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产能恢复进程缓慢,“谁来养猪”问题凸显

----——2016年生猪市场回顾与2017年行情展望

发布时间:2017-03-22

 

按: 2016年,生猪养殖户和企业赚得盆满钵满。眼下,虽然春节假期结束,但生猪行情依然高位维稳。据了解,目前全国生猪收购均价在春节前进入9元时代后一直延续至今。综观后市生猪供求形势,由于产能恢复依然缓慢,预计,2017年全年生猪利好行情仍能确立,此轮“史上最强猪周期”或将再次延续。而在散户退出加快、环保门槛提高、产业转型阵痛等导致“高价格、低存栏”的怪异格局之下,未来中国“谁来养猪”?如何养猪?等问题已经凸显。

■ 本版文字∕刘国信

 

 

春节需求拉动,猪市迎来“开门红”

元月以来,随着冬季传统消费季节到来,南方地区“灌香肠、制腊肉”全面启动,北方火锅等餐饮消费增加,加之今年春节较早,在终端消费需求提振下,生猪屠宰量不断上升,猪源出现偏紧局面,生猪价格持续反弹,新年伊始迎来“开门红”。

市场调查表明,过了元旦后,出栏生猪就是一天一个价,从12月下旬一直很稳的16.8元/公斤,一直涨到1月6日的18.4元/公斤,短短一周时间涨幅接近10%;此后,随着春节到来,全国生猪均价一直稳定在18元/公斤左右,猪肉零售价格也从12月的每公斤28元跳到每公斤30元以上。

从产能供给方面看,由于2016年后半年以来,能繁母猪存栏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大幅增长,目前生猪产能与正常水平尚存差距;加之,进入正月后,天气依然寒冷,生猪生长放缓,发病率上升,存栏大猪也会减少,均对目前猪价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

从消费需求方面看,“灌香肠、做腊肉、杀年猪”等传统习惯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是带动节前猪肉消费增加的既定因素,短期内将对猪价形成一定支撑;此外,对于西南地区来说,由于监管部门加大了对广西、云南边境越南走私猪的打击,导致进入国内的走私猪数量出现断崖式下降,无疑,将进一步利好西南地区猪价,进而带动全国猪价的上行。

从供需两端的形势分析,春节是猪肉需求最旺盛的阶段,屠宰企业采购难度增加,后市猪价依然存在上涨概率。不过,对于目前的行情走势养殖者也不要期望过高,更不要因一时的涨势忽略了风险隐患。当前天气已经转好,在供需双方博弈下,屠宰企业必然会有压价的动作,加之,春节期间政府补贴储备肉大量上市,猪价进一步反弹的空间也将受到限制。

 

 

行情涨成本降,2016成为“金猪年”

在养猪行业中,此轮猪周期不仅上行时间长,而且高价位在顶部维持时间久,因而被称为“史上最强猪周期”。特别是2016年以来,生猪市场不仅行情火爆,而且饲料成本降低,一升一降,带来的是每头出栏猪500—1000元的超高利润,让养殖场户赚了个盆满钵满,因此,2016年又被称为“金猪年”。

市场调查显示,本轮猪周期始于2015年3月份,当时价格最低点是11.50元∕公斤,之后触底反弹,一路高歌猛进至2016年6月份达到历史最高点21.10元∕公斤,高出2011年历史最高点1元多,总体涨幅高达83.5%。2016年下半年,猪价涨势才趋于缓和,开始震荡回调,特别是在中秋、国庆节前后不涨反跌,加速下行。不过,震荡调整大多是“昙花一现”,不长时间重拾升势,截至目前依然没有出现明显的拐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6月份外三元生猪市场价格开始高位跳水;7月份处在18.7-18.2元∕公斤区间,跌势有所放缓;8月份反弹失败,窄幅调整;9月至10月上旬尽管有中秋、国庆节消费需求拉动,但猪价不涨反跌,由9月初的18.4元∕公斤跌至16元∕公斤左右,部分地区甚至跌至15元∕公斤以下,比6月初最高价格每公斤下跌5元左右,总体跌幅超过20%。

当时,不少人预测猪价已经进入下跌区间,认为本轮猪周期行将结束,但这一说法很快就被“打脸”,不出月余猪价重回上升通道至每公斤16元以上;此时有人说每公斤16元的价位并不高,其实是被长时间超高的价格冲昏了头脑,事实上,这个价位预期利润还是绰绰有余。进入冬季后,随着消费需求增加,猪价再度反弹,从2016年10月中旬到现在,猪价经历3个月上涨,近日全国多数地区突破9元大关,重回18元/公斤以上。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养猪主要成本的饲料原料玉米价格持续下跌。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将近两年时间里,玉米价格一直处于跌跌不休的态势,到去年12月底更是创出年度最低价,进入2017年后依然继续下调,1月10日均价再次下调至1606.34元/吨,相比近年来的高峰期价格,下跌30%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也在20%左右。豆粕价格虽然在去年8月起开始回升,但仍未达到以往的高峰,截至1月10日均价为3380元/吨。

一方面猪价行情火爆,一方面饲料成本降低,一升一降,致使猪粮比价迅速攀升,生猪养殖业效益猛增,2016年成为真正的“金猪年”。相关数据显示,自2016年第一季度,3月20日猪粮比价突破10﹕1后,4、5月在顶部维持较长时间,导致出栏猪每头盈利平均达到600元以上,养殖效率高的上市公司每头盈利700 元左右,而到了6月初最高点每头盈利突破千元大关。经过第三季度震荡调整后,第四季度开启冬季模式,11月19日—12月16日,猪粮比价达到9.16:1,比2015年同期(8.07:1)高出13.51%。12月猪粮比价平均为8.95:1,比11月上涨0.20个点。虽然近期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再度上涨,养殖成本较前期有所提升,但12月份养殖户出栏一头生猪,平均净利润仍能达到412元左右,环比增加213元,利润增长一倍。

综观2016年全年行情,生猪价格在6月份创出了出栏价21.10元/公斤的历史高点,全年平均价格为17.9元,较2015年的14.7元/公斤高出了21%,全年猪粮比约9.5︰1,临近红色警戒区域。从价格走势看,2016年1月-6月,生猪价格上涨,触及年度高点后进入震荡区间,并于10月初跌至年度低点15.4元/公斤,之后11月中旬回升至17元/公斤左右,12月,随着冬季传统消费启动,月均价达到17.46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4.7%。从区域来看,12月份东北地区活猪价格环比涨幅最大,为5.4%;华南地区涨幅最小,为0.9%。从价格水平来看,西南地区猪价最高,18.32元/公斤;华南地区最低,16.50元/公斤。12月份猪肉均价28.21元/公斤,环比上涨1.0%,同比上涨5.5%。从价格水平来看,西南地区猪肉均价最高,29.30元/公斤,东北地区最低,26.90元/公斤。12月份仔猪均价为38.88元/公斤,同比上涨31.6%。从区域来看,东北地区环比涨幅最大,为2.8%;西南地区下跌较大,为2.4%。从价格水平来看,东北地区仔猪均价最高,45.41元/公斤;西南地区最低,32.91元/公斤。

展望今年市场行情,业内人士表示,在经历了2016年创下的历史高价并短暂调整后,今年元旦过后,在多重利好因素作用下,猪价再度强势上涨,轻松突破9元关口,特别是1月份第1周,更是创下“16连涨”的罕见行情。预计,随着春节假期结束,消费需求下降,猪价将出现回落,但由于玉米价格处于低位,猪粮比依然会维持在较稳定区间,将继续利好国内生猪养殖业,预计此轮“超强猪周期”不可能马上结束。

最近,招商证券分析师周莎发布研报也指出,本轮超长猪周期将比以往的三年中周期多一年的过渡期,预判将于2018年下半年结束。在过渡期内,生猪仍保持供不应求的态势,但较前期会有所缓和。2017年上半年行业将维持一个较好的盈利水平,全年均价在16-17元/公斤左右,但不排除某个时段由于天气、疫病、进口等因素影响,而出现较大的波动,预料整体低于2016年“金猪”行情。

 

 

产能恢复进程缓慢,“谁来养猪”问题凸显

事实上,从2015年3月至今,猪价维持高位已达20多个月时间,而此轮“猪周期”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虽然猪价一路狂飙,但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却意外地没有相应增加,因而呈现“高价格、低存栏”的诡异现象。目前,在散户退出加快、环保门槛提高、产业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生猪产能恢复进程依然缓慢,供应缺口或将继续放大,未来“谁来养猪”问题或将逐渐凸显。

业内人士指出,本轮史上最强“猪周期”与往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除去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罕见外,生猪价格高位与存栏数量低位长期共存的奇怪现象也贯穿其中。也就是说“高价格、低存栏”打破了以往“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的魔咒,而其背后是养猪技术、资本、环保门槛提高后的限制。据了解,此轮“猪周期”前期,由于生猪行情长期低迷,养猪严重亏损,导致资金链断裂,不少散户被迫退出;而小户、散户退出后,腾出的市场空白,规模化猪场却未能及时补位。去年以来,虽然猪价大涨,盈利可观,但由于环保政策持续加码,限养、禁养区的划定及猪场拆迁政策不断落地,许多老养殖户不敢盲目扩养,新户又不敢贸然进入,从而限制和打击了行业扩产的积极性,使得产能恢复进程更为缓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猪肉产量3690万吨,同比下降3.6%;生猪存栏43163万头,同比减少3.4%;生猪出栏47924万头,同比减少3.7%。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1月,全国生猪存栏量为37483万头,较10月份下降0.6%,与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3.2%;2016年11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684万头,较2016年10月下降0.5%,与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3.7%。而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双双大幅下滑,与环保政策持续加码,养猪入行门槛提高密切相关。

首先,环保政策持续加码,全国限养、禁养区划定范围持续扩大。近年来,为遏制农业水源污染,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重拳出击,禁养区划定区域从最初的南方水网地区逐渐向内陆、西部、北部地区转移,截至目前,西至陕西、北至辽宁,超过19个省已经划定禁养区,南方水网地区的禁养区内猪场拆迁已经完成过半。最近,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2017年列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的最后期限,并要求实现75%以上的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

据测算,每头猪要达到养殖排放标准,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需几十到一百元,如果不能通过规模效应来对冲环保投入,将会使养猪利润大打折扣。因此,在环保政策高压之下,不仅导致拆迁关闭场户不断增多,而且还有部分养殖场出于成本考虑,在环保方面投入积极性不高,政策收紧时只好选择退出。受其影响,生猪产能仍可能继续下降。

其二,养猪行业资本门槛提高。如果将集约化养殖的数量定义为200头猪以上,目前规模化养殖与散户养殖在行业内占比约为1∶9。相较于外出务工,养猪投入大,回报率低,许多农村散养户开始退出养猪行业。而集约化养殖场与个体养殖户相比,虽然在环保成本、资本效率及抵御风险方面有其优势,但规模化养猪依然是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的投资,因而进入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散户退出的速度,从而导致猪业供需缺口被阶段性放大。这也意味着,本轮“猪周期”之长或将再创记录。

猪价上天,环保落地,一边拆一边建,一面是丰收之年被动出局的散养户,一面是转型之际不惜高成本扩张的规模企业,生猪养殖业终于迎来前所未有的大洗牌,这也是产业发展面临的必然阶段,悲喜交加,痛并快乐着。而在散户退出加快、环保门槛提高、产业转型阵痛等导致的“高价格、低存栏” 诡异格局之下,未来中国“谁来养猪”问题日渐凸显,如何稳定生猪产业,亟待业界未雨绸缪,予以高度重视,寻求解决之道。

毋庸讳言,未来我国养猪业将逐渐过渡至资本化与规模化,此轮“猪周期”的失灵,实际上就是国内生猪养殖业由传统向现代升级的体现,但在目前仍以个体、小规模养殖为主的背景下,必须与时俱进对生猪养殖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在养猪业转型的一段时间内,应当建立起针对个体散养场户的退出及参与机制,引导其向规模化养殖转型。如果突然提高生猪养殖的环保标准和入行门槛,而缺乏相应的补贴退出机制来过渡,对个体养殖户而言,将突然失去传统生活经济来源,必然使其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环保和洗牌对于一般的养殖户而言,那无异于是一场残酷的灾难,“养”与“不养”处于两难境地。同样,散户退出加快后,资本化与规模化进入缓慢,一时难以弥补供应缺口,也不利于稳定生猪生产;若依靠大规模进口猪肉,来维持供求相对平衡,更不利于保护国内生猪产业。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是传统的生猪产销大国,生猪产业的上下游承载着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未来中国“谁来养猪”?如何养猪?不仅仅关乎猪业本身,而是一道政治、经济与民生课题,这些都需要不同主管部门与政策之间更好协调,共同找寻更好答案。

针对今年生猪市场走势,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当前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和生猪存栏量均处于历史偏低水平,受上述因素影响,产能恢复进程依然缓慢,预计,2017年生猪供应量不会出现大幅增加,猪价利好趋势仍能确立;但受制于国内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终端消费需求持续低位和进口猪肉大规模入侵造成的冲击,利空影响时刻存在,不排除阶段性波动,但整体表现较为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