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空间

发布时间:2016-06-15

瞬间·大陆最南端

 

 

 

Nvercargill

因弗卡吉尔,是新西兰最南端的城市。此行我们来到它的三个海角。

    Waipapa point1881年在此发生了新西兰最大的海难,之后便修建了灯塔,提醒往来船只。这里也是海狮们喜欢生活的地方,很幸运的,我们也偶遇了三只人来疯的小海狮。

    Slope Point,是新西兰本岛最南端的海角,鲜有人烟,通往海角的是一条铺满石子的路,走在上面,仿佛完全的置身于大自然之间,只听见大海的涛声,这里距离南极4803公里。

Nugget Point,是Otago海岸上最独特的地貌,这是一座十分陡峭的山岬,山顶矗立着一座灯塔。由于常年的狂风肆虐,使得这里的树和草已逐渐形成了倾斜的生长。

 

 

 

 

Bluff

Bluff中文翻译为布拉夫镇,是欧洲人在新西兰登陆的地方,也是世界大陆最南端的小镇之一。布拉夫雄踞着布拉夫山,这座锥形死火山阻挡了些许迎面而来的凛冽西风,为这座岛屿提供了一个屏障。这里最为著名的当属生蚝,个头不算大,但是绝对的味美汁鲜。

 冰蓝图/

 

 

立达苑 · 俞可

杨绛的振华岁月

杨绛校长?

    确确实实。1939年,杨绛(原名杨季康)出任振华女校校长。

    “本校自二十七年九月迁至上海复课,偎承季玉师及校董等嘱令暂时担任校长。季康才疏学浅,勉膺其任。校舍假借位于公共租界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赫德路(今常德路)口的振粹小学。

    杨绛时年26岁,刚留英归国不久,风华正茂。身为校长的杨绛拼命装老,把头发卷起来,像个传道婆婆。主持校务之外,她还兼任高三英语教师。杨绛父亲杨荫杭,曾任京师高等检察厅长,却戏谑为狗耕田。据她回忆,出任校长为季玉师所

    季玉师,即王季玉(18851967)。直至百岁,杨绛对待王季玉,始终执弟子礼,恭敬有加。杨绛于19221928年期间就读振华女校,度过整个中学生涯。时任校长便是王季玉。

    杨绛1921年随父母迁至姑苏城。杨荫杭委托妹妹杨荫榆给杨绛姐妹物色学校。起初,杨荫榆偏爱其母校景海女中。恰在此时,王季玉诚邀杨荫榆在振华讲演,自此,杨荫榆眼中,振华才堪当姑苏第一校。

    “长达窃不自量,愤国势之凌夷,怜女界之沉沦。振兴中华为宗旨,以诚朴仁勇为校训,姑苏女杰谢长达于1906年创办女子两等小学,取名振华,力邀章太炎、蔡元培、竺可桢等大师出任校董。谢长达之夫王颂蔚(18481895)是蔡元培参加会试时的考官。振华校内的长达图书馆匾额即由蔡元培题写。王颂蔚谢长达的子孙皆受惠于振华的蒙学,俊杰辈出,其中就有被温家宝誉为人中麟凤的物理学家何泽慧,即钱三强夫人。

    三女王季玉1917年留美归来,勇当其母办学的衣钵传人,并把一生许配给振华,以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先人之忧,后人之乐(给1947届毕业生的题词)的精神,使振华发展成为数一数二的学校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陶行知语)。全校学生以三先生的昵名称唤王季玉。

    振华学子,杨绛乃王季玉最爱。在1927年第一期《振华女学校刊》,杨绛发表古诗《斋居书怀》:松风响飕飕,岑寂苦影独。破闷读古书,胸襟何卓荦。有时苦拘束,徘徊清涧曲。俯视溪中鱼,相彼鸟饮啄。豪谈仰高人,清兴动濠濮。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傲此游,翛然自脱俗。染丝泣杨朱,潸焉泪盈掬。今日有所怀,书此愁万斛。该诗所抒发的淡泊明志刻有王季玉的印记。

    杨绛是振华在旧址(十全街)办学的最后一届毕业生。杨绛那届学生协助学校搬迁到新址——织造署遗址。织造署,康熙六下江南,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于此。在新址,她们馈赠母校一份纪念物——己巳亭。六年的振华岁月是杨绛终身的眷恋。她早年撰写的小说《事业》便取材于此。直至期颐之年,她仍时时吟唱振华校歌:三吴女校多复多,学术相观摩。吾校继起,德智体三育是务。况古今中外,学业日新月异。愿及时奋勉精进,壮志莫蹉跎!其乐融融。

    尤为刻骨铭心的是王季玉当年的训词:昵(苏州方言的我们)振华要实事求是。杨绛晚年为母校题写实事求是,特别注明季玉先生训话,题款杨绛敬录。何为实事求是?自抗战发生,本校东迁西移,继续为教育努力,但始终守其岗位,不敢稍易初衷以误青年。但王季玉树大招风,不利于振华在沦陷期间的生存,便严拒敌伪接收,毅然停办,并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分校,以待东山再起。王季玉的东山是苏州的东山。她隐姓于此,并将学校图书80余箱藏在农家复壁,而将校印交予杨绛。杨绛临危受命,只因铭记王季玉当年给振华学子的赠言:没有人愿做的,我做;没有人愿去的,我去。本你的面目,尽你的力量;不能像星辰的灿烂,也当像萤虫的发亮。

    “没有人愿做的,我做;没有人愿去的,我去。杨绛毕生践履恩师遗训。1957年,46岁的杨绛为翻译《堂吉诃德》苦学西班牙语,在爱女和丈夫接踵离世的近二十年孤独中,耄耋之年的杨绛写下《我们仨》,整理钱锺书遗留的数万张读书卡片,编辑出版20卷的《钱锺书中文笔记》和48卷的《钱锺书外文笔记》。

振华女校造就的不仅仅是校长杨绛,而是现当代中国的一颗灿烂星辰。

 

 

四百击 · 毛尖

道具

有时候,一个好道具让人惦记一辈子。

    我一个朋友说,无论多讨厌张艺谋,每次想到《秋菊打官司》中的迎客松镜框,就又原谅他了。秋菊带着小姑进城打官司,想着光送点水果给局长太轻,于是姑嫂决定给局长买个镜子。镜框不稀奇,这个镜框好就好在特别具有时代感,是那个年代大江南北都见过的是我们家里也曾经有过的,迎客松和仙鹤,姑嫂俩提着大镜框在人流中走,观众也在心里帮他们提着这镜框,一个道具,帮忙争取了观众的同情和投入。

    但是,这些,都是道具的过去时态了。今天是道具比主人公更重要的年代,如果李小龙活在今天,他耍的肯定不是普通双节棍,他的双节棍会比金箍棒更强大。终结者施瓦辛格今天出场,光靠八十年代那副墨镜不可能搞定今天的粉丝。也是八十年代,小马哥靠嘴边的一根牙签,就能表现豪情和温柔,三十年过去,《澳门风云》里的小马哥已经精神分裂,赌场里尽是机器人和科幻武器,道具击败了能够和好莱坞抢生意的香港电影。

    不过美国电影也已经被道具征服。最近看了《美国队长3》,整场道具秀。本来按剧情,这部电影还是有点意思的。因为超级英雄在几次行动中造成无辜者伤亡,国际社会提出对复仇者联盟进行限制和控制。面对管控协议,复联内部发生分裂,钢铁侠为首的同意协议,美国队长为首的不同意,如此,当邪恶的九头蛇和被陷害的冬兵出现时,复联的内战也爆发了。

    只是这场内战实在太欢乐。漫威英雄联手登场,而且为了让钢铁侠阵营和美国队长阵营旗鼓相当,把复联新人黑豹分配给了钢铁侠藉此加强该队的格斗力。如此,六比六,世界杯似的,钢铁侠先开出一个大脚,然后所有的主人公都变身为超级大道具,猎鹰的高科技翅膀张开,蚁人也不再是咋咋呼呼人间男,反而是机器人幻视有点人情味,对绯红女巫下不了手,但是,不管怎样,大地天空呼啦一下左呼哧一下右,复联的英雄们轮番炫技,你飞飞飞,我变变变,货真价实这是道具大时代,道具厉害的钢铁侠就要比道具差一些的鹰眼位置重要,而且钢铁侠的道具比他本人得到更多的电影表现。与此同时,我们也毫无例外被培养成了道具势利眼,眼花缭乱中,只觉得美国队长的盾牌版本底了,连小蜘蛛侠都能夺走队长的盾牌耍逗比。

    美国队长的版本底了怎么办?杀死美国队长,或者说,重新塑造美国队长呗。在新一季的漫威漫画里,美国队长凭一声“Hail Hydra”自杀,直接变成大反派九头蛇卧底。关于这个漫威历史上的最大逆转,最近全球炸开锅,我把此事看成美队的版本升级,或者说道具升级。当年,DC公司不就是通过杀死超人然后升级超人和超人装备的吗?不用怀疑,黑化后的美国队长,战斗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不用像现在,要靠和冬兵联手来打钢铁侠。道具为王,一线的超级英雄,全部拥有最牛逼的道具,美国队长如果不是大IP,肯定直接给干掉了,不过道具落伍,就得面临黑化。

    这是新时代吗?星期天下午,因为上课重看日本电影素材,看到沟口健二虽然只用房间一个角落,但把全部布景搭好;看到小津为了一把红色烧水壶的道具效果,反复拍;看到黑泽明要求道具组把电影中不会打开的柜子内部也上漆,把不会走过的柱子也画好,我就惆怅地想,要是这些电影大师知道,当年他们反复跟剧组强调的道具,现在已经成了电影主宰,不知道会有什么感想?

不过,打开电视,所有的惆怅都会显得是一种多愁善感。那些提着行李逃难的,你一眼就看得出,他们的箱子是空的;皇宫里用来装珍馐佳酿的,跟我们学校后门的地摊货一模一样;但是谁在乎呢,只要天空布满道具超人,我们的帝王将相就有理由穿着家乐福的睡衣上床。

 

 

话匣子 · 红英

杂志,末路还是新生?

作为稍稍有点反智主义苗头的我,成长岁月,别人都在努力啃看不懂的书的时候,我却一直有买杂志,看杂志的俗好,主要的原因是适合快速阅读,还能拓展眼界,增加谈资。

    小时候攒零花钱买《儿童文学》《飞碟探索》,也会看母亲订的《大众电影》、《读者》;大学放假回家,会集中看家姐每期必买的《上海服饰》,《世界时装之苑》;在发廊酒肆,也会一边鄙视一边看《知音》、《婚姻与家庭》、《时尚》、《男人帮》,在机场还常常会买本《三联生活周刊》或《财经》。

    但是,我已经很久没有买杂志,看杂志了。即使别人费心邮寄来的所谓专业杂志,我也通常只瞄个标题,很少能吸引我认真读一读了。

    杂志的更新换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个人的经历其实反映了读者和出版环境两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从读者来说,一方面,选择从贫乏过度到了丰富以至于泛滥,另一方面,读者在进步和提高,已很难从原地踏步的杂志中获得人生提示以及高层次的美感和享受。从出版生态看,小清新、小情怀已不再有打动人的力量;纪实杂志疯长成了没有份量的泡桐,只能勉强拿来做抽屉板;强弩之末的时尚杂志,虽然发行和广告都曾经风光,但随着社会的反省和生活的回归,假脸姐妹团和浮华的产品正在失去吸引力,市场的萎缩和竞争的加剧使得时尚出版荣极而衰。

    要说给杂志带来致命一击的还是新媒体,网络资讯太便捷,太廉价了,在读两屏文字都嫌长的时候,杂志,是否已走到了穷途末路?

    毫无疑问,社会经济环境和受众的变化给杂志出版带来了前所未来的挑战。即使在欧美出版比较成熟的国家,也面临这样一个媒介全景:允许犯错误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读者与广告客户似乎也不再那么忠诚了。因此,变革是必须的,虽然路径各异。

    把杂志出版放在全球背景看,中国无疑是最有潜力的市场,因为中国杂志出版远未饱和,空间很大。首先,与欧美相比,出版规模和深度都差得远,有很大拓展空间;其次,中国的杂志出版,无论是出版理念、杂志定位、读者策略、报道风格、内容品味、资本战略、运营管理都还在初级阶段,可以有很多作为;最后,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最艰难时期已经过去,厌倦刷屏和碎片信息的人群会回归传统阅读。

    可见,不是杂志走到了末路,而是抱残守缺的老路子不适应新情况了,只有做出适应更高更新需求的变革,或找到与新兴产业互通互联的方向,杂志出版方能柳暗花明,获得重生。

    变革至少应包含内容重建、市场细分、集团化和跨媒体运营、品牌经营等方面,这一切,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

    从内容看,应该更关注消费者动向。综合型的杂志,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读者要求。比如我等年少是觉得只看自己喜欢的书,知识面不能拓宽,会成为井底之蛙,所以迫使自己阅读不同内涵的杂志。但今天的读者已相异,会要求有共鸣的作品,而不再有动力去接触兴趣面以外的内容。所以未来杂志的内容风格将趋于细分,小众化趋势增加,互相形成错位竞争。小众化的变化必然带来收入结构的巨变,发行收入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小,而广告和背后综合运营的收入将大幅提高。预计未来有三个大的方向比较有前途:一是教育杂志,中国的教育出版(教材和教辅),占据了图书出版的大半壁江山,未来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国学、英语、艺术教育和测试等相关的杂志会有市场,而且杂志背后涉及的是大中小学生、教师及家长,一个很大的客户市场,有众多商业机会;二是专业出版,从国外电子、汽车、动漫、设计等杂志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专业杂志与行业的成长紧密相关,虽然专业出版受众数量远比不过大众出版,但受众背后的广告和综合收益巨大,出版商可以慢慢变成资源整合商,获取轮次收益;第三是与个人志趣相关的杂志,当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过渡,人生也将由一维过渡到多维,过去汇集豪宅、名车、珠宝、高尔夫、赛马的所谓财富大杂烩只会遭人耻笑,而更多关乎生活方式、个人志趣的杂志将会脱颖而出,获得较高客户黏度,比如说有关跑步、自行车等运动的杂志,订阅者可能是亿万富翁,也可能是普通工薪,但在跑步、健身方面有共同的消费欲望,这样的客户群,是更有效的客户群。

    从经营看,为应对更大挑战,将不得不实施内容与经营分离,以及集团化和多媒体运营。集团化有助于内容与经营的分离,以总编为首的编辑系统和以总裁为首的经营系统分离是大势,而分离后的有效性依赖于好机制的建立。同时,杂志出版不应该排斥而应拥抱新媒体,内容资源通过多媒体整合,一鱼多吃,实现效用最大化,使运营弹性更大,增强竞争力。近期百度即将推出百度传媒,一方面反映了新媒体内容资源的匮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媒体已经主动迈出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步。

    至于品牌,则是杂志的命脉,不仅仅依赖于建立,还需要持续不断的经营和提升。国外的经验是在大品牌效用下,实现有限多元化,对细分市场进行渗透,以增加收入和抵御风险。如《德国国家地理》,秉承将政治、科技、地理融为一体的出版理念,经过50多年经营,衍生细分为适合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GEO旅游、GEO科学、GEO历史、GEO儿童等。《美国国家地理》则推出图书、图片库、电视节目、教育产品、地图、在线平台等综合产品。

可以预见,中国未来杂志出版的市场很大,但对变革和创新的要求也很高,这种变革和创新,离不开资本的支持。有了资本的支持,才有可能提升从内容到印刷的品质,才有可能实施跨媒体、跨地域的合作,才有可能达成规模化经营和资源整合的愿景。最终凤凰涅槃,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