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草长鸢飞

发布时间:2016-06-29

 

 

宋天亨的工作台。做风筝工序复杂且繁多,是件辛苦的工作。破竹子、刮竹篾、扎骨架、糊白绢、画图案,每个环节都需要手工制作,耐心和细心缺一不可。

 

 

 

宋天亨制作的蝴蝶风筝已被很多人收藏,同时他还迎合年轻人口味儿,制作出双头鹦鹉、双头飞燕、双头金鱼等双头系列的风筝,这是专门卖给恋爱中的年轻人的,寓意相亲相爱、比翼双飞。

 

宋室风筝传到宋天亨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宋室风筝的技艺越发精进。目前,宋室风筝还只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宋天亨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宋室风筝将来能申请国家级非遗

 

草长鸢飞

    虽说是做了手术,但宋天亨的视力已大不如前了,毕竟是快70岁的老人了。宋天亨趴在桌子上,眼睛都快要贴到风筝上了,为了画好这只蝴蝶的翅膀,他小心翼翼地在白绢上运笔……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做风筝,画的老鹰就像真的一样。刚刚飞过房顶,就把邻居家的鸡群吓得乱飞乱跳。如今,宋天亨真的感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过去一天能做好一个风筝,现在是几天才能做出一个来,不服老不行啊。

    

    “宋室风筝传到宋天亨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他曾祖父的父亲过去靠糊点心盒为生,有时也会帮人家扎一些社火(祭品)。糊纸盒子是家里的主业,也是家里收入的大头。那时候,家里刷纸、裱纸、裁纸、糊纸、晾纸……天天和纸打交道,糊纸盒和扎社火总会剩下一些边角边料,看着这些不规则的边角料弃之可惜,就琢磨着用它做点什么,于是,这才有了宋室风筝。也就是这灵机一动,最终成就了宋室风筝第一代。

    等到了宋天亨祖父宋炳南这一代,除了继续延续祖业以外,对制作风筝的技艺就更加精进了,推出了很多新品种。由他制作的子母燕大头龙大头燕风筝,都比传统风筝飞得更高,尤其是在规格上注重偏大,他制作的一款马褂风筝就有一人多高。到了宋天亨的父亲宋俊德时,这位第四代的风筝传人又另辟蹊径,制作出了大形体的立体风筝。

    到了宋天亨这儿,虽然文化课成绩不好,但在美术和体育方面,却优于他人。他从小就看父辈们制作风筝,也许是受到了耳濡目染的熏陶,有一次他趁大人不在家,自己偷着往父亲做好的风筝上画画,仅凭着自己的想象,就把一只蜻蜓画得活灵活现。他这点灵气,再加上他画得有模有样的风筝,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认可。看到悟性很高的宋天亨对制作风筝的热爱,父亲就把制作风筝的窍门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宋天亨也不负众望,把他的机灵劲儿全都用在了画风筝上,惹得父亲逢人就夸他,说这二孩儿有灵气儿,以后制作风筝上,一定会比我强。

    话说在制作风筝方面,宋天亨也是争气,小小年纪制作出来的风筝,就显得与众不同。那时候很多人比赛放风筝,除了比谁的风筝大,还比谁的线粗,谁的风筝飞得最高。特别是小时候玩斗风筝,让两个风筝在天上打架,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的风筝从天上掉下来。宋天亨总是赢家。比赛前,宋天亨在自己的风筝上隐藏一段铁丝,并弯成一个小钩,放飞后操纵手中的拉线,去钩别人的风筝,风筝被钩坏后就会失去平衡掉下来。他在风筝上做的这些手脚自然不能为外人道,最重要的是,打小宋天亨就是个喜欢动脑子做事的人,这也让他做的风筝常常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正是靠着这份天赋,每次宋天亨跟着父亲去集市上卖风筝,他家的风筝总会被抢购一空。那时最简单、最传统的瓦片风筝、蝌蚪风筝,只卖2分钱一个,好一点的像七星、八卦等风筝,也只能卖到一毛钱。但尽管微利,薄利多销也还能养家糊口。

    

    就在宋天亨正要大显身手的时候,一场风暴席卷全国,家里再也不能制作和出售风筝了,多年的梦想顿时又化为泡影。后来宋天亨进了工厂,参加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由于俩口子都在厂里上班,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就几十块钱,除了支应一家四口的生活外,还要给母亲生活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那个年代,生活虽说过得清苦,但勉强还能糊口,可谁知到了80年代末,厂里连工资也发不出来了。

    “虽然当时不做风筝了,但是每年春天,我都会制作几个风筝给孩子玩。宋天亨说,我做的风筝不仅好看,还容易起飞,所以放风筝时总有人问我,风筝是在哪儿买的。后来问的人多了,想想还不如在家做风筝卖,还能贴补家用。由此,宋天亨又重操旧业,再次走上制作风筝这条路。那些年,宋天亨白天在家制作风筝,晚上就在灯下劈竹篾、削竹条,然后再弯曲成骨架,遇到停电时,点着煤油灯继续干。

    宋天亨是一个爱琢磨的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制作风筝的方式和种类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由于出身于风筝世家,加上制作风筝的技艺得益于家传,又有扎实的绘画功底,这更使宋天亨如虎添翼。

    刚开始宋天亨制作的风筝是用纸糊的,因为纸质的容易烂,后来他就用纱绢替代了白纸,然后就在纱绢上画图案。我以前学过写意画,结果全使到风筝上了,有人说我的风筝好看,说我卖的不是风筝是画。我画风筝从来不去模仿别人,我经常看《动物世界》,也善于观察动物,比如老鹰、仙鹤的翅膀,在飞翔时是呈波浪式运动的。一旦领悟了,什么样的风筝都能做出来,无论形状、颜色,这都不是问题。我扎的老鹰风筝栩栩如生,鹰的脖子上粘上白色的鸡毛,肚子上粘上黑色的鸡毛,鹰眼是活动的,它可以随着风向而动。说起这里,宋天亨笑了笑,我追求的就是造型逼真,这也是我自己的风格。这就是老艺人的自信,他赋予了风筝的一种文化属性,从实用性到观赏性,都是一个质的飞跃,宋天亨做到了。

    宋天亨在风筝上的研究与开发上,首先在种类上就有很大的变化:既有软骨,也有硬骨;既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生活中各种事物都是他创作的对象,这让他的宋室风筝又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宋天亨沉醉在风筝的世界里,经过30年的不断学习和潜心制作,相比祖辈制作风筝的技艺更专业,形象上更逼真。

    有年春天,开封市许多单位都组织了放风筝比赛,尽管市面上有不少人卖风筝,但找到宋天亨家里买风筝的人却络绎不绝,他制作的100多个风筝全部卖完。比赛结束后评委发现,凡是比赛用的是宋天亨的宋室风筝,都拿到了名次。上世纪八十年代,宋天亨参加在开封举办的全国风筝大赛,他制作的5米宽的蝴蝶风筝,在比赛中获了大奖。由此,宋天亨和他的风筝在开封出了名。

    由于宋室风筝做得精巧,容易起,飞得高,常常惹得旁人羡慕。有次宋天亨带着孙子出来放风筝,等风筝在高空飞稳了,又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折成正方形,然后又对角折叠了几下,将折好的纸卡在风筝线上,对旁边的人说:我也让它飞上天,去给风筝捎封信。说完后,宋天亨的手一松,那张纸地一声顺着风筝线上了天,转眼就看不到了。

    宋天亨说他做的风筝从来没有飞不起来的,有人不相信,宋天亨却自信地说:我制作的风筝百分之百能够放飞起来,你随便挑上一个,如果飞不起来,我除了倒找你风筝钱,我还再送你一个风筝。这么多年了,我还从没输过。

    没有金刚钻,就不揽瓷器活。宋天亨的自信满满自有他的道理,因为他懂得,风筝的不同部位,分别起着兜风和卸风的作用,它需要和天上的气流形成平衡,这样才能飞得又高又稳。宋天亨还说:放风筝以春天最好,打过春后,阳气上升,天清风正,说几级风就是几级风。不像别的季节,风刮得不定向,想让风筝飞起来,对风筝要求的就很高。

    由于宋室风筝制作精良,与众不同,深受人们的欢迎,买风筝人太多,以致他只好排号,约定好日期来取风筝。每年的春天,开封的天空到处飘着他制作的风筝,让宋天亨开心不已。

    

    在宋天亨的家里,工作台上堆放着刻刀、钳子、剪子、竹篾、绢、颜料、画笔等工具,墙上挂着他自己做的风筝,有五福拜寿蝴蝶寿带鸟老鹰风筝,精细的做工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为了将风筝画得惟妙惟肖,宋天亨经常观察鹰、麻雀、蜻蜓和蝴蝶等各种各样能飞的东西,捉一只燕子关在笼子里观察它的形态,抓一只蜜蜂或蝴蝶用线拴着观察它们的动态。为了提高技艺,他还拜师名家王少卿学习绘画。多年的绘画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他制作风筝大有助益,宋天亨画的风筝,近看真实,远眺清楚,惟妙惟肖。市场上的风筝,图案都是印刷品,而他的宋室风筝,却都是他亲手一笔一划画出来的。

    “我不喜欢临摹人家的东西,自己想咋画就咋画,我喜欢用写意手法画风筝。说完,宋天亨拿出五只相连的蝙蝠风筝给我看,其中最小的20厘米,最大的70厘米,蝙蝠的肚子和翅膀上各画一只红桃,桃旁边环绕着一只蝙蝠。桃为寿桃,代表老百姓所期盼的福禄寿喜;蝙蝠即遍地是福的意思。这完全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它包含着浓浓的中华福文化,也寓意着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这么多连在一起,能飞起来吗?

    “这哪儿算多?我曾做过一个燕子风筝,36个燕子连在一起,长长一排燕子飞在天上,煞是好看。说着,宋天亨又拿起一只蝴蝶,说:你再看看这个蝴蝶风筝,我是按1:1的比例做出来的,它的大小和真蝴蝶一样,而且每只图案都不一样。包括它翅膀上的斑纹,也是我仿照真蝴蝶画出来的。

    宋天亨是一个善于钻研的人,他始终秉承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想法。不管客户要什么样的风筝他都能做出来。目前他制作的风筝已有50多个品种,仅飞禽类风筝就分单头、双头和多头,种类之多,已远远超出了前辈。而且他制作的风筝放飞时不需要助跑,手一松开就能飞起来。如今,他制作的蝴蝶风筝已被很多人收藏,同时他还迎合年轻人口味儿,制作出双头鹦鹉、双头飞燕、双头金鱼等双头系列的风筝,这是专门卖给恋爱中的年轻人的,寓意相亲相爱、比翼双飞。

    如今,宋室风筝除了在当地畅销外,许多外地人也慕名而来。为了解决风筝太大,外地客户不好携带的问题,宋天亨又发明了可以拆卸的风筝。为了研究可以拆卸折叠的风筝,宋天亨真没少费工夫,将做好的骨架装了又拆、拆了又装,然后又反复试飞,直到满意为止。

以前俺爷爷和俺父亲,他们做的风筝骨架都是死架子,即不能拆卸也不能折叠。我做的风筝都换成了活架子,方便携带,组装好了就能放飞。宋天亨随手拿起一只蜻蜓风筝,转眼间就把它拆卸成十几块,就拿我这个蜻蜓来说,我可以把它的四个翅膀卸四下,眼睛卸两下,头和胸各卸一下,尾巴也可以卸四下,也就是说十到十二块儿才组成一只蜻蜓。别人做的蜻蜓的眼睛是画上去的,我做的蜻蜓两只眼是活动的,并且从构图、绘画、着色上,就跟我父辈那时候用的完全不一样。

 

三月里,刮东风,姐姐领俺放风筝。放蝴蝶,放蜻蜓,四方蛤蟆尖肚蜂。还有一对鸳鸯鸟,放着放着姐脸红。

    ——开封民谣

 

 

    

    做风筝工序复杂且繁多,是件辛苦的工作。破竹子、刮竹篾、扎骨架、糊白绢、画图案,每个环节都需要手工制作,耐心和细心缺一不可。在一个个漫漫长夜里,宋天亨守着一盏酒精灯,将指头粗的竹条撕成细细的竹篾,最难的是刮竹篾和扎骨架了。竹篾要一刀刀地刮,粗的如筷子,细的如发丝,费时、费工又费力。给风筝扎骨架也是个细活儿,竹篾的宽窄粗细要适中,折弯时为了不让竹篾断裂,还要在酒精灯上将竹篾烤热再进行弯曲。这些全凭经验,必须亲力亲为。说着话,宋天亨从工作台上拿起一个扎好的鹰翅膀说:你摸摸,这风筝的骨架是不是像老鹰的骨骼一样,从粗到细,有短有长?”

    从上世纪八十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这十多年的时光是宋天亨做风筝的黄金岁月,他乐在其中。但由于长年累月对着灯光干活,宋天亨开始感觉眼睛有些不舒服了,但他并没有把它当回事,自认为是年纪大了,眼花了。后来视力越来越差,在家人的催促下,他才去医院做了检查,谁知这一查不当紧,却被医生诊断为双眼视网膜变性、白内障等眼疾。大夫说他半年内就会失明,严重的眼疾使得老艺人一度忍痛放下了心爱的风筝。

    2013年,宋天亨做了眼睛手术,但视力并没有多少好转,尽管眼睛模糊、视野范围变小,但对他来说已经很满足了,因为他又能从事风筝制作了。宋天亨从箱子里拿出自己制作的仿真蝶说,这些蝴蝶风筝我只做两套,一套100只。一样的蝴蝶风筝我只做五只,三只拿去参展,自己留下两只,一只留给儿子,一只留给女儿,也算是我给他们留下的家产吧。

    早在十几年前,宋天亨就开始制作仅供观赏和收藏的工艺风筝了,这种风筝一般是按照实物的大小制作,目前制作出来的蜜蜂风筝仅7×3.5厘米大小,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小的风筝了。目前,宋室风筝还只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宋天亨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宋室风筝将来能申请国家级非遗所以,趁着我还能看见,有心情、有信心干下去,把扎风筝的技艺也传下去。现如今,宋天亨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尽力培养女儿宋长虹。宋长虹制作的风筝已经非常精致漂亮了,但她却说:只能比葫芦画瓢,不会像父亲那样创作新的款式。

    宋天亨说:“我的女儿和儿子都会制作风筝,但俩人各有特点,女儿有灵性,画得比儿子好;儿子做的风筝骨架,比女儿做得好。但他们各自都有工作,不愿以此为业。

    这让宋天亨想起宋室风筝的未来,总是有些失落。

    ■ 本版文字/张 靖(河南省开封分行)

    ■ 本版图片/沈红梅(河南省开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