我青春年少时的风采。有关我读书的傻事,至今提起,还是家里的笑谈。

    四年级时,我家调换了套大房子,那时候还没有装修一说,母亲让我打扫一下,第二天搬家。我扛着笤帚,路上一户人家正在晒被子,被子上有本高尔基的《母亲》,我很投入地看了起来,直到日头偏西,主人来收被子,看我喜欢,便送给了我。我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被母亲狠狠地踢了两脚,而《母亲》也被母亲当作闲书没收了。

    那时候,我经常光顾两个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二是邮局报刊亭,那么多的书,我都想买,可手里没钱。为了攒钱买书,我只好开源节流,家里的废纸、酒瓶子都被我收集卖了,一个白酒瓶子一毛钱,一个啤酒瓶子两毛钱,这是我最大的进项。我的节流,就是控制住自己的嘴巴,家里给的零食钱,几乎分文未动,全都买了书。那时书便宜,一本《萌芽》三毛钱,一本《十月》一元钱,都是我每期必买的。

    有一段时间,我们住在深山里的一家战备医院,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有一个小卖部,购物很不方便,每到礼拜天,医院都派车带大家去县城集中采购。一次,母亲给了我两元钱,让我带弟弟去玩,我领着弟弟进了书店,花完了最后一分钱,弟弟没吃成冰棍,大怒。那天,我们坐的是敞篷大解放,弟弟张着大嘴,迎风哭了二十里地。直到今天,我都觉得对不住他。

    有一年暑假,母亲指着半麻袋带壳花生说,谁剥了就给谁二十元钱,我一听,眼都红了,除了睡觉、吃饭,就是剥花生,手都起了泡。那二十元钱,对我来说,无疑是发了笔横财,我给弟弟买了个电动坦克,剩下的买了套《射雕英雄传》。

    初一时住校,寄宿的那所中学条件艰苦,没有电灯,每人一盏煤油灯。一次,我借了套《格林童话全集》,第二天就要归还。我一夜未睡,整整熬干了一灯油,爬起来就去跑操。全校师生看着我们几个女生,笑成一团,我们面面相觑,只见每个女生的鼻孔下,都有两道黑胡子,那是吸了一夜煤烟的结果,她们满操场追着打我。更可怕的是,我们二十几顶蚊帐全都变成了黑灰色,大家逼着我洗蚊帐,直到我把糖果点心全都奉献出来,才平息了一场风波。

    初三时,我看中了一套精装本的《红楼梦》,上中下三集,共四元五角,这对我来说是笔巨款,我寸步不离地游说母亲,历数买书的好处,我拿卖肉与买书作比较:四元五角,能买一斤半猪肉,第一天吃了,第二天就没了,而书呢,我看完了,弟弟看,子子孙孙受益无穷。不知是被我打动了,还是烦了我的纠缠,母亲给了我四元五角钱,并说好,必须中考结束看。中考结束后的一天深夜,父亲看我屋的灯还亮着,便推门进来,见到父亲,我失声痛哭:爸,林黛玉她、她死啦!

    如今,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背着大包大包的书回家,和闺女分享那份喜悦,每每看到闺女沉迷在书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便从心底感叹,这闺女像极了年少时的我。

 

 

读书笔记

淡极无味是真香

/叶开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如果说穿着一事,更多源于精神上的主张,那么,没有吃,人生将无处安置。比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更让人灵魂震憾。如今,驽守要死也要落个饱死鬼的国人,已将舌尖上的满足,进化为最巅峰的快感体验。于是最简单的一道豆腐,也有十多种烧法,刘安老家的豆腐节,引得国内外吃货云集。清末李石曾的豆腐,更是与国共两党有着不得不说的故事。还记得黄蓉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吗?这道与武林绝学降龙十八掌交换的菜,在蔡澜先生的努力下,硬是克服了厨师无法掌握兰花拂穴手的硬伤,得现于盛世。

    盛世之下,美食文化得其昌。现代文明通过糖、盐与化工品,精准把握人体生物学特征,让味蕾不断向美味的陷阱索求迈进,却看不到舌头上越来越厚的苔癣。梁文道先生说,我们整个国家都在重品味,至少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食材出问题了。有台湾餐饮业界良心出来说话:对厨界再怎么幻灭,我还是愿意做多做一道功夫、不被化学添加剂绑架的傻子。

    美食家苏胡子云:淡极无味是真香。这个酷爱红烧肉的家伙,其本意该是指应时食材之原味。然而强大的吾国文化,势无可拦地将美食领域占领,《庸盦笔记》记录清河道宴席:烧炭鹅掌、全鹅可弃;美味驼峰、全驼可弃;鲤须一道、费五百尾……更不消说满汉全席108道菜,有多少一等二等三等厨师因之风光得享福禄。

    国人花空心思于原味外加味,终失饥则食之古训,遂与原味渐行渐远。《舌尖上的中国》,多少算是对食材原味一定程度上的回归,在与其说是厨师的沉沦、不如说是整个社会沉沦的时代,了一个乡愿。于坚老师很沉重地表述:我不相信水,但相信送水工,不相信食物,但相信厨师。把对社会的希望,寄托于人性或许仅存的光芒。但于坚老师明显没有意识到,一个,就是全世界,这实在是很浅显的道理。

    如何得原味,在美食文化的挟裏下?如何抵达饥饿心灵,在被岁月改变的口味间?《一个饕餮民族的前世今生》中提到,饥饿是藏于中国文化内核里的永动机,是我们个体人格和民族性格。村上春树《再袭面包店》里,说饥饿如横于天际所见的半岛,是掉进鲸鱼肚子里的秤砣。伟大如孔夫子,困于陈蔡时,绝对也顾不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否则如何有体力操琴呢?早春第一只蝴蝶,必是粉蝶,它在黄澄澄的油菜花、洁白白的萝卜花中翩翩起舞,是园中最美的身影,但它绝不是为了偷香,而是认真地谈情,谈的仅仅是就食这一种朴素的情怀。

    我们在美食文化的重重包围中,有没有想到,我们与某种食物结缘,也像是谈一场曲折的感情。所以,我经常怀念小时候摸来的螺蛳,一大盆里放几滴菜籽油,养两天后用老虎钳咔嚓咔嚓剪掉尾巴,煮个浓浓的汤。那真真是塞满期待和馋虫的美丽时光。

 

 

书店

台湾高雄的诚品书店

在台湾逛书店

/公孙欠谀

    终于还是没有能完成子夜在诚品书店台北敦南店淘书的心愿,一同去台湾的朋友开玩笑说:因为你住的是西华饭店的豪标,所以内心里还是舍不得

    好在酒店附近就有一家金石堂书店的松山店,《抓发》就是我在这家店偶然遇到的。当时给书店的服务生报了一个名字胡兰成,他低头在电脑前查了几秒钟,抬头回答说:很抱歉,我们书店没有胡兰成的书勒。我又报了一个梁实秋,他又查了一下,转身走到书店柜台前,抽出一本递给我,《抓发》梁实秋文学奖第25届得奖作品,也就200多页,从封面往里读是竖排的题材创新,深具关怀与醒思的散文类获奖作品,从封底往里读是横排的中英对照的翻译类获奖作品。这并不是一本梁实秋的作品,而是为纪念大师,激励后人而设置的一个奖项的获奖作品。毕竟是隔着海峡,大陆对台湾的文学了解也很有限,要不是来到台湾也不知道还有这个奖项,翻了翻手上这本册子,很新颖,特别是翻译类的东西,几个人同译一篇短文或是一首诗,中英对照,虽然我基本是英语盲,但判别汉语文章的优劣很算可以,浏览一下,几位译者能力都很强,符合译入文字的习惯都做得很好。编排也很新颖,在大陆基本上看不到这样的书。买了这本书,而且把小票和包装纸袋也留着,算是一种纪念。

    台湾各地都有诚品书店,因为在台北没有去诚品,到了高雄,就开始打听诚品的位置,高雄的诚品书店离我住的酒店不远,打车也就100台币。书店在远东百货的12楼,面积不算大,装修有些别致,两层的店是中空的,从一层很宽的木板楼梯上二层,还有便于搬运图书的坡道,二楼用围栏环在四周,通过围栏可以看到楼下的情况,两层楼间木板楼梯和坡道上坐着很多的读者正在阅读,除了顶上有白色的筒灯外,四周还有桔色的方柱型灯,显得很温馨。一层多是些畅销书和工具书,二层是专业书和文学书,一部分畅销书还标有7折、5折的字样,专业书和文学书是不打折的。绕了一圈,没有看到想找的文学书籍,就找到服务生问,是个女孩,还是先问胡兰成,回答说:有,《山河岁月》,其他的没有。再问,在哪个柜?女孩顺手一指:文学类正中间那个柜,张爱玲的旁边。我心中一颤,两人早已天各一方,各归东西,作品还被后人摆放在一起,多少有些伤感。大陆作者的作品也不少,莫言的最多,还有刘震云、韩寒、易中天、于丹等。

    位于外双溪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我计划外购书的一个地方,这里可以买到与故宫藏品相关的图书,《故宫文物》月刊是最常见的,这本印刷考究的书,可以是研究的刊物,也可以是欣赏的画册,供一般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比较合适。

    和大陆一样,台湾很多畅销书也在超市出售,市场营销、为人处世、心灵鸡汤那一类的,还有很多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八卦书籍,随手一翻,一笑了之。据说,这些都是为大陆游客准备的,游客一般都喜欢这类书,来找胡兰成梁实秋的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