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赏玩

发布时间:2017-03-22

 

 

经典艺术章牌系列——中国四大石窟系列大铜章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

为弘扬优秀的佛教文化,展现中国古代精湛的雕刻艺术,我国先后发行了以蜚声中外的四大石窟为题材的纪念藏品,但真正适合展现雕刻艺术的还是金属章牌。自2011年,上海造币有限公司隆重推出四大石窟的第一枚麦积山石窟大铜章,历经五年时间,今年四大石窟的最后一枚——敦煌大铜章终于面市,章牌艺术收藏界期待已久的中国四大石窟系列铜章齐聚一堂。这套四枚的石窟艺术铜章,从设计到制作和发行,凝聚着设计大师和艺术工匠的辛勤汗水。

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石窟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艺术家用精致的浮雕语言诠释了对中国优秀佛教建筑和雕刻艺术的理解,再现了中国石窟艺术的辉煌。因此,这套艺术章牌被认为是当今中国章牌艺术的经典之作。

■ 图文/伍依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东方雕塑艺术馆

麦积山石窟大铜章是四大石窟艺术系列的第一枚,最早发行于2011年,该章的设计突破常规思维,正面麦积山全景设计大气磅礴,背面佛像设计庄严而唯美,该铜章一面市立即引起市场轰动。

西汉末年,麦积山已为天水名将隗嚣的避暑宫。“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石龛千室”,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样,有着珍贵的艺术宝藏。如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

铜章正面,采用鸟瞰式构图,展现出麦积石窟的全景。章面中心石窟群的出现,将思绪带入神秘而博大的佛教雕塑世界。那一个个排列在悬壁上,艰难开凿的洞窟雕塑,彰显着先民对佛教的虔诚。凌空的栈桥,铺设出心路的历程,将期盼美好安定的愿望,展现在后人的眼前。高浮雕的石窟,明亮的色彩,占据章面中心,立体感尤为强烈。通过色调明暗的对比,将森林、山川河流凹陷进去,对比中有着层次的震撼感,给人深邃、神秘的厚重,亦将麦积山的全貌巧妙的展现。不规则的留白章面,配合着高浮雕的石窟,对比着凹陷的山川林木,石窟犹如一艘航行的巨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指引着方向,坚定着友善的理念……

静态表述中,“鸥鹭”的出现,又将思绪的沉重唤醒。灵动的画面点缀,展现自然和谐的景观,喻指着风景的秀丽。

背章图案,对称的设计理念,将传统的建筑风格尽显。高浮雕的手法,从外向内看,结合“重檐翘脊”的传统审美观,将麦积石窟的万佛彰显;从内向外看,层层推进的手法,拓宽着眼前的视野,讲述着麦积石窟的弘大。由下及上的观赏章面,高台之上的画面,犹如讲述着麦积石窟,修建于峭壁之上,洞窟叠加将麦积石窟众多的场景展现。对称佛像的出现,似从不同的方向,慰藉着躁动的心情,注视着芸芸众生。莲花花瓣位居万佛洞上方,将佛教的“赏莲静修”理念彰显;向心的飞天,聚集于章面中心,流畅的线条,尽显魅力婀娜的风采,诉说着丝绸古道文化的渊源和繁盛;千佛环绕的章边,将石窟“东方雕塑馆”的美誉,无声的表达。

层层推进的艺术手法,诠释着麦积石窟的博大和恢弘,将千余年的屹立,通过方寸之间展现,给人艺术的享受,知识的拓展。反复观赏章面,高超的设计理念,驾驭着精细的雕工,通过着色的处理,将麦积石窟的神秘、沧桑、灵动、华美风采尽展。这枚章目前已经成为四大石窟系列的龙头品种,也是章牌爱好者的必收作品。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迥异的时代风格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龙门石窟也象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博物馆。

铜章正面,选取龙门石窟最为经典的奉先寺摩崖型群雕为中心,展现龙门石窟艺术群雕的宏大规模。多景叠合的手法,通过纵横的石阶,错落的佛龛雕塑,将龙门石窟的弘大规模和历经沧桑表现出来。不用细看每一尊佛像,只要看到那众多的窟龛,面前凸出的河岸,缓慢流淌的伊河水,龙门的历史久远,沧桑容颜,就已经在脑海形成。留白章面的“龙门”出现,如诠释一样,用宏观的石窟艺术视角,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渊源,也将龙门的创伤,通过纷繁的章面,无声的诉说出来。

背面图案中间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佛像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

这枚铜章最大的亮点在于背面石窟叠加的设计,这是艺术的再创作。从构图上看,中间为龙门石窟最经典的代表作品卢舍那大佛,在佛像周围密集的衬以摩崖型群雕,既突出了重点,又展现了全景。

龙门石窟精湛的雕刻,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高踞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设计师不拘泥于铜章佛像的精细雕刻,从石窟的整体特征入手,用宏观的视野,表达出龙门石窟的与众不同,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石头写成的千年史卷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大铜章,正面图案为云冈石窟的远景,浮雕的手法结合凸面镜的设计理念,大写意地尽可能将云冈石窟的全景展现。章面星罗的洞窟,棋布的佛像,将石窟群的博大展现出来。宏伟地气势里有着古老的神秘,神秘的氛围牵动着一探究竟的思绪。

密布的石窟给人厚重的感觉,然而,几只燕雀的翱翔,章面动态立显。好像正在开掘的洞窟,惊动了鸟儿的安宁;络绎不绝的游人,打扰了鸟儿的休闲。用“无人之形,显鼎沸之声”,将云冈石窟的热闹场景展现出来。章边岩石用粗犷的刀法表现,犀利中有着动态的棱角,沧桑中有着久远的诉说,无声中将静默千年的石窟画卷展开,牵动着一探究竟的好奇。签章式的繁体字“云冈”出现,将思绪的探究,锁定在云冈石窟的博大之中。大大小小的洞窟,讲述着云冈佛教发展的轨迹,展现着完整的历史。

铜章背图,以云冈著名的第20窟大佛和莲花、飞天等图案为组合,佛像刻画生动细致,将云冈不同时期的风格尽显。早期风格的云冈大佛,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微张双唇,俯视众生的目光,慈祥地注视着众生。下方小佛像展示着中期风格,丰圆适中,目光刚毅,有着威严和静穆。上方佛像展示晚期风格的“秀骨清像”,一眼就能看出是北魏后期造型。飞天围绕的莲花,将佛家伎乐天的美好愿望表现出来。背景佛龛和岩面凿痕的衬托,将云冈石窟依崖开凿的景象,无声的讲述。

这枚铜章的特点是也是采用了局部特写与整体相结合的手法,与龙门石窟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如果说龙门石窟是一种大场景,大手笔,展现的是石窟的宏大规模,那么,云冈石窟彰显的则是石窟建筑的漫长历史,通过各个时代的石窟特点将石窟的历史娓娓道来,布局精细但又不失平衡。

 

 

 

 

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世界上最长的石窟画卷

敦煌石窟大铜章,设计和雕刻依旧延续着前三枚石窟铜章的风格,设计大师采用类似电影拍摄中远景和近景相结合的手法,将地处边陲的西域石窟风貌展现。精巧的构思,在细节上展现出设计雕刻的精美,文化底蕴的深厚。

敦煌以莫高窟最为著名,莫高石窟群就是敦煌的象征和名片。莫高窟出自梵语和汉语的音意合成词,意为“沙漠的高处”。莫高窟附岩而建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也称“北大像”。以恢弘的气势,为高达近三十六米的坐佛,遮风避雨。九层楼的出现,一眼就能看出敦煌莫高石窟的特征。敦煌莫高窟有记载的开凿时间,最早创于公元366年,后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时代连续修凿,历时千年,是中国石窟开凿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群。现存石窟700余个,雕塑3000余身,壁画4500余平方米,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它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的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被称为“东方卢浮宫”。

铜章正面,巍峨壮观的九层楼,檐牙高啄,层次分明。未见坐高近三十六米的大佛,确将佛像的高大展现出来。章面没有展示出和山崖齐高的九层楼全景,通过紧靠建筑崖壁上的方形凿坑,将附着崖面而建的九层楼展现。局部展现全貌的手法,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将敦煌的神秘尽显。犀利的刀锋下,展示出的岩面,将敦煌特有的地质结构表现出来。

驼铃的悠扬之声,似乎在讲述着沙洲的久远。漫漫黄沙的曲折道路,似尘似沙的章面处理,动态的表现出漠北的景色。静态的章面中,有了动态的韵律感。

背章图案,将敦煌石窟的丰富多彩,多层面展现。飞天的曲线流畅,婀娜多姿;佛祖的静修慈面,普度众生;天神凶煞的狰狞,形象逼真;莲花朵朵,祥云飘飘。丰富的章面,将敦煌的传奇色彩尽显,给人目不暇接的感觉。

位于章面中心的立佛,将唐朝的风采尽显。含而不露,丰圆适中,褒衣博带,松弛自然,面带笑容。拉近着佛与人间的亲近感,改变佛像总是庄严肃穆的形象,将世俗的喜好,通过典型的雕塑展现。左边的如来,高浮雕表现出来。技法细腻,肌肤质感强烈。犀利的刀锋将佛祖侧脸的肃穆尽显,俯视的眼神,高耸的鼻梁,微翘的双唇。那是佛祖俯视着芸芸众生,在为众生的忙碌,祈福着安定祥和。侧脸用“糙面”处理的手法,将敦煌佛像的泥塑渊源讲述。

右下方的天王形象,凶狠中有着惊讶的表情。那是“亦佛亦魔”的斗佛形象,佛理讲:“凶亦凶,善亦善,至凶及善”。将世人用斗佛祈求御凶的美好愿望,曲折的展现出来,也将敦煌地处“华戎交汇之地”,不同体型相貌的世人,通过泥塑佛像的手法,展示出异域的格调。

浅雕的飞天,巧妙地表现出彩绘壁画的精美。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满布与洞窟之上,出现在佛的上方,将那是敦煌石窟壁画的华美图案展现。浅浮雕的手法,无声地将壁画与立体雕塑佛像区别。

章边荷花的点缀,将“佛乘莲花座”的典故讲述;如意勾的出现,展现出供佛祈盼“万事如意”的愿望;阴刻的朵朵祥云,打造出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背章的诠释画面,展现着敦煌的博大精深,将“东方卢浮宫”犹如画卷一样展开,呈现出异域石窟的风情。

收官之作的敦煌石窟艺术大铜章,雕刻精美,层次感丰富。情景交融的手法,讲述着敦煌佛教历史的渊源,展现着千年的华彩,精美、惊叹!

 

 

四大石窟系列大铜章均由多次获得设计大赛一等奖的著名朱熙华设计并雕刻。四枚铜章均为黄铜上色,直径80毫米,发行量仅2000枚,由百年老厂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出品。截止敦煌石窟,目前四大石窟终于收官完成。四枚齐聚观赏,石窟靓丽尽显。应当说,在目前国内发行的艺术铜章当中,上币版的这套80毫米的四大石窟铜章艺术成就远远高出一截,从设计构思到铸造上色可谓精益求精,实为中国艺术铜章的难得的经典作品,值得长期拥有和收藏。

 

 

林风眠地铁卡作品欣赏

 

 

 

2013年,往来于轨交4号线上海体育馆站的乘客们发现,服务中心前的一长排灯厢里出现了现代画坛艺术大师林风眠先生的3幅代表画作高仿真作品:《梨花小鸟》、《风景》和《三只梨》。地铁方表示,这是文化进地铁的新动向,未来4号线将装点成为一条“艺术环线”。

 

■ 文/李天一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于2013年10月22日发售《美术作品-林风眠》,全套2枚,售价28元,发行量8000套。这两枚地铁纪念卡的名称即为《梨花小鸟》和《风景》。

《梨花小鸟》画于1970年代,薄雾笼罩,10来只小鸟栖息在梨树枝头,是同行?是亲友?树枝纵横交错,鸟语花香,粉绿色的背景,是否寓意着曾经的美好而短暂?人生的“悲欣交集”?

群栖于枝的小鸟,是林风眠花鸟画的又一创格。典型者如《梨花小鸟》、《樱花小鸟》等。画中小鸟与叶子形状相似,大小相差无多,但树枝的粗细和浓淡增加了画面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形式美感。中间的留白恰到好处,拓展了画面的想象空间,也使画面富于节奏。无论造型还是布局都富于现代感,又洋溢着几份童心。色彩不事张扬,柔和协调,富有抒情性。它们是鸟,但说不出是什么鸟,且大都正面蹲立枝上、花间,情景交融,气氛轻松、欢快,流溢着画家对大自然、小生命的爱怜。此幅描绘群栖于枝头的小鸟正面蹲立枝上,脸上还挂着一副或沉思,或调皮,或顾作深沉的小表情,活泼动人。相较于传统花鸟画而言,他的小鸟没有对抓、羽、翅的细致描绘,而是吸收了近代西方绘画中与观者保持距离的观察方法,使“林家笔墨”在此题材上更具特色。

《梨花小鸟》是一件意境深远的上佳之作。一片漆黑的天地之间,十只小鸟齐立于枝头,团结和谐,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恶劣环境中奋发向上,百家齐鸣的写照。通篇大面积的黑色浓郁却不沉闷,展示了林风眠独具一格的设色技巧。林风眠的作品,善于通过黑白的对比营造沉郁孤寂的意境,却有不一味消沉或顾影自怜。相反,他的作品往往具有雄浑的力度和宏阔的意境,在感伤中往往又蕴涵着勃发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希望,并且展现自身孤傲高洁的情怀。所以,他的作品看似粗率却意蕴隽永,人们观后久久难以释怀,给人一种永恒的美感,充满诗意。

《风景》则是另外一番气息。浏览该画幅,画面追求的是一种宁静而有力、讲究形式和韵味的美,力图将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方法融入具象彩墨的描绘之中。色彩自然又不失协调,结构单纯平实又高度写意,采用西方平远的透视技法,汲取中国画对物象内在精神情韵的探求,在渲染中表现层次和立体感,使所描绘的物象线条简洁而神韵尽现。同时还从中国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得到灵感运用于造型和线条中,使得风格更加鲜明和独特。实为不可多得的力作。

画面有隐藏的严密层次感,深远背景是尖耸连绵的山群,往后牵引出一片蓝天暮日,往前推展出一排秋林茂叶和宁静河溪。前景的河溪以有层次的色彩来点映,表现林木山峰的倒影,在空间层次上是比中国传统山水画有更复杂的设计,也活用了水彩等的媒材特点。采用高彩度的不透明重彩,色泽艳丽而深邃浓郁,能于一小小的尺幅间见光影明暗,点出秋林树叶在日暮夕照映衬之下的蓊郁艳丽、色彩流转之形态。横屋的默、直树的艳、躺流河水的静,恰好是“横–直–横”、“实–实–虚”的构图跳跃和交错空间层次,层层展开、均衡对称、虚实相间,渗透了西方艺术的空间构造与画面张力,而又隐含中国的虚静简逸精神本源中。

该画可以看出林风眠作画的旨趣,不在于中国传统笔墨的理解和追求,画面上你无法找到宋元明清的影子,全然没有我们一度津津乐道的运笔和皴法。取而代之的,是稚朴抽象的造型、是大胆浓烈的色彩。宁静的池塘,静穆的群山,挺拔的秋林,简易的屋舍,在林风眠的画中,更象是一种符号,一种可以借助于表达自己情绪的符号。林风眠着色特别,此画中的色彩不是平涂,而是带有笔触的,或点或擦,有横扫,也有弹跳;其用色,浓烈大胆,可以有大块的凝重冷色,也有醒目的一抹暖色。简单而宁静,浓烈而忧郁,这就是林风眠的《风景》,这就是林风眠。

林风眠的“秋”系列风景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比较注重用色彩营造一种特殊的意境。就像在《风景》中所看到,画面中存在着多种色彩的对比关系。《风景》画幅不大,画中内容也无非是背景一片黛色远山,映衬寥寥一行秋树,其间点缀村舍,仅此而已,但却显得寥廓深远,让人一时难以看透。艺术家虽然画的只是山村秋色的小景,却似乎有了一种“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深邃意境。林风眠的秋系列风景画体现了艺术大师以自身文化修养对自然造化的直接参悟,他以最简单和凝炼的形式语言,在咫尺之间营造出了悠远静谧“新的风景”。

欣赏林风眠的作品,犹如享受音乐,不论其对线条的处理还是色彩的运用,皆让你感到那难以言明的韵律和淡淡的诗思之境。从用笔方面来说,林风眠是近现代对传统笔墨贡献最大者。他打破了将笔墨与“书法用笔”禁锢的锁链。在他看来,那种违背物象本体,而徒然以抽象之观念,适合于书法的趣味的线条并不是用笔的唯一。所以,从此图可以看出,林风眠对丛树以及山峦的描绘,一反传统,而以不同的匹配这些复杂自然形象的“林家笔墨”,给予出色的再现。正是基于如此笔墨理念,林风眠超越了古人,而其绘画的精神又和传统一脉相承。若此图常见之景,既得传统绘画审美情趣,又与当代赏者共鸣,而在古往今来的诸多画家中,至此境者寥寥无几。

林风眠的作品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这与画家本人颠簸曲折的一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