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光影

发布时间:2017-04-05

 

 

沈老生前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李安请沈寂任《色戒》史实顾问纪念册

 

 

沈寂谈《色戒》

在整理沈寂先生的遗稿时,我偶见一册笔记本,记录着沈老参与《色戒》拍摄的种种细节,弥足珍贵。经整理,以《沈寂谈〈色戒〉》为题,刊发于此。今年是《色戒》上映十周年,而当年拍摄现场的许多真实内幕,还鲜为人知。从沈寂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更多了解电影人对电影事业的执著与认真。

 

■ 整理/韦泱

2006年7月6日。

上午,李安派陈风雷(是上影老美工师之子)和李超华(香港感觉创作室电影有限公司《色戒》摄制组制片)来我家,口称李安导演约在11日到上海,要我谈谈三、四十年代上海风情。我问李安导演为何找我,陈风雷答称,是香港《良友画报》一位女士介绍。

以后数日,我反复阅读张爱玲的《色戒》,她以郑苹如的事迹为蓝本,虚构爱国少女暗杀汉奸,却又与此人发生情欲的纠缠,爱与恨和情与仇、公与私的矛盾贯穿全文,缠缅悱恻又惊心动魄,与张爱玲的其他小说不同,结构完整,是一篇与电影剧本有共同艺术戏剧构思的小说。

我因与张爱玲熟悉,并知道她与胡兰成的一段恩恩怨怨、悲欢交集的恋史,感到《色戒》虽以郑苹如的事迹为基础,然也写她自己。

该小说写于1950年,上海解放之后,胡兰成已逃离,张爱玲参加文代会,写此文是怀旧,还是泄露怨情?

小说完成后,未发表。

她1952年去香港,被胡兰成遗弃,对此人绝望。到1970年,才在一本台湾出版的小说集中发表,并不引起人们注意。我认为发表稿定有修改,篇名《色戒》含有深意。

夜八时,陈风雷陪我到斜土路鼎园,是临时布置的地方。李安导演在楼下门口接迎。上楼,在大客厅里座谈。我带去《色戒》小说稿和《传奇》座谈会纪录中我的发言,以及张爱玲的著作年表。

主要由美工师(上影厂)向我提问:有关四十年代上海南京西路景色和人物服装等。

李安在旁倾听,四周有七八位工作人员,或拍录像,或录音,或记录。我谈了两个多小时,陈风雷认为过晚,来催。李安向我表示感谢,还希望我今后多指导。

回家已十一时左右。

11月25日,《色戒》摄制组来沪拍戏。

24日,陈风雷来电说,李安请我去车墩,到拍戏现场参观、指点。

25日下午,陈风雷驾车同去车墩,《色戒》景地和摄影棚门禁森严,谢绝参观。

我先到美工组,见美工师,他询问我老城厢茶楼景色,“元宝茶”点心等。

美工组内有东华大学近十位研究生搜集资料,有铁门、灯具,让美工挑选,导演决定。

有香港来的女美工设计师,她称从未有如此要求严的工作,多次修改,力求真实、完美。

不久,李安自布景内走出,热情欢迎。

我先进男主人(汉奸)室内的客厅,正在拍女主人和女宾搓麻将一场戏。休息时,李安把我介绍给女主角汤唯,汤恭敬地起身,和我握手。我观察桌子,合要求。

又到外室,有女演员在试装,穿“一口钟”,李安问我是否合适(因张爱玲小说未写明),我说影片的时代和季节是十月中旬,穿大衣太厚,“一口钟”正合时(当时一般市民只穿绒线衣,最好也是灰大衣),汉奸新贵出客时可穿“一口钟”,显示高贵,然打牌或吃饭时需脱去。

后又去男主人公书房,布置异常雅致,显示男主人是文化汉奸,有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和于右任的字,四周有古董文物,红木写字桌,李安说他自己就有这样的书桌。出书房是小花棚,幽静安逸,李安称这完全是按照周佛海的书房布置。

出棚后,设计师赵娜莉陪我到场地,看“南京西路”景的轮廓,并要求向我请教。

陈风雷送我回家,已傍晚。

12月22日。

下午,去车墩,赵娜莉先引领我去“南京西路”景,平安大戏院1比1,很逼真,我还向美工指出平安大门西侧边门,内有楼梯,平安大厦住户直上楼。戏院大走廊两旁有海报、剧照,1942年10月,平安放映《乱世佳人》和《月宫宝盒》。

又看西伯利亚皮货店门面,橱窗。

观看后,赵娜莉带我看刑房布景。刑房有老虎凳,我坐在上面,张开双手,示范给美工看。

李安带领摄影师来与我见面,请我指导。

同时有人坐轮椅车进来,稍顷又有人推入假肢。

坐轮椅是中年汉子,很壮实,他感到新奇,笑咪咪,不知上老虎凳是怎么回事。我告诉他,上刑时非常痛苦,要嚎叫,流泪,出汗。

有人将盖在中年汉子下身的毛毯拿出,露出两段大腿,膝盖上下残缺。又有人把假肢(从膝盖到脚跟)的上、下板机反拨(即不是像平常腿脚的下垂,而是上拗),则拍摄时,摄影师能全景拍下坐老虎凳的残忍。我真正体会到美国电影“能把假的拍得像真的”能力,也佩服导演、摄影及其他人员的巧思和技能。

灌辣椒水的中年男子,自称有吸水能力,不怕灌水,我有些担心,恐怕拍得不真实,要求他也要作痛苦状。

李安在旁观听,要道具师取来辣椒水,问我什么颜色,我称是黄的,取来一看,果然黄色,拍摄时,不知是否故意,或许是临时慌张,他原能屏气不吸水的本领全无,咳呛不已,几乎气塞,完全真实。

时已晚,听说要拍通宵,李安怕我劳累,要人提早送我回家。

2007年1月8日。

下午,赵娜莉接我去车墩。

我到车墩,先进珠宝店景,上楼,李安正在向汤唯讲戏。随后与我同座看映视机。只见女主角的表情:双眸犹疑不决地转动,似乎在思考。连试三遍,最后OK。

李安又让我与汤唯见面,还引见我一个店主打扮的印度人,问我像不像,我看他面相,肯定他是真印度人。

在拍摄以下镜头时,我怕咳嗽,退出。

小赵请我去看“南京西路”景,已完成,很好,有美工向我求援:香港公司从台湾请来一位著名美工,他参观布景后,直接向导演提出,布景有错,李安就要美工向我提出问题,一块店铺招牌(王德昌号)外文拼音中的“昌”是否有错,我正在观察,美工见到那位台湾美工师,介绍后,他自称50多岁,从未到过上海,小赵介绍我已84岁,出生在上海,熟悉上海。我告诉他:当时把华文译成英文拼音者都是广东人,广东口音把“昌”读成chong,完全是对的。那位台湾美工讪讪而去,美工师们欢欣。

一位制片(女)称法国电视台到车墩来采访拍摄《色戒》片花,李导演忙,要我去接受采访,我先感到为难,不知有无权利代言,然法国电视台方面也要求我谈,只得前去。

进入一大间安放道具、服装的仓库,先有一位女演员接受采访,我一旁等候,见临时演员忙碌换衣。

我坐在灯光下的座椅上,法国导演问我能否讲英语,我答称还是讲中文。他先已知道我是老上海,了解三、四十年代上海风情,提出这方面问题,我一一作答。最后,他们问我:李安为何选中《色戒》,认为是张爱玲最好的作品?

我答:“因为张爱玲的其他小说都是写别人,而《色戒》是写她自己。”

他们用英语说:“这是我们最感满意的回答。”

出来后,赵娜莉告诉我,李安导演要见我。我又进到珠宝店景内。当时摄制组人员都离去,在外吃晚饭,景内只李安和副导演两人。他关上门,请我坐在椅子上,缓缓地说:“小说中那颗六克拉的钻石戒指是主要道具,必须是真的,我们想尽办法,终于找到了——”,他向副导演招手,副导演过来,从上衣内口袋里取出一个红布包,打开布,一颗小红枣大小的钻石在灯光下闪闪发光。李安在旁问:“你看好不好?”我将副导演的手轻轻往上一抬,见到钻石的表层上浮着薄薄的光晕(珠光宝气),连声叫好。李安导演笑了。

我知道,李导演首先告诉我六克拉钻石难找,我也认为不可能找到。他不愿在银幕上以假代真,而且真的六克拉钻石可以成为影片的卖点,他特地请我来亲眼见到,可以证明是真的宝石。

接着,他要我一起吃饭。我们到隔壁房间,是导演的休息室,已有摄影二人(外籍)和副导演,桌上摆着很简便的工作餐(汤、饭和两盆菜,有肉)。他要副导演让座给我,一面吃,一面谈。

他先说:中国拍戏困难多,要什么没有什么。美国好莱坞,你没有想到的东西,制片都已经准备好。

两位外国人先吃好,李安请他们离开,我们接着深谈。

他说:“我选中《色戒》,因为这是张爱玲小说中最完美的一篇,有人不以为然,你认为如何?”

我回答:“我读过张爱玲所有小说,别的作品她写别人,《色戒》写她自己。虽然是借郑苹如的故事,却透露她本人的心意。我刚才对法国电视台也这样说”。

李安微微一笑,似很同意。又说:“我喜欢这篇小说,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电影剧本,符合电影剧本结构的要求。”

我建议:“钻戒是影片的主要道具,贯穿全剧,是否一开始就出现?”他表示可以考虑。

谈到演员问题,他特别称赞梁朝伟。汤唯也不错,毕竟是新演员,需要磨合,将来必然有出色成绩。也有些演员太爱表现自己,不自然,反而逊色。

我提出,刚才有录像机里看到女主角在选用钻戒时,考虑得失,因此目光左右闪动,说明她的心理状态,犹疑不决。但在拍高潮戏,决定让男主角逃脱危机时,应该是嘴动眼不动,眼不动是下决心,嘴动是紧张(一种不自觉的颤动)。因我在日本宪兵队受刑审问时,忽然嘴干,嘴唇微微抖动。

李安连问我当时的感觉和嘴干情况。谈了很久。告别,我临走送他一本《老上海小百姓》,他特别道谢。

上海拍摄完成,李安回美国,请陈风雷赠我纪念册。

11月31日。《色戒》在影城举行首映仪式,陈风雷送来请帖,请我与明哲参加。结束后,李安请陈风雷用车送我,任仲伦特来问候,要我保重。第二天晚,李安来电,说他明日离沪,想听我对《色戒》意见,我只讲一句:“这部影片经看”。他笑着回答:“好!好!”

 

 

春夜灯下忆沈寂

■ 韦泱

时光匆匆,沈寂先生离开我们将一年了。

但是,我总觉得,他仿佛还活着。一年来,我依然如他生前一样,为他选编《沈寂人物琐忆》,就像为他编前一本文集《昨夜星辰》那样,包括操办其他一些相关事宜。他似乎还亲切地在我身旁,还没有离开我的视线之内。这说明,沈寂(1924.9—2016.5)虽死犹生,一如既往地活在我们的生活里。在选编《沈寂人物琐忆》一书过程中,我常会浮想联翩,想起与他相处时听他叙谈的许多往事,有的甚至鲜为人知,今缕述如下,以为一周年之纪念。

“我学过《灵飞经》的”

文人能写文章,但不一定个个都能写一手好字,无论钢笔字还是毛笔字。因我自小对书法有一种天然的兴趣,长大后在学习前辈作家的写作经验时,也特别注意他们的写字。十多年前,吴钧陶老师对我说,沈寂先生患前列腺癌,刚动过手术,一起去看看他好吗?我当然十分乐意,就陪吴老师第一次来到上影公寓,见到了久慕其名的沈寂先生。相叙中,见沈老谈笑风生,精神矍烁,不像术后病人,可见他的乐观健谈。记得,他赠予我一本出版不久的《一代歌星周璇》,取出书沙沙写上几笔,字体极其流畅有力。我谢过之后,就郑重地把书放入包里。待回家打开扉页细看,才两眼放光:沈老的签名多好啊!字体中规中矩,有棱有角,遒劲而有法度,真是难得一见。以后,每有新著出版,沈老总会签名赠我,一手钢笔字体,一脉相承的书写风格,令人赏心悦目。

几年前,我在写《文人字琐谈》一文时,忽然想到,沈寂的字,也是文人字呀。他钢笔字写得别具一格,毛笔字也不会差吧。一次,我带上毛笔墨盒,以及几页笺纸,作试探性地询问:能用毛笔写写字吗?不料,他爽气地说:“好的呀”。我顿时心花怒放,赶紧笔墨侍候,又取出几首我事先用水笔抄好的唐诗,说“抄几首唐诗吧”。沈老提笔便写,那么熟练,那么自然,好像他天天如此这般。唐诗是七言四句,他在笺纸上抄写一句,就抬头与我讲上几句,他说:“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精华,写得真是好,就讲这首诗,我顶喜欢了”。接着抄写第二句,写完这句,他又抬头说:“小辰光,我学过《灵飞经》的,我爸爸文化程度不高,却叫我从小写好字,买回了《灵飞经》字帖,让我照着写”。说毕,又接着抄写,第三句写完,他又对我说:“早时在圣芳济励志英语补习学校时,跟我同桌的是王孝和,他后来是电力公司地下党,被敌人杀害了。他写字比我好,我的英文比他强,我就向他讨教写字,他也问问我英语课的作业,我们互补长短”。我看沈老只顾讲话,忘记写字了,赶紧说:“沈老侬看,墨汁快干脱了”。他“噢”了下,好像醒过来一样,赶紧写第四句。有了这次良好开端,我心里就有底了:沈老毛笔书法一流啊。以后,他又多次为我写笺纸,写条幅和斋名。他欣赏同事斯民三为他写的对联:“大亨大班大世界,好人好心好文章”,我不失时机地请他用毛笔写下来。有家出版社要出版现代作家钱今昔文集,我知他俩相识于四十年代文坛,是老友了。建议沈老题写书名《花与微笑》。因为别人不知沈老的书法功力,很少有求他写字的人。我请他写字,他感到新鲜有趣。其实,文人写字虽好,很少被称为书法家的,鲁迅的字举世公认,但毛泽东只是称他为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郭沫若的字超群卓越,头衔也是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寂的文人字好看耐读,却已成绝响。

“我做《色戒》顾问分文不取”

十前年,台湾著名导演李安拍摄的《色戒》在大陆上映了。在片头的一连串摄制工作人员名单中,如总制片、总策划、总导演、编剧、主演等后面,有一行不易被人注意的字幕:“史实顾问沈寂”。

李安着手导演这部电影,看中的自然是张爱玲的名家名著,也看中反映旧上海的这些传奇故事。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名导来说,拍一部电影不在话下。但让李安久久焦虑不安的是,他无法把握旧上海的历史细节。他不是从旧上海过来之人,也没有在上海的生活体验。影片拍摄如何更具真实性?这成了他的一桩心病。他打听了许多人,也查阅了许多资料,最后,经人推荐,他的目光锁定了一个人,那就是沈寂。沈寂是浙江奉化人,但他生于上海,一直跟随城市的变迁而来。他那么熟悉上海,从解放前写的上海题材小说,到五十年代初编写的电影剧本,再到八十年代写大班哈同、大亨黄金荣、大世界创办人黄楚九等,他笔下的人物,就没有离开过老上海的轨迹。更为重要的是,沈寂与张爱玲交往甚早,熟悉张的作品。请沈寂这样一位从旧上海走过来、又专写旧上海题材的老上海作电影史实顾问,是最为合适的不二人选。既已点将,李安立马吩咐助手,直奔上影公寓沈寂家,请沈寂出山。沈寂是电影界的活字典,他对李安早有耳闻,佩服李安拍摄的优秀影片。一方是李安盛情邀请,一方是沈寂当仁不让。两人一拍即合。接着,在车墩开拍仪式上,李安热情迎接沈寂的到来。交谈中,李安不知请这么一位老资格的史实顾问需支付多少酬金,他还没把话说完,就被沈寂一语打断:“李导找我是看得起我,我做《色戒》顾问分文不取”。这令李安深为感动。沈寂很快融入了《色戒》的摄制团队。影片每到一个节点,如布景搭好,李安就派车请沈寂到摄制现场,给予具体指导。沈寂一一细看,比如凯司令内景,沈寂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有三开间,火车座,无搁楼。我指出错误,只一开间,楼下小圆桌,进门有玻璃柜,内有蛋糕,不是火车座”。再比如,旗袍的式样,那时的开叉并不高,比较含蓄,只是后来越开越高,女人以露为美。

有了这样一位“老法师”来把牢影片细节的真实关,李安和剧组人员都松了一口气。事实证明,《色戒》真实反映了上海滩的那段珍贵历史,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经得起观众的挑剔。二○○七年,影片拍摄成功,在上海影城首映式上,李安大声说道:“我要特别感谢沈寂先生对《色戒》作出的贡献”。李安在赠沈寂的纪念册上写道:“沈寂老师惠存,谢谢您的热心指导,我将永志于心。晚李安2007.2.8”。

“写蒋介石是我最后一部作品”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写小说,五十年代开始写电影剧本,八九十年代写人物传记等,沈寂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部作品集,主编及合编了十余部专著。在他晚年,我协助他选编了《昨夜星辰》,他说除了写老电影人物,他还有不少文章写的是早期的作家、编辑、画家、戏曲演员等,我说那就再编个续集,他说好。我就开始编《沈寂人物琐忆》。

一次,沈老有点兴奋也有点神秘地对我说:“侬晓得伐,我最想写的一个人是啥人?”见我疑惑,他接着说:“是蒋介石,我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写了。我的写法与众不同,别人写蒋介石的政治生涯,我写他的家史,尤其蒋母毛福梅,是一个不平凡的女性”。

沈寂出生上海,但他是浙江奉化人,与蒋介石是同乡。他小时候常常听父亲谈起蒋家的种种轶事。难得回乡,他也是耳闻目染,喜听周边的乡亲们聊些蒋介石小时候的故事。稍大后,沈寂开始留意收集和阅读乡邦史料,不少内容与过去了解到的大多一致,真实性得到了印证。这时,沈寂就在心里萌生了写蒋介石家族的念头。每次乘回老家机会,特意找一些街坊老人叙谈采访,补充素材。约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他动笔写蒋介石的家史,题目为《蒋家姻缘》。才写了十多万余字,就被香港一家出版社抢先拿去,出版了《蒋介石少年时代》。他又写了十多万字,又被一家电影公司看中,要求他改编成连续剧本子。其实,他知道,他还没有写完哪!因为当时他被邀请写三部曲《上海大亨》《上海大班》《上海大世界》,只能暂时搁下写蒋介石这部人物传记。

时间很快到了二○一五年底。有一次在他家聊天,他说完成了市文史馆口述自传,觉得有些疲倦,这些天人无力,气喘得厉害。我劝他可以安心休息一阵。他说:“是呀,老伴进了护理院,保姆春节要回去,节日里住到宾馆,或者到医院里作些调理”。我说那倒可以休整恢复下体力。他又说:“可是,写作还不能停,写蒋介石是我最后一部作品”。节日前,给他电话拜早年,他说节中有女儿女婿照料。听后我颇感放心。节后,去看望他,见他面色不佳,他却先开口了:“韦泱,我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说着,他颤巍巍拎来一只布袋,又从桌边取过一叠文稿说:“袋里是《蒋家姻缘》书稿,这里是这些天补写的结尾,有两万字快了。以后出版上的事就托付给你了”。接过沈老沉甸甸的手稿,我直觉得眼睛湿润,肩上有千斤重任。

没过几日,得沈老女儿告知:“爸爸住院了”。这一住,他便再也没有走出过病房。他患的是肺癌晚期。他与病魔顽强搏斗了三个月,终于心肺衰竭,不幸告别人世。

我正做着沈老的未竟之事。仿佛觉得他如往常那样,正笑咪咪地看着我哪!

(二○一七年四月)

 

 

编辑手记

很早之前,清明节之后的这期光影就确定要做沈老的纪念专版。不需要问为什么,似乎也不需要答案。在沈老逝去的近一年,我并不觉得他走了。“老影人”文章还在陆续刊登,沈老的遗作还在出版,电脑桌面上名为“沈老”的文件夹还一闪一闪,一切跟过去没有两样。然而就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个版或许是要和沈老做一个正式的告别了。沈老一生作文、编剧无数,而作为《色戒》的史实顾问应该是他引以为傲的事情之一。我猜并不仅仅是因为请他的是李安,而是在多次动荡波折后,那种仍然被人信任和尊重的感觉,让这位老人无法拒绝。

在翻看韦泱老师为沈老编写的年表时,发现我与其两个外孙女同年出生,不知道沈老每次与我交谈时会不会觉得就像是对小外孙女讲故事。若是如此,我亦更觉得幸福。和沈老虽然一年只见一次,但“见字如面”,每个月编版,就像他坐在对面的椅子上讲故事,隔着那杯缓缓沉淀下来的绿茶,“浙普”声声入耳。细密淡泊,像久逢春雨滋润,令人舒心放松。

再见沈老时,我想我会带着一束小雏菊,不是那种大波斯菊,过于悲哀,也不是白百合,太过招摇。一定是一束粉白相间的小雏菊,如他带给我的那般温暖、沉静。