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赏玩

发布时间:2017-02-22

 

 

 

“丁酉年”生肖邮票

 

马来西亚

 

新西兰

 

加纳小全张

 

菲律宾全张票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尼日尔小型张

 

韩国

 

 

岁次丁酉  方寸大吉

■ 文/宝木

2017年农历春节,岁次丁酉,是中国传统的鸡年。作为每年一度的生肖邮票,集藏者迎来了我国发行的第四轮生肖鸡年邮票。

今年1月5日发行的“丁酉年”生肖邮票,由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先生操刀,将活泼可爱的生肖鸡带入人们眼帘。从2016年开始发行的第四轮生肖邮票,采用了2枚一套的规格,因此“丁酉年”邮票也是2枚。韩美林笔下第一枚邮票是一只威武强壮、高傲奔放、色彩斑斓的雄鸡,寓意国运昌盛,繁荣富强,邮票衬以白底,简洁明了;第二枚则是羽毛亮丽、温婉敦厚的鸡妈妈,在她精心呵护下,身旁的两只小鸡振翅欲飞,寓意家和万事兴之意,邮票衬以嫩黄底色,表达了吉祥喜庆的氛围。

韩美林先生运用自己着墨深厚、色彩浓烈的绘画特点,采用刚柔并济的方式,惟妙惟肖地将一大家子鸡展现出来,不仅体现了第四轮生肖邮票“合家欢”的主题思想,也表达出国家强盛与社会和谐的深远意境。诚如韩美林先生在设计这套邮票时的思路,就是要表现出幸福美好的一家子,既突出了雄鸡起舞、大吉大利的生肖贺岁主题,又展现了和谐团圆、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韩美林说:“在中国,鸡一直被人们赞美,我们祖国的版图被老百姓比喻为一只雄鸡,鸡谐音‘吉’,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用这一家子鸡,来祝福祖国蒸蒸日上,祝福人民美满幸福。”

应该说,“丁酉年”生肖邮票的设计风格获得了集藏者的认同,也由此好评如潮,这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集中表现的结果。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以及从政府到民间在国际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力传播,有着悠久传统文化底蕴的生肖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如加拿大从今年开始就将中国的传统春节作为国家法定节日,而生肖文化则早已在加拿大的邮票上出现。1997年加拿大就发行了第一枚生肖邮票——“马年”,此后即没有中断过。2017年的加拿大“鸡年”邮票,以喜庆的中国红为基色,通过简洁流畅的线条绘就引颈高亢公鸡,充满了节日的喜悦气氛。

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中国农历春节前后发行生肖邮票,并已形成了自己邮票发行的系列。一些国家发行的生肖邮票更是别出心裁,像美国今年发行的“鸡年”生肖邮票就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压岁红包作为主图,红包上的雄鸡则点出主题,“恭喜发财”的字样更是切合当今人们的心理,如此简单明确的设计思维具有突破性,颇值得借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鸡年”邮票则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为基础,背衬斑斓的色块,似乎将西方的印象派风格应用其间,形成了中西交融的合璧效果,展现了文化交流的意图。菲律宾的2枚“鸡年”邮票采用了油画风格,一虚一实,一夸张一含蓄,形成对比,不过其发行的小型张却充满了中国元素,金鸡伫立中间,四周衬以吉祥图案与花卉,喜庆的红底色更是扑面而来。

在各国2017年发行的“鸡年”邮票上,运用金色来作为图案的并非菲律宾一国,还有许多国家或地区发行的“鸡年”邮票上也同样采用金鸡来营造喜庆氛围,并结合了一些特殊印制工艺,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如马达加斯加发行的“鸡年”小型张就以金鸡为主图,再辅以异形票幅,同样显得很出彩。英属泽西岛在红底的衬托下,一只金色的雄鸡跃然纸上,加上中国吉祥花卉纹饰,言简意赅地凸显了主题思想。列支敦士登继续以镂空的剪纸风格表现“鸡年”,小全张的外围则延续异形风格,使用了昂首挺立的公鸡形象,而邮票四周的面值、国名和中文“鸡”使用烫金工艺。

当然,一些国家继续着自己的传统风格,这类风格的生肖邮票主要是深受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影响亚洲国家或地区。譬如韩国发行的“鸡年”邮票就是以日光下展露笑颜的五彩大公鸡和雪花背景下星光梦幻的公鸡剪影为图案;越南发行的“鸡年”邮票则使用当地传统面塑鸡作为图案主体,丰富的色彩运用和立体感也令其独树一帜;日本发行的“鸡年”邮票依然继续走他们的动漫风,新意略显不足;而新加坡发行的“鸡年”延续此轮生肖别具一格的丰满肥美造型,被许多集藏者戏称为“烤鸡”;泰国则发行了由诗琳通公主亲笔绘制的公鸡图。

纵观各国在2017年前后发行的“鸡年”邮票,中国元素不仅是设计的主线条,也是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在运用手法上基本上采用中国传统工艺、中国传统绘画手法和中国传统喜庆色彩等作为邮票的表现形式,很好地反映了生肖文化的内涵。我们在众多国家或地区发行的生肖邮票上,都或多或少能够感悟到这种根植于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生肖文化的底蕴,集藏者可以在这些邮票上寻觅各具特色的“生肖”味。

 

 

古陶瓷鉴定标准正  古书画鉴定标准乱

■ 文/梁志伟

古陶瓷与古书画,是一传统收藏活动中藏品存世量最多的两个收藏大项。相比较而言,新世纪后去当代民间古玩市场淘宝,见到的赝品最多的是仿古陶瓷;新世纪后去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竞宝,见到的赝品最多的是仿古书画。

虽然困扰古陶瓷与古书画收藏者的最大的难题都是真伪鉴定问题,但是,两者有所不同的是:古陶瓷鉴定标准正;古书画鉴定标准难乱。

正是因为古陶瓷鉴定标准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传统收藏活动复兴以来,涌现出一大批被各地收藏界公认的民间古陶瓷收藏家。而正是因为古书画鉴定标准乱,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传统收藏活动复兴以来,涌现出多少个能被各地收藏界公认的古书画收藏家呢?答案是:很难找到像北京书画收藏家刘文杰那样具有代表性的且在中国当代收藏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个体书画收藏家。

相比较而言,之所以说中国古陶瓷鉴定标准正,原因有:其一、有众多传世的、出土的,博物馆公藏的、收藏家私藏的古陶瓷标准器,可以作为鉴定参照器进行对比鉴定。其二、民间还有无数残损器及碎片,可以进行对比鉴定,且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这类标准鉴定比器相对容易。

相比较而言,之所以说中国古书画鉴定标准乱,原因有:其一、纸质古书画因材料的问题,新世纪后几乎很少有出土的藏品出现,真有出土古书画,可能也仅是清代民国的。假如明代以前的古书画仍在墓葬里,那么绝大多数早就腐烂成残件、碎片、粉末了。其二、在民间传世的古书画里,大多为中低档藏品或历代仿画。因为收藏书画,至少是宋代以来文人士大夫们的传统,尤其是清代乾隆皇帝也酷爱收藏古书画,当时传世的历代一流的名人书画大多已入编清代官方编纂的书画史论著述的综合性丛辑,如清代官方编纂的内府藏品著录《佩文斋书画谱》、《古渠宝笈》、《秘殿珠林》之中。虽然,清末宣统皇帝溥仪通过赠书画的方式,让其弟溥杰从宫中带出来一些名人字画,一些太监也混水摸鱼偷出一些名人书画。但新中国建国之后,国家兴建的博物馆在民间广泛征集文物,文革”浩劫之后,民间私藏的个别古代一流的名人书画,最后大多也入藏各级官方博物馆。

再说得明白一点,古书画收藏鉴定需要借鉴对照传世的一流的历代标准件书画藏品,大多已入藏国家各级博物馆,一般的古书画收藏者,是不可能从国家各级博物馆调出馆藏古书画藏品进行对比鉴定的。也就是说一名民间古书画收藏者,如想借鉴古陶瓷“标形学”鉴定方法鉴定书画藏品真伪一般行不通,那么只能请教官方文博界的书画专家。但是官方文博界的古书画鉴定专家如国家文物局所管辖的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上面明文规定不允许参与民间古书画鉴定活动。纵然有人靠私人关系请那些官方文博界顶级古书画鉴定权威瞧一眼来,鉴定也是极其有限的,那么有几人能获得这些待遇呢?

总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说的古书画鉴定标准乱,主要是指当代民间古书画收藏界鉴定标准乱。因为当代所谓的民间古书画收藏鉴定专家,如本人没上手鉴定过比如元代著名山水画家赵孟(伏)、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人的作品真迹,那么如何鉴定那些书画名流作品的真伪呢?那么,每一名所谓的民间古书画鉴定家也都要请老师前辈“听鉴定”,而“听”来“听”去,权威的古书画鉴定专家也说法不一,古书画鉴定标准能不乱吗?

通过以上归纳:假如当代一名资深民间古陶瓷收藏家,通过几十年的刻苦钻研、辛勤收藏,他至少大致能收集齐全史前新陶;商周春秋战国原始瓷;两汉秦陶、釉陶;魏晋南北朝青瓷;唐邢窑、长沙窑;宋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宋耀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元枢府窑卵白釉瓷,元青花;明清景德镇窑青花彩瓷、明清德化窑白瓷,等历朝历代名大窑口的碎片残损器,或完整器。

当他拥有了这样一套历朝历代的古陶瓷鉴定标本之后,因其鉴定方法正确,因其鉴定标准正,其再从事专题专项收藏,他的收藏目标就能实现,他就能在收藏界成名成家,成为民间收藏界公认的古陶瓷收藏家之一。

而假如当代一名资深的民间古书画收藏者,通过几十年的求知求教、奔波收藏,他依然无法亲自上手看一眼博物馆馆藏的晋唐书画、“宋四家”书法、“元四家”绘画,明清浙派与吴门画派“四王”、“四僧”等之代表作真迹。自1982年2月26日京城古代书画收藏大家时年85岁的张伯驹去世之后,事实上,宣告了中国民间文人古代书画收藏时代的终结。当代书画收藏界如今主要收藏近现代及当代的名人字画。

作为本文古陶瓷、古书画收藏评判之结论,我们说古陶瓷收藏鉴定标准正,是告诉广大古陶瓷收藏者:前人已为我们铺平了一条很宽广的民间古陶瓷收藏之路,我们只要沿着古陶瓷器的“标形学”一步一步朝前走,我们的古陶瓷器物收藏多多少少会获得成就!

我们说古书画收藏标准乱,是提醒广大古书画收藏者:张伯驹等古书画收藏大家已走完了民间文人古书画收藏之路,再想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在民间可能已经走不通。我们唯有走近现代书画收藏之路,我们还有获得收藏成果之可能。最后能独僻悉径,寻找数位将来可能改写中国当代书画史的书画家的藏品,先寂寞收藏,先倾心收藏,再深度收藏,当“这一名”当代书画家功成名就之时,也将是你的收藏成功之时,闪发着收藏光茫之时……

 

 

 

谢稚柳作品地铁卡赏析

■ 文/李天一

1910年5月8日,谢稚柳出生于江苏常州武进的一个书香门第,原名稚,字稚柳,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少年时从师学习古诗文辞及绘画,擅长书法、花鸟山水画及古书画鉴定,谢稚柳早年从钱振学画,19岁时倾心于陈老莲画风,后又直溯宋元,取法李成、范宽、董源、巨然、燕文贵、徐熙、黄筌及元人墨竹,擅花鸟、山水画。1930年起与张大千交往,并追摹陈洪绶绘画。1942年与张大千赴敦煌研究石窟艺术,写成《敦煌艺术叙录》、《敦煌石窟集》等书。其妻陈佩秋也是书坛画界的名家,两人曾多次联合举办书画展。1997年6月1日,谢稚柳先生逝世。

2009年11月16日,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发行了《谢稚柳书画作品》地铁纪念卡一套2枚,发行量8000套,这是上海地铁名家美术作品系列的第12套。《谢稚柳书画作品》地铁卡2枚均选用了谢稚柳先生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第1枚为《溪山泛棹》,横式,纸本设色;第2枚为《临泉荡舟》,竖式,纸本设色。在2枚卡上的美术作品中,可以欣赏到谢稚柳先生独创的“落墨”山水,所谓落墨,是把枝、叶、蕊、萼的正反凹,先用墨来钩来染,全部把它描绘了出来,然后在某些部分略略的加一些色彩。整个的画面,有的地方只有墨,而有的地方是著色的。所有的描绘,不论在形或神态方面,都表现在“落墨”,即一切以墨来奠定,而著色只是处于辅助地位。

谢稚柳自1969年开始研究的落墨法开辟了其绘画的又一新领域,而他的落墨画既可以看作是对其成熟画风的升华,亦可认为是对他个人风格的完善。凭借对落墨古法的研究,谢稚柳开创出他独树一帜的画风,不但以落墨法大量作花鸟画,还将其别出心裁地引入了山水画的创作。

《落墨山水》是谢稚柳纯以墨笔演绎画史失传了近千年的落墨法的登峰造极之作……带着落墨的奇想,他的青绿山水画跨越了自己50-60年代精诣清雅的旧习,超越了由石室丹青而生发的华贵绝艳,向着浑茫古艳逼近。

谢稚柳是学者和诗人,他力图维系士人画高贵儒雅的品味。作为一名学者,他致力于美术史研究和古书画鉴赏,取得了极富建设性的成就,成为这一领域无可争议的权威。需要说明的是,他杰出的学术成就,首先是建立在绘画创作的巨大热情之上,反过来又对其绘画的成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评析谢稚柳的艺术,离不开对他学术的探讨,而探讨他的学术,又无法绕开对他艺术的阐述。

谢稚柳于1936年始致力于山水画,且直接师法宋人。他曾自作诗云:“细参绝艳银钩笔,不识元明哪有清。”虽然谢氏山水画并非全然不师元明清,如他偏爱元代王蒙画风,但他所以对宋画如此情有独钟,并且穷其一生精研于此,却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谢稚柳“不识元明哪有清”的画学思想正是这一选择的最佳注释,并且其山水画之师北宋诸家,也具有一种一网打尽的气度。

自1937年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谢稚柳对《秋山问道图》、《溪山行旅图》、《溪风图》等宋代名迹都进行了刻意的模拟,1945年前后,他开始追踪李郭画派,同时也深入研究了董巨画派,20世纪60年代以后,他甚至还深入参研了南宋李唐的笔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对谢稚柳的山水画而言,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由于见到了《江行初雪图》、《渔村小雪图》诸图,他画山水的兴趣迅速转向了李郭画派,笔墨亦开始大进。也就是在学习宋人山水的同时,谢稚柳的花鸟画也开始日益摆脱陈老莲的影响,逐渐向宋画的格体转进。1946年谢稚柳曾画过一套山水花鸟册页,其中如《梅》、《花鸟》、《水仙》三帧花卉画,在师陈老莲的同时已转受宋人王诜、扬无咎、徐禹功的影响,正可视作其花鸟画变革的例证。这一变革,一直延续至20世纪50年代谢氏被时人评为“新宣和体”的风格成熟,方始完成,自20世纪50年代始至70年代,谢稚柳创作了如《荷塘清趣》、《海棠白头》、《松鹰图》等一大批精美绝伦的代表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