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赏玩

发布时间:2016-04-20

 

 

 

 

贺友直与上海地铁卡

 李天一/图文

2016316日,被誉为中国画坛的故事圣手、白描泰斗的贺友直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4岁。贺老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描技法淋漓尽致地运用到连环画创作中,将难登大雅之堂的小人书升格成为传世瑰宝。其连环画代表作《山乡巨变》、《小二黑结婚》等伴随了几代国人的成长。

而众多上海地铁卡的收藏者,则对贺老怀有特别深的感情,因为贺友直先生生前曾经与上海地铁卡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题材而言,既有弄堂里的老上海人走街穿巷忆旧事,也有生肖拜年卡;从规格而言,既有大卡也有小卡;从形式而言,则不仅有地铁卡,还有地铁文化列车——201316日,以贺友直连环画为主题的文化列车,在地铁2号线上线运营,为乘客呈现了一幅老上海市民的生活百态图。上海地铁将连环画大师贺友直的《老上海360行》系列连环画制作成了公益广告,在2号线的261号列车车厢内,以壁画和拉手的形式进行展示,著名连环画画家的充满市井气息的作品在上海重要的文化活动中亮相,让普通乘客感受到意外之喜。

表现贺老绘画作品的地铁卡,创新多多,以走街穿巷忆旧事为例:地铁卡正面为贺友直反映相关主题的画作,地铁卡反面则是贺友直以绘画形式所作的简洁自传。两枚卡还配有一本薄薄的口袋书,总共54枚卡,中英文对照,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指示图,也有绘画,更有版本较新的上海地铁线路图。新型地铁纪念书、卡结合,集读视听行于一体,象征一个新的文化传播时代就此开启,给丰富的上海地铁文化增添亮丽的一笔。

再举一例:2012年正值贺友直先生九十高龄,又时逢他所在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60周年,为此有关部门于2012326日在上海城市规划馆主办了《率真贺友直·经典老上海展》的活动以庆祝这个双喜的日子。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为此特意发行率真贺友直地铁纪念卡一套,一套两枚,分为一枚大卡和一枚小卡。率真贺友直地铁纪念卡中的大卡和小卡的画面基本相同,均为贺友直先生的半身像,画面上的贺友直先生身穿绛红色的服装,因此而显得十分喜气,这绛红色的服装与贺友直先生红润的脸庞互相映衬,使得贺友直先生看上去精气神十足,画面上的贺友直先生左手持螃蟹,右手端碗黄酒,正乐滋滋地咪着小老酒。虽然年届九旬,但是画面上的贺友直先生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其怡然自乐之状令人莞尔和遐想,正是这大大秃顶的脑门和端着黄酒饭碗的手,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佳作,而这其中又以海派文化内容的漫画作品居多。

    在《率真贺友直·经典老上海》地铁纪念卡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小卡,这一枚小卡以其新颖别致的创意获得地铁纪念卡收藏投资者的广泛好评,以挂件形式为主要构思特点的这枚小卡,只比成人的大拇指略大,是迄今为止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所发行的最小尺寸的地铁卡,由于小卡本身的小巧玲珑,加上还附有黑色挂绳,十分方便地铁卡收藏投资者的收藏和使用,为了有效防止收藏和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制作过程中,制作单位还对小卡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使用了滴胶,由于使用了这种滴胶,使得小卡的正面和反面均表面光洁边缘平整,手感非常滑润舒服,与其他的地铁纪念卡完全不一样。

上海地铁纪念卡作为象征城市名片的有效载体,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和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作品,以地铁纪念卡的形式再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广受赞誉。而由于贺老等大师级画家的积极参与,更让上海地铁纪念卡精彩纷呈,贺老的老上海风情画系列,以令人惊叹的细腻细节,记录下这个城市的万千风情,勾引起无数上海人的乡愁。白描之于贺老,是连环画的独特表现手法,体现中国绘画的线条功夫,同时也有另一层意思,就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人生的悲欢

从老上海亭子间竹竿晾衣裳、小贩叫卖、黄包车夫拉车的平民生活风景,直到眼下社会上的啃老族、崇洋媚外、物质至上现象……在这位连环画大师的笔下,人情冷暖、美丑妍媸,每一笔、每幅画都充盈着人生况味。抛繁就减的舍去不必要的镜像,用单镜头把我们牵引回那尘封已久的老上海的风物人情,再用市井的文字素材为画作增添了有趣的导读,自写自画,彰显幽默。剃头扦脚收旧货画铅照,这些我们或耳熟能详却已埋没在沧海桑田里的老见闻,在贺老的笔下,得以复活重生,透过画面,向我们投射来世相百态的人情冷暖。54幅连环画作品,每幅都配有贺老写的文字。贺友直先生以他超常的记忆和独有的贺氏白描重游往事,回味人生,以小见大而气象万千,尺幅虽小而矩度雍容。老先生将一切尽收眼底,又将一切放诸笔端。把百年上海市井生态百相描摹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贺友直先生长期以来对上海地铁文化的支持和关心,是广大地铁纪念卡收藏者的福音。

 

 

对收藏物件来讲,收藏家仅仅是几十年的历史保管员。而纸质的收藏物件,至少能保存千年,瓷器、青铜器等将来可能能保存万年以上甚至更多。

留在收藏文化史上唯有文人收藏家

 文/梁志伟

     历代正统的收藏家,主要由文人士大夫式的收藏家们组成,如明代董其昌,如近当代张伯驹、王季迁、王世襄、唐云等,他们或本身是饱读诗书、满腹经伦有一定的官职及社会地位的文人,或本身就是著名书画家。他们的收藏活动,主要是雅聚赏玩,修身养性,同时通过对艺术品的收藏研究,为家庭、为社会,留下一笔可观的历史文化遗产,惠泽后人。他们收藏的最好的藏品,生前除天灾人祸,一般绝对不会变卖,最终,归宿是把其捐赠或转移到博物馆,让后来者永久参观、观赏或继续由文博专家学者研究这一件文物藏品后面所隐藏的历史文化奥秘。

    这里特别要举例的是王世襄先生。新世纪前,他因居室简陋所迫,他自己所藏的最重要的藏品81件明清黄花梨家具,找了一位香港企业家以一次性买断再捐赠的方式,整体移入上海博物馆,其系列收藏的最重要的藏品,备注了其的《明式家具珍赏》专著的历史文化地位。此外,新世纪后,他又委托中国嘉德艺术品拍卖公司,以拍卖师白手套的方式百分之百拍掉几乎所有的古琴、竹雕、铜炉等杂项藏品,为一位正统收藏家生前就处理好藏品后事,留下了规范的流行的处理方法。

    其实,王世襄遗留下的最珍贵的收藏文化遗产,不是现在上海博物馆整体所藏的他的黄花梨家具藏品,而是他的《明式家具珍赏》等收藏专著。因为,所有的收藏家,仅仅是几十年的历史的保管员,保管的仅是先人遣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他收藏的这些黄花梨家具,匿名文人士大夫家具鉴赏家在后面指导,是匿名工匠制作,本来这些家具上面应该刻上那些匿名工匠的名字,可惜无法补刻了。

     唯有王世襄所著的《明式家具珍赏》的专著,是属于王世襄自己的,其英名已镌刻在了明清黄花梨家具收藏史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球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浪潮里,是王世襄卷起了一股中国明清黄花梨家具收藏浪潮,这才是王世襄一生研究文物收藏最主要的功绩之一!

    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式的收藏家,还是当代文人收藏家,最重大的收藏功绩不是你收藏了一二件国宝级收藏品,捐赠或转移到博物馆就完事了。因为只要有社会的矛盾、国际的矛盾存在,战争就有可能发生!地球本不安宁,地震海啸等都是不可能精确预测的。现在所谓的大型的博物馆的建筑及藏品都有可能在数百年、数千年之后倒塌,馆藏的藏品再次流散民间。就像我们现在收藏的曾经是紫禁城里的藏品一样。这里我再新造一个词:叫藏品收藏之轮回。也就是说,人生仅百年,无论民间藏品、博物馆馆藏藏品物件只要存在,就会有无数次的易人易主的可能性。也许数百年后,会出现一些更伟大的大收藏家,他们再收藏王世襄当年的旧藏,那时人们就会把王世襄渐渐遗忘,仅记住那时的那些大收藏家的名字。

    所以,对收藏物件来讲,收藏家仅仅是几十年的历史保管员。而纸质的收藏物件,至少能保存千年,瓷器、青铜器等将来可能能保存万年以上甚至更多。

    但是,收藏家们个人研究出来的收藏文化成果——收藏学术专著,尤其是开朝开代的具有收藏文化里程碑意义的收藏学术专著,如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等,却永远属于王世襄个人,其与王世襄的英名一起永久流传!

    古代的收藏大家都是文人士大夫式的收藏大家;当代的收藏大家的宝座,虽然多被土豪金们占据着,他们收藏的器物会一直遗留下来,但他们的收藏家的名声会在几十年后渐渐消失被人遗忘!原由是:他们仅仅是收藏品的历史保管员,土豪金收藏家们,没有能力、没有文化底蕴,为他们的收藏品做真正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学术研究。没有个人独特的收藏文化研究成果,只能出版收藏品图录,请文博专家写写序言,出版后分发给朋友,这是土豪金收藏家最终的收藏景色。

    作为资深收藏人,笔者还是寄希望于当代中国一批文人收藏家,他们虽然精神富有,物质贫困;他们虽然藏品丰富,多是民间遗散的民间器物、民窑藏品、民俗珍品,没有土豪金们追逐的亿万元的国宝级藏品。但是拍卖价值贵的器物,并非历史文化价值高。比如那些千遍一律,图案僵死的明清官窑器,拍卖价动辄百万、千万,但因同类器物太多,其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可能不如一件密藏的有民间文化密码的器物,可能不如一件有地域文化特征民族风情特色的民俗珍品,值得让专家学者们去研究。

    总之,世界上最珍贵的藏品,不是以是否价值最贵来衡量的。比如,2.8亿港元成交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算中国大陆收藏家买进的最贵的一件天价藏品。但其与宋汝官窑相比,相差两个档次;与元青花人物故事罐相比,相差一个档次。同为明朝的在西藏一个寺庙里发现的两只宣德青花加彩碗,其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仍然比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要高。

所以,一部古今收藏品史,是由器物组成的;但一部古今收藏文化研究史,却是由历代无数文人士大夫式的收藏研究者写成的。一部当代收藏文化研究史,更是由当代无数文人收藏学者写成的。能进入当代收藏文化研究史者,才是当代收藏界真正的收藏文化精英、收藏学术精英,他们将来的英名会与他们独特的收藏研究专著一起,光耀千秋!虽然在向钱看的收藏年代里,他们或还默默无闻,或还仅斩露头脚,或还在默默研究,收藏文化研究专著还没问世!但是,历史是一面镜子,正统的那些收藏文化、收藏学术研究成果,会在历史这面镜子里反射出来,闪耀给后来者看!这也是当代文人收藏家,最后的收藏学术梦境!简而言之,能留在收藏文化史上的,唯有文人收藏家!

 

 

超一流收藏家,收藏宋五大名窑

 文/梁志伟

    中国古代瓷器的审美顶峰是宋五大名窑单色釉瓷;中国古代瓷器的工艺顶峰是清乾隆的珐琅彩五彩粉彩彩瓷。

    名扬海内外的中国古代瓷器收藏家:包括民国年间陶瓷大收藏家仇炎之,包括新世纪前已在香港去世的创办天民楼的陶瓷大收藏家葛士翘,包括新世纪后已在北京去世的香港大收藏家徐展堂,包括新世纪后曾在苏富比、佳士得举办个人明清官窑拍卖专场会,拍掉大部分官窑拍品,现已九十高寿仍健在大收藏家张宗宪,他们大多收藏赏玩到明清官窑这个层次,这个中国古代瓷器工艺顶峰水平。至于宋五大名窑瓷,他们偶尔碰一碰而已,少有专门的收藏研究。

    现在回过头来重新客观评判百年来那些名扬海内外的中国古代瓷器收藏家,只能说属于一流收藏水准,还没有达到超一流的收藏水准。以超一流的收藏标准评判超一流的陶瓷收藏家,全世界可能只有一位,那就是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创始人、收藏中国古代瓷器的大收藏家、英国的大维德爵士。

    其沿着学术概念,沿着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收藏的中国历代瓷器精品,现仍收藏展示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内。藏品包括晋唐越窑,唐邢窑、长沙窑,宋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宋耀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宋景德镇湖田窑,元枢府釉卵白瓷,明清官窑彩瓷。尤其其收藏的七件宋汝窑瓷器,除了台北故宫汝窑藏品,个体收藏家收藏的宋汝窑完整器藏品,数他最多且精。为此,如在全球范围,评选中国古代瓷器收藏第一人,唯有大维德爵士,其他大收藏家都没有可比性。经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评判意见:宋五大名窑是中国古代瓷器的审美顶峰,这个相对收藏研究宋五大名窑器者,才能称得上超一流收藏家,唯大维德爵士能获此殊荣。

    综观海外博物馆辟专门展馆,专题展示收藏中国陶瓷器展品最出名的有法国吉美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陶瓷器,属于各著名窑口的系列收藏,其宋定窑、钧窑藏品收藏,明清宫廷单色釉收藏,堪称收藏一绝。可惜该馆史前华夏彩陶收藏品,数量少,收藏品位不高;关键该馆没有精美的宋汝窑器精品收藏,所以,只能排在千年老二位置上。唯有大英博物馆,有一批曾是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藏品,后大维德爵士去世,其藏品整理移入大英博物馆展出,才称得上全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瓷器收藏馆。

     最让陶瓷收藏家拍案叫绝的是:大维德爵士所藏的以中国瓷器发展史为线索的系列真品如晋唐越窑、邢窑、长沙窑,宋汝窑为代表的宋五大名窑,宋耀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及元明清彩瓷,都非常精采,大其是宋汝窑藏品,是除台北、北京两个故宫博物院所藏之外,后流落到海外人收藏家中最好的汝窑藏品,凭此这一点,大维德爵士本人就是海外收藏中国瓷器贡献最大的一位中国瓷器大收藏家。大英博物馆,因此,也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瓷器品位最高的海外博物馆。

    回看近百年来的中国瓷器收藏家像仇炎之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瓷器收藏家,他们本是古玩商,且主要收藏明清官窑,文化含量、审美品位都属于中上流水平。后一辈收藏家如古玩商如刚过90岁的香港的张宗宪,也是步仇炎之后尘,收藏买卖中国明清官窑器,最终结局都会是这样的:或死后或生前,全部卖掉收藏品,两手空空回到天上人间,数百年后,都会被后人遗忘。唯有英国大维德爵士,他死后的系列收藏品,几乎全部移入世界一流博物馆展出,这才是世界上真正的超一流的大收藏家的收藏境界。

    中国当代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生意成功之后,自己创办博物馆,已经算境界很高了。但是开私人博物馆容易,要维持下去难上加难。如浙江绍兴的越窑博物馆,已出现于无法正常公开展示的窘况。

    所以,奉劝一句:私人财力再大,私人博物馆规模再大,永远比不上国家级的博物馆,省心的话,把全部个人收藏的精品移入国家博物馆收藏,才是真正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简而言之,瓷器收藏到宋汝窑瓷器,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收藏大家,藏品最终移入捐献到世界各大博物馆才有可能成为名留千秋的超一流收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