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读书吧

发布时间:2014-08-27

敬惜字纸

——清话泉州西街旧书店

 

泉州西街实景。李惠兴/

/钱志鹏

    书店是现代文明城市的文化标志之一,旧书店的存在更是当代城市文化内涵的载体。

    旧时的温陵今日的泉州还留有那几间旧书店,没有随旧城改造而成为旧时的月色,不能不说是件幸运的事儿。在泉州的旧书店并不多,可算得上数也就那么几间。主要集中在西街、城基路还有后城街和孔庙边的古玩集市中,这是我眼所能及的。店主的名字我也能叫上二三,有老纪、大陈、小黄和小郑等等,店名有怀古堂、淘旧书店和方志书店等,还有同时在网上开店的大雅书店。

    西街的旧书店主要集中在旧馆驿的周围,路窄且短,店小书多,客人多的时候都得侧身才能进入书店,但积习如我的人都不嫌弃这些,眼中向往和心仪的只是想能够多匀一把旧书入藏的喜跃。这里的旧书店经营多以夫妻或者父子轮岗为AB角色,或许这样的苦心经营才会降低成本。时常听到如今的实体书店关闭的消息,何况是旧书店的惨淡经营更是生存不容易。当然他们现在也大多随行就市地精明,不再像以往那种薄利多销的单纯,于是压扁了如我一般的如旧时学人的钱袋皮囊。虽是这样,淘书者也认同如此行情,就像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牌匾是一个店铺的精神灵符,店面的题写更能够彰显其本质。一个店号名起和题写如果有名人捧场和采用名家的字体,对经营者是一件吉祥如意的好事,更何况是对于微利经营的旧书店。怀古堂的店名是一位往昔在省城任职的文化官人书丹,除了他对大陈的寄望着多一点乡情外,更多的是让后学的我看到其名士的淡定。方志书店的匾额为名书家题写,当然讲究兼顾法度和尚意。那西街书店的题写干脆选用电脑储存的现成毛体书法以图个便利。大雅书店的店主本来就是个书法的爱好者,题匾的事情,那就自然而然地自我握管运作。

    逛旧书店最大的兴致在于这个字,淘到你心仪的旧书,那当然高兴十分,没得到啥,甚至落得一身灰也不必计较什么,弹弹灰看看街上行色匆匆的行人,你恐怕比他们自在不少,权当苦中作乐地偷闲。曾经读过钟芳玲的《书店风景》和《书天堂》两本厚厚的大著,真得艳羡这位以读书、编书、买书、卖书、教书与写书为志业的台湾女书人,一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外旅游,为的是逛书店、看书展、参观图书馆、到处觅书、翻书、买书,与各地书虫们聊书、品书。绝对不亚于知堂老人所言的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的佳境。前些天友人特意进城来帮我校稿,围炉小酌后一同游历于后城古玩街。幸运的是淘得清末德化窑的瓷盘一枚,那寥寥几笔的青花图案朴素又实用。旧书、旧书店、旧学人何况不是这样的情怀和意趣?

    泉州西街花巷里那间方志书店倒是经营得专业,主要倾向于地方史志的收集和店名相符得其实。用心的小郑还为弘一法师和丰子恺研究的相关书籍立了个专柜。我曾从她的店内请得《李叔同诗词歌集》和CD片以供养,听其中《送别》古筝曲,结尾的今宵别梦寒再现弘一法师(李叔同)大慈大悲的情怀。因为和店主们混得熟,他们总给我一些特殊的待遇,帮忙给我找书,照料好我的买书,多给我一点优惠。老纪和大陈时不时给我来电,让我帮他们掌掌眼旧书的行情,幸运的话还可见到清末民初的旧字纸,那竖排宽行繁体字排版着实令人爱不释手,我有时也近水楼台地匀点。如今期待已久的《丰子恺漫画及其师友墨妙》已经到货,该书是当年广洽法师(福建泉州南安人)为了纪念丰子恺先生逝世八周年而出版的,是他们的方外情谊见证物。除了有丰子恺先生平生赠与他的画幅、墨妙、联对、文翰,还有许多不少艺术大家的作品。如徐悲鸿绘弘一大师的油画像和题跋,后来广洽法师把它们转赠泉州开元寺,为该寺弘一法师纪念馆增加了一道亮丽风景线。人生许多事是可遇而不可求,高兴地敬惜字纸就好,讲究的是物缘和情感。

    “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广义的友谊。所以朋友之情,实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础。这是丰子恺先生在1928年所作的《儿女》一文中对友谊的深刻阐释。在他的眼里,只要是彼此投缘的人们都可以成为朋友。在追赶中国梦的当下,这份纯真的童心显得更为可爱。广洽法师和丰子恺先生因为弘一法师的因缘,使得这对胜似亲兄弟的方外情谊坚如磐石。当年为了给弘一法师祝寿,借此弘扬护生之道,从弘一法师50岁生日起,到100岁晏日止,丰子恺先生前后花了45年的时间,完成了六集一套《护生画集》的绘画,这一套《护生画集》能够顺利出版是广洽法师不遗余力筹款才得以成就,成为美谈。

    我爱逛新书店,更爱游历旧书店。虽不及旧时的阿英、灵凤先贤和今朝的董桥、范用中坚之视野,可总有和他们一样对旧书呵护的真感情,这或许是积习所累也是天趣所赐的情怀。当年搬进新家时,特意做了个四门六开的大书架,用来容纳这平时淘来的那一堆堆旧书,它们终于有个安身去处,享享清福。岁月静好!除了书架里,还有书房的过道、阳台和案桌时常可见到他们的倩影和笑脸。相对两无言,用时皆大欢颜。

    我经常在思考为何泉州城区大半的旧书店集中在西街。这应该与它的文化因缘相关。以弘一法师与西街因缘为例,当年法师长住在西街开元寺持戒弘法,潜心研修佛法。遥望他所书的柱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就不难理解法师当年借朱熹名联的赞赏和旧书店集中在西街的必然。在这段时间,西街的改造在泉州的大街小巷成为热题。但愿那几间旧书店有存在的可能。虽说理想是很丰满,现实可能却是骨感的,我还是想念旧书店的牌匾在余晖的背影。

 

 

天堂的模样

/边晓璇

    对一个爱书人来说,去书店的意义远远超过买书。然而这几年来,不断听到各地民营独立书店倒闭、关门停业、被迫搬迁的消息,比如北京的第三极、重庆的经典概念书城、上海的季风园……民营书店的每一次困境,都让人们为之扼腕叹息。网络时代的快节奏生活,阅读愈发碎片化,网络购书的优惠与便捷,令实体书店不可避免地遭遇巨大冲击。在这样的局面下,南京先锋书店成为了一种光荣的存在——它已走过了16年荆棘路,成为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坐标,吸引着每一个在南京停留的过客。

    躲在地下的天堂

    从地铁珠江路站下车后,坐上91路公交走了两站路,按地图指示下车后,环顾四周却全然不见任何标识。犹疑地过了马路,走了几十米,一撇头才发现,传说中的先锋五台山店躲在疑似地下车库的通道口,掩映在垂帘而下的绿色枝叶中。门面以灰底条纹配白色汉字,简洁素净,甚至不太起眼。这样一家不靠商场剧院、不近住宅区的书店,还躲在地下,且不设路边标识牌,亦不做任何街头广告。然而也因为这独特的不声张,身后闹市车水马龙,仿佛瞬间安静下来,眼前的小门面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推门而进,两侧墙体上铺天盖地都是明信片。上面除了南京本地的风光,还有不少先锋书店推出的黑白或单色的概念图片,主题也多与艺术有关,粗略看来不下百种。明信片2元一张,写好后可以直接投入门口的红色邮筒,书店提供免费的代寄服务。收银台是色彩缤纷的书堆砌后外罩玻璃,比起其他书店,收银台更宽、更低,颇让人感到平易近人。

    走到拐角处转弯,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几十米长的斜坡,地面上两条黄色的马路隔离线向上延伸,两侧书桌阶梯状层层拔高,错落有致地堆满书。在一家书店里爬坡,这样的体验还是第一次。抬头看向离地面十米高的屋顶上,田字相间的顶梁中镶嵌着大幅的梵高、毕加索、罗丹等大师的画像,顶梁向两侧墙体延伸形成一道又一道门拱,每道门拱间也挂着不同时期的世界名人画像,书桌上的台灯、门拱上的壁灯散发着温暖昏黄的光晕。仿佛人类文明的表情在灯河里灿烂,走到平处回头一望,才发现一个巨大的黑色十字架悬挂在斜坡起点的门墙上,背后发出白色的耀眼光芒,空旷的立体空间中,光与影的交融、白与黑的映衬,在静谧朴素中又深具圣洁虔诚之美,让人不由得想起那句著名的箴言——“天堂应该是书店的样子

    在缺乏信仰的时代,先锋力图使阅读成为一种宗教。人们在这里与书中的思想、人物、风光相逢,互诉衷肠,洗去一身俗世尘埃,如我一样倒车、堵车而来的人们,早已忘记这一路糟乱,不由自主的静下一颗心。仿佛神灵在上,每一步都在他的注视下,手中的每一本书都有亟待慰藉的灵魂,你会放慢匆忙的脚步,放下一身负累,享受自由和宁静。

    爬上坡后,眼前一片开阔,足有四千米的地下空间。怪不得有读者用《桃花源记》里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来比喻先锋书店的布局。水泥地面上印着白色的漆线,顶梁间布满灰色、白色的管道,挂着黄色的书种指示牌,分类清晰;书架书台有高有底,错落有致,书籍摆放地极为整齐。

    谁能想到,这里本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废弃人防工程,2005年先锋进驻后,钢筋混凝土搭配书籍和灯光,反而造就了先锋书店独特的工业美感。

    公共空间与公共精神

    如果说长几百米的创意产品长廊,是先锋多元化经营的尝试,书店内随时供读者休息阅读的座椅则体现着创办者的人文关怀。先锋书店走廊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安置了木条长凳,大厅里还有黑色沙发,以及同样黑色系的桌椅。相比于许多书店新书不许拆封、甚至坐在地上看书久了都要遭到训斥和驱赶,这里对爱书人来说当真是圣地了。

    先锋书店被南大学生称为南大第二图书馆,不仅是因为距离近,也因这相似于大学图书馆的氛围。书店的创办人钱晓华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比利润重要。他认为书店是公共精神和公共空间开放语境的场所,为人们提供自由交流和对话,分享精神的盛宴。因此,先锋书店常常邀请作家、文化人士举办沙龙、读者见面会,在这里能听到音乐人聊民谣,出版人聊老课本,时有电影放映和作家签售。先锋书店也专门为曾经来书店签售、见面的作家辟了专区陈列书籍,但是并没有张扬的横幅海报,只有干干净净的小小一行字:他们来过先锋

    许多南京读者会约在先锋看书、喝茶,消磨时光。一位读者曾经写道:近年来网上的书越来越便宜,我有许多书也是在网上买的,有时不免担心:我们这样做,会不会让先锋因为没人来买书而倒掉?万一先锋倒了,我们可怎么办?心中不免有点惶恐。很多朋友跟我有同样的担忧,所以他们为了支持先锋,专门来先锋买书。

    先锋书店创办的前11年,曾辗转9次搬迁,直到落于五台山这块地下空间,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先锋书店总店,引领散落各处的分店。正因创业之初四处漂泊的情感体验,先锋书店以大地上的异乡者自居,她提供的不只是书,带来的不仅是阅读的美好,还有城市独特的文化空间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滋养,从而吸引着文人学者,也吸引着学生、知识分子、市民游客,吸引每一个渴望皈依的灵魂。一座城市,会因为这样一座书店的存在,而增长精神与气度。一些异乡客,会因为这样一所书店,对这城市多了眷恋与归属感。一些旅人,会因为这样一座书店,而对南京念念不忘。

    这样的书店不太多,但文化的传承从这里生发弥漫,润物无声。

    惟愿先锋与南京共存,书店与阅读同在。

 

 

美哉,钟书阁

/韦泱

    我是一个不薄新书爱旧书之人。

    日常,我去的书店更多的是旧书店。那些灰头垢面、蜷缩在小弄堂的某个角落,只有一开间门面,几十平方米的店堂,人在里面找书,还得仄着身子。那些旧书,也是脏兮兮的,甚至缺页卷角的。旧书店的气息,总有一种霉变的味道,PM2.5指数一定低不了。淘旧书,就得坦然面对这一切。残损的旧书,还得学会粘贴、补缀等修旧如旧的本领。

    一日,走进美丽的松江,走进松江美丽的泰晤士小镇,走进小镇美丽的钟书阁书店。哇,我情不自禁地感叹:这是此生见到过的最美书店啊!它的建筑外观,如欧式的小洋楼,店面层高似乎连着圆圆的天穹。图书的分类与布局,科学而整齐。店堂如同居室一样,一间一间曲径通幽。而每一间,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从文学之家,到国学精华,方便读者找书选书,处处体现出书店的温情。在某个拐弯处,会冷不丁遇上一张小椅,让站累的读者,可以坐一坐,翻翻手中的书。小桌上,放着的一个抽式餐巾纸盒,吸引了我的眼球。那个盒子,是我见到的独一无二的纸盒,它由三本精装书的外形组合而成,它与整个书店氛围是多么吻合。这小小的器物,可以说是一篇散文中的一个生动细节,凸现出书店的精细与趣味。据说,书店的主事者,在整个建筑设计中颇费心思,请来顶级的设计师,光设计费就花去四十万。加上建材费、装修费、书柜等各种硬件软件,投入不菲。更重要的是,加上爱书的情怀,倾力打造一家最美的书店

    “钟书阁的购书环境,与旧书店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此后,我渐渐改变了固有的想法,开始喜欢去类似的销售新书的书店逛逛了。

    我想,没有新书,哪来的旧书呢?!不论旧书店,新书店,眼下这些实体书店,面临的经营困境是前所未有的。不是今日这家歇业,就是明日那家搬迁,闻之令人唏嘘不已。

    “钟书阁逆势而上,展示顽强的精神、崭新的形象。在美丽的城市中,它要建最美的书店,与坐落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媲美哪!

 

 

你好,书店

    都说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有什么样的书店,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投影。但现实是,在变得越来越大的城市,寻找一家有点个性的实体书店,却成了一件越来越奢侈的事情。随着网络世界的一步步逼近,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发逼仄,一个城市的文化密码也就在虚拟的世界里悄然隐遁。网络时代,便捷成为人类趋之若鹜的选择,当动一动手指就可以满足读书的需求的时候,谁还会把钻到大街小巷里逛书店当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呢?庆幸的是,从来都没有整齐划一的生活格局,所以,还有那么一些读书人固守着匆忙都市生活中的精神家园。他们说,有书店的存在,才是有质感、有温度、有生命印记的读书生活。所以,天堂应该是书店的模样,一些异乡客,会因为一所书店,对陌生的城市多了眷恋与归属感,而念念不忘;所以,泉州西街的旧书店颐养着淘书人天趣所赐的情怀,想念着旧书店的牌匾在余晖中的背影;所以,虽然只是一家蜷缩在小弄堂角落里的小小书店,遇到的时候,最好打声招呼:你好,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