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空间

发布时间:2016-02-17

瞬间 · 德国随想

 

 

尼采最后的几年住在这里,他的妹妹一直照顾着他

 

高高的马车让人想象华服的歌德穿梭于王室贵族间的样子

 

歌德故居的客厅由这样的三间屋子组成

 

尼采的客厅

 

妻子死后,歌德经常睡在实验室旁的这间小屋,因此屋没有取暖设施,床头挂的毯子为的是隔凉

 

席勒的棺材

 

喜欢文艺的人到德国,最好在魏玛住上两天,说不定会沾上点大师们的灵气。时间有限,我只造访了哥德、席勒、尼采的故居及包豪斯学院。

    出于偏好,我首先造访了尼采的故居,而把歌德、席勒的故居排在了后面。一座很普通的小楼,因为尼采,它在我心中的地位胜过皇宫。我非常喜欢这位只活了57岁的天才的、诗性的、批判性的哲学家。尤其知道鲁迅深受他的影响后,我与他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上世纪初,王国维首先翻译了尼采,接下来是中国的第一次尼采热。我是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接触尼采的,这是中国的第二次尼采热。尼采和鲁迅都是向庸众宣战的具有决绝精神的英雄。他们拼命要搬倒偶像,主张车要到了,推一下,而不是扶一把

    混迹于上流社会的歌德私下生活的物质要求是这样的简单,但他在艺术修养、思想观念又十分深厚,可见歌德心性的丰富及矛盾。歌德同时涉足文艺、政治、科学、收藏等领域,这使他的一生博有余而渊受损,不像黑格尔、叔本华等在某一方面走到体系极致的境地。歌德一生有两万多件收藏,这说明了他的志趣,也证明了他的占有心理。总结他的一生,可定位于有大才能却俗气很重的人

    席勒遇到歌德后,得到了歌德在生活和艺术上的很大帮助,两人成为终生好友,还经常进行联手写作。席勒比歌德小10岁,但只活了46岁,歌德却活了83岁。歌德是德国文化的老大,席勒是老二。老大遗嘱死后要和老二葬在一起,于是二人在公爵家的墓室中就这样了。然而席勒的棺材却是空的。

前些年DNA检测,证明棺材里的尸体不是席勒。席勒初葬时与很多人混放在一个教堂的地下室。20年后迁坟时无法辨认席勒,便有了墓室棺材中的假席勒。据说他的尸体早就被他的粉丝们分割收藏了。歌德曾得到过号称是席勒的头骨,他鉴定的结果是真的,还和著名的柏林洪堡大学创始人洪堡先生人凝视了一下午,并就此写了一首诗《注视席勒的头骨》。然而这个头骨也是假的。 窦海军图/

 

 

立达苑 · 俞可

道德领导力

德国教育2015年的特征无疑是难民潮的强烈冲击。年底,在教育部国外教育政策形势研判会上,笔者所汇报的主题便是搏击于难民潮的德国教育。之前,德国德语研究会宣布,难民一词入选德国2015年度词汇。

    在刚刚逝去的2015年,来自中东与北非的难民如洪水滔天般涌入欧洲,欧盟各国如临大敌,或大举阻截,或袖手旁观,或各人自扫门前雪,唯有德国以好客之心拥抱难民。仅2015年,冲破欧盟边境防线的难民超过百万,其中绝大多数被德国接纳,总数高达110万。这是德国1950年有记录以来最大一轮难民潮。滞留德国的难民以单身青壮年和携带未成年人的家庭为主。德国政府顿然意识到,难民潮所冲击的不仅仅是德国社会治安与社会保障,更有社会融合。让难民寝食无忧并遵纪守法,此乃人道主义之底线。授之以渔,进而助其自食其力并自我实现。对于难民而言,无论最终重返家园,抑或在欧洲的祥和与福祉中终其一生,这不啻为人道主义的至高境界。

    作为德国最高教育决策机构,德国各联邦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表示,让未成年人融入学校与社会是教育政策最重要使命之一,并为难民就读高校提供验证学历的便利。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呼吁政府,为难民接受高等教育挖掘丰厚的政策潜力并给予充裕的财政支持。就此,德国联邦教科部决定在未来4年拨款1.3亿欧元,其中2016年投入2700万欧元。针对难民中的学龄前幼儿,在未来3年提供220万欧元实施阅读启蒙;针对难民中的学龄儿童,设置8264个语言强化班,并新增约8500名教师;针对青壮年难民,简化职业资格认证程序,并提供上岗、在岗和转岗培训;针对青少年难民,开放国家助学金的申请,并在全国30所大学预科部增设2400个入学名额;针对所有难民,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设形式多样的语言补习和文化融入课程。

    这是德国人的慈心善举。12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当选美国《时代》周刊2015年度风云人物,实至名归。该刊指出:在经济动荡、难民潮涌的时代,默克尔的领导力维护并推动一个开放而无界的欧洲。这是一种道德领导力,坚如磐石,甚而不惜与执政党同僚反目,不惜让民意支持率走低,不惜被欧洲盟友冷落。在坚守良知与屈服现实之间,默克尔毅然决然地选择前者,走上一条布满荆棘之路。她在一个缺乏道德模范的世界牢固树立的道德风范,一句我们来做足以展现其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语)之浩气,力挽狂澜,令国际社会无不为之动容。默克尔就是德国的好人、政界的好人、人间的好人。德国《明镜》周刊2015年第39期的封面竟然把默克尔打造成为圣女特蕾莎修女。

    元月12日,德国2015“年度恶词出炉,好人一词以64次提名位列669个备选的年度最恶毒词汇之首。年度恶词评选活动由设在德国达姆施塔特理工大学的德国语言批判委员会组织。自1991年起,该委员会每年年初推出旧年的年度恶词,旨在臧否时政,并最终提升公民对语言的批判精神与反思意识。其实,作为年度恶词好人是一个人为炮制的词汇,尽显嘲弄与讥讽,实为俗语中的老好人或网络流行语圣母心,不谙世事、唯求和善而放逐原则、曲意逢迎,剑指默克尔。该词贬低宽容与助人为乐精神,笼统予以诋毁,称之为幼稚、愚蠢、与世隔绝。这个词汇2015年不仅被用来诋毁救助难民的义工以及给予反难民暴力行径予以反击的公民,还被右翼势力与民粹主义阵营用作选战口号以蛊惑人心。

《聊斋志异》首篇《考城隍》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默克尔以及德国多数民众遭遇的即为有心为善,虽善不赏之困境。为了让好人不再背负老好人之恶名,默克尔执掌的德国政府推出上述教育举措,看似惠及难民,实为拯救德国社会。在课堂、在校园、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实训场所、在街口路边,德国人学会与难民及其血液中流淌着的异域文化的交互与交融,咫尺天涯皆有缘,由此点燃每个公民身上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的道德领导力。

 

 

四百击 · 毛尖

少帅和表情包的未来

    网上兜了一圈,骂《少帅》不好的,一半在说少帅不如老帅。说实在,这也不新鲜了,国产电视剧中的中老年男性,从来都是不仅在人物身份上长一辈,表演水准上也要高一头。李雪健在剧中给文章当爹,演技上可以给他当爷。前年很红的《北平无战事》也这样,王庆祥倪大红演刘烨的上一辈,表演直甩刘郎八条街。

    用进化论来理论,文章刘烨不如上一辈演得好,是公理,但是,光拿《少帅》看,似乎也不尽然。电视剧是从张学良小时候讲起的,开场三个小演员扮演张作霖的三个孩子,姐像姐,弟是弟,三集过后,文章扮演的张学良出场,观众退三步,呀呀呀,怎么小时候的精气神变成了表情包!

    没错,偶像派的演技,表情包一手囊括。《少帅》看到后来有些烦,我去查看了这部戏的梗概,梗概说张学良大怒,我们看到文章在银幕上呲牙咧嘴;说张学良痛心,我们看到他泪光闪闪;说张学良后悔,我们看到他低着头,而无论是大怒,痛心还是后悔,他们的表现基本就是对下属吼,对老婆叫,对情人喵喵喵。想起小津安二郎曾经要一个女演员表现伤心,女演员做了,小津问伤心啥,女演员说丢了五十元钱。小津再要她表现丢了一百元的伤心,然后五百然后一千,最后,小津告诉她,你丢一千还不如丢五十伤心。这种表演,就是四海通用的表情包,邻居离开是崩溃,战友离开是崩溃,最后,亲爹离开,也就是一个崩溃。没有等级差的表演,这是当下的银幕现实。

    不过,不要误会我对表情包演技持的是嘲讽态度,反过来,我在想,假以时日,表情包演技也能脱胎换骨成京剧那样的流派。比如,刘烨这款,可以称为公举流,因为他在影视剧里经常是万千宠爱集一身的样子,虽然他常常既不坚定也算不上勇敢,但是电视剧里的人物总是莫名其妙仰视他赞美他,而他本人则一副当仁不让的公主派,所以领衔公举流应该合适。

    有公主(举),就有女神,2015的影视剧头把交椅,非胡歌莫属。胡歌去年一跃成为最红男星,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几乎从不像刘烨文章黄晓明那样咆哮,他落子无悔的低温表情让他在鬼哭狼嚎的中国屏幕上脱颖而出,搞得无数男星在网上晒和胡歌的合影,即将上线的《猎场》,我们会看到,影视一哥孙红雷也将无怨无悔成为衬托胡歌的男人。因此,胡歌这款演技,十足女神体

    女神体”“公举流两个流派之间,文章试图以少帅的姿势嵌入,可惜的是,他的表演集中在上半身,尤其是嘴,情色电影的方法论无法胜任历史剧,搞得张学良显得零碎又无聊。不过,文章的演技,却特别具有表情包前景,尤其,这次大陆和台湾的表情包大战更证明了,表情包文化将是未来两岸最重要的文化大使,也就是说,由文章代言的这个张学良,将在意识形态上最有效地弥合两岸的差异,哈,你不喜欢这款张学良,我也不喜欢!

如此,表情包演技一定会以它强大的政治功能永垂影史,统一款文章先上,然后公举款跟进,最后女神体打扫战场。这个,是我看《少帅》的心得。

 

 

草垛 · 金钱草

话说流行语

如果单提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人们脑海里会立闪流行病。其实流行语也有这特性,虽然它属于流行文化范畴,但跟流行病尤其是流感更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比流感更无厘头,流感还有季节限制,并可打打预防针,感染者一般有打喷嚏、流鼻涕征兆,而流行语则任性得很,随时、随地、随意发作,谁都无法预料下一刻流行什么。比如有人在百度小吧里吆喝一句: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短短六小时,这话就蹿红网络,至今没人知道贾君鹏是谁。

    流感之所以在冬天爆发,无怪乎三个原因:一有流感病毒诱发,二是温度适合病毒生存,第三有批免疫力低下者中招,三者缺一不可,相互成就。流行语也不例外,看似无厘头,其实都有诱因。贾君鹏的走红,是因每人心底都有类似情愫,一触即发;其次从网吧里窜红,也说明互联网是个流言滋生的温床;再者网吧里聚集了大批废寝忘食、有家不回、甚至离家出走的易感人群,其负疚感、负罪最容易引起免疫系统紊乱。

    所以,任何流行语都经不起推敲,一敲就敲到了病根上。如果不是股市如鬼市,如果没见过大盘的诡异窜动,如果没有从股民到股神再到股鬼的全民体验,哪会有为国护盘、国家队、千股Style、神创板这么大气磅礴的股市流行语?以2016年开年为例,老百姓还没缓过神来,一批很牛叉机构就率先发力,你追我赶,争当创客,证监会刚抛出熔断,发改委就扔出地板价,海峡对岸也不示弱,大面积出现选后症候群,连日本女高中生都隔空高喊做人不能太安倍。如果不是老百姓对股市、油价积怨已久,如果不是台湾选民用力过猛,如果不是安倍晋三说话一贯模棱两可、从不正面回答问题,哪会无中生有爆发这么多热词儿?

    当然啦,把流行语都划归流行病,不仅不科学,而且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好多流行语都充满正能量,不仅没病,而且能提高免疫力,防止流行病。就拿“2015年十大流行语汉语盘点2015”等有影响的评选活动来说,排在前面的获得感互联网+”等,都一身正气。虽不排除评选机构盲目讲政治的嫌疑,但在媒体上长时间、大面积出现,不是流行是什么?尤其是字的入选,应了那句话:有什么流行病,就有什么流行药,没有腐败任性,哪有字走红?

    据说《咬文嚼字》评选的首要标准是传递正能量,而平头百姓更关注有趣和有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年官方评选结果公布后,都会引起网民疯狂吐槽。网民推崇的,专家说低俗,专家评出的,网民不认可,今年然并卵的落选,引起网上硝烟一片。而事实也证明了,不被专家看好的热词往往是短命的,被网民们推举的词汇同样有强大生命力。你像被专家定义为粗俗的屌丝,依旧顽强地活在人民群众中间,被网民们推崇的喜大普奔十动然拒已销声江湖。

    当然啦,最喜欢流行语的还是文字工作者,特别是标题党们。在浩如烟海稿件中,怎么能一路逆袭,令编辑躺着都中枪?套用流行语成本最低!比如近期熔断横出,连体育评论都用上了《熔断之后 国足如何止损》的标题,而《发改委新机制设地板价网友惊呼油价也玩熔断》更是直捣眼球;供给侧改革刚推出,报纸上就出现《三元朱村的蔬菜供给侧改革试验》的新闻,俺好生奇怪,该村发生啥事儿了?原来就是一黄瓜种植村的乡亲们,以客户为中心,减少了农药使用量;互联网+”一推出,基层通讯员给俺投稿都用上了“+”法,什么“ETC+”“ATM+”高柜+”大堂经理+”……其实也就是捆绑营销的升级换代。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谁要怀疑互联网+”的入选资格,俺就跟谁拼命。

其实,语言文字本来就是雅俗共赏的事儿,哪个版本的大字典也没规定只准正能量的词儿入典,既然不作死就不会死都能以“no zuo no die”的中国特色进入美国字典,咱们更没必要像防流行病一样对待流行语了。流行语能不能流行下去,咱不看气质,主要看时间吧!

 

 

话匣子 · 红英

菜际关系

大学室友,迄今为止没有进过厨房,她总是一脸困惑地说:搞不清菜际关系。

    菜的搭配,正如人的往来。英国人与人交往,总是保持距离,仔细观察,谨慎选择,到头来还是孤独的牧羊人。中国人则是先混在一起,再以群分,一辈子不混进大小组织就是人生卢瑟。就像英国人的fish and chips,鱼是鱼,薯条是薯条,柠檬是柠檬,有界限,有距离,就算用来和谐的酱汁,也不是浇或拌,而是有节制地,微微地蘸着吃。中国菜却讲究刀工,讲究烹调,讲究搭配,生命已息,搭配不止。北方人还嫌粘不到一块儿,再勾上芡,仿佛非得如此才够味儿。因此中国人的麻烦是绞成一团,人际关系比较琐碎;英国人的麻烦则是孤独,孤独,容易抑郁。

    窃以为中国菜的高妙之处有三: 一是粗料精做,物尽其用;二是烹调多样,变幻无穷;三是混搭得道,讲究悟性。

    先说物尽其用。顺德人讲究一鱼N吃,一条水库大头鱼,鱼头煲豆腐、鱼片炒菜软(心)、碎肉做成鱼茸粥,鱼皮凉拌、鱼肠煎蛋、鱼骨和鱼腩酥炸,鱼尾豉油蒸,一转眼变出一桌菜。又如北京的卤煮,肺头,肥肠,猪心,猪肚,都是临扔了又捡回来的。还有凤爪,鹅掌,鱼唇,划水、花胶等等,但凡能下嘴的,没有丢掉的理。甚而由于边角料处理起来费事,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当下,喧宾夺主之势愈演愈烈。传说帝都的艺术咖们、IT腕们、盖茨比们等复杂的各式人等,肯出席入座林依轮的家宴,只为林亲手秘制的卤大肠。

    再说说烹调。韩国人一向喜欢在电视剧中晒厨房,晒餐桌,但看来看去就是一桌子辣小菜,捧着一方烤肉架子,外加个海带汤。日料也差不多,不是鱼生就是铁板。好处呢,一是易于保持厨房的洁净,二是有限的手艺极致化就容易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中餐就复杂得多,煲、炖、蒸、煮、炆、炒、煎、焗,每样都在乎火候,没有个三年五年出不了师。火候的把握最难量化,颇有一期一会的架势。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锅头灶台有禅意,炉火纯青的境界恐怕只是用来靠近而不是实现的。

    最后是搭配。文学作品里的美食,重点是在搭配。比如《红楼梦》里的茄鲞,就是茄丁,辅以鸡脯子肉、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丁儿,用鸡汤煨干,香油一收,糟油一拌,放瓷坛子里靠时间料理而成。西晋张季鹰为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羹辞官归故里,但只有这两味似乎稍显不足,李渔研究出来的四美羹,则是清虚妙物陆之蕈(菌),水之莼,和以蟹之黄,鱼之肋,不仅讲究搭配,还讲究用料部位,格调连升三级。

    做菜如做人,需要一点天分,一点想象,更多的则在于个人修为,既要有对生活的勃勃兴致,又兼具与人为善,愿意照拂别人的情谊。透过复杂的菜际关系,可以窥见修身根本。

    林文月、汪曾祺、王世襄是学人中精于做菜的。林文月因要照顾家,继而兼顾到师长朋友,饭桌成了最好的沙龙。王世襄因夫人秉持君子远庖厨的祖训而自愿承担中馈之责,买菜做饭反成了他很大乐趣,厨艺之精湛深得嘴刁文人的欢心。舌尖上的汪曾祺更是,境外作家来访,北京文联常会安排汪曾祺家宴,老头儿用干贝吊汤煮的干丝,聂华苓连汤全喝干,某次炒的云南干巴菌,吃剩一点点,作家陈怡真要用塑料袋包了带到宾馆吃。老头儿出国,也被作家朋友们当家人一样款待。

嗟夫!修身,齐家,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